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周語平,董曉峰,鄭龍飛,劉 濤,王中華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20)
·學術探討·
《傷寒論》“嘔”“吐”證的辨證論治
張 超,周語平,董曉峰,鄭龍飛,劉 濤,王中華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甘肅 蘭州 730020)
就《傷寒論》中的“嘔”“吐”兩個方面,討論了嘔、吐證的辨證論治。在“嘔”的辨證中,有嘔逆、干嘔、但嘔、嘔不止、微嘔、欲嘔、嘔利、喜嘔、使嘔、不大便而嘔、得食而嘔、食谷欲嘔、嘔不能食、嘔而發(fā)熱、嘔而咳、嘔而汗出、嘔而脈弱、嘔家、嘔者、不可治嘔之別;在“吐”的辨證中,有吐膿血、吐血、吐逆、吐蛔、吐利、吐涎沫、欲吐不吐、氣逆欲吐、食入即吐、當吐、不可吐之別。張仲景論治“嘔”“吐”的思維方法為后世醫(yī)家所推崇,有解表法、清里法、和解法、溫陽法、灸法等,絲絲入扣,總不離辨證論治。 “嘔”“吐”雖為《傷寒論》中一證,然病因病機不同,治法上不能見嘔止嘔,須觀其脈證,隨證治之。
《傷寒論》;嘔;吐;辨證論治
嘔吐是指胃失和降,氣逆于上,胃中之物從口中吐出。古人認為“嘔”與“吐”是兩個不同的癥狀、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以有物有聲稱之為嘔,有物無聲稱之為吐。兩者可單獨出現(xiàn),亦可同時并見。“嘔”與“吐”雖然為兩種不同的癥狀表現(xiàn),但臨床上很難區(qū)別開來?!皣I吐”一詞始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說:“土郁之發(fā)……甚則心痛脅,嘔吐霍亂……”《素問·脈解篇》謂:“食則嘔者,物盛滿而上溢,故嘔也?!薄鹅`樞·經(jīng)脈》載:“肝足厥陰之脈……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饗泄?!薄秱摗分杏姓摗皣I”者,有論“吐”者,有“嘔吐”并論者。筆者就《傷寒論》中“嘔”和“吐”兩個方面逐一進行討論。
一般來說,有物有聲稱之為嘔。嘔的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有不同的病因病機,治則也大相徑庭。
1.1 嘔 逆
嘔吐氣逆者稱之為嘔逆。見于《傷寒論》第3,152條。第3條之嘔逆,是太陽傷寒證,表實無汗,衛(wèi)閉營郁,影響胃氣通降而上逆。此條鑒別于《傷寒論》第2條,說明嘔逆是太陽中風證所沒有的癥狀。其治以麻黃湯解表散邪調理胃氣。第152條之嘔逆,是懸飲證,水飲結聚于脅下,胃氣不降協(xié)水飲上逆。其治以十棗湯攻逐水飲,水飲去則胃氣自調。
1.2 干 嘔
嘔而無物稱之為干嘔。見于《傷寒論》第12,40,152,158,317,324,378條,共7個條文討論了干嘔。第12條之干嘔,是太陽中風證,營衛(wèi)不和,胃氣通降失常之干嘔,治以桂枝湯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第40條之干嘔,是外寒里飲證。素有水飲之人一旦外感寒邪,每致表寒引動內(nèi)飲,影響胃氣通降而上逆,治以小青龍湯解表散寒,溫肺化飲。第152條之干嘔,是懸飲證,上文“嘔逆”條已論述,此不再贅述。第158條之干嘔,是中虛濕熱痞證。胃氣虛弱,濁氣不降故干嘔,治以甘草瀉心湯和胃補中,降逆消痞。第317條之干嘔,是少陰病,陰盛格陽證。少陰邪盛于里,寒氣上逆故干嘔,治以通脈四逆湯加生姜破陰回陽,通達內(nèi)外,宣達逆氣。第324條之干嘔,是少陰病,心腎陽衰寒厥證。心腎陽虛,陰寒內(nèi)盛,陽不化飲故干嘔,治以四逆湯回陽救逆,化除飲邪,則嘔止。第378條之干嘔,是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厥陰寒氣上逆于胃,致使肝胃不和而干嘔,治以吳茱萸湯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1.3 但嘔
