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朵 蔣 浩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漢代“袖舞”的思想本源研究
李 朵 蔣 浩
(江蘇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每一件文物都凝結著那個特定時期的社會文化、審美取向、政治哲學和生活信仰等,反之又從這些文物中顯現(xiàn)出來,從漢代遺留下來的漢畫像石、銅器等文物中研究其舞蹈形象,幾乎無舞不舞袖。任何一個事物的發(fā)展都有起源,舞蹈順文化而動,袖舞的出現(xiàn)及發(fā)展,不僅來源于自然,更有社會歷史宗教的影響。本文主要通過對鳥圖騰崇拜、社會思潮與漢代袖舞的關系進行分析,闡述漢代人們?yōu)楹螘栝L袖,探尋其思想來源及發(fā)展過程。
漢代袖舞;圖騰崇拜;社會思潮
在漢代,舞袖已經(jīng)成為當時社會的一種審美傾向,在人們賞舞時產(chǎn)生了情感上的共鳴,“裊裊長袖,纖纖細腰飄繞縈回的舞姿變幻莫測,如浮云,似流波,給人以虛化飄逸之美”。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到漢代紡織業(yè)開始盛行,從古代的絲、麻服飾變成了輕盈的絲綢,袖是漢代舞蹈中人們最常用的道具,舞蹈必舞袖。通過人們的認可與廣泛使用,從而出現(xiàn)了漢代樂舞中舞袖的繁榮景象,袖舞也成為了漢代樂舞中最著名的舞蹈。
袖舞的種類繁多,主要有長袖、蝶袖、筒袖、半袖等,衣袖的多樣化也豐富了舞蹈服飾的種類,同時也推動著袖舞的發(fā)展。其中長袖舞是最常見的舞蹈形式,袖長及地,主要是以陰柔嫵媚為主,配以細腰,舞姿靈動,在當時宮廷中備受矚目,發(fā)展也最為繁華;筒袖,袖長比長袖略短,因在舞蹈過程中易于運用,所以動作造型也較多,是當時歌舞伎人的專有服飾;蝶袖的特點是寬大,雙臂展開時像蝴蝶的翅膀,故稱蝶袖,這種衣袖多用于男子舞蹈,表現(xiàn)男子陽剛之氣的同時又不缺乏舞袖的柔美;而半袖主要出現(xiàn)在建鼓舞中,為表演者方便擊鼓而制,由此可見,因不同的衣袖而產(chǎn)生了不同種類的“袖舞”,表現(xiàn)出人們對舞袖的不同審美需求。
既有舞袖,就必定會有其不同的固定動作造型來表達舞蹈風格樣式,袖舞的舞蹈動作主要以揚、甩、撩、絞、拖為主,運用這些身體動作將袖子在空中起舞,形成各式各樣的舞蹈姿態(tài),讓觀賞者目光應接不暇,嘆為觀止,舞者在表演時將自己的手臂與衣袖融為一體,達到將衣袖拉長手臂線條的效果,以此借用長袖來表達心中的情感,同時也表達舞者心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長輕的衣袖有利于舞蹈動作的表現(xiàn),帶來的美感也更能打動人心,深為達官貴人們所喜愛。但人們?yōu)槭裁磿胗瞄L衣袖來起舞呢?其想法產(chǎn)生的根源在哪,又是受哪些影響袖舞在漢代如此盛行?
