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劉洪清
不老的歲月:正青春我們的社?!獙TL中國社會保險學會會長、人社部原副部長胡曉義
■文/本刊記者劉洪清
記者:今年5月,人社部社保中心“舉家”搬遷到辦公新址,就此揮別了承載19年奮戰(zhàn)歷程的和平里5區(qū)10號樓。為此,我們組織策劃了“‘10號樓’的社保往事”專題,以向這段難忘的歷史致敬,并對社保改革的未來作出展望。
胡曉義: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策劃。你提醒,我才注意到,原來部社保中心已經在5區(qū)10號樓度過了19年歲月。真是彈指一揮間!當初的青年才俊都早已成為骨干,并為人父母,更有像我這樣年齡的已步入了2.2億老年人的行列。借“辭舊迎新”的契機做一些回顧和展望很有意義。我最近在做兩件與編史修志相關的事,小有一些體會。
一是參與組織編撰10年就業(yè)、社保和農民工工作史料。這讓我有了與以往工作不同的觀察視角:在政府行政工作崗位上,主要職責是貫徹上級決策部署,以各種方式去引導和推進地方落實;然后在實踐中發(fā)現新問題和典型經驗,形成完善政策措施的建議,供領導機關參考。所以,主要著眼點是各項政策措施的合法性、合理性、合時性。而編史修志的著力點則不同,它首先要保證事件的真實性、準確性——時間、地點、背景,決策過程和演進變化,不能按個人情感或后來的眼光去“修飾”;然后還要提煉事件在歷史進程中的含義,揭示事件的歷史價值。
二是我參與編撰了1998至2002年間實施“兩個確保”的工作史料。開始只是想記述事件過程本身,后來發(fā)現“兩個確?!庇懈羁痰臍v史含義,可以歸結為兩點:一是橫向看,在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它解決了經濟社會發(fā)展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矛盾,就是經濟要轉軌、國企要改革、職工下崗分流、退休人員要保障基本生活,帶來“人往哪去,錢從哪來”的問題,怎么解決?我們出了很多招,施了很多策,解決了“人”和“錢”之困,可以說是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殺出一條血路”,殊為不易。這本身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二是縱向看,這為后來的制度、體系建設贏得了時間、創(chuàng)造了空間,即利用大約3年的時間和實踐,為實現市場導向的積極就業(yè)政策、為構建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了謀劃、積累了經驗,以致“由2變3”——從“兩個確保”演進為3個制度體系——積極的就業(yè)政策體系,從遼寧試點起步完善養(yǎng)老保險體系,改革職工醫(yī)保制度。這就使“兩個確?!庇辛烁鼜姷臍v史縱深感。
講這些話,是想說,記述“10號樓”往事,也要從社保經辦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當時的大形勢,去體悟中央的決策、部里的部署,通過回顧社保經辦的具體事件來再現社保改革櫛風沐雨、玉汝于成的歷程,以期借鑒歷史、薪火相傳。
記者:您任職社保中心主任7年,之前在部里多個崗位工作。談談您是怎樣和社保中心結緣的吧。
胡曉義:先說說我是怎么去社保局的。1993年,為加強社保工作,勞動部將原保險福利司一分為三,即社會保險司、社會保險事業(yè)管理局和社會保險研究所,我任社保司長。1997年,首任社保局長韓良誠同志退休,面臨人事調整。3月的一個下午,李伯勇部長找我談話,問我有什么想法。我表示愿意去社保局,建議由副司長焦凱平同志接任社保司長,講了幾點理由。伯勇部長認為這是合適的。其實當時他對干部安排已有考慮了,從組織程序上講也不必征求個人意見,但他還是把細致的工作做在前面,這種工作方法值得我學習。后來黨組同意了這一人事安排。所以,我去社保局也算是主動請纓吧。現在有些在機關的同志不愿意去事業(yè)單位。從我自己的經歷來看,只要用心于事業(yè),在哪兒都能干成一些事。
再說說社保局是怎樣與“10號樓”結緣的。3月24日我到社保局就任。當時全局有48名干部,在工人體育場北面的補花二廠租了一層樓辦公。社保局自1994年成立,已經三易辦公地。第一處是在勞動部禮堂,后來小區(qū)改造拆除了。第二處是搬到部院里原來幼兒園的二層小樓。后來部里改建,小樓也拆了,社保局就搬遷到補花二廠。社保經辦與社保政策制定實施聯系緊密,孤懸在外、聯絡不暢終非長久之計。我赴任后,決定還是要想辦法搬得離部近一些。恰好和平里5區(qū)改造完成,并以小區(qū)電話局名義蓋了五層的10號樓,實際上電話局只用了一層半。我們就抓住時機,租下三四五層,總共只有600多平方米。9月1日搬進10號樓那天,組織嚴密,過程順利,人人歡天喜地,個個奮勇當先,真有“回家”的感覺。沒想到的是,這一住就是19年,工作人員(包括社保雜志社)增加到100多人,工作任務更是翻番地加重,但我從沒聽到有人對工作條件發(fā)出怨言。這將近7000天是專注于工作、勤儉辦事業(yè)的日日夜夜。
記者:上世紀末至本世紀初,正是構建社保體系攻堅克難的時期,您在社保工作崗位上有哪些體會和感受?
