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俠”是中國獨特的文化產(chǎn)物,從其發(fā)展來看,是由支派小徑漸入主干文化,但到今天其實體已衰弱甚至消弭,卻在藝術領域成為比較活躍的文化題材。關于“俠”的出處大致有三種看法:俠出于儒,俠出于墨,俠出于黃老。較多認可的是“俠出于墨”。墨家的“兼愛非攻”“興利除害”等思想賦予人們對“俠”的認知?,F(xiàn)代人們對“俠”的世俗理解大多為“武俠”,這來自武俠文藝內(nèi)容的暗示,認為俠者擁有異于常人的武術技能。在今天的法制社會中,“武”已無用武之地或者受到制約,而俠文化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俠義精神”卻是一種有力的道德標桿,對于社會道德仍有深刻的意義。俠義精神具有道德導向作用,那么將其融入到道德教育范疇中對于提升人們道德水平則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
一、俠義精神的源頭與發(fā)展
(一)“武”與“俠”的關系
武俠文化的內(nèi)核是“武俠精神”,而“俠”是“武俠精神”的核心元素。傳統(tǒng)的武俠文化一貫認為“武、俠不分家?!编嵈涸凇秱b客史》中認為“武不俠不立,俠不武不成。”也就是“俠”的存在基礎是“武”,“武”成為“俠”行俠仗義的直接手段;沒有“武”,“俠”也就失去了實踐行為的能力。因而“武”與“俠”存在著邏輯層面的結(jié)合性。
“武”這一因素既有自然性又有社會性。就“武”的自然性來說,人類的文明始于與嚴酷自然抗爭。在洪荒野蠻時期,自然環(huán)境威脅著人類的生存,達爾文的進化論已經(jīng)闡述了“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的自然規(guī)律。人類的生存必然要克服自然環(huán)境的威脅,獵殺和馴服生物,抵抗種族之間的搶奪,因此“武”對人類的生存有著重要的意義。再者,當人類建立群體社會時,“武”就擁有了社會性,“武”對人類的世界秩序、國家秩序、社會秩序、道德秩序、法律秩序、生活秩序等有著重要意義,它既是維持秩序亦是反抗秩序的力量,尤其在社會、國家動蕩的階段,“武”的因素最為活躍。而“俠”是基于“武”的社會性而非自然性而產(chǎn)生的,“俠”對“武”是一種良性的導向,因而“武俠”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武”與“俠”存在著實踐層面的結(jié)合性。
但“武”與“俠”的結(jié)合性還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歸屬性,即誰歸屬于誰。梁羽生先生認為,“寧可無武,不可無俠。”那么“武”應為“俠”之用,“武”必然要歸屬于“俠”,這樣的“武俠”才能以“武”行俠仗義、伸張正義。不過這需要“俠”有足夠的道德自律能力,若“俠”歸屬于“武”,則會產(chǎn)生消極的影響。在當前法治社會中,“武”歸屬于國家相關機關,由國家專門人員執(zhí)行,個人的“武”受到國家法律條例約束和控制。在社會穩(wěn)定、人們安居樂業(yè)的背景下,個人的“武”已經(jīng)失去了生存的環(huán)境,“武俠”精神中“武”的元素在現(xiàn)實中逐漸流失。因而本著對我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揚棄”原則,將“武俠精神”去“武”存“俠”,升華為“俠義精神”,以凸顯出武俠文化的精髓。
(二)俠義精神的內(nèi)涵
今天所認為的“俠”是行俠仗義、樂于助人、樂善好施者,但俠的意義是經(jīng)過逐漸演變才成熟的。法家的韓非子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俠成為了違背律法的罪犯,歷史上的綠林好漢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等行徑使得俠接近于盜。為俠正名的是司馬遷,他在《史記·游俠列傳》中認為:“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驅(qū),赴士之困厄,既已存亡生死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不軌于正義”是指不借助法律訴訟,以個人武力來強行解決問題,與社會律法規(guī)則相違。而“言必信、行必果、已諾必成”“不愛其驅(qū),赴士之困厄”“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成為俠的典型特質(zhì),在武俠著作或影視中表現(xiàn)得非常鮮明。梁啟超先生提出“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的觀點,使俠從“小愛”變?yōu)椤按髳邸薄S纱?,劉保剛在《試論近代中國的俠義精神》提出,“把大愛精神注入俠義精神,更是為俠義精神注入了道德合理性,使其成為正義的化身”。這是俠的道義文化與儒家倫理文化的碰撞和契合,形成了新的內(nèi)涵豐富的俠義觀。
