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園
摘 要:本文從編輯職業(yè)和研究前期準備的角度,把白先勇文藝的傳播與接受梳理了幾個板塊,包括白先勇作品的出版——中文出版、英文出版、其他語種出版、《孽子》的出版情況;其中中文出版最大一塊是在臺灣,其次是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還有舞臺劇和影視劇改編、推廣昆曲、演講會及獲獎(榮譽)、研究白先勇的論著、傳記與單篇論文的基本情況等。
關鍵詞:梳理;白先勇;出版與研究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6)4-0074-07
今天在這里發(fā)言,也許有特別的意味。2000年11月,汕頭大學召開“白先勇創(chuàng)作研討會”,16年后也就是現在,澳門大學召開“白先勇與漢語新文學的世界影響”國際研討會。我既是汕頭大學《華文文學》的編輯,又是澳門大學的博士生,感謝我的導師朱壽桐先生,讓我有機會來參加此盛會。
此論文我主要從編輯職業(yè)和研究前期準備的角度,把白先勇文藝的傳播與接受梳理了幾個板塊,包括文學出版——中文出版、英文出版、其他語種出版、《孽子》的出版情況;其中中文出版最大一塊是在臺灣,其次是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還有舞臺劇和影視劇改編、推廣昆曲、演講及獲獎(榮譽)、研究白先勇的研討會、論著、傳記與單篇論文的基本情況等。
白先勇的作品出版
白先勇1937年生于廣西南寧,他在臺大畢業(yè)后,1963年(26歲)留學美國,兩年后(1965年)拿到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的碩士學位,到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教中國語文。36歲的白先勇在美國升副教授,并獲終身教職。44歲升正教授;48歲被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部選為“年度教授”;1994年(在他57歲時)提前退休。2010年3月,73歲的白先勇在北京講授“經典昆曲欣賞”課程《從湯顯祖〈牡丹亭〉到青春版〈牡丹亭〉》,自1994年退休以來,首次在大學正式授課。他現在還在兩岸三地講這門課。
白先勇發(fā)表第一篇小說是21歲,篇名為《金大奶奶》;30歲出版第一本書——《謫仙記》短篇小說集,文星書店印行。他在40歲時發(fā)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孽子》。45歲出版《游園驚夢》劇本。他23歲創(chuàng)辦《現代文學》雜志后,編發(fā)了自己一系列短篇小說成名作;34歲與七弟白先敬創(chuàng)辦晨鐘出版社,出版文學書籍一百余種,包括《臺北人》短篇小說集;在他36歲時,《現代文學》在出版了51期之后,因經費困難暫時停刊,4年之后復刊,《孽子》就在《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首發(fā)。
1979年開始,白先勇的作品開始登上大陸文壇?!队肋h的尹雪艷》刊于北京《當代》雜志創(chuàng)刊號,此為首篇臺灣小說發(fā)表于中國大陸。1987年,白先勇赴上海復旦大學講學,此乃他闊別39年后首次重返中國大陸;1993年是他離開49年之后重返故鄉(xiāng)桂林。
80年代之前,白先勇的小說主要在臺灣發(fā)表出版;80年代之后,他的小說在大中華地區(qū)(臺灣、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等地)風靡,多篇小說被改編成舞臺劇、電影、電視劇和廣播劇。
