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建達,楊曉燕
(1.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2.云南警官學院,云南昆明650092)
籠絡與控制:川西北土司“年班制度”的建立及首次朝覲
鄒建達1,楊曉燕2
(1.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2.云南警官學院,云南昆明650092)
“金川之役”后,為確保包括大、小金川在內的川西北土司地區(qū)的長治久安,清廷制定了一系列的善后措施。其中,將之前成功施行于內外蒙古和回部王公的“年班制度”用于川西北土司,仿照回部年班之例建立起川西北土司的“年班制度”,使得川西北土司成為西南眾多土司中唯一享受朝覲殊榮者。而川西北土司的首次朝覲,人數(shù)之多,在京時間之長,接待規(guī)格之高,參與活動之豐富,獲得賞賜之豐厚,都是極其罕見的。川西北土司年班制度的建立和首次成功朝覲,既是清廷對在征剿兩金川戰(zhàn)爭中支持清軍各土司的獎勵,并藉此加以籠絡的重要措施,也是對各土司實施控制的重要制度安排?!澳臧嘀贫取钡膶嵤?,對該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作用。
川西北;土司;清高宗;年班制度;朝覲
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歷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金川之役”,以大金川土司莎羅奔投降而告結束。為確保包括大、小金川在內的川西北土司藏區(qū)的長治久安,清廷制定了一系列的善后措施。其中仿照回部年班之例所建立的川西北土司年班制度,以及各土司的首次成功朝覲,既是清廷對在征剿兩金川戰(zhàn)爭中支持清軍的川西北各土司的獎勵,并藉此加以籠絡的重要措施,也是對各土司實施控制的重要制度安排。之前對該問題的研究,均失之于簡,未能深入。①相關研究,參見莊吉發(fā)《清高宗十全武功研究》,(臺北)故宮博物院,1982年;彭陟焱《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曾唯一《乾隆平定金川后的善后事宜》,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6期,等等。本文通過對檔案史料的細致梳理,對此問題展開全面、深入的研究,以期使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清廷建立川西北土司年班制度的情形,并透過對首次成功朝覲的揭示,能更深刻地理解清廷為控制該地土司以及為保持該地區(qū)長久穩(wěn)定所做出的努力。
何謂“年班”?《大清會典》記為:“凡朝正于京師,內扎薩克王以下各以其班至,曰‘年班’?!雹偌螒c《大清會典》卷68《理藩院·王會清吏司》?!吨袊鴼v史大辭典》則解釋為:“清制,蒙古各王公、首領及回部伯克、四川土司、蒙藏喇嘛等,各按人數(shù)多寡編訂若干班次,每年各以一班于年節(jié)時輪流進京朝覲,稱為‘年班’?!盵1]P1046戴逸則根據(jù)實際運作中朝覲對象身體情況和覲見地點的不同,分出“年班”和“圍班”:“凡少數(shù)民族的上層,已出痘癥、不怕染病者,定期輪番到北京朝覲皇帝,叫做‘年班’。凡未出過痘癥,到北京因氣候與水土關系,易染天花,因此不宜進京,則輪番到木蘭圍場,隨同皇帝打獵,在避暑山莊覲見皇帝,叫‘圍班’?!盵2]212趙云田則根據(jù)年班制度實際運作情形,做了更為細致的解釋:“有清一代,居住在我國北方及西北地區(qū)的蒙古族、維吾爾王公以及四川的少數(shù)民族上層人士,每當舊歷年前,多要前來清王朝宮廷覲見皇帝,瞻仰‘圣顏’。他們輪班來朝,年年如此,這就是清代的‘年班’制度?!盵3]
