武芳芳
(北京農(nóng)業(yè)職業(yè)學院國際教育學院,北京 100000)
“點絳唇”首出于唐代,為五代詞人馮延巳所作“點絳唇”。到了宋代,以“點絳唇”為名的詞已有近400首之多,并有了“異名”的出現(xiàn);至元、明,隨著入曲的需要,“點絳唇”更是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因筆者搜集到的“點絳唇”最早的工尺譜為清人所撰,故筆者先以《全唐詩》、《全宋詞》、《全元戲曲》、《善本戲曲叢刊》、《六十種曲》為據(jù),對唐、宋、元、明四朝代記錄的“點絳唇”的文詞進行了分析,以期對“點絳唇”在此時期的運用情況獲得較為清楚的認識。
以“點絳唇”為名的詞在《全唐詩》中僅有1首,即五代詞人馮延巳所作“點絳唇”:蔭綠圍紅,飛瓊家在桃源住。畫橋當路,臨水開朱戶。柳徑春深,行到關情處。顰不語,意憑風絮,吹向郎邊去。文詞格式為:四、七、四、五、四、五、三、四、五,九句,四十一字?!稓J定詞譜》載,馮延巳“點絳唇”為雙調(diào)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后段五句四仄韻。其格律為:▲仄平平(句),△平△仄平平仄(韻)。▲平△仄(韻)?!髫破狡截疲崳?。▲仄△平(句),△仄平平仄(韻)?!鳌疲崳??!健髫疲崳??!髫破狡截疲崳ū酒蕉韶普哂谩?;本仄而可平者用△)。并作注:“此調(diào)以此詞為正體。若蘇詞之藏韻、韓詞之添字,皆變格也?!边@里所說的蘇、韓之變格,為“點絳唇”(庚午重九再用前韻)(蘇軾):不用悲秋(句),今年身?。崳_€高宴(韻)。江村海甸(韻)。總作空花觀(韻)。尚想橫汾(句),蘭菊紛相半(韻)。樓船遠(韻)。白云飛亂(韻)??沼心昴暄悖崳?;【點絳唇·病起懨懨】(韓琦): 病起懨懨(句)、對堂階花樹添憔悴(韻)。亂紅飄砌(韻)。滴盡真珠淚(韻)。惆悵前春(句),誰相花前醉(韻)。愁無際(韻)。武陵凝睇(韻)。人遠波空翠(韻)。
蘇軾之“點絳唇”為雙調(diào)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韻。詞前段第二句本為七字句,因第四字處藏一韻,可作兩句;韓琦之“點絳唇”為雙調(diào)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韻,后段五句三仄韻。在《全宋詞》中被收錄為:病起懨懨、畫堂花謝添憔悴。亂紅飄砌。滴盡胭脂淚。惆悵前春,誰向花前醉。愁無際。武陵回睇。人遠波空翠。四十一字。
以“點絳唇”為名的詞在《全宋詞》中共收有388首。其中,378首為完整,10首有部分文字丟失。完整的378首“點絳唇”中,有5對詞作的內(nèi)容完全一致,卻被標注為兩位作者的作品,這5對詞作的名稱分別為:【點絳唇·桃源】(秦觀/蘇軾)、【點絳唇·月轉烏啼】(秦觀/蘇軾)、【點絳唇·新月娟娟】(蘇過/汪藻)、【點絳唇·題雪中梅】(仲殊/寶月)、【點絳唇·春睡騰騰】(王安禮/寇寺丞)。因此,去重之后以“點絳唇”命名的宋詞有373首完整。這373首詞作的曲詞格式共有兩類。第一:四、七、四、五、四、五、三、四、五,九句,四十一字,共有372首。如【點絳唇·閨思】(李清照):寂寞深閨,柔腸一寸愁千縷。惜春春去。幾點催花雨。倚遍闌干,只是無情緒。人何處。連天衰草,望斷歸來路。該類又包含一種特殊情況,即詞作前段第二句因藏韻可被劃分為兩句者。如“點絳唇”(趙彥端):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無據(jù)。寒蟬鳴處?;厥仔标柲?。因此,“點絳唇”的字格可以有九句體、十句體兩種解釋。第二:五、七、四、五、四、五、三、四、五,九句,四十二字。此類僅有1首。即“點絳唇”(作者不詳):重午日才過,又經(jīng)四日逢華旦。月娥降誕。春早桃花嫩。許字方竿,金雀屏開半。東休選。門楣壯觀。偕老行如原。
