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琪
(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對外漢語教學中關于“和”的詞性分析法初探
姜 琪
(江西師范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00)
在現(xiàn)代漢語中,“和”是高頻使用的虛詞,兼屬伴隨介詞和并列連詞。如何區(qū)分、辨別他們的詞性,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也是難點。本文將一些辨別方法加以歸納整理,以供教學參考。
“和”;對外漢語教學 ;分析法
現(xiàn)代漢語中“和”兼有連詞和介詞的作用,在實際的語言現(xiàn)象中,有時難于分辨。例如一下幾個例句:
①趙小和沈麗都是師范大學的學生。
②趙小和沈麗說了一陣子話。
③趙小和沈麗不了解他。
④趙小和沈麗一起回了學校。
例①③中的“和”是連詞,例②④中的“和”是介詞。它們在句中的位置完全一樣,一旦沒有把握就可能把它們都看成連詞。英語為母語的漢語學習者很容易把“and”和“和”劃上等號,而事實上,英語中的“and”和漢語中的“和”并不是意義完全相應的兩個詞。
除了“和”,現(xiàn)代漢語中“跟、同、與”也兼有連詞和介詞的作用,它們既可以當連詞又可以當介詞。如何區(qū)分、辨別它們的詞性,是對外漢語教學中一個難點。為了陳述方便,我們把“和、跟、同、與”和它們前后連結(jié)的兩個名(代)詞或名詞性詞語,稱作“名+和+名”,這里的“和”是“和、跟、同、與”的代表,因為它們的語法意義相同,雖語體色彩有別,但大都可以互相替換。可以采用添加、刪除、移位、替換、分解組合等分析方法確定詞性。
所謂替換法,就是用“他們倆”來替代“名+和+名”。凡是替換后,語義不變的,“和”是連詞,語義變化的,“和”是介詞。如:
①小張和小李喜歡下棋。 他們倆喜歡下棋。
②小張和媽媽耍脾氣。 *他們倆耍脾氣。
例①中的“和”用“他們倆”代替意思不變,表示他們都喜歡下棋,所以“和”在此句中是連詞,例②中的“和”有“向、對”的意思,用“他們倆”代替后原句意思改變,所以“和”在例子②中是介詞。
所謂刪除法,就是刪除“名+和+名”中的“和”。刪除后語義不變的“和”是連詞,語義變化的“和”就是介詞。如:
③張老師和李老師打籃球。 張老師、李老師打籃球。
④張老師和校長鬧別扭。 *張老師、校長鬧別扭。
可以判斷出例③中的“和”是連詞。將“和”刪除后句子的意思并沒有變化。而例④中的“和”刪除后,如果句子從說話者口中說出很可能就聽成:“張老師,校長鬧別扭?!敝劣谑切iL和誰鬧別扭還是因為某事鬧別扭我們不得而知。所以,在例④中“和”是介詞。
所謂添加法,就是在“和”的前面添加狀語,及其他成分。凡是可以添加其他成分的,“和”是介詞,不能添加的“和”是連詞。如:
⑤老師和小明談心。 老師經(jīng)常和小明談心。
⑥小明和小紅愛看電視。 *小明經(jīng)常和小紅愛看電視。
例⑤中的“和”是介詞,⑥中的“和”是連詞?!?和、同、與、跟”作連詞時,它的位置在詞組的中間,在它的前面不能插入別的語言成分。例⑥中“小明和小紅”中間就不能添加其他成分。介詞結(jié)構(gòu)中的介詞位置在這個詞組的前頭,它的前面可以插入其他語言。除了例⑤之外,還有比如“毛主席同三位科學家”中的“同”的前面可以插入“曾經(jīng)”、“經(jīng)?!?、“高興地”等詞語變成“毛主席曾經(jīng)/經(jīng)常/高興地同三位科學家……”
所謂移位法,就是把“名+和+名”中的“名”和“名”的位置前后互相調(diào)換。凡是調(diào)換后,語義不變的,“和”是連詞,語義變化的,“和”是介詞。如:
⑦張芳和李莉聊天兒。 李莉和張芳聊天兒。
⑧小明和老師頂嘴。 *老師和小明頂嘴。
例⑦中的“和”是連詞,⑧中的“和”是介詞。比如“我同小芳”可以寫作“小芳同我”如果前后兩部分對調(diào)后和原來的意義不同了,則是介詞。例⑧中的“和”有“向、對”的意思。交換位置后意思就變了。又比如“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jīng)驗”這個句中的“我”與“困難”不能對調(diào)。
所謂分解組合法,就是把“名+和+名”中的“名”和“名”分解開來,再分別同后面的述謂或分組合。如果重新組合后,基本語義不變的,“和”是連詞。如果語義變化的,“和”是介詞。如:
⑨李明和李亮在打球。 李明在打球,李亮在打球。
⑩李明和李亮是死對頭。 *李明是死對頭,李亮是死對頭。
例⑨中的“和”是連詞,例⑩中的“和”是介詞。
“名+和+名”與其他詞語搭配時,一般總會有一些相關的語言成分與之同時出現(xiàn),我們可以把這些相關成分看作是區(qū)別“和”的詞性的記號。如:
以上三例,分別依靠“都“、“一塊兒”、“彼此”,這三個詞表示兩者或兩者以上的并列聯(lián)合,所以“和”在這樣的句子中均為連詞。
并列連詞“和”在教科書上出現(xiàn)的比較早,那時候留學生剛接觸漢語不久,教材不能詳細闡述“和”的使用規(guī)則,教師和學生也無法用漢語進行深入的交流,所以教師一般會采用對應翻譯的方法來解釋“和”,最常用的就是英語對應漢語。
教與學是一個雙向的過程,教學方法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從教材方面來說,我們要首先補充教材上的遺漏內(nèi)容,明確“和”的使用規(guī)則。在初級階段的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進行適當?shù)恼Z言對比分析,消除學生頭腦中的對等詞概念。同時,教師要循序漸進地講解語法規(guī)則,在講“和”時,先講“和”作為連詞時的語法規(guī)則,學生掌握后再進行介詞的講解。
[1] 黃伯榮,廖旭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3] 魯健驥.偏誤分析與對外漢語教學[J].《語言文字應用》第 1 期,1992(1).
[4] 王年一.關于“和”的用法[J].中國語文,1960(1).
H195
A
1672-5832(2016)09-01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