而土司朝貢,在明代曾施行過,對此,明政府有明確的制度規(guī)定:“湖廣、廣西、四川、云南、貴州腹里土官,遇三年朝覲,差人進貢一次,俱本布政司給文起送,限本年十二月終到京慶賀,限圣節(jié)以前謝恩,無長期,貢物不等?!雹冢鳎┥陼r行《明會典》卷108《朝貢四·土官》,中華書局,1989年?!澳臧嘀贫取币猿P為主,旨在建立朝廷與少數(shù)民族上層之間的聯(lián)系。而“朝貢制度”則以貢賦為主,除加強雙方的聯(lián)系外,雙方的經(jīng)濟交往也是一大考慮因素。但土司進京朝貢,給朝廷和土司都增加了很大的負擔,因此入清以后,于順治十七年(1660),云貴總督趙廷臣上奏“請停邊貢,以省解送之”③民國《貴州通志·食貨志·土貢附言》,貴陽書局,1934年鉛印本。,即停止了土司進京朝貢,土司將貢品交到省里,由各省布政使司統(tǒng)一上交朝廷。此外,在明代實行的土司襲替“亦必親身赴闕受職”的規(guī)定,也于康熙十一年(1672)停止。是年,清廷規(guī)定:“土官襲職,停其親身赴京?!雹堋缎伦朐颇贤ㄖ尽肪?,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李春龍點校本。此后,土司再難有機會進京覲見皇帝。
作為籠絡和撫綏少數(shù)民族上層的一項重要舉措,清代年班制度的制定與實施,經(jīng)歷了一個逐步發(fā)展完善的過程,施行的對象也逐步擴展。清代的年班制度始于順治六年(1649),是年開始,清廷準蒙古王公進京朝覲,并逐步規(guī)定了朝覲的時間和班次。此項制度開始僅施行于漠南蒙古各部,康熙三十年(1691)多倫會盟后,清廷將此制度推行到漠北喀爾喀蒙古各部,并設有蒙古地區(qū)的喇嘛年班。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后,又將年班制度推行到回部,將回部王公伯克分為六班,一年一班,輪流到京朝覲。⑤《欽定回疆則例》卷3。
將年班制度推行于土司地區(qū),則是在“金川之役”結束前后,且一直僅限于川西北土司。還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七月,第二次征剿金川的戰(zhàn)爭已進行三年有余,清軍在付出重大代價后逐步取得優(yōu)勢,戰(zhàn)爭可望結束的時候,清高宗就已開始籌劃善后事宜。他指示金川前線的統(tǒng)帥、定邊將軍阿桂:“欲俟兩金川平定后,令各土司仿照回部伯克之例輪流入覲,使其擴充知識,得見天朝禮法?!雹蕖肚甯咦趯嶄洝肪?63,乾隆三十九年七月己巳。首次提出將川西北土司納入年班體制。乾隆四十年(1775)八月,當清軍攻下大金川土司的第一大官寨勒烏圍,開始圍攻其最后一個據(jù)點刮耳崖官寨,即將取得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時,清高宗諭軍機大臣,再次提出籌劃善后事宜設想,內容也涉及土司入覲,甚至慮及細節(jié)和展望取得的效果:“至善后事宜,亦應豫為籌及……至于各土司,經(jīng)此番輯靖之后,務須使之懷德懾威,上下維系。所有各土司,應令將軍、總督一體管轄,在內屬之理藩院,方為妥協(xié)……至阿桂,于掃穴擒渠之后,即應振旅還朝……并須酌帶土司數(shù)人來朝,令其瞻仰天朝禮法,承受恩典,將來即照新疆年班之例,輪流入覲。除巴旺、梭磨現(xiàn)系土婦,不便輪班外,此次著先帶綽斯甲布土司雍中旺爾結、布拉克底土司阿多、沃克什土司雅布泰隨同來京,事畢再令回巢。伊等共相傳播,久之,必以入覲受恩為榮,亦如準部之永承恩澤也?!雹佟肚甯咦趯嶄洝肪?98,乾隆四十年八月癸卯。
首次進京朝覲,清廷之所以選擇上述三土司前往,是因為有功于清廷的巴旺、梭磨兩土司系土婦管理,不便進京朝覲,而綽斯甲布土司雍中旺爾結曾經(jīng)臨陣督兵,布拉克底土司和沃克什土司也有功于清廷,沃克什土舍雅滿塔爾及布拉克底頭人俱屬奮勇著績,上述三人均被列入紫光閣功臣像后五十功臣之內。②(清)阿桂等撰《平定兩金川方略》卷101,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61冊。除上述三土司及巴旺、梭磨土司外,明正、木坪、瓦寺等土司也隨清軍從征有功,與清廷的聯(lián)系也相對緊密,因其靠近內地,暫未列入。
