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英
審美視角下的古詩詞教學探索
黃明英
在白話詩創(chuàng)作的歷史過程中,聞一多先生對新詩創(chuàng)作提出了“三美”主張——音樂美、繪畫美與建筑美,這對新詩創(chuàng)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筆者以后,新詩的“三美”其實是聞一多先生從古詩詞的審美過程中提煉出來的,是新詩創(chuàng)作的“根”。隨著素質教育與語文課程改革的深入,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通過初中古詩詞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也成為了語文教師的教學重點之一。從短期的中考與高考來看,審美能力的考查遍布語文試題;從長遠的學生成長及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審美能力從家庭裝飾、穿著搭配到人文修養(yǎng)都滲透其中。因此,研究審美視角下的初中古詩詞閱讀教學,既是落實古詩詞教學為學生服務的精神,又是社會發(fā)展的內在要求。筆者結合聞一多的“三美”主張,以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及創(chuàng)造美等三個方面,論述對初中古詩詞閱讀教學的審美看法。
由于初中生處于審美能力開發(fā)的初期階段,對于某些美的東西可能會有自己的感受,但卻又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因此,對于古詩詞的審美教學來說,就很有必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來進行引導。眾所周知,古詩詞在古代很多都是用來唱的,其外在的音韻、形式都相對講究,是初中古詩詞審美教學很重要的突破口。語文教師要通過學生熟悉的古詩詞的韻律、格式體例等,表現(xiàn)出其淺顯的“音樂美”“建筑美”要素,從而更便捷地引導學生進入古詩詞中去發(fā)現(xiàn)美。如古詩詞的“音樂美”,既可以通過古詩詞改編的音樂進行引導,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給古詩詞譜曲,從而使學生在感受音樂的同時接受古詩詞的熏陶,進而發(fā)現(xiàn)古詩詞美之所在。
以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為例,在導入時筆者以王菲演唱之《明月幾時有》開頭,由于這是古詞譜曲,學生大多都會唱。因此在發(fā)現(xiàn)美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會有自己的體會。如有學生對“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的印象深刻,特別是一個“照”字的升調唱法,就很好地揭示了蘇東坡內心復雜又思親的情緒,從而更好地引向了對人生悲歡離合的深邃思考。而實際上學生這樣的看法非常接近作品的內在意蘊,如果再加上長短句式搭配與上下闕審美意境的聯(lián)系,那么這首詞的中心就呼之欲出了。由此可見,緊緊聯(lián)系學情,立足學生實際引導其音樂、格律、字詞等基本的古詩詞要素出發(fā),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美。
除了古詩詞的“音樂美”“建筑美”,更要注重古詩詞的“繪畫美”。聞一多先生的“繪畫美”主要強調詞藻的色彩秾麗、鮮明。在古詩詞中歷來就有“詩中有畫”的傳統(tǒng),要把詩畫一體的藝術特色通過“繪畫美”進行勾勒,從而品鑒出古詩詞的意境美。從傳統(tǒng)鑒賞的角度來說,意境往往是古詩詞高下判斷的重要標準之一。而人教版初中教材中,所選入古詩詞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被世人傳唱上千年,可謂經得起歷史的浪淘。初中古詩詞教學通過鑒賞把學生引入到意境美,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也是審美教學的典型表現(xiàn)。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杜甫《春望》首聯(lián)“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破”與“山河”,“城春”與“草木”兩組強烈反差的詞匯,不僅勾畫出一幅山河依舊、國都淪陷、都城依在、草木漫蕪的蕭條景象,而且通過這幅圖景的體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內心悲從中來的感懷。因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就成為體會這首詩意境美的極致——花鳥本無情,然而人間戰(zhàn)火無端起,大唐江山好一片大好河山烽火四起,昔日都城草木荒蕪,連花鳥都這種美好的東西都心驚流淚,何況人呢?詩人傷時憂國的家國情懷躍然紙上,其悲愴之美的意境也感染著世世代代的人們。
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基礎教育所有科目的重要目標,而對于古詩詞的審美鑒賞而言,創(chuàng)造美古詩詞鑒賞最高的層次。固然,初中古詩詞要創(chuàng)造美很難,在經典中讀出新意這本身就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但以重建、創(chuàng)造詩詞內在美為切入點,培養(yǎng)學生審美遷移能力,對于古詩詞的審美教學來說,卻也是一件富有成就感的事情。因而,通過古詩詞的整體體味,運用閉讀甚至誤讀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重建、創(chuàng)造古詩詞的內在美,不僅可以把握學生對詩詞理解的偏誤,更有針對地開展教學,而且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多層次、多角度來品味詩詞。
以人教版《語文》教材九年級上冊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為例,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不去考慮作者背景進行閉讀,整體上去理解這首詞。結果除了少數(shù)之前非常熟悉這首詞的學生,其余學生基本都存在著誤讀的情況。這一方面是因為辛棄疾詞本就帶有豪放詞的特點,學生讀得熱血沸騰;另一方面,這也體現(xiàn)出這首詞其內在美的意象寄托著作者的雄心壯志。盡管學生們是誤讀,但通過這種誤讀,引導學生與實際上辛棄疾被排擠打壓形成對比,那么學生在誤讀的基礎上所重建的壯烈美就顯得尤其鮮明。不難看出,學生閉讀或誤讀代表著對古詩詞的字面意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它可能與實際意象產生沖突,卻能促進學生整體上體味其內在美。
初中古詩詞教學在審美視角下去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是一個有機結合的過程,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只是層次不一樣,是相互聯(lián)系不可分割的審美過程,語文教師應更好處理好三者的關系,才能引導學生在古詩詞教學中享受美。
★作者單位:福建南平市浦城縣仙陽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