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合同法的歸責原則體現(xiàn)了民法的價值取向,歸責原則的變化體現(xiàn)了民法的價值取向的變化。對于合同法的歸責原則歷來存有爭議,文章闡述了歸責原則的內涵,分析了嚴格責任作為歸責原則的依據(jù),也提出了提出了完善我國合同法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合同法;歸責原則;建議
中圖分類號:D93.6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1-000-01
作為合同法的基本問題,合同法歸責原則貫穿于合同法的制定與實施過程當中,也是圍繞合同法制定與實施過程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有必要對合同法歸責原則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本文力圖全面梳理我國合同法的歸責原則,以期能夠對于我國合同法的完善和具體司法實踐提供參考與借鑒。我國合同法上的歸責原則之探析如下:
一、嚴格責任內涵的界定
學術界通常認為,嚴格責任的內涵在于無論是否存在主觀上的過錯,只要合同違約方存在不履行合同債務,并且給對方當事人造成實際損害,就必須承擔合同責任①。上述觀點存在一定的理論依據(jù),且被我國的廣大學者納入到合同法以及侵權行為法的法律范疇之內,由此,多數(shù)人往往將嚴格責任等同于合同法的無過錯責任。然而,無過錯責任之于合同法雖然與嚴格責任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區(qū)別。部分學者認為,無過錯責任的屬性決定了它是一種結果責任,即在損害造成之后,不考慮損害方的過失,也不考慮受害方的過失的一種法定責任形式。因此,無過錯責任原則側重于實際損害結果與行為人的行為之間是否存在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而不單單取決于行為人是否存在過錯。按照我國合同法的有關規(guī)定,無過錯責任不能作為一項歸責原則被普遍運用,而只能運用于特定的狀況之下。而相比無過錯責任,嚴格責任的運用往往無須對行為人主觀上是否存在過錯加以證明,而側重于違約結果發(fā)生之后違約方是否真正存在違約行為。嚴格責任的適用中,除去不可抗力因素,債務人可以通過將債權人的過錯行為作為抗辯事由而因此免責。綜上所述,合同法之中的嚴格責任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對于過錯因素的考量,這與侵權行為法中無過錯責任絕然不考量過錯因素存在根本的差異,無過錯責任的適用往往依據(jù)明確的法律規(guī)定。
二、歸責原則與歸責事由之關系
歸責事由是指在債務履行過程中使債務人負責人的事由,歸責事由往往由法律規(guī)定,以確定債務違約行為人是否應承擔違約責任。學術界一般解釋,合同法的歸責事由包含有故意、事變和過失。合同法的歸責事由與歸責原則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合同法的歸責原則是確定歸責事由的基本依據(jù),歸責事由能夠將合同法既定的歸責原則具體化的體現(xiàn)出來。歸責事由也能夠對于既定化的歸責原則起到一定的補充作用。合同法的歸責原則是用以評判違約責任的總體價值觀念,通常情況下體現(xiàn)為單一的主觀標準,而歸責事由能夠體現(xiàn)為更具有操作性和實踐性的規(guī)則和標準,因此,規(guī)則事由的適用對象與適用范圍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才能作為解決特定情況下的責任歸屬的評判依據(jù),歸責事由往往具有多重性。誠然,在《合同法》分則的有關條款中針對規(guī)則事由以及免責條款作出了細致的規(guī)定,這些條款作為嚴格責任原則的一種例外,嚴格責任原則在合同法中仍占據(jù)主導地位。
三、我國合同法歸責制度的應然選擇
契約法作為市民社會母體中產生的基本規(guī)范,應該能反映出市民樸素的法感情,正如格勞秀斯所說,個體渴望維持社會秩序,這是法律得以產生的根源,而法律的基本思想是“不占有另一人的東西,把任何屬于另一人而可能為我們所占有的東西歸還給他,連同我們可能已從中取得的利益,履行諾言的義務,補償因我們的過錯而造成的損失,并按我們罪過的大小而給以應得的懲罰?!雹谄渲邪藘蓷l重要法則:其一是對于財產安全的法律保障;其二是對于契約自由和守約正義的法律保障。我國由于缺乏長期延續(xù)的民主法治傳統(tǒng),因此,在制度設計上更要立足于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民間一向崇尚守合同重信用,但也強調誠實不可欺,不應無故受罰。這些樸素的準則,也可視為習慣法。如果像有的學者認為的那樣,我國合同法為維護交易安全、便于司法裁判或與國際接軌,單純采取不問過錯的嚴格責任原則,則既是對嚴格責任的誤解,也是對我國國情的無視。在德國,耶林對這種一概不問當事人過錯的做法早就提出了批評,認為它不符合正義的理念。“在債務人惡意的否認給予自己貸款和繼承人善意否認之間,在欺騙我的受任人和僅犯有過失的受任人之間,總之在故意的任意權利侵害和不知或過失之間,我國現(xiàn)行法幾乎不承認任何區(qū)別——構成訴訟核心的無論何地僅是赤裸裸的金錢利益”,這根本沒有認識到對權利的侵害不單是金錢的利益,也是侵害法感情。
歸責原則是民事法律價值取向的重要表征,因此,合同法的歸責原則的調整與變化也代表了民事法律價值取向的調整與變化。結果責任原則對于行為人法律責任的判定,不在于行為人是否具有主觀上的過錯,還側重于行為人違約行為是否造成了實際的損害;過錯責任原則對于行為人違約責任的判定,必須要求行為人存在主觀上的過錯行為,而不僅僅看是否存在損害結果。在當今社會,伴隨著社會生活與社會環(huán)境的日益復雜化,歸責原則也逐漸走向多元化,我國合同法的歸責原則也正以嚴格責任歸責原則為主導地位,逐步地邁向多元化的發(fā)展道路。
注釋:
①劉青文,編著.德國合同法典型判例評析[M].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4:67-68。
②王澤鑒,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5。
參考文獻:
[1]劉青文,編著.德國合同法典型判例評析[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德)弗盧梅,著.法律行為論[M].法律出版社,2012.
[3](法)盧梭(Rousseau,J.J.),著.社會契約論[M].商務印書館,2011.
[4]潘峰,著.勞動合同附隨義務研究[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0.
[5]鄒碧華,著.要件審判九步法[M].法律出版社,2010.
[6]王澤鑒,著.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7]王澤鑒,著.債法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8](德)梅迪庫斯,著.德國債法分論[M].法律出版社,2007.
[9]歐泳如.論第三人侵權下安全保障義務人追償權之不合理[J].延邊黨校學報,2012(03).
[10]楊基燕,潘銀瓶.論侵權責任法中的安全保障義務[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
現(xiàn)代經濟信息2016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