之后,清高宗又考慮到“該土司等從未進京,恐其見將軍等掣此數(shù)人入朝,慮有他意,心生畏懼”,要求阿桂將明正土司和瓦寺土司也一并隨同帶至京城,因為“明正土司于內地禮儀最為相習,向為各土司總領;而瓦寺土司亦于內地為近,伊等若聞準其來京覲謁,必皆欣然樂從。……綽斯甲布等見有明正、瓦寺土司同來,自必心安意得,對儀節(jié)亦可視明正等為效法”③《清高宗實錄》卷989,乾隆四十年八月乙巳。。由此可見,清高宗對建立川西北土司入覲制度的重視及對各土司首次入覲效果的期許。阿桂接旨后奏稱:“瓦寺土司故后,伊應襲之子年幼,尚未襲封,布拉克底土司阿多,本系跛足,令人背負而行,自不能遠赴京師。至番人,有生身、熟身之分,與蒙古無異,未經(jīng)出痘者心多畏懼。請令明正、沃克什等先來。此后有愿輸忱瞻覲者,再行辦理。”④《清高宗實錄》卷991,乾隆四十年九月戊辰。清高宗命將阿桂所奏交軍機大臣討論,經(jīng)討論后,乾隆四十年十月,軍機大臣議奏:“邊外各土司,令仿照回部伯克之例輪流入覲,以理藩院為之典屬,俾擴充知識,以革其獷悍之風。據(jù)阿桂奏,布拉克底土司腿患癱疾,巴旺子幼未襲,系土婦管理,不能進京外,其木坪、瓦寺、明正、沃克什各土司,率皆傾心向化,懇請入覲。應同綽斯甲布土司,均令將軍阿桂于凱旋時先行率帶來京,共與盛典。其余各土司,仍令酌量遠近,定以年限,輪流入覲?!雹荨肚甯咦趯嶄洝肪?94,乾隆四十年閏十月辛亥。清高宗特諭:“此亦特使伊等仰覲天朝禮法,以悛改伊等狡性之至意!其眾土司等所處地方遠近,酌量派定年班,著其輪班來京瞻仰?!钡紤]到土司與蒙古各部、回部的體制并不完全一致,仍有所區(qū)別。因此,理藩院奏稱,各土司番子等承襲,原歸兵部承辦,此制行之久遠,不便更易。理藩院則專辦土司納貢,并請圣安,并年班來京瞻仰等事。并稱土司年班朝覲既擬定照回部之例一體辦理,理藩院也不再設置專門的機構管理土司年班朝覲事宜,而交由管理回部年班朝覲的徠遠司一并管理,每年務必于十二月二十日前后到京。土司來京,必須預為奏聞。未到之先,由該地方報部,所經(jīng)過地方,官員將伊等照料,由驛遣發(fā)至京,俟年節(jié)后,仍由驛遣回原處。⑥《金川案》(亨)10《理藩院咨復有關金川土司進京朝覲事宜》。
至此,清廷明確了將川西北土司年班朝覲納入理藩院管理,并規(guī)定了各項制度內容,其年班制度得以正式確立。其后,清廷開始著手籌劃和安排川省土司首次朝覲事宜。
川西北土司首次進京朝覲,并未按照清高宗之前要求的隨阿桂振旅還朝時一同前往。且如何排定班次,此時也仍未確定。
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在接受大金川土司索諾木的投降,金川戰(zhàn)爭結束時,阿桂等奏稱:“查木坪、沃克什、黨壩等各土司、土舍,均已束裝預備赴京,綽斯甲布、三雜谷、布拉克底、巴旺,亦遣土舍、頭人隨往。但番人深畏內地炎熱,若令隨同官兵于四月望前抵京,其歸途正當五六月,倘有事故,轉不免指為畏途。應請令至十一月內,本省提督派出諳練將領帶領,于年前至京。彼時正直入覲之各蒙古及土爾扈特王公、扎薩克并回城大小伯克等俱集京師,在各土司等,見王會輻輳,既益生其震迭,而輪班之王公、伯克等亦知無遠不服之盛?!鼻甯咦谡J為阿桂等“所見甚是”,諭令軍機大臣:“其應行入覲之土司,統(tǒng)俟阿桂辦理善后事宜時,酌定如何分班,照回部輪流入覲之例,與外藩等同與朝正。仍知會沿途督撫一體照料。”⑦《清高宗實錄》卷1002,乾隆四十一年二月癸卯。
