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建設路徑研究
——基于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建設經驗的分析

2017-01-26 20:25房瑩
智庫理論與實踐 2017年5期
關鍵詞:跨學科智庫共同體

■ 房瑩

上海海關學院 科研處 上海 201204

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建設路徑研究
——基于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建設經驗的分析

■ 房瑩

上海海關學院 科研處 上海 201204

[目的/意義]在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大背景下,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建設為“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大學”的回歸提供了“試驗田”。[方法/過程]以6所國家首批高端高校智庫的建設經驗為例,分析高校智庫建設路徑,從治理結構、研究議題、學科領域、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結果/結論]高校智庫通過建立以學術權力為主導的治理結構、面向現實問題開展決策咨詢研究、開展跨學科研究、與社會對話、開展人才培養(yǎng)等建設路徑,成功打造了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

高校智庫 學術共同體 學術權力 建設路徑

1 引言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智庫依托學科積淀和人才集聚的優(yōu)勢,發(fā)揮著其他智庫不可替代的作用。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指出要“深化高校智庫管理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組織形式,整合優(yōu)質資源,著力打造一批黨和政府信得過、用得上的新型智庫”,在這一“政策利好”的大背景下,高校智庫建設進入了發(fā)展的新時期。

在高校智庫蓬勃建設的同時,高校智庫研究也逐步成為學界的重要議題之一,尤其是高校智庫微觀層面的經驗研究碩果累累,如國外高校智庫建設比較研究、高校智庫發(fā)展定位研究、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路徑研究、高校智庫類型研究等。對于“高校智庫熱”這一現象,學界也不乏反思性的探討。有研究者認為,高校智庫建設要處理好與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等核心職能的關系[1];有研究者不無擔憂地指出,高校智庫建設要預防“追名逐利”的“動機偏離”,預防“大干快上”的“行動偏離”,預防“紙上談兵”式的“評價偏離”等[2]。甚至有研究者認為,高校辦智庫不僅有“過熱”之嫌,而且也是大學重心的錯位[3]。

如何在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背景下把握高校智庫建設的意義?高校智庫建設應圍繞什么展開?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思考和探討。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概念,據此對高校智庫進行深入分析。第一,在對“高校學術共同體”相關研究梳理和歸納的基礎上,提出“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概念和特點。第二,嘗試分析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建設路徑,認為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建設為“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大學”的回歸提供了“試驗田”。第三,從“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視角出發(fā),對6所首批國家高端高校智庫建設的成功經驗進行深入分析。本文認為,6所首批國家高端高校智庫通過構建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為我國高校智庫建設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2 作為“學術共同體”的高校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加快建立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提出,關于高?;貧w學術共同體的呼聲也趨于強烈。多數研究者認為,大學究其本質而言,是一個學術共同體[4]。研究者分析了西方大學的起源和發(fā)展,認為起源于西方中世紀的大學最初是以學術共同體的身份獲得自治權[5]。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大學卻逐步走向了失落,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兩點:一是學科建制化程度的加深帶來的學科壁壘,以及由此帶來的學術組織結構的松散和學術權力的松散化特征[6];二是行政權力的泛化加速了高校學術共同體的瓦解[7]。

研究者認為,只有建構以學術權力為本位的治理結構,強化高校行政權力的服務功能,充分發(fā)揮學術委員會的主導作用,協(xié)調好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彰顯學術邏輯,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大學才能回歸[8]。

2.1 高校學術共同體的內涵

共同體(Community)的概念最早由德國學者斐迪南·騰尼斯提出。他指出,“凡是在人以有機的方式由他們的意志相互結合和相互肯定的地方,總是有這種方式或那種方式的共同體”[9]。

高校以共同體的方式而存在,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大學所進行的教學、研究和服務等多種任務的獨特方法,那么這個詞就是‘共同體’”[10]。學術性是大學的本質屬性,“大學本質上是一個做學問的場所”,“大學訓練應是在未知領域的邊緣上的探索,即使在已知領域,也要體現一種懷疑和探索精神”[11],高校本質上是學術共同體。

