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工會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路徑研究*

2017-01-25 03:05張善柱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 2017年4期
關鍵詞:工人工匠工會

張善柱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48)

[工會研究]

工會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路徑研究*

張善柱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 公共管理系,北京 100048)

工匠精神是具體而非抽象的,蘊藏在無數具體的工匠身上。沒有一大批技藝精湛的工匠作為支撐,就難以孕育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當務之急是培養(yǎng)一大批懂技術會創(chuàng)新的工匠。工會作為職工的“娘家人”,在培養(yǎng)工匠、孕育工匠精神方面責無旁貸且具有獨特優(yōu)勢。當前,各級工會應著力從四個方面培養(yǎng)工匠精神: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激發(fā)職工創(chuàng)造活力;整合培訓資源,開展高質量的技能培訓;弘揚勞動精神,克服社會偏見。

工匠;工匠精神;工會;技能培訓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強調“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yè)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fā)展進入質量時代。“工匠精神”一詞的流行及其引起的熱議,充分反映了在中國制造業(yè)轉型升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之于轉型期中國的重大意義,也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當今中國工匠精神缺失的不爭事實。因此,培養(yǎng)并弘揚工匠精神顯得尤為迫切。

一、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現實意義

(一)培養(yǎng)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業(yè)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

市場化改革以來,中國依靠巨大的人口紅利和粗放型發(fā)展方式,迅即成為世界制造業(yè)的中心。但伴隨經濟發(fā)展階段的遞進,勞動力成本逐年攀升,資源環(huán)境承載能力接近極限,粗放型發(fā)展方式難以為繼,中國制造迫切需要實現“由大向強”的轉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fā),各國深刻認識到制造業(yè)乃經濟發(fā)展的根基所在。為盡快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潭,世界主要經濟體紛紛推出復興制造業(yè)的宏偉計劃。美國率先啟動“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德國推出“工業(yè)4.0”,日本提出“再興戰(zhàn)略”。中國政府適時推出《中國制造2025》,從戰(zhàn)略層面描繪了建設制造強國的宏偉藍圖。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不僅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更需要無數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術工人作為支撐。鑒于此,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工業(yè)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我們要有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比欢?,截至2015年底,我國專業(yè)技術人才的總量僅為1.65億,占全部就業(yè)人員的20%,高素質技術工人的總量僅為4501萬,占專業(yè)技術人才總量的27.3%,而在西方制造業(yè)強國普遍能達到40%以上[1]。

(二)培養(yǎng)工匠精神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客觀需要

供給和需求是驅動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動力,二者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只有協(xié)調配合才能產生最大合力。長期以來,中國制造憑借物美價廉的優(yōu)勢能夠基本滿足國人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但伴隨著經濟發(fā)展,群眾的消費水平和消費需求不斷升級,對產品質量、品質以及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制造 “大而不強”“全而不?!薄皩6痪钡娜毕萑諠u顯現,供給和需求不匹配的矛盾日趨突出。當中國制造不能滿足人們升級的消費需求時,龐大的需求被迫涌向境外市場。據統(tǒng)計,2015年國人在海外瘋狂消費約1045億美元,僅猴年春節(jié)期間600萬中國游客“刷出”境外消費900億元人民幣的新紀錄,強大的消費能力再次震驚世界[2]。中國制造之所以難以繼續(xù)贏得消費者的信賴,表面看來是品質不過關,但品質的背后折射出工匠精神的缺失。因此,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中,務必要大力弘揚“精益求精、追求極致”的工匠精神,實現從99%到99.99%的品質革命。唯有如此,才能徹底結束國人海外瘋狂搶購的尷尬歷史,才能真正“讓世界愛上中國造”。