但是俠義精神自身也不免殘留一定的封建文化和狹隘的道德觀念。傳統(tǒng)的“俠義觀”追求恩怨分明、快意恩仇、生死相托、兩肋插刀,盡管體現(xiàn)了俠義特征,但按照白天寅在《中國武俠精神淺論》所說,它“是一種只有對象,沒有正義原則的、狹隘的、異化的武俠精神”。另外,俠者注重“言必信、行必果”,誠信守諾是美德,應該宣揚,但“必”則在分寸上過度,使誠信變?yōu)榈赖陆d。因而“已諾必誠”可能存在無原則、非理性的問題。再者,“不愛其軀,赴士之困厄”雖體現(xiàn)了俠義本色,但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將道德置于生命之上,這是道德去生命化的表現(xiàn),是畸形的舍生取義觀。生命是寶貴的,道德是為了升華人的生命價值,引導人們建構(gòu)有道德的生活,而非將生命變?yōu)榈赖碌募漓肫贰?/p>
俠義精神傳承了我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精髓,同時還需要與時代發(fā)展和現(xiàn)代道德主流文化相適應。俠義精神的核心表現(xiàn)是見義勇為、救人于難的正義感,敢于維護公平,有強烈的道德責任感,愿意為國家社會的和平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俠義精神對我國構(gòu)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積極的意義,對道德教育延伸有著重要的價值。
二、俠義精神與道德教育的共鳴
俠義精神既是一種道德力量,也是一種道德榜樣,對人們有著道德導向的作用,因而俠義精神能夠與道德教育產(chǎn)生共鳴并融入到道德教育的范疇中,不過我們需要先了解俠義精神與道德教育的關系。
第一,俠義精神的內(nèi)涵契合道德教育的主流。道德教育是對人道德發(fā)展的教育,培養(yǎng)人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使其成為有道德、有良知的人。俠義精神具體表現(xiàn)為重義輕利、信守承諾、見義勇為、為國為民的品質(zhì)特征,其所表現(xiàn)出來的精神內(nèi)涵是對正義、公平、勇敢、誠信的向往和追求。這與當下的主流道德文化有極高的契合度。在法制文明社會,正義、公平、勇敢、誠信已經(jīng)成為必然的道德元素,人們對這些主流道德元素的認知和追求與時俱進,因而無論是社會生活還是國家大事都不可能避免這些主流道德元素的滲透和融合。俠義精神作為一種道德精神,其表現(xiàn)出來的內(nèi)涵具有現(xiàn)代道德意義,具有傳承性和永恒性,契合道德教育的主流道德方向。
第二,俠義精神的世俗化能夠成為道德教育的典范。俠義精神的原型人物源自武俠或俠客,但具備俠義精神的形象范疇不止武俠或俠客。文天祥寧死不降,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言壯語;朱自清寧愿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梢娢娜苏鸵簿邆鋫b義精神。俠義的載體脫離了職業(yè)、民族、階級等外在形式的約束,換言之,俠義精神具有分散性和滲透性,沒有特定的集團或階層。而且俠義精神脫離了“圣人化”模式,不再局限于技藝非凡的既定人物形象,普通人也具備了俠義精神的可能性。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看,榜樣對人有著積極的道德影響,能夠深化人的道德認知,加強人的道德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但過于政治化或不現(xiàn)實的道德形象對人的道德影響是有限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適得其反。俠義精神具有道德的正義性,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能夠激起人們的愛國情懷。
第三,俠義精神的文化深度凸顯我國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和倫理價值體系決定著其道德教育具有異質(zhì)性。我國數(shù)千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尤其是在道德倫理上,曾主導著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但我國近現(xiàn)代的道德教育一直有“西化”傾向,“西化”的道德教育消解著本土文化的獨立性,導致“被同化”的危機。在很大程度上,這也是道德教育與我國本土文化隔離與斷裂的一種必然事實。因此,我國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應該溯源于本土文化之中,而非“嫁接”過來的文明。俠義精神在我國道德文化中具有鮮明的色彩,積淀著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因而將俠義精神納入到我國道德教育中來,更能凸顯我國道德教育的特殊性。
