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構的日常生活維度探討

2017-01-25 07:34:14殷文貴
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 2017年5期
關鍵詞:話語權馬克思主義群眾

殷文貴

(湖南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構的日常生活維度探討

殷文貴

(湖南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向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以日常生活的維度建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以民生問題為導向,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公信力和說服力;以大眾傳媒為載體,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民族文化為紐帶,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構;日常生活;民生問題;大眾傳媒;民族文化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向來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傲暯娇倳浽谌珖麄魉枷牍ぷ鲿h上強調,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是新的歷史條件下做好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大要求,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堅強保障”[1]。長期以來,我國主要通過學術研究、政策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等方式來建構和掌握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卻鮮有將其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做法。馬克思主義固然是一種博大精深的理論,但理論只有走進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地“掌握群眾”。為此,本文擬從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視角,探索新時期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構的路徑。

一、以民生問題為導向,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公信力和說服力

古語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從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視角建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前提,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然而,一些地方政府急于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建設,忽視了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導致一些群眾對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可度嚴重下降。為此,必須以民生問題為導向,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公信力和說服力。

1.夯實社會經濟基礎,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這種上層建筑要想得以建構,必須以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為前提。“當代民族國家的政治博弈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物質基礎越強,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就越大,就越容易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反之,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越弱,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力微乎其微,幾乎沒有發(fā)言權”[2]。改革開放近4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早在2010年GDP總量就已經超越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作為世界第一的人口大國,2016年我國人均GDP的世界排名卻在第69位,遠遠低于西方發(fā)達國家。不可否認,“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的主要矛盾,生產力水平落后的難題沒有解決,人均收入低下的狀況一直持續(xù),貧富差距拉大的問題仍然存在,這一系列經濟問題也是導致馬克思主義認同感和影響力較低的一個重要原因”[3]。因此,當前我國的首要任務還是大力發(fā)展社會經濟,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只有發(fā)展社會經濟,人民群眾的住房、醫(yī)療、教育、社保、養(yǎng)老等日常生活問題才能得到有效解決,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才能得到基本保障;也只有發(fā)展社會經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才能進一步激發(fā)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才能使人民群眾相信和擁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進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決心與信心。總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準的提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yōu)越性的集中體現,也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日常生活化的基本保障,關系著人民福祉、社會安定和國家興亡,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2.統(tǒng)籌協(xié)調各種利益關系,努力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著名學者俞吾金指出:“意識形態(tài)具有意向性,即它不是空洞的,而是具體的、指向一定的對象的。不管意識形態(tài)的內容如何荒誕離奇,它總是以某種方式折射出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個方面?!保?]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切意識形態(tài)都是以特定的利益為基礎的,個人或群體的思想、動機都可以從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中找到合理解釋。近年來,我國的社會階層分化日益明顯,由此導致的利益主體多元化、利益訴求多樣化、利益關系復雜化、利益沖突顯性化的現象也越來越突出,尤其是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收入分配、教育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保障等問題受到大家的高度關注。利益關系的分化必然引起價值觀念的分化,同時還進一步引起意識形態(tài)的分化。這種分化事態(tài)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人們首先就會質疑社會分層本身的合理性,進而勢必會造成許多成員把責任歸咎于執(zhí)政黨,影響執(zhí)政黨的聲譽和執(zhí)政的合法性,對包括意識形態(tài)管理能力在內的黨和政府的合法性和管理能力提出嚴重質疑”[5]。由此可知,意識形態(tài)既不是一種束之高閣、脫離實際的說教,也不是一種披著奢華外衣、自命不凡的辭藻,它源自于對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予以維護和保障的經濟基礎。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把蛋糕進一步做大,還要把蛋糕做好、分好。只有加大利益機制的整合力度,不斷縮小收入差距,保證社會公平和正義,使發(fā)展成果為人民共享,才能讓每一個勞動者都擁有平等生存與發(fā)展的機會。這是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公信力和說服力的本質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本保證。