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及服務社會是公認的高校三大職能。從“學術共同體”的視角來審視,以上三大職能都是在“高校學術共同體”中開展的,三者之間并非割裂的關系,而是具有內在深刻的聯系。

第一,依托科學研究進行人才培養(yǎng)。作為學術共同體的高校,不僅包括教師,也包括學生。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在“師生學術共同體”中進行,在這一共同體中,教師不僅傳授學生已有的知識,而且也啟迪學生對未知領域進行探索和研究。高校的科學研究對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的作用,早在19世紀初期,在創(chuàng)立柏林大學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洪堡就提出了“通過研究進行教學”的大學理念,“研究與教學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不僅體現在通過研究進行教學,研究成為培養(yǎng)學生的主要途徑之一,而且體現為教學過程即研究過程,教學成為促進研究的一種手段”[12]。

第二,通過科學研究來服務社會。研究者指出,高校服務社會、解決問題所依托的是其學術資源和學科優(yōu)勢,這是高校服務社會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高校應該走出“象牙塔”,但是不能拋棄“象牙塔”,而是在不斷守望升華“象牙塔”的同時,把“象牙塔”的精神轉化為現實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13]。換言之,高校通過深刻關注社會現實問題,將社會發(fā)展中遇到的現實難題和未知問題轉化為“學術問題”,在高校學術共同體中依托學科資源,開展科學研究,以學術貢獻服務社會發(fā)展。

第三,人才培養(yǎng)對接社會需求。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是依托專業(yè)來進行的。而專業(yè)一方面從學科中汲取養(yǎng)分,另一方面則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進行調整和改革。可以說,專業(yè)一頭對接學科,一頭對接社會需求。這意味著,在高校學術共同體中進行人才培養(yǎng),也要通過高校學術共同體和社會的持續(xù)對話和交流,提升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需求的契合度。

鑒于以上論述,我們不妨在這個意義上把握“高校學術共同體”的概念:高校學術共同體是一個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組成的,以面向社會和未來發(fā)展需求為導向,依托學科資源,創(chuàng)造新知、培養(yǎng)人才以及尋求真理的學術共同體。

2.2 高校學術共同體的特點

通過對高校學術共同體研究文獻的梳理,本人對高校學術共同體的特點進行了如下歸納。

第一,獨立自治和學術自由。作為學術共同體的高校應在專業(yè)自律的范圍內做出判斷、采取行為。學術自由既是高校學術共同體的工作方式,也是其獨立從事學術研究的必要保障。然而,由于行政力量對高校自主辦學的干預以及高校內部行政權力的泛化,使得高校的獨立自治和學術自由并未得到真正、有效的保障。

第二,開展學科之間的對話和交流。知識社會學表明,科學是通過磋商的過程確立起來的,即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對文化資源的解釋確立的[14]。在高校學術共同體中,教師、研究人員通過充分對話,推動學科找到新的活力和增長點,推動知識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然而,由于高校學科的分化,帶來了學科之間的割裂,使得高校學術共同體內部的交流出現隔膜和鴻溝。

第三,在學術共同體中進行人才培養(yǎng)。在高校學術共同體中,教師和學生在互動和共同研究中構建知識、砥礪成長。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新的問題,進而推進科學研究的進展;另一方面,教師把研究的思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學生分享,啟迪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然而,由于高校行政權力的主導,對科研成果采取量化的、外在的、行政主導型的評價體制,導致了高校學術共同體教學和科研的割裂,出現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15]。

已有的文獻和以上的討論提出了一個基本命題,從應然層面看,高校作為學術共同體而存在,在學術共同體中開展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以及依托學術共同體來服務社會。然而,從實然層面看,作為學術共同體的高校業(yè)已失落,主要體現在:一是高校的獨立自治和學術自由得不到保障;二是學科之間的交流和對話極其缺乏;三是教學和科研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割裂,科研在人才培養(yǎng)中作用的缺失。

接下來,我們進一步探討,高校智庫建設對于高校學術共同體的意義是什么?我們認為,高校智庫通過構建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為高?;貧w學術共同體提供了“試驗田”。