關于“點絳唇”在宋詞中的異名,《欽定詞譜》載:“宋王禹偁詞名【點櫻桃】;王十朋詞名【十八香】;張輯詞有‘邀月過南浦’,名【南浦月】;又有‘遙隔沙頭雨’句,名【沙頭雨】;韓淲詞有‘更約尋瑤草’句,名【尋瑤草】?!惫P者在查閱了《全宋詞》后發(fā)現(xiàn):1、王禹偁未作有以【點櫻桃】為名的詞,此人被收錄于《全宋詞》中的詞作僅一首,名為【點絳唇·感興】。其曲詞格式為:四、七、四、五、四、五、三、四、五,九句,四十一字;2、王十朋的【十八香】是王十朋以多種花為主題作的十八首詞,詞名如【異香牡丹】、【溫香芍藥】、【國香蘭】;3、《全宋詞》中確有張輯的【南浦月】(寓點絳唇賦瀟湘漁父)、【沙頭雨】(寓點絳唇)兩首詞,其曲詞格式與宋代詞作“點絳唇”之通行格式一致;4、《全宋詞》所收韓淲之【點絳唇·尋瑤草】,其曲詞格式亦與宋代詞作“點絳唇”之通行格式一致。
綜上,作為詞牌的“點絳唇”發(fā)展到宋代,有【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四個異名,至于羊基廣在《詞牌格律》中提及的【萬年春】、【樂府烏衣怨】兩異名,還未找到相關的資料予以證實。
為了解曲牌“點絳唇”在元代戲曲中的使用情況,筆者對王季思主編的《全元戲曲》進行了查閱,并發(fā)現(xiàn),該書籍中使用曲牌“點絳唇”的劇目有223個(附錄劇目個數(shù)不計于內(nèi))。其中,完整劇目207個,殘缺劇目16個。
筆者對《全元戲曲》中的所有“點絳唇”進行了分析,一方面,曲牌“點絳唇”在元代戲曲中的運用情況比較穩(wěn)定。主要表現(xiàn)為:從出現(xiàn)的位置來看,除李文蔚《同樂院燕青博魚》、石子章《黃桂娘秋夜竹窗雨》、吳昌齡《西游記·第四本》等六劇外,其他劇目所用“點絳唇”均為第一折的首牌;從每個劇目使用“點絳唇”的支數(shù)來看,除吳昌齡《西游記》中使用5支、施惠《王瑞蘭閨怨拜月亭》中使用2支、高明《蔡伯喈琵琶記》中使用2支、無名氏《胭脂記》中使用3支、無名氏《三國志大全》中使用2支、無名氏《馮京三元記》中使用5支外,其他劇目均使用1支。
另一方面,曲牌“點絳唇”在元代戲曲中的使用情況又復雜多變。從曲詞上看,共有四種類型:四句體、五句體、六句體、十句體。一、四句體。運用該類型的劇目如:關漢卿《閨怨佳人拜月亭》,共13部。該類型前兩句的字格基本為四、七,后兩句的基本字格難以劃分,字數(shù)也難以確定。有時,第二句的七字因藏韻又可劃分為四+三兩句,此種情況可作四句體的四、七、四、五與五句體的四、四、三、四、五兩種解釋。二、五句體?!度獞蚯分泄灿?00個劇目運用了此類型,它在所有類型中所占比重最大。該類型的常用字格為:四、四、三、四、五,五句,二十字。使用劇目如:馬致遠《西華山陳摶高臥》。五句體的另一字格類型為:四、四、三、四、六,五句,二十一字。該類型較前者為少,使用劇目如:無名氏《田穰苴伐晉興齊》;三、六句體。運用該類型的劇目如:關漢卿《關大王獨赴單刀會》,共8部。字格基本為:四、四、三、四、三、三,六句,二十一字;四、七句體。運用該類型的劇目僅有施惠《王瑞蘭閨怨拜月亭·第四出》1例,字格難以劃分;五、十句體。運用該類型的劇目僅《蔡伯喈琵琶記》1例,字格基本為:四、四、三、四、五、四、五、三、四、五。
為了解曲牌“點絳唇”在明代戲曲中的運用情況,筆者對《善本戲曲叢刊》中的所有明代著作及[明]毛晉編寫的《六十種曲》進行了查閱,并對其中的“點絳唇”進行了分析。
《善本戲曲叢刊》為王秋桂主編、臺灣學生書局于中華民國七十三年至七十六年出版的一套明清善本重刊性質(zhì)的戲曲研究資料,共六輯。其中,明代著作共收有曲牌“點絳唇”124支。
著作諸多,不免有些劇目會被反復記載,如《琵琶記》中的兩支“點絳唇”,便在《樂府菁華》、《玉谷新簧》、《摘錦奇音》、《歌林拾翠》等書籍中被反復記載,為避免此種情況發(fā)生,筆者對124支“點絳唇”進行了去重,去重之后,共73支。對曲詞分析后,筆者認為,從曲詞上看共有以下六種類型:一、四句體。該類型共有兩種情況:四、七、四、五,四句,二十字。該類型第二句的七字有時可將其劃分為“四+三”兩句,此種情況可作四句體與五句體兩種解釋。因具體結構特征不明顯,筆者將此種類型的使用支數(shù)與五句體一并計算;其他如《三元記·格天》中的【點絳唇·環(huán)佩鏗鏘】,該類“點絳唇”共7支。