只是有嘔吐。見于《傷寒論》第33條。此條是太陽陽明合病,太陽表邪不解,內(nèi)迫陽明,上犯于胃故嘔吐,與第32條之下迫于腸的自下利有所不同。此條治療仍以解表為主,故用葛根湯,但嘔則加半夏一味以降逆止嘔。
1.4 嘔不止
嘔吐不止。見于《傷寒論》第103條。 此條是少陽陽明合病。陽明胃有熱結,復因少陽膽熱逆于胃,而見嘔逆不止,治以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內(nèi)瀉陽明熱結。
1.5 微嘔
輕微嘔吐。見于《傷寒論》第146條。此條是太陽少陽合病。邪入少陽而太陽證仍在,少陽膽熱逆于胃,而見微嘔,治以柴胡桂枝湯雙解兩經(jīng)之邪。
1.6 欲嘔
總是想嘔吐。見于《傷寒論》第123,140,173條。第123條之欲嘔,是誤用極吐下后導致胃氣受傷,邪氣上逆,治以調胃承氣湯緩下熱結。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但欲嘔、胸中痛,似是柴胡湯證,然而極吐下后,大便溏而仍有嘔者,則病不在上而在下,因此不可復治上。第140條之欲嘔,病在太陽,誤下之后,脈沉緊,寒邪入里之脈,故而出現(xiàn)欲嘔,胃陽格拒之證,當從陽明論治。第173條之欲嘔,是胃熱脾寒證,胃中邪氣內(nèi)擾,氣逆于上,治以黃連湯清胃溫脾。
1.7 嘔 利
嘔吐與下利并見。見于《傷寒論》第165,168,382條。第165條 之嘔利,是少陽與陽明合病。少陽膽氣內(nèi)郁,陽明邪熱內(nèi)結,致使胃氣逆亂,治以大柴胡湯和解少陽,內(nèi)瀉熱結。第168條之嘔利,提示非陽明熱盛氣津兩傷證,不可與白虎加人參湯,否則寒氣與濁氣相搏上逆而嘔,寒氣與清氣相搏而下利,治當溫陽散寒止嘔利。第382條之嘔利,是霍亂證,邪氣侵擾腸胃,腸胃清濁之氣逆亂,治當升清降濁、調理氣機。
1.8 喜 嘔
常常嘔吐。見于《傷寒論》第96條。此條是傷寒少陽證。少陽膽熱逆于胃而常常嘔吐,治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1.9 使 嘔
使得嘔吐。見于《傷寒論》第97條。 其證機同“喜嘔”條。
1.10 不大便而嘔
大便不通與嘔吐并見。見于《傷寒論》第230條,是陽明少陽合病。陽明邪熱內(nèi)結而兼見少陽膽熱內(nèi)郁。本條雖見大便不通屬陽明,其他諸證都屬少陽,因此不宜用下法,當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
1.11 得食而嘔
進食后出現(xiàn)嘔吐。見于《傷寒論》第338條。此條是蛔厥證。飲食后,蛔蟲擾動胃氣上逆之嘔吐,治當以烏梅丸溫臟安蛔。
1.12 食谷欲嘔
飲食后想要嘔吐。見于《傷寒論》第243條。此條與338條得食而嘔不同,此條是胃虛寒證。胃氣虛弱,寒氣內(nèi)生,胃氣通降失常而上逆,治以吳茱萸湯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1.13 嘔不能食
嘔吐并且不能飲食。見于《傷寒論》第185條。此條是陽明病證。胃氣被陽明邪氣所擾通降不得而上逆,治應隨證選方用藥。