3 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內涵、特點及建設路徑

3.1 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內涵及特點

從學術共同體的視角審視高校智庫,我們不妨認為,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是指依托高校學科積淀和人才集聚的優(yōu)勢,集合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師、研究人員,以國家、區(qū)域、行業(yè)等發(fā)展戰(zhàn)略問題和現實問題為導向,融合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開展跨學科的政策研究以及培育人才的學術共同體。

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具有以下4個特點:

第一,相對獨立性。相對獨立性是智庫的重要特點之一,也是智庫的根本價值所在。高校智庫因其具備智庫的一般特征以及遵循高校學術自主的傳統(tǒng),也具備“相對獨立性”。進言之,只有保障高校智庫的“相對獨立性”,才能確保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恪守學術價值和研究規(guī)律,為政府、社會提供相對獨立的智庫研究成果,貢獻新思想、新觀點和新知識。

第二,現實關注性。現實關注性是高校智庫彰顯高校服務社會功能的表達途徑。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基于高校知識分子“家國情懷”的共同價值取向,對現實問題始終保持高度的關注。一方面,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密切關注國家、區(qū)域或行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問題及亟需破解的難題,積極與“象牙塔”外開展交流和對話;另一方面,以問題為導向,把現實問題轉化為學術問題,依托高校特有的學科優(yōu)勢、人才優(yōu)勢,為國家、區(qū)域或行業(yè)提供專業(yè)化、高質量的研究產品。

第三,跨學科性。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跨學科性體現在跨學科研究和跨學科對話兩方面。一方面,為解決現實復雜問題而開展的跨越學科邊界研究。這種研究是面向現實問題,在整合學科知識、學科研究范式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研究?!翱鐚W科研究的勃興與發(fā)展,主要動力來自兩個方面:綜合性理論的產生與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的需要,而后者是跨學科研究的靈魂和生命力所在”[16],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關注和研究的問題在“象牙塔”之外,體現出綜合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因此,答案和方法無法從單一學科的研究中去尋找,必須開展跨學科的研究。另一方面,聚焦現實問題,從不同的學科視角出發(fā),積極開展對話和交流。這種對話和交流有助于打破學科之間的隔閡,推動學科之間的碰撞和交融。

第四,育人性。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育人性的特點則體現了高校人才培養(yǎng)職能的內在要求。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中的教師、研究人員通常也承擔了教書育人的職責,除了開展科學研究、政策研究外,還通過將科研、教學的有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糾正高校教學與科研相割裂的弊端。一方面,通過教學活動將智庫研究的研究方法、思維范式以及研究成果傳授給學生,也將智庫研究凸現的對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注、家國情懷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另一方面,在和學生的互動中達到“教學相長”的效果,在學生的發(fā)問中進一步發(fā)掘和凝練問題,推動智庫研究的深入開展。

3.2 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與高校學術共同體的關系辨析

從應然的角度看,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與高校學術共同體基本精神一脈相承,有以下共同點。

第一,都以學術性為本質屬性。無論是高校學術共同體,還是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都以學術性為本質屬性。換言之,本質上都肩負著知識生產、知識創(chuàng)新及知識傳播的使命。

第二,都保持現實關注性。服務社會是高校學術共同體的三大職能之一,高校肩負著服務社會的責任和使命,理應把服務社會的理念滲透在人才培養(yǎng)和科學研究中,通過知識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養(yǎng)來服務社會。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則應始終保持對社會現實難題和政策問題的深切關注,構建知識生產與社會服務的良性互動。

第三,注重學科間的交流和對話。注重學科之間的對話,通過學科交流、磋商和互動產生新的知識,是高校學術共同體的題中應有之義。而跨學科的交流和對話,是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開展服務現實問題研究、提供解決方案的必然路徑,是現實對策研究的堅實支撐。

從實然的角度看,由于上文提及的行政權力泛化及高校學科建制化帶來的學科壁壘等原因,高校學術共同體日益失落,而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建設,則為高校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回歸帶來了“試驗田”。

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與高校學術共同體有諸多共同點,也有以下幾點不同。

第一,在學術性方面,高校學術共同體更注重理論創(chuàng)新,追求“高深學問”;而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則更傾向于為現實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第二,在現實關注性方面,高校學術共同體對現實的關注更側重于對社會現實和發(fā)展的長期關注;而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則特別強調對現實問題的即時關注和及時反應。