(三)培養(yǎng)工匠精神是認真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的應有之義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實現“十三五”時期的發(fā)展目標,務必牢固樹立并貫徹落實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理念,其中,創(chuàng)新位居五大發(fā)展理念之首,對于新發(fā)展理念的貫徹落實具有重要的牽引和聯動作用。當前我們大力倡導的工匠精神蘊含著深刻的創(chuàng)新理念。在常人看來,工匠的工作是重復性甚至是枯燥的,但在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勞動中,工匠并沒有因循守舊、墨守陳規(guī),并沒有滿足于已經取得的成就,而是不斷調整甚至否定原有工藝以滿足市場和客戶不斷變化的需求。正是憑借這種“永不滿足”“敢于自我否定”的創(chuàng)新精神,工匠才能鍛造出傳世精品,才能成就大國工匠。自工業(yè)革命以來,高度自動化的機器大生產取代工人的手工操作成為工業(yè)發(fā)展的主要特征,勞動效率得以大幅提升。有學者據此預言,在不久的將來,機器將徹底取代工人的角色。但在“大國工匠”高鳳林看來,無論技術如何進化,機器只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既定程序重復運作,而人能夠不斷進行改造和創(chuàng)新,可以結合消費者的興趣偏好進行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這恰恰是對創(chuàng)新理念的最好闡釋。

(四)培養(yǎng)工匠精神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核心價值理念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是規(guī)范個體行為、凝聚社會正能量的基本遵循。工匠精神是對蘊含在優(yōu)秀工匠身上高尚品質的高度概括和集中闡釋,是引領工人行為、激發(fā)其創(chuàng)造活力的基本價值理念,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脈相承的,特別是在“敬業(yè)、誠信”方面高度契合。“敬業(yè)、誠信”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主要價值規(guī)范,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價值理念。敬業(yè)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是工匠做好本職工作的前提條件。一個人,只有熱愛所從事的職業(yè),才能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才能心甘情愿地為之奮斗、為之奉獻。誠信是工匠精神的內在價值追求,是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道德保證。換言之,工匠的品質決定著產品的品質。一個人,只有對雇主誠信,才能贏得其信賴;只有對消費者誠信,才能贏得其尊重;只有對自己誠信,才能襟懷坦蕩。因而,大力弘揚工匠精神,有利于推動廣大職工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利于促進全體社會成員厚植“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的價值理念。

二、當前我國工匠精神缺失的因素分析

其實,中國歷史上并不缺少能工巧匠,比如,被稱為“工匠祖師”的魯班,地動儀的發(fā)明者張衡,木牛流馬的發(fā)明者諸葛亮,趙州橋的設計者李春,被譽為“四大發(fā)明”的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更是造福全人類,但必須承認,我們缺少對工匠的尊重,更缺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一)“重文化、輕技術”的文化傳統(tǒng),阻礙了工匠精神的孕育

中國在歷史上是典型的農業(yè)文明國家,農業(yè)被歷代統(tǒng)治者視為鞏固江山社稷的基石,而手工業(yè)和商業(yè)因利于開發(fā)民智而受到打壓,各種技術上的創(chuàng)新或改進往往被褻瀆為“奇技淫巧”而未能得到推廣利用,由此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文化、輕技術”的文化傳統(tǒng)。近代以來,落后挨打的被動局面使統(tǒng)治者深切領會到發(fā)展現代工業(yè)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重文化、輕技術”的文化傳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扭轉。但是,傳統(tǒng)文化中“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僵化觀念,仍深刻制約著社會大眾的職業(yè)評價理念和職業(yè)選擇動機。比如,絕大多數高中畢業(yè)生都傾向于選擇普通本科院校就讀,而只有極少數未能如愿的畢業(yè)生會選擇職業(yè)院校,這與德國等工業(yè)強國70%的初中畢業(yè)生進入企業(yè)或職業(yè)學校接受“雙元制”職業(yè)教育形成鮮明對比[3]。