3.注重人文關懷,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維度,人文關懷指的是對人的生存與發(fā)展的尊重、關心、愛護和幫助,其目的在于肯定人的主體、尊嚴和價值,追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以此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的發(fā)展。毋庸諱言,在19世紀,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贏得千百萬勞苦大眾的信賴,在眾多社會思潮中脫穎而出,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指導思想,就在于它以尊重人的生命和價值為前提,以關心人、愛護人和幫助人為旨歸,以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為最高價值目標。然而,在當前全球化背景下,受西方新自由主義的影響,我國部分民眾的主流信仰日趨淡化,拜物崇權傾向日益突出,少數人信仰缺失、道德淪喪、精神空虛,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身體和心理上的各種問題嚴重降低了他們的幸福感。因此,加強對人民群眾的人文關懷,從根本上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就顯得尤為必要和緊迫。要摒棄GDP至上的理念,通過包容性增長模式消除經濟發(fā)展中的拜物教思想,善于傾聽人民群眾的心聲,積極解決弱勢群體、困難群眾面臨的現實問題;要綜合考慮影響幸福感的各種因素,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全面的幸福觀,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他們的安全感;要合理地配置社會公共資源,通過平衡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縮小貧富差距等措施,使改革發(fā)展的紅利盡可能惠及全體人民,這是增強人民群眾幸福感的重要條件。

二、以大眾傳媒為載體,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信息化時代,以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互聯(lián)網、自媒體等為代表的大眾傳媒已滲入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成為傳播意識形態(tài)、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平臺。然而,大眾傳媒是一把雙刃劍,其在傳播正能量的同時也會夾雜著各種不健康的、非理性的甚至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負面思想。對此,我們必須保持理智的頭腦和清醒的認識,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的正面作用,積極傳播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以傳播時代精神引領社會風尚。時代精神是特定時期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凝聚而成的價值理想和道德精神的集中體現,大眾傳媒就是傳遞時代精神的重要渠道。比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以報紙、廣播、電視等為主導的大眾傳媒積極宣傳我國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成為了當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不斷前進的重要動力;21世紀以來,以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大眾傳媒積極宣傳我國航天事業(yè)的飛速發(fā)展以及航天英雄們不畏艱險、永攀高峰的航天精神,成了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充分發(fā)揮大眾傳媒在傳播時代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凝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軟實力。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傳播科學知識、現代理念,從心理、思想、態(tài)度以及行為方式上實現人民群眾心理的現代化轉變,避免“英格爾斯效應”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阻礙;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眾傳媒傳播諸如雷鋒、王進喜、錢學森、鄧稼先等先進模范人物,積極發(fā)揮榜樣的作用,以此引導人民群眾朝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方向前行。此外,大眾傳媒在事實報道、法律宣傳、新聞監(jiān)督等方面也具有引領社會風尚、內化思想理念的功用,應當加以鼓勵和推廣。

2.以精品電視節(jié)目引導人們的日常生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電視——這種最基本的大眾媒體早已走進了千家萬戶,成為百姓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伴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電視等新媒體播放平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擊著人們的大腦和視野,成為向人們傳播和灌輸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力量。有關數據顯示,從2003年至2015年我國電視劇年產量始終保持在500部左右,劇集數量從2003年的10381集穩(wěn)步上升到了2015年的16540集,當今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電視劇第一生產大國。然而,在這些電視劇中有相當多的電視劇,要么一味效仿西方那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英雄主義題材,要么一味以搞笑或者諷刺的形式把我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某些事物或現象抨擊得一無是處。特別是最近幾年,抗日神劇、畸形婚戀觀等題材的劇作大幅占據了我國的電視熒屏,嚴重干擾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理念與原則。為此,必須從這種偏差中走出來,努力創(chuàng)作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吻合的精品電視節(jié)目。精品電視節(jié)目應該本著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堅持藝術性、知識性、思想性的統(tǒng)一,堅持娛樂性、教育性的結合,積極引導人民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朝著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前行。