第三,在跨學科的交流和對話方面,高校學術共同體倡導跨學科的交流和對話,以期打破學科之間的隔閡,推動知識生產和創(chuàng)新。而跨學科交流和跨學科研究則是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迫切要求,只有通過跨學科的交流和研究,才能為現實綜合問題提供解決方案。

3.3 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建設路徑

從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特點出發(fā),對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建設路徑進行如下分析。

第一,建立以學術權力為主導的治理結構。要保障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相對獨立性”,必須建構以學術權力為主導,行政權力服務于學術權力的治理結構。換言之,只有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建構以學術權力為主導的治理結構,才能確保以學術權力為主導來設計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內部的人才培養(yǎng)、研究隊伍、科研組織、科研評價、資源配置等科研管理體系。

第二,面向現實問題開展決策咨詢研究。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需要在發(fā)揮高校學科優(yōu)勢的基礎上,密切關注國家和社會發(fā)展中的現實問題開展研究。一方面,緊緊圍繞國家、區(qū)域或行業(yè)的戰(zhàn)略問題、現實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形成新的政策思路,成為政策思想的“發(fā)源地”;另一方面,形成有效的對策建議,為國家、地方或行業(yè)的決策提供選擇方案和操作路徑。

第三,綜合多學科知識的跨學科研究。美國學者邁克爾·吉本斯等學者將知識生產模式分為兩種類型,第一種是指以單一學科為基礎,創(chuàng)新學科知識的生產模式,其顯著特征是以理論研究為導向的單學科知識生產與應用的分離;第二種是指以跨學科合作的方式對現存知識根據新情境進行改造的生產模式,其顯著特征是以問題為導向的跨學科知識生產與應用的整合[17]。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開展的是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研究,必然要求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和合作研究。因此,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要求由來自不同學科的教師、研究人員共同組成,聚焦問題來推動跨學科的研究和交流。

第四,開展跨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不僅承擔著智庫研究的任務,而且也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的職責。通過打通跨學科研究與跨學科教學,為社會培養(yǎng)亟需的跨學科人才。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種種社會情境的設置和案例教學,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這種跨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也適應了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4 構建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路徑分析:以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為例

2015年12月,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名單公布,全國范圍內共有25所智庫入選。其中,高校智庫6所,分別為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中山大學粵港澳發(fā)展研究院。

國家高端高校智庫建設的實踐對于高校智庫建設具有標桿價值和啟示意義。通過對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的深入分析,我們認為,這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成功建設了彰顯學術權力的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為我國高校智庫的建設和發(fā)展提供了借鑒。

4.1 以“教授治學”為導向的學術委員會建設

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通過加強以“教授治學”為導向的學術委員會建設,確保在學術事務領域如科研組織、人才評聘、經費分配等方面的統(tǒng)籌權和相對自主權,為建設彰顯學術權力的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提供了制度保障。例如,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以集成民主和包容理念的“教授治院”為制度靈魂,學術委員會的權力覆蓋所有與學術有關的規(guī)章制度,包括課程設置、人才培養(yǎng)方案、教師評價機制等[18]。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在人才評聘上破除終身制,以項目為中心配置人員、經費和其他研究條件,并根據研究需要和水平不斷滾動[19]。中山大學則制定了《中山大學高端智庫建設方案》和《中山大學關于加強決策研究的實施方案》,推動其高端智庫的制度建設及保障機制建設。

4.2 聚焦國家急需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開展研究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領頭雁”和“示范者”,國家高端智庫重在“國家亟需、特色鮮明、制度創(chuàng)新、引領發(fā)展”,聚焦國家重大戰(zhàn)略問題開展研究是題中應有之義。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均結合已有的學科特色和優(yōu)勢,準確把握中國改革和發(fā)展進程中的熱點和前沿問題,開展前瞻性的研究。以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為例,圍繞中國的改革進程,依托已有的經濟學、管理學等學科優(yōu)勢,從早期的農村土地改革、“老鼠倉”的揭露,到國企改革、電信改革,再到醫(yī)改、城鎮(zhèn)化方案等現實重大問題,前瞻性地提出了眾多重大戰(zhàn)略、制度、政策,并獲得較大的影響力[18]。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的研究領域則覆蓋世情、國情和區(qū)情三方面。其中,國情研究主要研究中國的基本國情,現代化的發(fā)動因素、限制因素,國情與發(fā)展的關系,國情與發(fā)展道路的選擇等;世情研究主要研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發(fā)展戰(zhàn)略和中國與世界的互動關系;區(qū)情研究則注重總結地方創(chuàng)新經驗、評估地方發(fā)展績效[20]。