三、俠義精神融入道德教育
(一)道德教育中的兩種導向
我們處于多元文化時代,主張尊重主體的自由選擇。道德價值體系也呈現(xiàn)多元化、沖突性的勢態(tài),經(jīng)常面臨著兩個基本的倫理邏輯問題,即生命與道德的選擇、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選擇,受多元價值的影響,一般易于導致兩種取向:“生命本位”導向和“個體本位”導向。
1.道德教育中的“生命本位”導向
在道德倫理文化中存在著一組基本的矛盾,即生命與道德,兩者在發(fā)生沖突時產(chǎn)生“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倫理抉擇。中國的儒文化和道義主義選擇舍生取義,即放棄生命存留道義,否則會被定義為貪生怕死的懦夫。非此即彼的倫理選擇從邏輯上已經(jīng)將生命與道德置于兩個異端,是互斥性質(zhì)的;但兩者的地位從屬是不平等的,從傳統(tǒng)的倫理原則來看,是生命歸屬于道德,道德對生命有強制的約束力,當兩者的共存平衡被破壞后,生命主動靠向道德,道德消解生命。這種道德是無生命的道德,既壓抑了人的生命本性,也違背了道德的價值。人的生命是為了實現(xiàn)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為了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因而道德不應該扼殺生命。道德主旨在于教人向善,使人活得有意義、有價值,使人生更加美好,道德需要歸屬于生命。
與傳統(tǒng)的道德教育相比,今天的道德教育更加關注“生命本體”,生命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但人的生命具有雙重性,即自然生命和超自然生命,自然生命是動物本能的生命,而超自然生命則是“人的生命”與動物生命的區(qū)別所在。同時,這也是道德教育的使命?!叭恕钡纳鎯r值不僅在于自然生命的完整,還包括升華和延續(xù)其超自然生命,因而道德教育不僅要讓人珍惜自然生命,更要守護人的超自然生命。英雄見義勇為而付出生命的事跡不應該隨意抹滅和質(zhì)疑,盡管反對盲目地冒險,但應該肯定見義勇為的精神和價值,這是道德使人的超自然生命得以升華和獲得價值的結(jié)果,這也應該是道德教育的宗旨所在。在現(xiàn)實中不難見到見義不為、膽小怯懦的情況,人的生物本能主導了其行為,卻也扼殺了人的道德生命。
2.道德教育中的“個體本位”導向
道德教育中經(jīng)常要涉及到兩種價值的關系問題,即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當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出現(xiàn)沖突時,依據(jù)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的原則,個人應該服從大局,個人價值讓位于社會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個人價值不再單純妥協(xié)于社會價值,而是追求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tǒng)一和融合,通過實現(xiàn)個人價值來提升社會價值,通過追求社會價值來為個人價值創(chuàng)造發(fā)展空間。但當前不少學校的道德教育偏重“個體本位”的價值導向,強調(diào)人的實際價值和利益需求,使得社會價值成為抽象、空洞、虛假的道德符號,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排斥心理。不可否認,部分的社會現(xiàn)實和異化價值觀(如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使不少人看重個人價值,甚至為獲得個人利益而損害社會價值。這不利于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從長遠來看也會對個人價值造成負面影響。對個人而言,過分看重個人價值,會形成重私輕公、自私自利的價值取向。
從人的生存角度來說,有必要追求個人價值,包括個人的財富、地位、榮譽等。但人是社會性和群體性的,每個社會成員都包含在互為聯(lián)系的社會關系網(wǎng)中,體現(xiàn)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社會性質(zhì),因而一個人真正的價值實現(xiàn)在于追求整體社會價值。社會價值是個人價值的母體,個人價值存在于社會價值之中。社會價值代表了人的整體價值總量,因而只有社會價值總量不斷提高,人的平均價值量才會增加。因此,偏重個人價值會讓社會價值總量失衡和虧損,這顯然不利于社會的持久發(fā)展。因而道德教育的使命不僅僅要讓學生為實現(xiàn)個人價值而努力,還要讓學生樹立長遠的社會理想,努力追求社會價值,這也是人生價值的體現(xiàn)。