3.以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引導人們的日常生活。21世紀以來,以電子計算機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網絡信息技術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角落,劇烈地重構著人們的生活世界。眾所周知,網絡媒體作為一個自由、開放的平臺,在方便人們工作、生活的同時,也提供了一個公開、平等的公共空間,其自由化的參與和交互分享模式很大程度上縮小了草根與精英的界限,為廣大人民群眾搭建了一個平等的大眾話語溝通機制。然而,網絡媒體的這種優(yōu)勢往往容易轉化為劣勢,成為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平臺。在過度開放的網絡環(huán)境下,不少法律意識淡薄的網民往往把互聯(lián)網當作發(fā)泄情緒的工具,大肆制造網絡思想泡沫,歪曲事實、制造謠言、以訛傳訛,致使網絡世界中存在著大量無聊、無趣、無用甚至是危險、反動的信息;為了實行“和平演變”,西方的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理念也借助于互聯(lián)網平臺侵入我國。這種烏煙瘴氣的網絡環(huán)境,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造成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去中心化和反權威主義的思想傾向,進而引起人們思想的混亂和主流價值觀的分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tài)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網絡空間烏煙瘴氣、生態(tài)惡化,不符合人民利益?!保?]為此,我們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網絡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加強網絡監(jiān)管,正確把握輿論導向,夯實馬克思主義主流陣地,營造風清氣正、健康文明的網絡日常環(huán)境,為建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維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三、以民族文化為紐帶,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我國是世界上民族眾多和歷史悠久的國家,在數千年的文明發(fā)展與傳承中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這種文化底蘊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血脈、精神家園以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豐厚滋養(yǎng),而且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增強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良田沃土。當前,黨和國家對民族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理論界對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文化關系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我們必須抓住這一重要契機,堅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認同引導政治認同,積極發(fā)揮民族文化的紐帶作用,切實提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1.善于把握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特征是前提。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指的是特定的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塑造和傳承下來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精神追求、行為準則等各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體,它是一個民族日用而不知的“集體無意識原型”,包含內在性、穩(wěn)定性、群體性、滲透性、傳承性等基本特征。民族文化心理結構是民族精神的內在表現形式,是一國民眾的社會心理支撐,在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發(fā)展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在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構的過程中,只有充分理解和把握我國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特征,才能以事半功倍的效果把民族文化認同資源轉化為政治認同資源,進而實現意識形態(tài)整合的目的。一方面,要注重發(fā)揮民族文化中“家國意識”的作用。“家國意識”是我國民族文化中獨特而重要的心理結構。“家國同構”是其核心理念,強調的是對家庭和國家的集體認同,追求的是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對于培養(yǎng)愛國愛家的民族氣節(jié)和集體意識具有重要價值,而這也正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價值取向。另一方面,要注重發(fā)揮民族文化中“人情聚合”的作用。我國是一個“人情味”濃厚的國家,在人們的交往過程中十分重視雙方的情感交流和體驗。在傳播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時候,必須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運用恰當的方式加強同人民群眾的溝通與交流,盡量淡化意識形態(tài)色彩,多些人文氣息、生活氣息,多點真誠、多點關懷,于無聲無形中打動人、吸引人、影響人,從而達到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目的。

2.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人們的生產生活相融合是重點。2017年,中共中央下發(fā)的《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指出:“要注重實踐與養(yǎng)成、需求與供給、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涵更多地融入生產生活各方面?!保?]這一要求的提出基于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需求,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并在此過程中傳播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我國的軟實力;另一方面,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建設的需要,即通過傳播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形式間接地向人民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以此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我國思想領域的主導地位。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少有的歷史悠久、底蘊豐厚的文化大國。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一次次危機中化險為夷,之所以能在和平與發(fā)展的年代迅速崛起,很大程度上離不開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積淀與傳承下來的思想理念、傳統(tǒng)美德和人文精神。其中,思想理念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骨骼”,主要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腳踏實地、治國安邦等;傳統(tǒng)美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絡”,主要包括崇德向善、誠實守信、扶危濟困、孝老愛親、精忠報國等;人文精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血肉”,主要包括崇尚仁愛、以人為本、以文化人、求同存異、兼收并蓄、厚德載物等[8]。這些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和傳承下來的文明理念早已融入了炎黃子孫的血液,成為中華民族不可變更的文化基因。而這些文化基因正好與馬克思主義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它們都主張以人為本、個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倡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兼容并包、合作共贏,追求國家的發(fā)展與繁榮、世界的安定與和諧等,這就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人們的生產生活相融合提供了重要條件。因此,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的過程本質上也是傳播和推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過程,只不過這個過程比較溫和,短時間內很難達到目的。然而,從長遠來看,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無疑是值得提倡和推廣的。