(二)激勵機制不健全,嚴重阻礙了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

中央電視臺拍攝的紀錄片《大國工匠》播出之后,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大國工匠一夜之間成為全民偶像。他們不僅熟練掌握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湛技藝,更讓人欽佩的是其“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的無私奉獻精神。但是,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工匠培養(yǎng)激勵機制不健全的社會問題,突出表現為:技術工人的薪酬待遇整體偏低,與其技術水準和社會貢獻不匹配,難以形成勞動致富、技術改變命運的示范效應,阻滯了技術工人后備人才隊伍的長遠建設;技術工人在職務晉升、職稱評定、繼續(xù)教育、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面臨機會不均等、渠道不通暢等難題;由于二元戶籍制度的制約,技術工人在住房、醫(y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未能享受到均等的公共服務;除此之外,技術工人還面臨著社會地位不高、政治參與渠道有限等社會問題。

(三)傳統(tǒng)的技術工人培養(yǎng)體系瓦解,阻礙了工匠精神的傳承

在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技術工人的技能培養(yǎng)主要有三個渠道:一是以“八級工”制度為代表的職業(yè)技能認證體系;二是以單位制和穩(wěn)定就業(yè)為前提的“師徒制”培養(yǎng)體系;三是主要面向城鎮(zhèn)戶籍居民的職業(yè)教育體系。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持續(xù)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傳統(tǒng)的技術工人培養(yǎng)體系日益式微。首先,曾經為新中國培養(yǎng)大量技術工人的“八級工”制度退出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五級職業(yè)資格證書制度。實踐證明,新的職業(yè)資格證書制度更側重理論知識的考察而非實際的技術操作,導致大量一線工人已熟練掌握某項技術卻通不過資格證書考試的尷尬現象[4]。其次,隨著單位制解體,工人的流動性空前加劇,使得體制內“師徒制”的空間迅速萎縮。再次,職業(yè)教育面臨資源投入有限、培訓模式僵化、培訓供給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等瓶頸,難以滿足廣大職工多元化、高層次、大批量的培訓需求。

三、工會具有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獨特優(yōu)勢

在計劃經濟時期,工會一直是培養(yǎng)能工巧匠的搖籃,是技術改進和創(chuàng)新的推動者,諸如工效大大提高的“倪志福鉆頭”、王崇倫的“萬能工具胎”以及因改進工卡具而聞名的“馬恒昌小組”等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發(fā)展的環(huán)境及面臨的挑戰(zhàn)都與計劃經濟時期截然不同,但不論環(huán)境如何變化,工會的性質和職責不會改變,工會始終是職工群眾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始終是黨聯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始終是教育職工、提升職工素質的主體力量。

(一)工會具有教育職工的法定職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以及《中國工會章程》的規(guī)定,“參與、維護、建設、教育”是工會的四項職能,是工會維護工人合法權益,參與國家經濟建設的基本途徑,是架起黨和職工群眾之間橋梁的四大支柱。教育職工,不僅是法律賦予工會的重要職能,也是工會必須履行的法定義務,其效果如何直接決定著產業(yè)工人隊伍素質的高低,進而影響到中國制造能否順利轉型升級。職工教育的內容是多層次、全方位的,既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也包括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訓,其中,前者為職工成長成才提供政治引領,后者旨在提升職工的綜合素質和業(yè)務水平,二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與西方工會不同,中國工會具有鮮明的政治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團工作會議上強調,政治性是群團組織的靈魂,是第一位的。工會作為國家政權的重要社會支柱,必須自覺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嚴格遵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切實肩負起引導職工群眾聽黨話、跟黨走的神圣使命,把廣大職工更緊密地凝聚在黨的周圍。除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職工文化素質偏低、專業(yè)技能缺失的現實以及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迫切要求工會對職工進行系統(tǒng)的文化教育特別是專業(yè)技能培訓,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能教育的雙輪驅動。

