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鵬
敘事性作品中如何分析人物形象?這個問題,我想很多人都能回答,無外乎是從人物的正面、側(cè)面描寫著手,抓住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神態(tài)、心理等等。然而,懂得這些方法并不代表真正能分析好人物形象。幸運的是,我在網(wǎng)上查找教學資料時,發(fā)現(xiàn)劉喜林老師(第二屆“圣陶杯”課程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執(zhí)教的《社戲》一課。他的這節(jié)課,立足文本,品讀仔細,帶著學生一起走進了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
【片段一】開門見山 層層遞進
師:同學們,《社戲》是一篇帶有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關(guān)于小說,魯迅先生有這樣一句名言——(多媒體出示)寫小說,說到底,就是寫人物。小說藝術(shù)的精髓就是創(chuàng)造人物的藝術(shù)。
師:我們一同來讀一讀。
(學生齊讀)
師:魯迅先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社戲》里面,他塑造了一群鮮活的人物形象。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欣賞魯迅筆下的人物。
(多媒體出示:文中最能集中反映人物形象的是“偷豆”這一部分,雙喜、阿發(fā)、六一公公、八公公是“偷豆”這出戲里的關(guān)鍵人物??催^“偷豆”這出戲,你最欣賞“戲”里哪個人物?為什么?)
師:請同學們朗讀課文第24段到39段“偷豆”這一部分內(nèi)容,思考屏幕上的問題。大家邊朗讀邊圈點勾畫,并在旁邊空白的地方寫幾句評注,作為一會兒自己發(fā)言的依據(jù)。
(學生朗讀課文并思考評注)
師:(看同學們思考得差不多了)同學們,你最欣賞哪個人物?請各抒己見!
生:我喜歡雙喜,因為他善解人意、細心,考慮得很周全。
師:從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來?
生:從“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fā)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可以看出他善解人意;然后從“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可以看出雙喜很細心,考慮得周全。
師:大家看他回答得多好!他用了“善解人意”“細心”“考慮周全”幾個詞,很準確!誰還喜歡雙喜?理由和他不同?
生:我喜歡雙喜,因為他能說會道、沉著、冷靜。從“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這幾句可以看出來。還有前面第25段,雙喜先跳下去,說明他很勇敢。
師:他找了兩處。第一處他形容是能說會道,對不對呀?
生(齊):對!
師:能說會道、伶牙俐齒!他還找了一句,雙喜先跳下去,這是勇敢。其實,雙喜說的“阿阿,阿發(fā),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這句話值得咱們玩味!能體現(xiàn)雙喜怎樣的性格特點?
生:雙喜非常聰明機靈。因為他知道當時阿發(fā)在,他就故意問阿發(fā)是偷六一公公家的,還是偷你家的,讓阿發(fā)來回答,免得自己得罪人。
師:你看他分析得多好!聰明機靈中還帶著幾分——把難題推給阿發(fā)了,自己退到后面不得罪人,用什么詞來形容?
生:做一個老好人,很滑頭的樣子。
師:她用了“滑頭”這個詞,很好!我們把滑頭這個詞變一變,換成一個表示很可愛的還很壞的一個詞。誰來?
生:狡猾。
師:稍微重了一些。老師建議大家用這樣一個詞——狡黠,這個詞在語感上比狡猾要輕一點,而且還帶有一些可愛的樣子。你們不妨把這個詞記在這個句子旁邊。
(稍停)同學們,你們看這個雙喜真是了不得。他考慮周全,心很細,能言善辯,伶牙俐齒,而且遇到難題就把問題推給別人,聰明中帶著幾分狡黠。你看這個人物,魯迅先生把他刻畫得多飽滿!
【賞析】王榮生教授曾提出:語文教學,教什么遠比怎么教重要。那么,《社戲》作為一篇小說,該教什么呢?劉老師開門見山,直接引用魯迅的話:“寫小說,說到底,就是寫人物。小說藝術(shù)的精髓就是創(chuàng)造人物的藝術(shù)。”這就明確地告訴了學生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和重點,那就是分析人物形象。在具體分析人物形象的時候,劉老師沒有直接問學生某個人物有什么性格特點,而是問學生“最欣賞‘戲中哪個人物?為什么?”這一問題的設(shè)置把握了學生的心理特點,因為學生年齡和文章中的人物相差不大,讓學生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文中的人物,能很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而且劉老師讓學生找出依據(jù),這就要求學生必須仔細閱讀文本。當學生讀出雙喜善解人意、細心、考慮周全的性格特點后,應(yīng)該說這一解讀已經(jīng)較全面了,但劉老師并未止步于此,而是讓學生從另外的角度談?wù)剬﹄p喜的喜愛,這一追問就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的思考。更難得的是,劉老師通過雙喜的一句話“阿阿,阿發(fā),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引導(dǎo)學生讀出了雙喜“狡黠”的性格特點,我想這是很多老師都從未關(guān)注到的。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劉老師以分析人物為“抓手”,關(guān)注學情、緊扣文本、層層遞進,引導(dǎo)學生深入地了解了“雙喜”這一人物形象。
【片段二】咬文嚼字 力透紙背
師:好。(稍停)誰喜歡阿發(fā)呀?