胡曉義:這一段印象最深刻的當然是“兩個確保”。但在此前,最重大的歷史事件是統(tǒng)一養(yǎng)老保險制度。當時各方面意見分歧,比現在的爭論還要激烈。認識不統(tǒng)一,國務院就公布了“大賬戶”和“小賬戶”兩個方案,由各地選擇試點。經過試驗、總結、再論證,最后統(tǒng)一為11%的“中賬戶”方案。1997年7月29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統(tǒng)一養(yǎng)老保險制度實施大會。現在看來,這也許是一段曲折,但從積極的意義解讀,這正是實踐出真知的印證。
社保局(后來更名為社保中心)在1997年辦了三件有歷史價值的事。第一件是,8月12日局務會討論了在社保領域使用IC(人工智能)卡問題。8月22日,我率隊同國務院金卡辦進行了交流,建議把社保IC卡納入國家金卡工程并取得了支持。這為后來社??ǖ纳壓腿姘l(fā)行奠定了最初的基礎。第二件是,10月21日召開了全國社保審計工作座談會,把原來社保審計承擔的系統(tǒng)稽核和內部審計兩個職能調整為專注于社保基金稽核,而把內部審計職能移交給其他部門。這為以后規(guī)范和健全社保稽核工作系統(tǒng)奠定了基礎。第三件是,聯合中央編辦搞了一次社保經辦機構的情況調研,大體摸清了地方社保機構的職責、工作量、編制等情況。雖然當時不可能作出實質性的決策,但有助于形成一定的共識,特別是使編制部門了解到社保機構為民服務的重要性。這為以后逐步增加編制定員、乃至制定國家標準打下了基礎。通過這些工作,我個人也逐漸完成了從政策制定者向政策實施者的角色轉換。
記者:1998年以后就是“兩個確?!钡墓詰?zhàn)了。除了剛才您講的歷史意義外,有哪些事您印象最深刻?
胡曉義:勞動保障部組建之初,張左己部長把當時全部中心任務概括為“三二一”,即三個重點——組織落實下崗職工再就業(yè)政策、深化養(yǎng)老保險制度改革、啟動職工醫(yī)保改革;“兩個確?!薄_保國企下崗職工基本生活、確保企業(yè)離退休人員基本養(yǎng)老金發(fā)放;一個統(tǒng)一——對社會保險實施統(tǒng)一管理。部黨組指定社保中心承擔確保發(fā)放的任務。此后的兩三年時間,從中心領導到一般干部都全力投入到這項工作中,調研、督導、定點核查、媒體曝光……各種措施都用上了,也帶動起各地社保機構的工作激情。那時候,加班加點是常態(tài),10號樓經常是晝夜燈火通明,有時為了一個地區(qū)的發(fā)放數據沒到位一直電話催促調度,干到后半夜,保證了信息及時上達部里和國務院。也是從那時開始,全國社保系統(tǒng)的月調度制度建立起來,一直延續(xù)至今。
要說印象最深刻的事,有這么幾件:
第一件事是“兩個確?!币隽斯藏斦砟畹男纬?。過去財政資金主要是投資企業(yè)搞建設。實施“兩個確?!?,下崗職工再就業(yè)要資金支持,各地養(yǎng)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也要有新的資金渠道。這件事在部門之間協調很艱難,財政部門不愿意開這個口子。中央果斷拍板:由財政出資建立再就業(yè)專項資金,并彌補養(yǎng)老保險基金缺口!當年,中央財政安排了20億元,起初是借款,還確定了借期和利息;后來借款改為補貼,規(guī)模逐步擴大,現在達到3000多億元了。這個頭兒開得不易。當時我們做具體工作的,主要是從沒錢保不了發(fā)放的角度著急。后來經歷越來越豐富,也漸漸體會到,這反映了政府理念的變化,包括社保投入在內的公共財政體系一步步建立完善。
第二件事是《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頒布實施。1999年1月12日,國務院在京召開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yè)工作會議。會上,一位地方領導同志反映,確保養(yǎng)老金發(fā)放只有發(fā)錢的硬指標,沒有收錢的硬約束,會坐吃山空。朱镕基總理當即要求加快出臺社?;鹫魇辗ㄒ?guī)。10天后的22日,這個條例出臺了。后來有人質疑:這么短時間就搞出一個法規(guī),是不是太倉促了?這確實有特事特辦的性質,但實際上早在1998年就開始起草條例草案,吳邦國副總理還親自主持研究過重點問題。也就是說,法規(guī)已經有一定基礎,1月會議加了一把推力,我們也抓住了這個機遇。這個條例一直執(zhí)行至今。從經辦角度講,解決了當時的3個難題并形成了新機制:一是由差額繳撥改為全額征繳;二是把局部地區(qū)的雙基數繳費統(tǒng)一為單基數;三是規(guī)范了支付項目,基金只負責支付統(tǒng)籌內項目,統(tǒng)籌外項目繼續(xù)由原渠道列支。同時還實行了收支兩條線,經辦機構管理費用由財政保證。