乾隆四十一年(1776)三月,清廷仿照第一次金川戰(zhàn)役結束后的做法,用清、漢、西番三種字體繕寫敕諭一道頒發(fā)給川省土司,其中有再次重申對川省土司施行年班制度,藉此以獎賞各土司的內容:“爾土司等年來出力隨征,共效恭順,甚屬可嘉,已節(jié)次加恩獎賞,并命照回部之例輪班入覲。除土婦及土司中之未曾出痘不能至內地者毋庸輪班外,其余土司、頭目,俱按應行入覲之期,令于冬間,由將軍、總督、提督等照料進京,俾之隨班朝賀,瞻仰受恩。爾等并得身受寵榮,增長聞見,豈非爾等之大幸歟?”①《清高宗實錄》卷1004,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庚辰。為明確職責,妥善安排好川省土司進京朝覲事宜,清高宗又諭令軍機大臣:“各土司內宣慰司、宣撫司、招討司等職,其每年輪班入覲時,應作何按次輪班,并聽(成都)將軍核定,會同總督、提督料理送京。至該土司到京后應照年班回部之例,歸理藩院管理,使土司、頭人各遂其瞻仰之情,承受恩澤,倍加榮耀。其土司襲職等事,亦由將軍、總督咨報理藩院辦理?!雹凇肚甯咦趯嶄洝肪?004,乾隆四十一年三月癸未。軍機大臣議覆:“明正、木坪等土司,現(xiàn)令于半年冬間進京。統(tǒng)俟土司入覲后,再照回疆例,定以年班,應令(成都)將軍明亮等妥為酌派,為均體恤?!雹邸肚甯咦趯嶄洝肪?004,乾隆四十一年三月丙戌。也就是說,川西北土司的首次朝覲,并非是按班排定的,而是經(jīng)清廷指定和各土司自愿參與而組成。
之后,定西將軍阿桂、定邊右副將軍豐升額、成都將軍明亮奏報:“霍爾章谷、納林沖、孔撒三土司懇請進京謝恩?!辈⒀a充說:“查此三處,自軍興以來,派令土兵在革布什咱、甲魯一帶防守,并仍派烏拉輐運軍糧,亦為出力。”獲此信息,清高宗非常高興,諭令:“霍爾章谷等土司既誠心感戴,自應準令同眾土司入覲。著交明亮等妥協(xié)經(jīng)理,將應行朝覲之各土司,按其序次、大小、遠近,分派平允,仿照回部年班,仍遵前旨,于冬至月啟程,歲底到京?!辈⑦M一步強調:“今年系初次朝覲,自應多派數(shù)人!此后按年均勻輪派。其來朝者承受恩寵,回巢傳說,眾土司聞之,自必倍加踴躍?!雹堋肚甯咦趯嶄洝肪?005,乾隆四十一年三月癸巳。
乾隆四十一年十月望前,川省入覲土司分18處,其中土司8人,即明正宣慰司甲爾參得沁、木坪宣慰司甲爾參納木、瓦寺安撫司桑朗遇春、霍爾章谷安撫司汪爾甲策爾丹、綽窩安撫司朋楚克拉布丹、孔撒安撫司策丹納木扎爾、巴塘宣撫司袞布甲木沁、理塘宣撫司丹津袞布,土備、土舍、頭人21人(原定16人,后增為21人),即下孟董寨土游擊穆塔爾、雜谷腦土守備阿旺帛噶爾、角克碉土守備二等侍衛(wèi)穆塔爾、別斯?jié)M土守備阿忠保、管理金川河西暫充土守備丹比西拉布、管理金川河東暫充土守備達固拉得爾瓦、鄂克什土舍斯丹怎甲木錯、綽斯甲布土舍綽爾甲木燦、梭磨土舍阿拉從、噶克土舍彰布木、綽沃土舍色納木達爾結、鄂克什大頭人賴興、革布什咱大頭人達爾結、巴旺大頭人雍中太、布拉克底大頭人雍中爾結、丹壩大頭人策旺稱拉、卓克采大頭人阿結、麻書大頭人登珠及頭人諾爾結德爾、格忒頭人色楞拉布、坦策旺邦,于十月望后集于成都,分起進京。成都將軍明亮將沿途的需用和應付上奏,清高宗諭令理藩院仿照回部伯克入覲之例參酌辦理。理藩院經(jīng)過討論,提出細致的意見:第一、土司自備騎馱來至成都,沿途州縣各照所帶騾馬,每匹每日給予空草十斤,不計豆料。抵省之后,未啟程前,有暫留乘騎者,仿照此支給。啟程赴京后,即令將原帶馬騾出口,自行牽回,俟土司等回川,預期趕赴成都應用,仍照來時一體支給草料。第二、朝覲人數(shù)較多,川省額設馬匹不敷應用,仍照例辦給夫馬,雇傭民馬應用,并雇民夫抬送行李。第三、仿照回部伯克朝覲分品定級,口內沿途支食口糧,每伯克一員,日支羊肉二斤、白面二斤、米八合三勺、柴三斤、清油二兩一錢之例,土司、土守備、土舍、頭人自成都啟程,按數(shù)支給。行令川省并陜西、山西、直隸各省一體遵辦。⑤《金川案》(亨)10《理藩院咨復有關金川土司進京朝覲事宜》。一切準備就緒,眾土司頭人等按計劃由成都啟程。
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二月二十日(丁巳),成都將軍明亮率領川省土司、土守備、土舍、頭人及番眾、通事二百余人的龐大隊伍抵達京師,清廷給予高規(guī)格接待。自是日抵京至正月二十日離京,各土司頭人在京30天,輒蒙召見,天天宴席,賞賚緞匹、荷包、器具、食物殆無虛日。