白先勇小說被翻譯成其他語種出版的主要有兩部,一是短篇小說集《臺北人》,被翻譯為韓文、法文、日文;二是長篇小說《孽子》,被翻譯為法文、德文、荷蘭文、意大利文、日文等??梢哉f,前者的影響力主要在東亞地區(qū),后者則進入了世界文學的范疇。
白先勇2000年之后開始介入昆曲推廣,之后他關于昆曲書籍的出版實現了兩岸同步。
下面列舉詳細情況:
中文出版
中國臺灣
1958年(21歲),小說《金大奶奶》在《文學》雜志五卷一期發(fā)表;
1959年(22歲),小說《入院》(后改名為《我們看菊花去》刊《文學》雜志五卷五期;《悶雷》刊《筆會》革新號一卷六期;
1960年(23歲),在臺大與同學歐陽子、王文興、陳若曦等創(chuàng)辦《現代文學》,《月夢》、《玉卿嫂》刊發(fā)在《現代文學》第1期;《黑虹》刊發(fā)在第2期;
1961年(24歲),《小陽春》刊《現代文學》第6期;《青春》刊第7期;《藏在褲袋里的手》刊第8期;《寂寞的十七歲》刊第11期。
1962年(25歲),《畢業(yè)》刊《現代文學》第12期;
1964年(27歲),《芝加哥之死》刊《現代文學》第19期;《上摩天大樓去》刊《現代文學》第20期;《香港——1960》刊第21期;《安樂鄉(xiāng)的一天》刊22期;
1965年(28歲),《火島之行》刊《現代文學》第23期;《永遠的尹雪艷》——小說集《臺北人》首篇刊《現代文學》第24期;《謫仙記》——小說集《紐約客》首篇刊《現代文學》第25期;
1966年(29歲),《一把青》刊《現代文學》第29期;《游園驚夢》刊《現代文學》第30期;
1967年(30歲),《歲除》刊《現代文學》第32期;《梁父吟》刊33期;出版《謫仙記》短篇小說集,文星書店印行;
1968年(31歲),《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刊《現代文學》第34期;出版《游園驚夢》短篇小說集,仙人掌出版社出版;
1969年(32歲),《那一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刊《現代文學》36期;《思舊賦》、《謫仙怨》刊37期;《滿天都是亮晶晶的星星》刊第38期;
1970年(33歲),《孤戀花》刊《現代文學》第40期;《冬夜》刊第41期;《花橋榮記》刊42期;
1971年(34歲),《秋思》刊《中國時報》;《國葬》刊《現代文學》第43期;出版《臺北人》短篇小說集,晨鐘出版社出版;
1977年(40歲),長篇小說《孽子》開始連載于《現代文學》復刊號第一期;
1978年(41歲),《孽子》繼續(xù)連載;《驀然回首》散文集出版,爾雅出版社出版;
1979年(42歲),《夜曲》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82年(45歲),出版《游園驚夢》劇本;
1983年(46歲),出版長篇小說《孽子》,遠景出版公司出版;新版《臺北人》出版,爾雅出版社出版;
1984年(47歲),出版《明星咖啡館》,散文,皇冠出版社出版;
1985年(48歲),《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電影劇本出版,遠景出版社出版;
1989年(52歲),《寂寞十七歲》短篇小說集改由允晨出版公司出版;《孽子》改由允晨出版公司出版;
1992年(55歲),《現代文學》雜志1—51期重刊,現文出版社出版,誠品書店發(fā)行,《現文因緣》同時出版;
1995年(58歲),新編《第六只手指》由爾雅出版社出版;
1999年(62歲),《臺北人》入選文建會及聯合報主辦《臺灣文學經典》,發(fā)表散文《樹猶如此》紀念亡友王國祥。
2001年(64歲),《中外文學》30卷第2期刊出“永遠的白先勇”專號;
2002年(65歲),《樹猶如此》由聯合文學出版社出版;典藏版《臺北人》由爾雅出版社出版;《中外文學》發(fā)表短篇小說Danny Boy.