第三件事是補發(fā)歷史拖欠。1998年底,全國初步實現了當期養(yǎng)老金按時足額發(fā)放,中央根據群眾反映,又布置了補歷史拖欠的新任務,同時決定對此增加財政投入。這個任務很重——各地底數不清,開始都少報,后來聽說有資金支持又紛紛修改數據。我在中心統(tǒng)一了思想:在摸清底數后,爭取盡快解決,“不把舊賬帶入新世紀”。后來部黨組采納了這個意見,全國清理陳欠的戰(zhàn)役打響,到2000年,歷史拖欠問題總體解決。現在想來,當時不給自己留退路的做法確實有點“年輕氣盛”;但反過來說,要干成點事,沒有一點決心和勇氣恐怕也不行。
第四件事是推行社會化管理服務。在確保發(fā)放進程中,就實行了通過銀行社會化發(fā)放養(yǎng)老金,消除了企業(yè)擠占隱患。2000年以后,又針對許多企業(yè)關閉破產、退休人員沒人管的問題,進一步推行了社會化管理服務。這個過程也很曲折。老職工幾十年都依托企業(yè),不愿離開“娘家”,甚至喊出“生是企業(yè)人,死是企業(yè)鬼”的口號。他們對企業(yè)的眷戀之情不難理解,但深入分析,我們認為更深層的憂慮是擔心沒人管。因此,社會化管理的首要任務是構建起社區(qū)管理服務平臺,由此推進了社保服務向街道社區(qū)延伸,在解決了“人往哪去”“錢從哪來”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了“事在哪辦”的問題?,F在,全國基層勞動就業(yè)社保平臺幾萬個、幾十萬協管工作人員,就是從那時發(fā)端的。由此真正形成了一個獨立于企業(yè)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
記者:全國社保經辦隊伍從上世紀末3萬人發(fā)展到目前10多萬人,能力不斷提升,但也面臨一些困惑。您對社保經辦工作是怎樣定位的?對未來趨勢有什么見解?
胡曉義:就社保機構自身講,經辦、管理、服務三項職責是清晰的。如果用一個詞給它定位,我認為是“政策執(zhí)行者”,我們所做的一切工作——無論是理順體制、統(tǒng)一標準、優(yōu)化流程、信息化建設,還是全國聯網、異地轉續(xù)、定點協議、實時監(jiān)控——都是把政策轉化為實際的管理服務措施,并使經辦更規(guī)范、管理更精確、服務更人性化。我以為,被實踐證明的正確定位需要堅持。
如果從更大范圍觀察,也可以看到,經辦、管理、服務這三個功能不是只有公共服務機構才能提供,市場機構也可以提供。從治國理政的全局來說,最優(yōu)化、最經濟的選擇是各種服務資源的合理配置。所以,社保機構的同志不要認為自己的三項職能是“鐵打不動”的,如果我們服務水平上不去、管理效能低,是有可能被替代的。那么,怎么區(qū)隔和協調政府公共服務與市場服務的邊界和關系比較恰當呢?以我的經驗,公共機構較適宜作統(tǒng)一化、均等化服務,而市場機構較適合作差異化、個性化服務。比如基本養(yǎng)老、醫(yī)療保險適宜社保機構經辦管理,而企業(yè)、職業(yè)年金和補充醫(yī)保、大病保險等較適合市場機構經辦。二者銜接搭配,才能實現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如果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社保經辦機構就要始終堅持全國統(tǒng)一的方向,不斷提升管理的規(guī)范化、服務的均等化水平。如果還是拘泥于各地的自我切割、自我封閉、各搞一套,將背離公共服務的本質屬性,也可能在資源優(yōu)化配置中失去自身優(yōu)勢而被取代。
相信經過幾十年艱苦戰(zhàn)斗磨礪的各級社保機構,胸懷更開闊,眼界更高遠,在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的未來征程上,不斷續(xù)寫新的青春篇章?!?/p>
告別社保樓
◎鄭自民
輕輕地抬頭
翹望那棟小白樓
風雨中那般滄?,嵤?/p>
樓群里那樣低矮陳舊
未曾料 告別時候
陡添了幾分不舍
些許離愁
慢慢地回首
凝視那棟小白樓
多少回伴星將曙光守候
無數次隨月把晨曦追求
驚感慨 日月如流
屈指六千個晝夜
二十載春秋
細細地追溯
回味那棟小白樓
時光將稚嫩打磨成熟
年輪把青澀涂染白首
猶難忘 幾番戰(zhàn)斗
同把輝煌鑄就
歌韻方遒
遠遠地揮手
別離那棟小白樓
心系社保天地意更幽
傾注民生福祉志不休
揚風帆 再弄飛舟
勇立改革潮頭
競顯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