1.14 嘔而發(fā)熱
嘔吐與發(fā)熱并見。見于《傷寒論》第149,379條。此兩條之嘔而發(fā)熱同屬于傷寒少陽證。少陽膽受熱邪逆犯于胃而嘔,治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以平胃氣。
1.15 嘔而咳
嘔吐與咳嗽并見。見于《傷寒論》第197條,是陽明寒證。寒邪侵襲陽明,胃氣不降而上攻于肺則嘔而咳,治以吳茱萸湯類溫中降逆化飲。
1.16 嘔而汗出
1.17 嘔而脈弱
嘔吐與脈弱并見。見于《傷寒論》第377條,是陰盛陽虛證。陽氣虛衰,陰寒內(nèi)生,上逆于胃之嘔逆,治以四逆湯回陽降逆。
1.18 嘔 家
嘔吐長期不愈。見于《傷寒論》第100,376條。第100條之嘔家,在小建中湯用法中提示“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甘故也”。第376條之嘔家,嘔吐癰膿,是機體排膿的現(xiàn)象,故不可治嘔,治當因勢利導。
1.19 嘔 者
嘔吐病證。見于《傷寒論》第33,76,98,172,243,316條,共6條。第33條之嘔者,上文“但嘔”條已論述。第76條之嘔者,是熱擾胸膈夾胃逆證,治以梔子生姜豉湯清宣郁熱,降泄胃氣。第98條之嘔者,是胃虛飲停證,不可予柴胡湯。第172條之嘔者,是膽熱胃寒證,其治當以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清膽溫胃。第243條之嘔者,上文“食谷欲嘔”條已論述。第316條之嘔者,是少陰陽虛水寒相搏之證,其治當以真武湯加重生姜劑量溫陽、利水、降逆。
1.20 不可治嘔
不可見到嘔吐就用止嘔的方法。上文“嘔家”已論述。
一般來說,有物無聲稱之為吐。在“吐”而言,有癥狀與吐出物差異,又有可吐、不可吐之別,須遵仲景,加強辨證論治。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進一步深化,中國焊接協(xié)會堅持“創(chuàng)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fā)展、結構優(yōu)化、人才發(fā)展”為基本方針,以“發(fā)展高端產(chǎn)品,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為主題,來自國內(nèi)外焊接及相關領域知名專家為大家分享了先進焊接技術的現(xiàn)狀、發(fā)展趨勢及應用。
2.1 吐膿血
口中吐出膿血。見于《傷寒論》第19條。此條是陽熱內(nèi)盛病證,不可予桂枝湯,否則以后每有吐膿血的可能。
2.2 吐 血
口中吐出血。見于《傷寒論》第115條。此條是火熱迫血證,實證認作虛證治療,火熱迫血妄行而致吐血,其治當清熱涼血止血。
2.3 吐 逆
胃氣上逆。見于《傷寒論》第29條。此條是脾胃虛寒證。寒氣內(nèi)攻,胃氣上逆,其治當以甘草干姜湯復其陽氣,陽氣得復則吐逆自平。
2.4 吐 蛔
口中有蛔蟲吐出。見于《傷寒論》第89,326,338條。第89條之吐蛔,是胃寒證?;颊咂剿赜泻l(fā)其汗,以致胃寒加重,蛔不能安而自出,故治當溫胃以安蛔。 第326條之吐蛔,是厥陰病上熱下寒證。柯韻伯曰:“蟲化為風,厥陰病則生蛔,蛔聞食臭,則上入于膈而從口出也。烏梅丸主之,可以治蛔?!笨率现?,頗為妥切。第338條之吐蛔,是蛔厥證。胃氣失和,蛔隨胃氣上逆而出,治以烏梅丸安蛔和胃。
2.5 吐 利