(二)俠義精神應成為道德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道德中存在的“生命本位”“個體本位”兩種極端導向,影響著我國道德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需要將“俠義精神”融入到道德教育中,為極端取向的導正提供有價值的理論指導。
道德的“生命本位”取向是在生命與道德相悖的倫理選擇中將生命視為首選,在某種意義上是動物性取代了人性的表現(xiàn)。道德不是忽視人的自然生命,而是為了塑造人的超自然生命的生命,使人性得到升華,實現(xiàn)人何以為人的價值。俠義精神歸屬道德范疇,構(gòu)造著人的意義生命,但這不意味著俠義精神否定自然生命;相反,俠義精神需要實踐載體,因而必然依賴于人的自然生命。俠義精神雖然不提倡“武”,但仍有“武”的影響,“武”是針對人的身體而言,若沒有健康的身體,俠義精神也是空談;若沒有生命,俠義精神也失去了載體而毫無意義,因而俠義精神的前提是身體及生命的保障。在此基礎上,俠義精神價值的真正體現(xiàn)在于其所具備的道德號召和導向作用。在現(xiàn)實社會中存在著大量的不公平、不自由、不平等、不誠信的現(xiàn)象,倘若置之不理,會造成道德缺失,影響社會的和諧。再者,功利價值觀、自私主義等異化價值取向嚴重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認知與行為,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往往選擇逃避道德責任,以免“引火上身”,從而引發(fā)集體性的社會道德冷漠。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群體具有一定的盲從性,群體心理意識在一定程度上會保持同化,當沒有人率先做出道德示范,群體保持沉默;若有人做出道德示范,則可能引起群體的跟從行為。俠義精神具有英雄色彩,近似于個人英雄主義,因而也具有強大的榜樣作用,能夠在社會群體中產(chǎn)生號召力和影響力。因此,應該使俠義精神成為一種道德導向,超越狹隘的生命本位主義,讓道德實現(xiàn)人性的價值。
俠義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仁義”的大局觀,是至高的社會理想,從哲學層面上是追求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因而俠義精神也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可以將其融進道德教育中并成為重要的道德內(nèi)容。道德的“個體本位”取向是在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相背的價值判斷中將個人價值視為首選,看重個人利益忽視社會利益。在哲學中,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既對立又統(tǒng)一。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是實現(xiàn)社會價值的前提,而實現(xiàn)社會價值才能保證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俠義精神以“為國為民”為己任,是為了實現(xiàn)其社會價值的崇高理想,但這不能反證出個人價值的不重要,如軍人保家衛(wèi)國是一種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同樣個人也能獲得榮譽和獎勵,因而個人價值隱藏在社會價值背后。換言之,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能夠和諧共存并融為一體。因而,俠義精神是注重個人價值的,若沒有個人價值的存在,那么社會價值也會演變成抽象的存在而毫無意義。
在現(xiàn)實社會中,很多人都在追求個人價值,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有利于社會價值的實現(xiàn),但是也存在大量為了追求個人利益而損害社會價值的現(xiàn)象,造成了惡劣影響。拜金主義、功利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的滲透,為人們過分追求個人價值積累了異化的價值引導力,因而需要倡導俠義精神來消解這些異化的價值觀,使人們正確認識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關系。
【郭凱,遼寧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黃蜀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