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陳繼
【摘 要】刑事訴訟講求程序正義,講求對被告人的權利保護。但社會認為對被告人權利的高度重視,無疑是對于被害人的輕視。作為無辜的受害者,是最應該得到保護的個體,如今反而是一個兇殘的加害人得到了法律的同情,必然是與普世價值觀相悖。難道被害人權利真就無所依靠嗎?每個公民的權利都受到法律的保護,那么被害人在受到非法侵害后,又該如何行使權利,維護自身的權益呢?
【關鍵詞】程序正義;被害人權利;權利保障
前 言
刑事司法存在的目的,不僅是解決社會沖突,更是要公正地解決矛盾。世界各國均日益強調人權的保障,防止被告人淪為司法屠戮的客體。但另一種駁斥的觀點也甚囂塵上,程序正義理念的核心和基點在于尊重當事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1我們強調要保障被害人的利益,那無辜的被害人又該如何保護?是否刑事訴訟制度愈完善就意味犯罪打擊愈不利?
一、被害人的訴訟地位
被害人,是人身、財產或者其他權益遭受犯罪行為直接侵害的人,是犯罪行為的親歷者和受害者,訴訟結果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在79刑訴法中,被害人被排除在當事人之外,處于既非當事人也非證人的尷尬地位。被害人能否得到司法保護,完全取決于控訴機關,理應享有的控告身份名存實亡。96刑訴法修訂后,被害人被列為當事人,不再冷眼旁觀司法進程,開始切身感受正義。
被害人非刑事訴訟主體,因其只能依附于控訴機關,并不具備獨立自主的意志,無法自主地參與并決定與自身權益有關的事項。2相較于犯罪行為,司法機關采取非法手段制裁被告人,造成的社會影響更為惡劣,國家司法的公信力將蕩然無存。給予被告人更高的地位也在情理之中。
二、被害人參與訴訟的目的
(一)復仇理念
受害者被非法侵害后,首先萌生的必然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心態(tài),也就引發(fā)“冤冤相報何時了”的感嘆。法制社會后,國家不再允許私力復仇,由國家公力代替?zhèn)€人去懲罰犯罪者,繩之以法。如今,該行為上升到更高層次,國家不僅僅是實現被害人的刑罰正義,更是通過刑罰權維護社會整體的利益,做出最為公正的判決。
(二)獲得合理賠償
犯罪者受到處罰的確讓受害者一解怨恨,但傷害至今彌留。我們只能用金錢或者物質的方式安撫被害人或者家屬受傷的心。我們必須認可犯罪具有侵權屬性,由于行為過于嚴重上升到反社會的標準。受害者可主張侵權責任要求損害賠償,那嚴重的犯罪更是當然。無辜的受害者,不能為別人的錯買單。我們不能讓受害者流血又流淚,應將犯罪傷害降至最低。
三、被害人的利益與社會利益相一致
刑事訴訟屬于社會性工程,是傾全國之力,動用全部資源,開展司法行為。這也就要求我們要保障國家利益、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內在統(tǒng)一性?!吧鐣:π浴币馕吨缸锊粌H是對被害人的侵害,對社會也造成了傷害,甚至引發(fā)社會的動蕩??卦V機關的追訴行為不僅為被害人利益而奮斗,更是出于維護公共利益和國家利益的重要使命。受害者作為社會成員中不可分割的一份子,其利益與社會緊密相連,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wěn)定,成為個人、社會及國家的共同指向。
犯罪行為對社會的侵害,讓社會平白無故地成為被害人,國家絕不會讓他忍氣吞聲。既然有犯罪的發(fā)生,國家就要讓犯罪人得到應有的懲罰。無論是個體還是社會,均希望犯罪者被繩之以法,這不存在任何的沖突。國家有義務保障社會平穩(wěn)有序,對犯罪的懲處,更加深遠的目標是通過對犯罪嚴厲地打擊,降低犯罪率,讓人民都生活在安定和諧的社會。
四、警察違法的不利后果由當事人承擔的誤區(qū)
卡多佐大法官曾提出質疑:“因為警察違法,就放縱犯罪?!北U媳桓嫒说臋嗬叩綐O端,僅僅因為程序上的瑕疵就導致有罪的被告人被放縱,社會能承受這個代價嗎?這其實犯了將被害人從社會中剝離的錯誤。作為社會成員的一份子,國家、社會、個人利益相一致,追訴是整體成員的意志體現,代表整體所施行的“復仇”行動。司法機關行使職責得到了社會的整體授權,結果也由社會整體所享有。
既然如此,警察公職行為的后果都應當由整個社會承擔??ǘ嘧粽J為,有效證據為社會所采納,違法的不利后果卻絕不承認,這是只要權利不談義務的謬論。輿論支持卡多佐的觀點,因為受害人悲慘的境遇的確值得同情,所以感性輕而易舉戰(zhàn)勝理性,違法證據排除引得群情激奮。但用理性的眼光來看,無法為法律認同。
誠然,幾乎所有為保障被告人權利而設立的制度,總會隱含放縱犯罪的不利后果。但我們不能否認犯罪人也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其利益也該受到合理的保障。通過既定的規(guī)則來規(guī)范追訴程序,用事先明示的方式為所有成員知曉,讓不同身份者都能保護自身權益。我們也是制度的受益者。
五、程序正義對于被害人的保護