(二)工會具有健全的組織體系以及做職工工作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工匠精神的培養(yǎng)需要借助一定的平臺和載體,方能有效開展。中國工會不僅是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工會,而且具有一套健全的組織體系。在縱向上,從中華全國總工會到各級地方工會;在橫向上,有行業(yè)工會、企業(yè)(單位)工會[5]。這種“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組織體系,不僅覆蓋了不同層級的政府和大多數企事業(yè)單位,而且吸納了大部分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職工。億萬職工不僅是高素質產業(yè)工人隊伍的后備軍,也是工匠精神孕育傳承的具體載體。我國工會具有做職工群眾工作的豐富經驗和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工會自產生以來就積極利用黨政賦予的資源,竭盡所能地維護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并借此贏得了職工群眾的認可與信賴,這不僅拉近了工會與職工群眾的心理距離,同時也為工會培養(yǎng)工匠、孕育工匠精神提供了天然的情感支撐。

(三)工會具有豐富的培訓資源

工匠精神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不會憑空而來,她來源于工匠的工藝創(chuàng)新,凝結在每一件精雕細琢的產品中,蘊藏在每一位具體的工匠身上。簡言之,工匠精神是具體的而非抽象的,沒有掌握精湛技藝的工匠就難以孕育出工匠精神。反觀現實,中國雖然擁有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產業(yè)工人隊伍,卻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有經驗無技術”的問題,“技工荒”已經成為制約中國制造品質進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頸。因此,培育工匠精神的當務之急是培養(yǎng)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的工匠,并在此基礎上挖掘、孕育工匠精神。工會系統(tǒng)具有健全的干部培訓學校、雄厚的師資力量、完善的課程體系、豐富的培訓經驗,完全可以成為大規(guī)模培訓職工的主要基地。

四、工會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實踐路徑

當前,不論是中國制造的轉型升級,還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xù)推進,都依賴于一大批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2017年初,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了《新時期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提出要“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chuàng)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yè)工人隊伍”。為此,工會應當緊緊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按照“黨政所急、職工所需、工會所能”的原則,著重從維護職工權益、健全激勵機制、開展技能培訓及弘揚勞動精神四個方面培養(yǎng)并弘揚工匠精神。其中,維護職工權益是當務之急,健全激勵機制是長久之計,開展技能培訓是務實之道,弘揚勞動精神是根本之策。

(一)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制定了“經濟優(yōu)先”的發(fā)展戰(zhàn)略,并依靠勞動力成本的比較優(yōu)勢成功實施了出口導向戰(zhàn)略,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得以在短期內迅速提升。但是,我們?yōu)榇烁冻龅拇鷥r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以“GDP為中心”的政績考核觀指引下,招商引資成為地方政府的優(yōu)先考慮。為了能夠留住“游動”的資本,地方政府不僅出臺土地、稅收等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更是對資方的“壓低工資”“延長勞動時間”等侵權行為采取“容忍”策略。如此一來,地方官員的政績和資本的利潤訴求得以彰顯,但工人的合法權益被嚴重擠壓。試想,在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前提下,我們又怎能期待工人安心工作、鉆研技術,更談不上孕育工匠精神。因此,及時糾正侵權行為,保障工人合法權益是當前培養(yǎng)工匠精神的當務之急。工會作為職工自愿結合的群眾組織,維權是其天職,是衡量工會工作成效的主要標尺。特別是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和“去產能”以及鐵腕治霾的背景下,鋼鐵、煤炭、水泥、石化等產能過剩嚴重和污染排放超標的行業(yè)面臨較大生存壓力,不少企業(yè)被迫“關停并轉”或進行大規(guī)模裁員,給工人生活和工會維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對此,各級工會組織要重點圍繞下崗失業(yè)工人的轉移安置問題,深入基層調研,組織專家論證,為地方政府和企業(yè)決策提供針對性強的政策建議,處理好利益存量和增量的關系,切實保障下崗失業(yè)工人的合法權益,充分實現高質量的再就業(yè),對于再就業(yè)暫時存在困難或家庭困難的職工,工會要及時進行救助和幫扶,確保實現勞動關系的平穩(wěn)過渡。

