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
摘 要:提問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基于此,文章首先概述了有效提問的三點原則,包括目的性原則、適度性原則以及互動性原則,然后,就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提出了幾點建議,包括趣味導入,生成問題;舉一反三,引出問題;逐層遞進,深化問題;觸類旁通,拓展問題等。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課堂教學 有效提問
日本教育家齋藤喜博認為“提問是教學的生命”,有效的課堂提問,不僅能夠調(diào)動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突出課程教學中的重點、難點,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一舉兩得。然而,就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而言,課堂提問雖然隨處可見,但提問的有效性卻得不到保證,這不僅難以發(fā)揮提問的教學優(yōu)勢,甚至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極大浪費。文章立足于此,就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策略做了相應的研究。
一、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原則
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教學價值,教師在提問中需要緊扣以下三點原則:
第一、目的性原則。課堂提問并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應該是教師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以及教材內(nèi)容的具體安排而認真設定的,緊扣課程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有著明確的思維方向和目標意識,如此才能起到提問的引導作用。否則為提問而提問則會造成提問的盲目性、無用性。
第二、適度性原則。課堂提問服務于教學活動,其教學價值的實現(xiàn)則依賴于學生對問題的解答。如果問題過于簡單,學生解答起來毫不費力,則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如果問題過于復雜,學生無從下手,則容易打擊學生的學習信心。對此,教師在問題設計中要確保其既能引導學生思考,又能讓其感受到成功的樂趣。
第三、互動性原則。隨著基礎教育實踐的不斷深入,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這一點已經(jīng)毋庸置疑。因而,為了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要拓展提問的主體,引導學生在課文學習的基礎上,自主提問、自主探究,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探究能力。
二、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的方法
1.趣味導入,生成問題
課程導入指教師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之前,先以游戲、視頻、故事等形式做“開場白”,然后再引入所要教授的內(nèi)容。有效的課程導入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消除其對即將學習的知識的隔膜感,提升其學習效率。因此,教師可以借助課程導入的方式,讓學生自主生成問題,然后,讓學生在問題意識的引導下,進行課文閱讀,從文章中尋求答案。
就以《我要的是葫蘆》的教學為例,筆者在教學之前,從網(wǎng)絡資源中選擇了三幅圖片,第一幅是長滿嫩葉的綠油油的葫蘆藤、第二幅葫蘆葉上有幾只小蚜蟲,還掛了幾顆小葫蘆,第三幅是滿藤的蚜蟲后變黃掉落的小葫蘆。學生們在看完這幾幅畫之后,必然會對其中發(fā)生了什么感到好奇,腦海中也會形成一個問題“為什么不及時地消滅蚜蟲呢?”而這個問題正是課文學習的關鍵。
2.舉一反三,引出問題
孔子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教也”。因此,在語文課文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而舉一反三與問題教學之間又存在著天然的聯(lián)系,教師可以利用一個問題來讓學生引出其他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三年級上冊《家鄉(xiāng)的紅橘》教學為例,這篇文章是一篇按照時間順序?qū)懢盃钗锏奈恼拢饕梢苑譃樗膫€部分,分別描繪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紅橘的特征。筆者在引導學生閱讀完第一自然段后,提出了如下的問題:春天的紅橘有哪些特征?學生在仔細閱讀的基礎上,得出了春天的紅橘具有旺盛、綠油油的特征。緊接著,筆者以此為基礎上,讓學生自主設想如下的問題,學生自然而然地得出夏天、秋天以及冬天的紅橘有哪些特征的問題,并在閱讀全文之后指出夏天的紅橘花朵綻放、香氣撲鼻,秋天的紅橘果實肥實、又酸又澀,冬天的紅橘色紅汁甜的結(jié)論。
3.逐層遞進,深化問題
探索能力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課程改革理念下語文課程教學的重要培養(yǎng)目標,對此,教師可以通過問題的層次性來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課文內(nèi)容的思考,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與思考能力。就以一年級下冊《老人與蘋果樹》的教學而言,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老人栽種蘋果樹卻不求回報的故事,因為,在老人看來,自己雖然可能吃不到蘋果的果實,別人能吃著開心就很好了。對此,筆者分別設計了如下三個問題:第一、這篇文章講述了什么道理;第二、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老人的行為;第三我們在以后的生活中應該怎么去做?第一個問題很簡單,其實就是“前人種樹,后人乘涼”的道理;第二問題則要求學生從感恩的角度來看待老人的行為,換言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三個問題則要求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qū)⒗先说倪@種信念堅持下來,養(yǎng)成無私奉獻的良好品格。
4.觸類旁通,拓展問題
在小學語文課文教學中,文章內(nèi)部的不同自然段以及不同文章之間有許多相通之處,比如寫景文同樣采用了時間順序,又如文章結(jié)構同樣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等,教師在問題設計中,要從文章的相似性出發(fā),做到觸類旁通,從而有效拓展問題的內(nèi)涵,升華問題的教學效果。
以三年級上冊《三月桃花水》的教學而言,這是一篇寫景散文,文辭優(yōu)美,并且作者在寫景中采用了不少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對于展現(xiàn)桃花水的美景、深化文章的主題具有相當積極的作用。筆者在教學中首先讓學生誦讀全文,并找尋出文章中所使用的修辭手法,學生馬上便找出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緊接著,筆者以比喻為例,如“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豎琴,每一條波紋,都是一根輕柔的弦”,這里既從外形上表達了桃花水與豎琴的相似之處,又隱含著涓涓水流近似于豎琴的美妙之音。然后,筆者要求學生從此一思路出發(fā),探討文中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三、結(jié)語
課堂提問作為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對于小學語文課程教學有著深厚的啟發(fā)借鑒意義,在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中,問題自身的有效性昀為關鍵,它不僅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對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著重要影響。對此,教師需要在目的性、適度性、互動性三原則的基礎上做好課堂提問的設計工作,提升教學效能。
參考文獻:
[1]蔣琴.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教學策略[J].教育現(xiàn)代化,2015(13):56
[2]霍剛.從創(chuàng)新角度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J].創(chuàng)新課堂,2015(07):251
[3]周艷嬌.淺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提問教學策略[J].小作家選刊,2011(10):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