圖騰文化是人類最早的宗教形式,也是人類最古老、最奇異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世界上大多數(shù)民族都存在過圖騰文化,它不僅在古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而且與現(xiàn)代文化也有著淵源關系。
鳥圖騰是我國重要的圖騰崇拜之一,在遠古的圖騰崇拜文化中,有許多關于崇鳥、敬鳥、化鳥為神的民族信仰。在《堯典》中有記載,堯是一個整治洪水的英王,在當時最大的災難是洪災,而在恐怖的水災中只有鳥類能夠躲過災難,于是鳥類就在人們的心中神化,成為他們心中崇拜的神靈;另外東夷族對鳥圖騰的崇拜,在《中國漢代舞蹈概論》中有寫到,在東夷族的文化始源中,一直保存對鳥的圖騰崇拜,到后來演變成“鳳”而風靡全國,并且一直延續(xù)到今天;在《詩經(jīng)·商頌》中也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記載;其中對鳥的圖騰崇拜,東夷族是延續(xù)最久也是最深的民族,乃至近年廣西的大型原創(chuàng)歌舞劇《百鳥衣》,也是對以前鳥圖騰文化的挖掘與傳承,對祖先崇拜鳥圖騰的一種敬仰與延續(xù)。
而對古時鳥圖騰的根源追溯離不開天,古時候人們都是靠天生活,日常生活、農(nóng)耕生產(chǎn)等一切都離不開對陽光和雨露的依賴,這也導致了人們對天的崇拜敬仰,并加之以神話色彩,在當時,鳥是飛得最高最遠也是最接近天的動物,可以與萬物和諧相處,人之所不能及,古人認為鳥可以為他們向天傳情達意,所以先民們便對鳥萌生了一種情感,讓鳥來做他們與天的使者,與上天對話,于是對鳥類產(chǎn)生了敬意,并且到后來還發(fā)展成了羽化鳥人的現(xiàn)象。袖的興起,與對鳥的崇拜無不息息相關,因為崇鳥、敬鳥、化鳥為神,所以人們?nèi)プ穼?,利用服飾上的長袖來延伸人的雙臂,與模仿鳥,代替鳥的翅膀,希望自己能夠像鳥一樣在天空飛翔,人們企圖通過舞袖的方式來與天通話,通過舞蹈動作來表達與天合一的情感。
在《說文》中寫到:“女能事無形,象人兩舞形”,可以看出,袖是一種與神相通的工具,從記載可以推斷出,人們通過舞袖來達到與神相通,與天相應的理想境界,利用衣袖來寄托“通天”這一思想。用衣袖來模仿鳥的翅膀,賦予鳥飛翔的能力,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同時拉近與天的距離,能夠觸及到天。在西周《六小舞》中也有寫到,有“擬鳥舞”,鳥生羽,羽可助飛,飛即可達天,舞者執(zhí)羽而舞,與天通話,以達到祭祀求神的目的。除了“擬鳥舞”外,還有《人舞》:“不執(zhí)持舞具,以袖為容,宗廟祭祀所用”,這是鳥圖騰舞的一種演化,人們不再持羽而舞,而是通過衣袖來代替手中的道具;此外還有羽舞等都是鳥圖騰舞蹈的一種演化,并且這種舞蹈在漢畫像之中也有跡可尋,如江蘇鄒縣有一幅漢化像長袖對舞,二人的舞袖作鳥翼狀,比翼雙飛;還有男子博袍寬袖的《隊舞》見安邱漢化像石,雙臂翹起像鳥翼將舉而未展開,身體扭曲,衣袖飄飛。人們通過想象尋找自己身體與鳥相似部位,來達到與天相通的目的??梢哉f,從“鳥圖騰”到執(zhí)羽舞,轉變?yōu)椤皵M鳥舞”再到舞袖,是一個漫長演變、發(fā)展的重要過程。
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不可能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舞蹈作為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它的發(fā)展必定離不開社會的發(fā)展,需要通過歷史文化與社會思想積累的支撐,才能得以形成和發(fā)展。對于漢代樂舞中大量舞袖的現(xiàn)象,與當時人們的思想、社會發(fā)展是密不可分的,而這種社會思想不可能一夜形成,必定要經(jīng)過長久的孕育時期,進而滲入舞蹈發(fā)展演變。
(一)“天”、“神”之信仰
對神的信仰源自于遠古先民對自然宇宙世界的未知無法解釋,于是想象有神的世界存在,并且把這個充滿幻想的神圣世界當成一種客觀存在的表象,與之世代相傳,久而久之,在每個人身上都留下來神的烙印。但神仙信仰思想的真正萌芽是在春秋戰(zhàn)國諸侯爭霸時期,人類開始認識到生命存在的價值,想要去追尋長生以求生命意義最大化的思想,于是就開始向“神”靠攏。而據(jù)研究,舞袖早在兩千多年的戰(zhàn)國時期就有出現(xiàn),所以追蹤舞袖的起源,還得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在廣東、山東、山西等地出土的戰(zhàn)國時期玉佩舞人和陶俑中,就有各種長袖舞俑。