在各土司頭人抵京的第二天,即二十一日(戊午),清高宗就御駕瀛臺,明亮率甲爾參得沁等二十九人叩仰天顏。清高宗于瀛臺賜宴,并賜巴塘宣撫司袞布甲木沁孔雀翎。二十二日(己未),清高宗上諭內閣:“四川邊外各土司,于此次征剿兩金川,或多派土兵協(xié)同攻剿,或撥烏拉饋運軍糧,均屬奮勉出力?,F(xiàn)在趨附闕庭,共抒瞻就之誠,尤為可嘉。著加恩賞戴二品紅頂,并令其子孫承襲后一體戴用。其隨來之土舍、頭人等,向有越級戴用帽頂者,亦著加恩,仍舊賞戴,以是優(yōu)獎?!碑斎眨n予甲爾參得沁等二十九人朝帽、帽頂、朝珠、蟒袍、補褂。二十三日(庚申),賜予角克碉土守備二等侍衛(wèi)穆塔爾默克贊巴圖魯名號,同之前已獲巴圖魯?shù)膭e斯?jié)M土守備阿忠保一起,各賞銀一百兩。三十日(丁卯),清高宗于保和殿筵宴,甲爾參得沁等皆與宴。四十二年正月初一日(戊辰),正值元旦令節(jié),甲爾參得沁等隨清高宗至皇太后行宮行禮和至太和殿行慶賀禮。初六日(癸酉),清高宗于紫光閣筵宴,眾土司頭人皆與宴。初九日(丙子),各土司頭人等隨清高宗于閱武樓閱兵。初十日(丁丑),清高宗于山高水長幄次賜宴眾土司頭人。之后,屢蒙召至幄次,令觀火戲。十五日(壬午),清高宗于正大光明殿筵宴,甲爾參得沁皆與宴。當日晚間,清高宗御山高水長幄次,甲爾參得沁及番眾五十三人表演歌舞,清高宗賜緞匹有差。正月十九日(辛卯),各土司、土守備、土舍、頭人及番眾、通事等啟程回川,清高宗命派官護送。①(清)阿桂等撰《平定兩金川方略》卷101,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361冊。
清高宗柔遠綏遐,真可謂是無微不至。即便是剃發(fā)易服,也都詳細指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三月,在接到四川巡撫文綬奏報“新疆番眾久經(jīng)剃發(fā),并半已穿戴內地人民衣帽。至西、南、北三路沿邊土司番眾,亦均已遵制剃發(fā),并無仍沿舊俗之事”后,斥責其“所辦未免過當!”強調“兩金川番眾,自收復以后,隸我版圖,于屯土練兵一并遵例剃發(fā),自屬體制當然。至沿邊土司番眾,如德爾格、霍爾等處,自可聽其各仍舊俗,毋庸飭令一體蓄發(fā),更換衣飾。將來伊等輪班進京朝貢,衣服各別,亦可見職貢之盛!何必令其換衣服以生其怨也!即現(xiàn)在收復之兩金川番眾,亦止須遵制剃發(fā),其服飾何妨聽其舊俗。何況沿邊土司番眾,何必更改服飾耶?”②《清高宗實錄》卷1103,乾隆四十五年三月辛丑。
川省土司的首次朝覲大獲成功,自此之后,川西北土司每年輪班到京師朝覲,直至清末。
清廷將之前成功施行于內外蒙古和回部王公的“年班制度”用于川西北土司,仿照回部年班之例建立起川西北土司的“年班制度”,使得川西北土司成為西南眾多土司中唯一享受朝覲殊榮者,表明清廷對此地區(qū)的重視。而川西北土司的首次朝覲,人數(shù)之多,在京時間之長,接待規(guī)格之高,參與活動之豐富,獲得賞賜之豐厚,都是極其罕見的。川西北土司年班制度的建立和首次成功朝覲,既是清廷對在征剿兩金川的戰(zhàn)爭中幫助支持過清軍的川西北各土司的獎勵,并藉此加以籠絡的重要措施,也是對各土司實施控制的重要制度安排。清廷通過年班制度的施行,藉以籠絡該地各土司,加強朝廷與各土司之間的聯(lián)系,使他們知國家幅員廣闊、民富物豐,知朝廷有禮有德。各土司在感受皇恩的同時,亦被強大的國威所懾服,從而畏威懷德,輸忱向化,傾心歸附,其好勇斗狠之狡性得以悛改,相互之間的傾軋爭斗得以消弭,最終達到了對各土司實施有效控制,使川西北嘉絨藏區(qū)這個原來難以治理的地區(qū)得以長治久安之目的。