(二)健全激勵機制,激發(fā)職工的創(chuàng)造活力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的奉獻精神是工匠能夠打造出傳世精品的必要條件,也是成為大國工匠的必要條件,對此,我們應該積極宣傳、大力弘揚。但是,站在國家和社會的角度,應該為技術工人提供與其技術水準、社會貢獻相匹配的有競爭力的勞動報酬,打通職業(yè)上升通道,合理設置不同級別的技能崗位,健全以實際技能為導向的考評機制,解決好住房、醫(yī)療、子女教育等現實問題,使其沒有后顧之憂地投入到技術攻關和技術創(chuàng)新之中,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建功立業(yè)。德國的職業(yè)教育之所以能吸引70%的初中畢業(yè)生,正是因為在德國技術工人的待遇絲毫不亞于普通高校畢業(yè)生,掌握核心技術的高級技術工人的工資甚至要高于教師、法官、公務員等高薪職業(yè)。因此,我們應該建立健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雙重激勵機制,不僅要給予技術工人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為全社會樹立“技術改變命運”的示范效應,同時要切實提高技術工人尤其是大國工匠的社會地位,在勞動模范評選、參政議政等方面適當向高技術人才傾斜,增強他們作為技術工人的榮譽感和自豪感,擴大其在政治參與、利益表達方面的話語權,真正讓那些一絲不茍技藝精湛的大師技師成為青年人樂于學習的榜樣。對此,工會要在充分調研、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拿出切實可行的方案,通過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國政治協(xié)商會議以及政府聯席會議等制度化渠道,將工人的訴求及解決方案反映到國家的法律和公共政策之中,從源頭上增加技術工人的物質收入,提升其社會地位。

(三)整合培訓資源,開展高質量的勞動競賽和技能培訓

針對中國制造“大而不強、全而不專、專而不精”以及技術工人短缺的現狀,工會首先要以組織勞動競賽為載體,依據《2016-2020年勞動和技能競賽規(guī)劃》,動員廣大職工尤其是非公企業(yè)職工積極參加“踐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題勞動和技能競賽,積極開展提升質量、優(yōu)化操作、節(jié)能減排、服務創(chuàng)新等形式多樣的勞動競賽活動,引導職工努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本領,積極參與自主創(chuàng)新實踐,切實從供給側全面提升中國制造的品質,為中國制造轉型升級和工業(yè)強國戰(zhàn)略的實施貢獻智慧和力量。其次,工會要加大技能培訓的力度,實現高素質技術工人的制度化、規(guī)?;a,為大國工匠的培養(yǎng)儲備豐富的后備人才?,F行的職工教育培訓體系普遍存在機構分散、政出多門、相互掣肘的缺陷。例如,職工教育培訓的主體既包括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也涵蓋各級工會和職業(yè)院校,相互之間既缺乏明晰的職責劃分,也欠缺順暢的組織協(xié)調。建議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牽頭,借助工會健全的組織體系,籌建覆蓋從中央到地方的職工教育培訓體系,把技術培訓—推薦就業(yè)—考核定級—繼續(xù)教育等環(huán)節(jié)有機銜接起來,為工匠培養(yǎng)和工匠精神的孕育提供技術上的支撐[6]。再次,工會要積極探索符合實際、便于操作的“傳、幫、帶”機制。必須承認,大規(guī)模、正規(guī)化的技術培訓是實現技術工人批量生產的主要途徑,但有些核心技術和高超手藝僅靠培訓是難以掌握其要領的,特別是那些大國工匠在無數次嘗試中摸索出的獨門絕技或者瀕臨失傳的傳統(tǒng)工藝更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為此,工會要積極借鑒傳統(tǒng)師徒制的優(yōu)點,建立切實可行的“傳、幫、帶”機制,選拔有基礎、有潛力、有意愿的年輕人作為大國工匠的“徒弟”,通過“一對一,面對面,手把手”的方式進行重點培養(yǎng),確保核心技術和傳統(tǒng)工藝的代際傳承。