4.3 開展跨學科研究以及與政府、社會的對話

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共同體在跨學科的智庫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既以聚焦國家、區(qū)域等現實需求來推動學科的對話和融合,又以學科整合來貢獻國家和區(qū)域發(fā)展,例如,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由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更名而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其研究問題并非單純依靠經濟學的學科知識就能解決,對經濟問題的關注同樣需要綜合政治學、社會學等學科的視野和研究范式;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則具有長期專注港澳問題,進行跨學科整合研究的傳統(tǒng)。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除了深入開展跨學科研究和交流外,還積極與政府、社會進行對話和交流。其中,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打造了“中國經濟展望論壇”“北大匯豐經濟論壇”“CCER論壇”“朗潤·格政論壇”等多個智庫論壇品牌,通過論壇與政府、社會、媒體進行對話;中山大學粵港澳研究院通過與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港澳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臺港澳研究中心等的協(xié)同研究,以及發(fā)揮中山大學港、澳校友會的作用,開展與學界、社會的對話。

4.4 開展人才培養(yǎng)

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都致力于在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中開展學術研究、決策咨詢研究以及進行人才培養(yǎng)。通過學術研究、智庫研究和人才培養(yǎng)三方面的打通和融合,起到互為促進的作用。例如,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的教學項目涵蓋經濟學和管理學等多個學科,包括經濟學碩士項目和博士項目以及BiMBA項目等,其中,BiMBA項目是全國第一家中外合作辦學的工商管理碩士項目,每年培養(yǎng)近300名MBA和EMBA學員,為工商業(yè)界輸送大量的高級管理人才[21]。

對于北大國家發(fā)展研究院來說,這些教學項目不僅幫助智庫學術共同體的教師從學生中獲得一線企業(yè)的實際情況和可供調查研究的案例,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資金來源,為開展獨立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22]。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既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yǎng)、決策咨詢有機結合,又將國情研究、教學育人、智庫建設有機結合。通過將博士后、博士生以及研究生納入到國情研究中,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打好學術基礎和咨詢基礎[23]。

5 結語

曾任美國卡內基教學促進基金會主席的博耶富有洞見地指出,美國高等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zhàn)為大學如何從分裂走向聯合,而他認為唯一可行的辦法是重新恢復大學自身包括學科之間聯系在內的一系列聯系[24]。6所國家高端高校智庫通過以現實問題為導向,以跨學科研究為路徑,推動教學和科研的融合,打造了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為高校建立學科之間的聯系和對話帶來了可能。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建設需要相應的體制機制保障,只有建構彰顯學術權力的治理結構,才能打造真正意義上的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進而推動學術研究、決策咨詢研究以及人才培養(yǎng)的有機結合。

如前所述,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是在高校學術共同體中展開的,三者之間本應是有機聯系的,然而,由于學科的分化、壁壘化及行政權力的泛化,高校學術共同體逐步走向“失落”,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三者之間呈現了割裂的關系。高校智庫建設不僅是高校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以及服務社會三大職能的合理延伸,而且通過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構建,為三大職能之間的有機結合帶來可能。正是在此意義上,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構建為高校學術共同體的回歸提供了“試驗田”。

尤其需要強調的是,不能將高校智庫建設實踐過程中暴露的一些問題等同于高校智庫本身的問題,更不能將高校辦智庫當作“象牙塔”的墮落和高校服務社會的功利化。事實上,高水平的高校智庫建設對高校的學科積淀、科學研究、人才培養(yǎng)有著非常高的要求,而以現實問題為導向的高校智庫學術共同體的建設更是對高校的學科融合和對話、育人模式的創(chuàng)新、教學和科研的融合大有裨益。

[1] 杜寶貴. 正確認識中國高校智庫建設中的幾個關系[J].高校教育管理, 2014(2): 30-31.