[1]中國歷史大辭典編委會.中國歷史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2]戴逸.簡明清史(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趙云田.清代的“年班”制度[J].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1):32-35.
Cajolement and Dominance:The Yearly Shift System and the First Audience with Emperor
ZOU Jian-da,YANG Xiao-yan
(1.School of History and Administration,Ya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092,China 2.Yunnan PoLice office Acaclerny,kunming 650092,China)
In order to keep the social stability of Tusi District in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the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took a series of after the “Jinchuan Battle”.Among them,“Yearly Shift” that had worked well in outer and inner Mongolia was used in the Tusi of the Northwestern Sichuan,thus making it possible for the Tusi to have an audience with an emperor.And as for this audience,it was terribly unusual because of the large number of visitors,the longest time for stay in the capital,the richest activities,the highest level and the most precious rewards.The establishment of yearly shift system and their first audience with emperor was not only a kind of reward to the supporters of Qing soldiers,but an important policy taken as an kind of dominance over the Tusi leaders.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tabilizing and developing this region.
Northwestern Sichuan;Tusi;Gao emperor in Qing Dynasty;audience
K249
A
1009-3583(2017)-0018-05
2017-09-12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土司制度史料編纂整理與研究”(12&ZD135)
鄒建達,男,云南昭通人,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清代政治制度史、西南邊疆史地;
楊曉燕,女,云南昭通人,云南警官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魏登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