生:阿發(fā)憨厚、樸實。這從“他于是往來地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得多呢?!币痪湓捴锌梢钥闯鰜?。
師:老師很佩服你,佩服你想到了“憨厚”這個詞。“憨厚”這個詞意思有兩層,一是很老實,二是很厚道。形容阿發(fā)真是太準確了。建議大家把她說的這個詞記到語文書上。
(稍停)魯迅先生特別講究推敲字詞,他在這里使用了一個很傳神的動詞來寫阿發(fā),誰發(fā)現(xiàn)了?
生:“摸”字。
師:很對。先生為什么使用了一個“摸”字?
生:表現(xiàn)阿發(fā)很細心。
師:阿發(fā)注重“實地勘察”。你這是從表現(xiàn)人物的角度來說的。那從時間角度呢?
生:那時是深夜,天黑看不見豆。
師:很有道理。那從羅漢豆的角度來說呢?
生:突出羅漢豆多。
師:噢,他這樣理解。別人呢?
生:能摸出羅漢豆的飽滿來。
師:很好。我們要善于咬文嚼字,我給大家一個抓手——羅漢豆正旺相。什么叫旺相?
生(齊):茂盛。
師:從羅漢豆的長勢來看,為什么要用“摸”?
生:羅漢豆很旺相,證明地里羅漢豆很繁茂,長得比較擠,沒有太大的空隙,只能摸。
師:說得好!枝繁葉茂,即便看得見,但羅漢豆太旺相了,還得摸。
同學們,你們看,魯迅的作品具有如此永恒的藝術(shù)魅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先生推敲字詞的功力太深了。這個“摸”字從表現(xiàn)人物的角度看,能體現(xiàn)阿發(fā)很細致,想讓大家吃好;從時間角度看,正是夜晚,看不到,得摸;從所摸對象看,羅漢豆正旺相,枝繁葉茂,判斷大小還得摸。真是一字傳神!
【賞析】這一環(huán)節(jié)在我看來是整堂課的最精彩之處,語文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欣賞和使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然而,長久以來,我們卻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思想品德課、地理課……這是為何?孫紹振教授曾言:“在語文課堂上重復(fù)學生一望而知的東西,我從中學生時代對之就十分厭惡。從那時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當語文老師一定要講出學生感覺到又說不出來,或者以為是一望而知,其實是一無所知的東西來。”我想,以上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都與我們語文老師缺乏文本細讀能力有關(guān)。而劉老師的這節(jié)課恰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文本細讀”的范例。
在前一個環(huán)節(jié),劉老師主要是引導(dǎo)學生從描寫人物語言的句子去品讀人物的性格;而這一環(huán)節(jié),劉老師話鋒一轉(zhuǎn),讓學生從描寫人物動作的詞語去把握人物的性格。當學生找到“摸“字后,劉老師繼續(xù)發(fā)問,為什么要用這個動詞呢?原來當時正是夜晚,看不清,得“摸”;當時羅漢豆正旺相,枝繁葉茂,要想判斷大小還得“摸”,一個“摸”不正體現(xiàn)出阿發(fā)那種“心細如發(fā)”的性格特點嗎?讀到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魯迅遣詞的功力,更不得不佩服劉老師解讀文本的功力!
最后,劉老師與學生分享了福樓拜的一條寫作經(jīng)驗:“不論一個作家所要描寫的東西是什么,只有一個名詞可供他使用,用一個動詞要使對象生動,一個形容詞要使對象的性質(zhì)鮮明。因此就得用心去尋找,直至找到那一個名詞,那一個動詞和那一個形容詞。”這既給學生提供了寫作指導(dǎo),又照應(yīng)了這節(jié)課自己分析人物時所采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