[2] 秦惠民, 解水青. 我國高校智庫建設相關問題及對策研究[J]. 中國高??萍? 2014(4): 15-20.

[3] 王紅茹. 高校辦智庫是否“過熱”?被指與國家需求和問題脫節(jié)[N]. 中國經濟周刊, 2017-02-07(4-5).

[4] 王成奎. 中國大學: 期待學術共同體的回歸和重塑[J].南京社會科學, 2009(8): 108.

[5] 馮向東. 大學學術權力的實踐邏輯[J]. 高等教育研究,2010(4): 30-33.

[6] 李立國. 學術權力的特征與運行機制[J]. 學術界,2004(1): 187-192.

[7] 董云川. 論大學行政權力的泛化[J]. 高等教育研究,2000(2): 63-67.

[8] 祁占勇. 高等學校學術權力本位治理結構的現實困境與邏輯路向[J]. 高等教育研究, 2011(2): 28.

[9] 滕尼斯. 共同體與社會: 純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58-65.

[10] 卡爾·雅斯貝爾斯. 大學之理念[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9.

[11] 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 現代大學論[M]. 徐輝, 陳曉菲,譯. 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201-211.

[12] 胡建華. 大學科學研究與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J]. 現代大學教育, 2009(4): 1-4.

[13] 葉飛帆. 大學基層學術組織的二維模型及其應用[J].中國高教研究, 2010(2): 60.

[14] 邁克爾·馬爾凱. 科學與知識社會學[M]. 林聚任,等,譯.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01:118.

[15] 許紀霖. 回歸學術共同體的內在價值尺度[J]. 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4): 79.

[16] 金吾倫. 跨學科研究引論[M]. 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116.

[17] 劉敏. 法國大學治理模式與自治改革研究[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42.

[18] 閔杰. 北大國家發(fā)展研究院: 在朗潤園讀懂中國[EB/OL]. [2017-04-05]. http://viewpoint.inewsweek.cn/detail-2729.html.

[19] 曲一琳, 王斯敏, 楊謐, 等. “中國智庫建設跨入新時代”: 寫在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工作啟動之際[N].光明日報, 2015-12-3(004).

[20] 胡鞍鋼.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67.

[21] 北京大學國家發(fā)展研究院官方網站[EB/OL]. [2015-07-24]. http://www.nsd.pku.edu.cn/index.html.

[22] 北大國家發(fā)展研究研究院. 理性社會建設與公眾啟蒙[EB/OL]. [2017-04-05]. http://money.163.com/15/0429/19/AOD434RA00253B0H.html.

[23] 胡鞍鋼. 中國特色新型智庫[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4: 25, 126.

[24] 博耶. 關于美國教育改革的演講[M]. 涂艷,方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 70.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f University-aff i liated Think Tanks—— An Analysis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Six National High-end University-aff i liated Think Tanks

Fang Ying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hanghai Customs College, Shanghai 201204

[Purpose/signif i cance]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llectual commun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vides the “test fi eld”for the return of “universities as the academic community”.[Method/process]This paper took six national highend universities-aff i liated think tanks as examples to analyz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ink tank path, governance structure, research topics and subject areas, and the talents training, etc.[Result/conclusion]it can be seen that the university-aff i liated think tanks successfully create a university-aff i liated think tank academic community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cademic power-oriented governance structure, focusing on the decision-making consulting research, carrying out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social dialogues, and taking personnel training and other construction paths.

university-aff i liated think tank academic community academic power construction path

G640

10.19318/j.cnki.issn.2096-1634.2017.05.11

房瑩(ORCID:0000-0003-0000-3511),上海海關學院科研處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生,E-mail:fangyingscc@126.com。

2017-06-15

2017-07-17 本文責任編輯:唐果媛

猜你喜歡
跨學科智庫共同體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愛的共同體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的路徑探索
我校成功承辦“生命科學與老齡化社會”跨學科論壇
跨學科前沿研究生課程的教學改革探索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民居智庫
中華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政智庫“五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