由此可見,長袖在舞蹈服飾上已有了初步的定型,并且在當時的樂舞中,也已顯現(xiàn)出舞蹈寫實與浪漫的藝術特色,為漢代袖舞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漢初,為了緩解戰(zhàn)爭遺留下來社會矛盾與經(jīng)濟危機,漢高祖采用“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強調(diào)對精神與心性的修養(yǎng),讓人們相信天上有神仙存在,利用對神仙的信仰與崇拜來達到統(tǒng)治者平復天下、安撫人心的目的,從此,“神仙”思想漸漸深入人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儒學登上歷史舞臺,“天人感應”是其的核心思想,統(tǒng)治者告訴人們,是“天帝”創(chuàng)造了人,并且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了帝王來統(tǒng)治萬民,還立下統(tǒng)治秩序,認為世間的秩序法則都由天決定,“天”有著無窮的力量,所以,崇拜“天”、“神”的思想開始盛行,而關于飛天的思想,在北涼、魏、周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伎樂飛天”,反映出人們對步入天國的渴望,也為在后世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社會思潮在改變的同時也在交融、傳承與發(fā)展,飛天思想經(jīng)過流傳,最后在漢代到達鼎盛。
藝術來源于生活,也依賴于社會的發(fā)展,人們的思想風貌會直接在藝術中反應出來,為了表達對天、神的崇敬,人們在舞蹈中運用長袖延長雙臂,以此來更靠近天,同時運用舞袖可以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想法,漢代的歌舞伎大都是農(nóng)民階層出生,他們社會地位卑微,沒有人身自由,只有通過舞蹈對世界充滿幻想: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實現(xiàn)的神仙世界,舞者將自己與袖合二為一,與神仙對話,想象神仙的生活,當時的很多作品都被遺存了下來,如《總會仙唱》、《魚龍曼延》、《東海黃公》、《盤鼓舞》等,作品中有滲入神化意識,比如怪獸成負底座,裝飾象征神仙的流蘇、鷺鳥等,這些舞蹈形式,一方面是漢代舞蹈藝術的象征,另一方面也是漢代哲學思想在舞蹈藝術中的體現(xiàn)。
(二)“飛升”之向往
有了對天的崇敬和對神的信仰,對于人們產(chǎn)生“飛升”的理想也就不難理解了,與上文說的鳥圖騰崇拜一樣,人們想要飛翔,就必須借助外界的力量,運用長袖來增長人們的手臂讓自己擁有飛的力量,想象自己能夠飛翔,因此袖的興起與飛升的思想是密切相關不可分割的。
想要到達神仙的世界,當然只能借助某些動物的特殊本領來寄托自己的思想,于是在這種動機的驅(qū)使下,根據(jù)古人的幻想引申出了“龍鳳”兩種有飛天神力的虛幻動物,它們便成為了引導人飛升的選擇,乘龍御風、飛升天國的浪漫思想由此產(chǎn)生。而龍鳳飛天上升、彎曲的形態(tài)也成為當時的審美傾向,在舞蹈中,人們運用長袖與肢體動作的結合,飛揚于空、飄繞縈回,動作變化莫測,如龍鳳升天般飄然欲仙,舞者憑借長袖橫飛縱舞表達內(nèi)心飛升的急切欲望,表達了漢代人們的浪漫主義精神。
除了浪漫主義色彩充實著人們的大腦外,漢代人們還講究務實精神,龍鳳皆為想象并不真實存在,那么怎樣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能享受到神仙的世界呢?人們通過現(xiàn)實的方法——墓葬,來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漢代延續(xù)了楚國祭祀星辰的習俗,形成了一個豐富活躍的思想世界,人們的思維都是巫術思想,這種神秘的巫術氛圍緊緊圍繞漢代社會,彌漫著濃厚的神秘色彩。在人們的腦海里有著向往的、死后可以去的美好世界,并將這一思想放入了葬禮之中,形成了漢代盛行的厚葬之風。“如洛陽燒溝漢墓,其中M61墓室的整體結構和墓中四壁繪圖都模仿天穹和人世,梯形斜坡頂?shù)哪鬼斏喜世L著日月星辰等天象,兩側還繪制了神仙世界中龍、虎、天馬、羽人等形象,四壁則都是人間的生活場景。可見這樣的景象說明了古墓主人想要成仙的強烈欲望,而這樣的古墓不僅僅這一座,還有西漢的卜千秋墓、東漢時期山東武梁祠墓葬群等”。
這濃重的時代特色,影響并滲入到包括舞蹈在內(nèi)的各個藝術中,飛升的思想在當時生活中隨處可見,而漢代舞蹈藝術最終形成了“以手袖為容”的繁榮景象。
漢代樂舞舞袖的思想本源,可追溯至遠古時期鳥的圖騰崇拜以及從人類開始尋求自我價值的社會思潮,從對鳥的崇拜到執(zhí)羽舞、擬鳥舞,再發(fā)展到舞袖;從信仰神仙的浪漫思想至追求飛升的務實思想,再運用舞袖表現(xiàn)出來,這些都是舞蹈漫長的發(fā)展過程,袖舞的發(fā)生和繁榮,與人們的思想、社會的發(fā)展無不息息相關,是一種螺旋式的發(fā)展。
[1]孫穎.中國漢代舞蹈概論[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0(04).
[2]王克芬.中國古代舞蹈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02).
[3]劉青弋.中國舞蹈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2).
[4]王寧寧.“長袖善舞”的歷史流變[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3(03).
[5]梁宇.袖舞來源于歷史嬗變[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3,03,52(02).
[6]李玉煜.漢代舞蹈和魏晉南北朝的思想內(nèi)蘊以及藝術風格[J].藝匯文苑,2014:184-185.
J61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