嘔吐與下利并見。見于《傷寒論》第283,292,296,309,383,387,388,389,391條。第283條之吐利,是少陰虛寒證。里寒盛而陽外亡,其治重在散里寒,兼以溫陽補陽。第292條之吐利,陰盛陽微脈不至證。其治當用灸法以通其陽氣則脈絕當復。第296條之吐利,是陽氣欲脫的死候。此條應與309條吳茱萸湯證相鑒別,先吐利,手足逆冷,后煩躁欲死,是陽氣尚能與陰邪相爭,所以可治。而本條先吐利,燥煩,后四逆,是陽氣欲脫之死候,所以不治。第309條之吐利,是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治以吳茱萸湯溫中補虛,降逆止嘔。第383條之吐利,是表里證同具的霍亂證。第387條之吐利,是里和表不解之霍亂證,治以桂枝湯微微調和而解。第388條之吐利,是陽虛陰盛之霍亂證,治以四逆湯溫陽散寒。第389條之吐利,是內(nèi)寒外熱、脈微欲絕之霍亂證。吐利則寒邪在里,其治當以四逆湯回陽救逆。第391條之吐利,霍亂證病愈,應節(jié)制飲食,因新虛不勝谷氣也。
2.6 吐涎沫
口中吐出清涎冷沫。見于《傷寒論》第378條。此條是肝胃虛寒、濁陰上逆證,治以吳茱萸湯溫肝散寒降逆。
2.7 欲吐不吐
想吐卻吐不出。見于《傷寒論》第282條。此條是少陰虛寒證。下焦陽氣衰微,寒氣上攻于胃,胃氣不降而上逆,而寒氣又不在胃,故而欲吐不吐。
2.8 氣逆欲吐
胃氣上逆而想要嘔吐。見于《傷寒論》第397條。此條是傷寒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傷寒新解,虛熱內(nèi)擾,胃失和降,以致氣逆欲吐,治以竹葉石膏湯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2.9 當吐
應當用吐法。見于《傷寒論》第166,324,355條。第166條之當吐,是胸中痰實證,其治以瓜蒂散涌吐胸中痰實。第324條之當吐,同上條屬于胸中痰實證,當用吐法。第355條之當吐,同上亦屬胸中痰實證,當以瓜蒂散涌吐在上之邪。
2.10 不可吐
不可以用吐法。見于《傷寒論》第264,324條。第264條之不可吐,是少陽中風證。324條之不可吐,是少陰陽虛寒盛證,此當與胸中痰實證鑒別診斷。若膈上有寒飲,是陽虛寒盛的表現(xiàn),當溫而不可吐,其治當以四逆湯溫陽散寒。
“嘔”或“吐”是臨床常見的病癥,往往是疾病的焦點所在,或者作為主要病癥出現(xiàn)。即使作為伴隨癥狀,也能由此透露出整個疾病的主要病機。因此,針對“嘔”或“吐”的辨證論治尤為重要。
《傷寒論》中,單“嘔”一癥而言,非嘔所能完全解釋?!皣I”之中,形式多種多樣,表現(xiàn)紛繁復雜,有嘔逆、干嘔、但嘔、嘔不止、欲嘔、嘔利、得食而嘔、食谷欲嘔、嘔不能食、嘔而發(fā)熱、嘔而咳、嘔而脈弱、嘔而汗出、嘔家等。在“吐”而言,有吐逆、吐利、欲吐不吐、氣逆欲吐的癥狀差異,又有吐出物的差別,如吐膿血、吐血、吐蛔、吐涎沫。治法上又有當吐、不可吐之別。本文在病名、病因病機、證候和治法上對“嘔”“吐”有一個更為清晰的脈絡,為學習研究嘔吐病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傊?,“嘔”“吐”雖為《傷寒論》中一癥,然病因病機不同,治法上不能見嘔止嘔,須觀其脈證,隨證治之。
[1]南京中醫(yī)學院傷寒教研組. 傷寒論譯釋[M].2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0.
(編輯 陶 珠)
1001-6910(2017)02-0005-04
R222
A
10.3969/j.issn.1001-6910.2017.02.03
2016-11-03;
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