(四)大力弘揚勞動精神,營造“崇尚技能,崇尚勞動”的社會氛圍

盡管我們大力倡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正能量,但受“重管理,輕技術”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社會上形成了“重享樂,輕勞動”的不良社會輿論,嚴重誤導了青年人的就業(yè)選擇和職業(yè)偏好。對此,工會要分別對工人和社會大眾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引導。首先,各級工會要積極向職工宣傳工匠精神,解釋清楚工匠精神的具體內容,闡明工匠精神之于工人個體、企業(yè)乃至國家的重大意義,引導其領會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積極做工匠精神的踐行者。普通職工要向身邊工匠特別是大國工匠看齊,不僅要熟練掌握過硬的技術,成為“技術層面的工匠”,更要牢固樹立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價值理念,成為“思想層面的工匠”。其次,工會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和勞模文化,大力宣傳大國工匠的先進事跡和新時期工人階級的偉大品質。中央電視臺拍攝的《大國工匠》是一次有益嘗試,其經驗值得各地方工會和企業(yè)工會借鑒推廣。各地方工會和企業(yè)工會可以選拔推薦本單位的優(yōu)秀技術工人,拍攝類似題材的紀錄片,借助當地電視臺、報紙、微博、微信等平臺進行推廣宣傳,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不斷深化“中國夢·勞動美”主題教育等活動,引導全體社會成員尤其是青年人牢固樹立“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技術”的價值理念,為工匠培養(yǎng)和工匠精神的孕育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1]葉雨婷,蔣欣.青年興則民族興,技能強則國家強[N].中國青年報,2016-07-15.

[2]新華網.2015年中國人在海外消費金額達到1045億美元[EB/ OL]. http://news.xinhuanet.com/live/2016-02/25/c_1118154943.htm.

[3]李海宗,陳磊.德國職業(yè)教育銜接模式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2(9):100-102.

[4]李強.中國應恢復“八級工”制度[N].環(huán)球時報,2011-05-26.

[5]余茜.自適應協(xié)同:工會樞紐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協(xié)同機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6(6):15-21.

[6]李珂,張善柱.高素質產業(yè)工人隊伍建設發(fā)展的實踐路徑分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7(1):1-7.

A Study on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n Trade Union

ZHANG Shanzhu
(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Beijing 100048, China)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s concrete rather than abstract. It is difficult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without numerous skilled craftsmen.The practical task of cultivating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is to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skilled craftsmen who grasp modern technology. Trade union as the “family” of workers has compulsive responsibility and unique advantage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At present, all levels of trade unions should strive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from four aspects: protect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workers to build harmonious labor relations;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stimulate workers’ vitality; integrate training resourcesto carry out high-quality training;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labor to overcome social prejudice.

craftsman; the spirit of craftsman; trade union; technical training

F412.6

A

1673-2375(2017)04-0102-06

[責任編輯:劉 晴]

2017-04-07

本文為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北京市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培訓服務供給模式創(chuàng)新與政策選擇”(項目編號:CEA12078)的階段性成果。

張善柱(1982—),男,山東臨沂人,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公共管理系講師,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政治學理論和農民工問題。

猜你喜歡
工人工匠工會
數讀·工會
90后大工匠
工匠風采
工會動態(tài)
如何發(fā)揮工會在職業(yè)病防治中的作用
工匠神形
工匠贊
基層關工人的夢
一名關工人的中國夢
石柱| 防城港市| 射洪县| 永济市| 含山县| 浪卡子县| 阿勒泰市| 潮安县| 吉木乃县| 扬州市| 万州区| 银川市| 胶州市| 蓬溪县| 五华县| 清新县| 綦江县| 会泽县| 叙永县| 洪湖市| 永嘉县| 城市| 昌邑市| 柘城县| 襄汾县| 甘孜县| 五大连池市| 建始县| 辽宁省| 英山县| 元谋县| 景东| 孟州市| 金沙县| 建德市| 阿拉善左旗| 临颍县| 大关县| 遂川县| 湖州市| 三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