新刑訴法中,有多項法律程序的設立為被害人服務。刑事和解制度最能體現被害人意志。該類犯罪傷害較為輕微,能夠治愈。被害人在平衡理論3的驅使下,通過刑事和解程序,使得經濟利益最大化。賠禮道歉能夠撫慰內心,金錢賠償彌補損失,充分體現新刑訴法對被害人的保護。新刑訴法借鑒民訴中的財產保全,建立并完善查封、扣押、凍結加害人資產的措施,防止財產轉移,保證賠償落實。新增的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違法所得的沒收程序,根本指向也是防止財產流失,保護被害人權益。刑事案件無法審結,被害人就無處索取應有的賠償。賠償無法及時落實可能導致傷害結果的擴大化。國家還設定被害人救濟制度,通過救濟程序幫助被害人及其家屬渡過難關。法律之中包含著暖暖的人情,體現法律對被害者額外的關心。
被害人權利的實現,離不開國家機關的積極運作。司法機關將被害人保護作為工作的第一要務。接到報警后,第一時間介入調查,采取既定的強制措施對犯罪嫌疑人予以控制,防范被害人再次受害,斷絕再次作案的可能。國家積極且合理地行使公訴等系列司法活動,被害人的利益才終將得以實現。任一環(huán)節(jié)出現疏漏,都得不到被害人想要的結果。既然被害人權利的行使要依附于控訴機關,保證國家司法機關的準確行動,就是對被害人權利的有效保護。
對于偵查、審判等時限的規(guī)定,發(fā)揮著合理的期限內實現正義的功能。設定時限是為保障司法效率,避免犯罪嫌疑人處于“疑罪從掛”的狀態(tài)。時限的設定也是為了保證被害人所追求的正義及時實現。久拖不判實際上對被告人、被害人都是極大的損害,彼此都成為司法效率延誤的受害者。被害人與被告人在判決結果做出之前,同樣是“其利益處于待裁判狀態(tài)”的訴訟方。4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長期掌握在別人手中,都希望結果早日實現,讓利益回歸本位。
此外,刑事訴訟監(jiān)督程序,不僅為杜絕犯罪的非法打擊問題,也針對有案不立、有罪不究、重罪輕罰等違法現象做出監(jiān)督糾正,保障被害人權利的落實。現實中被害人報案無門,無處申冤的情況時有發(fā)生,社會中出現不穩(wěn)定因素。司法監(jiān)督作為救濟程序,保證司法機關公正執(zhí)法,使社會公平得以實現。司法機關用“違法必究”的執(zhí)法態(tài)度,對犯罪行為都用法律的手段予以制裁,社會才會安定和諧。檢察院為被害人權利的行使加重了籌碼,通過公權力來維護被害人的合法權利,使得公安機關不敢再任意地處置司法權力。
六、被害人擁有與被告人相同的權利
刑事訴訟法既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大憲章,也應該是被害人保護自我的大憲章。在刑訴法中,大量的當事人權利描述,意味著賦予被告人的權利,同樣賦予被害人,彼此一視同仁,均可獲得權利救濟。
申請回避制度中,被告人和被害人,均有權提出申請;對于“決定”不服,雙方均有權申請復議,這是對雙方權益的全面考慮。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質證環(huán)節(jié)。被害人可對被告人的證據提出意見,既防止公訴人被蒙蔽,也是自身權利的有效行使。被害人在審判長許可下,能向被告人發(fā)問。被害人直接參與案件審理,對還原事實大有裨益?!爱斆鎸|”更能在受害人心中形成司法信服力,接受判決結果。
被害人及訴訟代理人陳述意見的權利也得到有效的強化。如今被害人陳述均必須予以記錄并存檔,不再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態(tài)。被害人陳述早就被作為法定證據確定,是定罪量刑的重要證據。為防止被害人無法有效地行使權利,新刑訴法賦予訴訟代理人對司法機關阻礙其訴訟權利行使的申訴、控告權,保障被害人的權益。
被害人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之間的權利并非完全對立,相反存在利益相一致之處。刑訴法核心是保障人權,防止被告人被任意定罪。訴權作為人權中最重要的權利,應被擺在第一位。被告人從無罪推定、沉默權等制度中受益,但被害人也不存在真正的利益損失。被害人希望被繩之以法的對象是實際侵害人并不一定就是被告人。真正的兇手逍遙法外,其權益就始終得不到伸張,最終的后果不過是一場冤假錯案,司法機關面臨全社會的質疑,無辜者承受了牢獄之災,被害人的“復仇”得不到實現。
我們抱怨刑事訴訟法只重視被告人的利益保障,卻將被害人置之不理,不免有斷章取義之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不過身份的差異,導致彼此在訴訟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擁有不同的權利。民眾基于對犯罪者的憤懣與對被害人的同情,選擇性地看待了權利分配的過程;被告人在訴訟中相對公開,被害人則是處于相對私密的角落,這就難怪我們只看到被告人行使權利。均是刑事案件的當事人,我們要做到權利并重,不能有所偏頗。
注釋:
1.張劍秋、劉召,《程序正義視野中的被害人權利保護》,《人民檢察》2009年23期
2.葉青主編,《刑事訴訟法學》(第三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54頁。
3.[美]約翰*R*戈姆,《刑事和解計劃:一個實踐和理論的考察》中提出,該理論講被害人假設為經濟上的理性人,認為刑事和解只是被害人選擇的一種平衡公平正義的方式。
4.陳瑞華:《法律人的思維方式》(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2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