2003年(66歲),臺灣“聯副”舉辦《孽子》“白先勇文學周”,發(fā)表短篇小說Tea for two;
2007年(70歲),《紐約客》由爾雅出版社出版;
2008年(71歲),“白先勇作品集”12冊由臺北天下文化出版。
中國大陸
1979年《永遠的尹雪艷》刊于北京《當代》雜志創(chuàng)刊號,此為首篇臺灣小說發(fā)表于中國大陸;
1980年,《白先勇小說選》出版,王晉民編選,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2年,《白先勇短篇小說選》出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5年,《臺北人》由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
1987年,《孽子》由(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8年,《孽子》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91年,《孤戀花》短篇小說集由(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
1992年,《臺北人》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93年,《永遠的尹雪艷》短篇小說集由(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1996年,《白先勇自選集》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
1999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白先勇自選集”——《寂寞十七歲》、《臺北人》、《孽子》三冊;上海文匯出版社出版“白先勇散文集”——《驀然回首》、《第六只手指》兩冊;人民文學出版社選“百年百種優(yōu)秀中國文學圖書”,《臺北人》入選;
2000年,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白先勇文集”五冊,《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孽子》、《第六只手指》、《游園驚夢》,其中《臺北人》并附歐陽子之《王謝堂前的燕子》。(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臺北人》。
2010年10月,精裝典藏版“白先勇作品系列”——《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孽子》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1年,《Tea for two(白先勇小說卷)》、《姹紫嫣紅開遍(白先勇散文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2012年,《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上、下冊)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2016年,短篇小說《Silent Night》發(fā)表在《上海文學》(期刊)第一期。
中國香港
1987年,《白先勇自選集》出版,香港華漢出版事業(yè)公司出版;《骨灰》(自選集續(xù)編)出版,香港華漢出版事業(yè)公司出版;
1988年,《第六只手指》(散文、雜文、論文集)出版,香港華漢出版事業(yè)公司出版;
1999年,香港《亞洲周刊》遴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臺北人》名列第七。前六名分別為魯迅《吶喊》、沈從文《邊城》、老舍《駱駝祥子》、張愛玲《傳奇》、錢鐘書《圍城》、茅盾《子夜》等。
2000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臺北人》中英文對照本Taipei People.
2001年,香港迪志文化出版《游園驚夢二十年》;
2002年,香港天地圖書公司出版《昔我往矣——白先勇自選集》。
新加坡
1981年,《孽子》由新加坡南洋商報全本連載。
英文出版
1961年,《金大奶奶》由張?zhí)m熙譯成英文,收入她所編的New Voice(Taipei:Heritage,1961);
1962年,《玉卿嫂》由張?zhí)m熙譯成英文,收入吳魯芹所編之New Chinese writing(Taipei: Heritage Press,1962);
1965年,《香港——1960》自譯為英文發(fā)表于Literature: East&West VI IX No.4;
1971年,《謫仙記》由夏志清及白先勇譯成英文,收入夏志清所編Twenty Century Chinese Stories(Coiumbia Unviersity press, New York and London, 1971);