3.注重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與推廣是保障。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積淀和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是我國各時代、各地區(qū)、各民族人們的身份象征,是悠久燦爛、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的見證,對于提升人民群眾的身份認同、增強人們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我國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面臨著全球化、市場化和商業(yè)化的沖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下來的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遭受著西方文化的淹沒和吞噬,面臨著被遺忘和消亡的風險。比如,由于新農村的建設和城市化的推進,一些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價值的村落、山寨正被現代化別墅、洋房所取代;由于現代漢語的推廣,我國某些少數民族的地方語言逐漸淡化;由于缺少繼承人,曾經不少依靠口頭和技術傳承的民間習俗、雜藝正日漸消失等。這種情形如果得不到遏制,不僅會導致人們身份認同的淡化和思想基礎的缺失,而且也會失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強有力的合法性資源。這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fā)展,更不利于我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提升。中宣部部長劉奇葆指出:“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9]我國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形成和發(fā)展的“根”和“魂”。如果喪失了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就會危及整個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fā)展。因此,必須在加強和完善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保護立法、拓寬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生存發(fā)展空間的同時,努力提升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對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意識及責任,積極利用現代科技傳播手段推廣和弘揚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民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回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成為滋養(yǎng)人們理念、智慧、氣度、神韻的精神食糧和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有力武器。

總之,以日常生活的維度建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是一項艱巨和長期的的復雜工程,必須充分重視民生問題、大眾傳媒、民族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堅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不斷增強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話語權。在經濟社會大發(fā)展大變革的背景下,未來幾十年將是我國大有作為的戰(zhàn)略機遇期,也是應對波譎云詭的社會思潮的挑戰(zhàn)期。如何進一步引導人民群眾認同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依然是黨和國家面臨的重大課題。

[1]王偉光.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N].人民日報,2013-10-08(07).

[2][3]殷文貴.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建構的民生向度[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

[4]俞吾金.意識形態(tài)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9.

[5]王永貴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理論與當代中國實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43.

[6]習近平.在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4-26(02).

[7]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1-26(06).

[8][9]劉奇葆.堅定文化自信 傳承中華文脈[J].求是,2017,(8).

D643

A

1671-6701(2017)05-0014-05

2017-06-10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16YJA710015)、2017年度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重點項目(17A058)、2016年度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6YBA128)階段性成果

殷文貴(1991— ),男,云南曲靖人,湖南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陳 靜]

猜你喜歡
話語權馬克思主義群眾
多讓群眾咧嘴笑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當代陜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當代陜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認真看書學習 弄通馬克思主義
少先隊活動(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設(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zhí)著追求
人大建設(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中國如何爭奪LNG市場話語權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應提升貧困群眾話語權
馬克思主義的“破舊”與“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黎平县| 西华县| 抚松县| 锦州市| 板桥市| 湘潭县| 澜沧| 封丘县| 乌什县| 绥滨县| 邻水| 丰宁| 扎鲁特旗| 松潘县| 景宁| 绍兴市| 广德县| 新兴县| 天峻县| 怀仁县| 定襄县| 通渭县| 邻水| 肥城市| 安平县| 谢通门县| 衡山县| 乌拉特前旗| 湖北省| 凌源市| 齐齐哈尔市| 藁城市| 青川县| 台东市| 东平县| 华容县| 同心县| 朝阳区| 宁强县| 双流县| 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