二、五句體。使用該類型的“點絳唇”共45支。該類型又可分為以下三種情況:四、四、三、四、五,五句,二十字。使用劇目如《玉谷新簧》中的《西廂記·鶯鶯夜赴佳期》。包括另一種字格:四、七、四、五,四句,二十字。使用劇目如《八能奏錦》中《易鞋記·朋舉登程》;四、四、三、四、六,五句,二十一字。使用劇目如《群音類選》中的《海神記·老鴇訓女》;其他該類型如《北詞廣正譜》中的【點絳唇·花木陰陰】。三、六句體。運用此類型的“點絳唇”共3支。基本字格為:四、四、三、四、三、三,六句,二十一字。《群音類選》中的《仙呂點絳唇一套·攜妓長橋玩月》便為此種類型。四、七句體。運用此類型的僅《王昭君和番》中的【點絳唇·位列西臺】1支?;咀指駷椋核摹⑺?、五、三、四、四、七,七句,三十一字。五、十句體。運用此類型的“點絳唇”僅2支?;咀指駷椋核摹⑺?、三、四、五、四、五、三、四、五,共十句,四十一字。如《琵琶記·伯皆上表辭官》中的【點絳唇·月淡星稀】。六、其他。該類型的基本字格難以劃分,共15支。
明代毛晉編寫的《六十種曲》中,共有45個劇目使用了曲牌“點絳唇”,使用支數(shù)累計102支。因《還魂記》被記錄了兩次,去重之后,《六十種曲》中,共有44個劇目使用了曲牌“點絳唇”,使用支數(shù)共計97支。
筆者通過分析認為,一方面,曲牌“點絳唇”在《六十種曲》中的運用情況比較穩(wěn)定。具體表現(xiàn)為:從“點絳唇”出現(xiàn)的位置看,有11支“點絳唇”不為本齣的首牌,其它均為首牌;從多支曲牌的連用情況看,有17處為2支連用,4支連用的情況僅《千金記·會宴》1例。另一方面,曲牌“點絳唇”在《六十種曲》中的使用情況又復雜多變。從曲詞上看,《六十種曲》中的97支“點絳唇”共包含以下六種類型:一、二句體。詞類型僅《千金記·會宴》中的【點絳唇·鴻門會宴計定下】1支,基本字格為:七、七,十四字。二、四句體。運用該類型的“點絳唇”有27支。該類型又包含以下兩種情況:四、七、四、五,四句,二十字。使用該類型的劇目有《浣溪沙》等;該情況中的某些“點絳唇”可有四句體的四、七、四、五與五句體的四、四、三、四、五兩種解釋;其他使用劇目如《焚香記》等。三、五句體。運用該類型的“點絳唇”有64支,在所有類型中運用最廣。該類型又包含以下三種情況:四、四、三、四、五,五句,二十字。使用該類型的劇目有《香囊記》等;四、四、三、四、六,五句,二十一字。使用該類型的劇目有《節(jié)俠記》等;其他。使用劇目如《三元記·格天》中的【點絳唇·靄靄天香】。四、六句體。僅《西樓記·衞行》中的【點絳唇·黃石深籌】1支使用了該類型。其基本字格為:四、四、三、四、四、四,七句,二十三字。五、八句體。運用該類型的“點絳唇”有3支。該類型又包含以下兩種情況:四、七(四+三)、四、五、四、八(五+三)、四、五,八/十句,四十一字。使用該類型的如《琵琶記》中的【點絳唇·月淡星稀】,共2支;四、七、四、五、五、七、四、五,八句,四十一字。使用該類型的僅有《紫簫記·皈依》中的【北點絳唇·寶焰金華】1支;六、九句體。使用該類型的僅《水滸傳·謀成》中的【點絳唇·羽扇綸巾】1支,基本字格為:四、七、三、五、四、五、三、五、七。
從唐、宋、元、明四個朝代所記錄的“點絳唇”來看,所表現(xiàn)出的特點既多樣又統(tǒng)一。從文詞上看,唐代開創(chuàng)了九句之先河,宋代在此基礎上出現(xiàn)了十句體,元代又在此基礎上出現(xiàn)了四句體、五句體、六句體、十句體等體式,至明代,體式已有二句體、四句體、五句體、六句體、七句體、八句體、九(十)句體等多種,這都體現(xiàn)了曲牌“點絳唇”在發(fā)展過程中的多樣性;從“點絳唇”在劇中出現(xiàn)的位置看,大都是某折或某齣的首牌,幾支連用的情況非常普遍;從名稱上講,“點絳唇”除了作為宋詞時出現(xiàn)了【十八香】、【南浦月】、【沙頭雨】、【尋瑤草】四個異名外,其他朝代均無異名,這都充分體現(xiàn)了在流變過程中的統(tǒng)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