1975年,《永遠的尹雪艷》由Katherine Carlitz and Anthony Yu合譯成英文;《歲除》由Diana Granat譯成英文。這兩篇同載于Renditions No.5 Autumn1975(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花橋榮記》、《冬夜》由朱立民譯成英文,載于《中國現代文學選集》。An Anthology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e. Taiwan: 1949—1974, V1.2, Short stories(Taipei, National Institute for Compilation and Translation, 1975);
1976年,《冬夜》由John Kwan Terry and Stephen Laccy譯成英文,載于劉紹銘所編Chinese Stories From Taiwan: 1960-1970(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5);
1977年,The Short Stories of Pai Hsien-yung(1937-), by Bess Man-ying 1p, M.A.thesis, University of Indiana;
1980年,《游園驚夢》英譯刊香港大學《課叢》第14期,白先勇與Patia Yasin合譯;
1982年出版《臺北人》英譯Wandering in the Garden,Waking from a Dream,University of Indiana出版,作者及Patia Yasin合譯,喬志高編;
1989年,Crystal Boys,《孽子》英譯本出版,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譯),Gay sunshine Press出版。
其他語言出版
1978年,《臺北人》韓文版出版,許世旭譯,收于“世界文學全集”第79集,三省出版社出版;
1986年,Einsam Mit Siebzehn德譯《寂寞十七歲》短篇小說集出版,Wolf Baus, Susanne Etti譯,Diederichs出版。
1987年,Enfance a Guilin法譯《玉卿嫂》出版,France Marcge, Kong Rao Yu譯,Alinea出版;
1989年,《最后的貴族》,日譯《謫仙記》等短篇小說集出版,東京德間書店出版;
1995年,法譯《孽子》出版;德譯《孽子》出版;
1996年,《臺北人》法國譯本出版;
1997年,《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譯成荷蘭文,收入Made in Taiwan選集,譯者Vertaling Anne Sytske Keijser;
1999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由山口守翻譯成日文,收入《臺北物語》短篇小說集,國書刊行會出版;《花橋榮記》、《一把青》翻譯成意大利文,譯者為Alfonso Contanza,發(fā)表于Encuen-en Catay No.13輔仁大學;
2001年,《游園驚夢》譯成捷克文,收入“Ranni Jasmin”選集;
2008年,《臺北人》日文版出版,譯者山口守,國書刊行會出版。
《孽子》的出版
1977年在臺灣《現代文學》復刊號首期刊載;
1981年由新加坡南洋商報全本連載;
1983年由臺灣遠景出版公司出版;
1987年在中國大陸由(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
1988年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1989年,改由臺灣允晨出版公司出版;1989年,Crystal Boys——《孽子》英譯本出版,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譯),Gay sunshine Press出版。
1995年,法譯《孽子》出版;德譯《孽子》出版;
2005年,《孽子》意大利版出版;
2006年,《孽子》荷蘭文版出版;
2007年,《孽子》日文版出版。
舞臺劇、影視傳播、昆曲推廣
相關的舞臺劇、影視傳播
1982年,《游園驚夢》舞臺劇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十場,盛況空前;
1984年,《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玉卿嫂》改編成電影上演;
1985年,《孤戀花》改編成電影上演;
1986年,《孽子》改編成電影上演;《玉卿嫂》由舒巧改編舞劇在香港上演;
1988年,《游園驚夢》舞臺劇在廣州、上海演出,由廣州話劇團、上海昆劇團、上海戲劇學院聯合演出。同年此劇又赴香港演出;
1989年,《最后的貴族》電影上演,改自《謫仙記》,謝晉導演,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
1990年,《最后的貴族》在中國大陸、日本東京等地上演;
1997年,《玉卿嫂》改編成電視劇播出;哈佛大學上演《孽子》改編英文劇,公演七場,由哈佛、波斯頓及其他大學學生聯合演出,John Weistein改編執(zhí)導;
1998年,《花橋榮記》改編成電影;
2000年,臺北春暉國際影業(yè)公司拍攝電影傳記《永遠的〈臺北人〉》;香港電臺電視部(RTHK)拍攝“杰出華人系列”電視傳記《白先勇》;
2002年,《孽子》由臺灣“公共電視”改編為20集連續(xù)劇;
2003年,《孽子》由“公共電視”改編為二十集連續(xù)劇在八點檔播出,反應空前強烈,劇組受邀至臺灣大學等十多所大學巡回放映座談;
昆曲推廣
2002年,應香港大學及香港政府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之邀,白先勇發(fā)表四場昆曲講座,以《昆曲中的男歡女愛》為題,并由蘇州昆劇院青年示范演出,觀眾滿席,反應熱烈;
2004年,白先勇到臺灣全力投入昆曲經典《牡丹亭》制作演出,四月底五月初青春版《牡丹亭》臺北首演,造成昆曲界歷年來最大轟動,同年往香港、蘇州、杭州、北京、上海演出。場場爆滿,啟動兩岸三地昆曲復興的契機;
白先勇策劃出版《姹紫嫣紅牡丹亭》(臺北遠流出版社),同步出版大陸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白先勇談昆曲》(臺北聯經出版社),大陸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牡丹亭還魂》(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大陸版(上海文匯出版社);《青春·念想》(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因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被中國大陸媒體選為年度十大最有貢獻之文化工作者;
2005年,青春版《牡丹亭》在中國大陸北大、南開、復旦、南京大學等八所高校巡演,受到廣大青年學子熱烈歡迎,影響面擴大,使中國大陸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古典美學有了新的看法,被稱為青春版《牡丹亭》的文化現象。12月,青春版《牡丹亭》再次在臺灣演出,仍然滿座;白先勇策劃《姹紫嫣紅開遍》、《曲高和眾》、《驚夢·尋夢·圓夢》,由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006年9月11日-10月10日,青春版《牡丹亭》赴美國西岸加州大學四大校區(qū):伯克來、爾灣、洛杉磯、圣芭芭拉聯合公演12場,常常爆滿,盛況空前,美國藝文界評定此次演出為自1929年梅蘭芳赴美巡演后,中國戲曲古典美學在美國造成的最大一次沖擊;白先勇策劃《圓夢》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07年5月11日-13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展覽館劇場隆重上演第100場,造成百場滿座記錄,并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建福宮舉行盛大慶功宴;
2008年4月,青春版《牡丹亭》校園巡回至武漢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合肥),師生觀賞人數達兩萬;6月3日至8日,青春版《牡丹亭》赴英國倫敦演出兩輪6場,白先勇在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做兩場演講。英國各大報好評如潮,英國學術界文化界為之傾倒,英國觀眾反應熱烈。11日-13日,青春版《牡丹亭》參加雅典藝術節(jié)演出,希臘觀眾反應空前。
11月,香港大學昆曲研究發(fā)表中心主辦“昆曲教育與傳承”,白先勇策劃,上海昆劇院、蘇州昆劇院青年演員赴港示范演出。由何鴻毅家族基金會贊助;
2009年5月,青春版《牡丹亭》赴新加坡演出,反應熱烈;6月,白先勇策劃,蘇州昆劇院赴臺,在“國家戲劇院”首演四場新版《玉簪記》,場場爆滿。由何鴻毅家族基金會贊助;白先勇總策劃《色膽包天玉簪記》,由臺北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11月,與北京大學文化產業(yè)研究院合作,啟動“北京大學白先勇昆曲傳承計劃”,開教“經典昆曲欣賞”課程。由北京可口可樂公司贊助;12月,于北京大學百年紀念堂三度公演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記》在北京首演,一萬多張票售罄;
2010年3月,白先勇在北京講授“經典昆曲欣賞”課程《從湯顯祖〈牡丹亭〉到青春版〈牡丹亭〉》,自1994年退休以來,首次在大學正式授課。新版《玉簪記》應香港藝術節(jié)之邀,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兩場,反應熱烈;5月,青春版《牡丹亭》三度到上海演出,新版《玉簪記》在上海首演,演出地點為上海東方藝術中心,每場滿座。與蘇州大學合作,啟動“蘇州大學白先勇昆曲傳承計劃”,設立“昆曲欣賞”課程,由美華石化公司贊助。
演講及獎項榮譽
演講會
2000年,應“日本臺灣學會”邀請為該會年會主講人,白先勇在東京大學宣讀論文《六○年代臺灣文學——“現代”與“鄉(xiāng)土”》,由池上貞子譯成日文,刊登于《日本臺灣學會報》第三號;
2001年,應法國國家圖書館邀請,白先勇往巴黎參加“中國文學的‘現代性”研討會,發(fā)表論文《二十世紀中葉臺灣的“現代主義”文學運動》;
2002年,應香港嶺南大學之邀,白先勇擔任“胡永輝杰出訪問學人講座”主講人,發(fā)表系列演講:《文化教育——反思與愿景》、《中國人表“情”的方式——以古典詩詞為例》;應香港大學及香港政府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之邀,白先勇發(fā)表四場昆曲講座,以《昆曲中的男歡女愛》為題,并由蘇州昆劇院青年示范演出,觀眾滿席,反應熱烈;應臺北市文化局之邀,為駐市作家,舉辦《游園驚夢》演出二十周年紀念座談,當年參與“游劇”工作者聚集于中山堂光復廳,敘舊感懷,場面溫馨感人;
2008年6月3日至8日,青春版《牡丹亭》赴英國倫敦演出兩輪6場,白先勇在牛津大學、倫敦大學做兩場演講。
獲獎、榮譽
1997年,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部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別收藏”檔案,其中包括白先勇手稿;
1999年,香港《亞洲周刊》遴選“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臺北人》名列第七。前六名分別為魯迅《吶喊》、沈從文《邊城》、老舍《駱駝祥子》、張愛玲《傳奇》、錢鐘書《圍城》、茅盾《子夜》等。中國大陸人民文學出版社選“百年百種優(yōu)秀中國文學圖書”,《臺北人》入選;
2003年,臺灣“聯副”舉辦《孽子》“白先勇文學周”;白先勇獲臺灣“國家文藝基金會”所頒文學獎;
2004年,北京作家協會首屆文學獎,當選“北京作家最喜愛之海外華語作家”,并獲頒“海外華語作家獎”;因制作青春版《牡丹亭》,被中國大陸媒體選為年度十大最有貢獻之文化工作者;
2008年10月,臺灣大學文學所設立之“白先勇文學講座”開講,首講由瑞典皇家學院馬悅然教授擔綱。此講座由趨勢科技公司贊助;獲聘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文學院榮譽院長;
2009年獲頒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2016年2月24日,獲頒澳門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白先勇研究
白先勇研討會
2000年11月23-24日,汕頭大學舉行“白先勇創(chuàng)作研討會”;
2003年,臺灣《聯合報》副刊及允晨文化合辦《孽子》研討會;
2008年5月3日-5日,加州大學圣芭芭拉分校召開“臺灣現代主義與白先勇”國際會議,作家聶華苓、施叔青、張系國、李渝、朱天文、舞鶴及多位學者參加;
2008年9月20-22日,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主辦“白先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邀請文化界名人開講;
2008年10月7日-18日,臺灣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召開“白先勇的文學與藝術國際學術研討會”
2016年2月23-27日,澳門大學舉行“白先勇與漢語新文學的世界影響”國際學術研討會。
研究白先勇的論著和傳記
夏志清、顏元叔、歐陽子等知名評論家都寫過研究白先勇的文章,90年代之后研究白先勇的著作和傳記有如下:
1991年6月,袁良駿著《白先勇論》由臺灣爾雅出版社出版;同年8月,袁良駿著《白先勇小說藝術論》由中國大陸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
1994年,林幸謙著《生命情節(jié)的反思——白先勇小說主題思想之研究》,由臺北麥田出版社出版;
1995年,劉俊著《悲憫情懷——白先勇評傳》由爾雅出版社出版;該書2000年4月由廣東花城出版社出版;
2011年,符立中著《張愛玲與白先勇的上海神話——臺港后上海文化學》由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
2014年,尤作勇著《“現代文學”的歧路:白先勇、陳若曦小說創(chuàng)作比較研究》由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
1992年,《白先勇傳》出版,王晉民著,香港華漢出版公司、臺北幼獅文藝出版社同步出版;
2001年,王玲玲、徐浮明著《最后的貴族白先勇傳》由團結出版社出版;2004年,該書由臺灣風云時代出版公司再版;
2007年12月,劉俊著《情與美——白先勇傳》由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2015年10月,符立中著《對談白先勇:從臺北人到紐約客》由現代出版社出版。
研究白先勇的單篇論文
“白先勇年表”記錄了四篇中國大陸外發(fā)表的論文:
1978年,“Der Schriftsteller Pai Hsien yung Im Spiegel Seiner Kurzgeschichts ‘Staatsbegrabnis”M.A Thesis by Alexander Papenberg, University of Heidelbery, Germany;
1987年,Short Story Cycle as a Genre:A Comparative Study of Tales of Taipei Character and Dublines, by Chang Shuei may, M.A.thesis, Tamkang University, Taipei, 1987.
Imago Cycle and History in Pai Hsien yungs Taipai Jen M.A.thesis by Steven Reid, UCLA.
2007年8月7日,臺灣《聯合報》第十版全版刊出“相對論”???,由記者王盛弘、賴素鈴、梁玉芳聯合記錄《知交三十五年,白先勇、齊邦媛文學不了情》。
2016年1月13日,筆者在中國知網查閱中國大陸的白先勇研究文獻。先鍵入“全文——白先勇”,從1979年至2016年的相關研究文章有“9955”篇,其中1979-1999年有1005篇,2000-2016年有8950篇。
顯示從1979年開始,是因為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港臺等地區(qū)的相關研究不再是禁區(qū)。這些數字表明:這38年來,中國大陸與白先勇相關研究文章有近萬篇。前面20年有約一千篇,后面16年有九千篇,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的白先勇研究論文已經翻了9倍。
更精確的查閱是鍵入“主題——白先勇”,出來的數字是:總數3718篇;1979-1999年是477篇,2000-2016年是3241篇。文獻的來源顯示,論文主要刊發(fā)在《華文文學》——125篇、《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19篇、《民主協商報》——50篇、《中國文化報》——48篇、《文藝報》——40篇,另外依次為《安徽文學》(32)、《上海戲劇》(31)、《青年文學家》(26)、《現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4)、《中華讀書報》(24)、《文學評論》(23)、《臺灣研究集刊》(22)、《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2)、《深圳商報》(21)、《文學報》(21)、《光明日報》(21)、《人民日報海外版》(21)、《語文學刊》(19)、《文藝爭鳴》(19)、《出版參考》(18)、《小說評論》(18)、《作家》(17)、《中國圖書商報》(17)、《書城》(17)、《閱讀與寫作》(17)、《當代作家評論》(16)、《暨南大學》(16)、《劇影月報》(16)、《中國新聞周刊》(16)、《讀書》(16)、《新華每日電訊》(14)、《文匯報》(14)、《人民日報》(13)、《東方早報》(13)、《全國新書目》(13)、《當代文壇》(13)、《美文》(13)、《山東師范大學》(13)、《電影評介》(13)。以上期刊除了專門研究華文文學的外,多數是大陸主流的、核心的、重要的雜志和報紙。
研究白先勇的關鍵詞前三位分別是:小說(72)、同性戀(42)、《孽子》(40);然后依次是《臺北人》(39)、昆曲(38)、張愛玲(33)、《牡丹亭》(28)、《游園驚夢》(27)、現代主義(26)、臺灣文學(25)、女性形象(25)、尹雪艷(23)、傳統(23)、人性(22)、意識流(20)、命運(20)、文化(20)、悲劇意識(19)、鄉(xiāng)愁(18)、華文文學(17)、悲?。?5)、傳統文化(15)、時間(15)、邊緣人(14)、悲憫情懷(13)、短篇小說(13)、現代性(12)、敘事(12)等。
(本文為澳門大學2016年2月23-27日“白先勇國際研討會”而寫。此文的寫作主要參考了《白先勇年表》,選自《紐約客》附錄,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0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第245-266頁;汕頭大學圖書館藏書;百度中的“白先勇詞條”以及中國知網的論文搜索等。)
(責任編輯:張衛(wèi)東)
Abstract: This article, as part of the writers pre-research preparation and as an editor, combs through th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works by Pai Hsien-yung and divides them into a number of sections that include the publication of his works, in Chinese,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as well as the publication of his Crystal Boys. The largest section, in relation to the Chinese publication, is in Taiwan, and the rest of it is in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There are also adaptions of stage dramas and TV dramas, promoted Kunqu dramas, lectures and awards(honours), monologues on Pai, biographies and individual papers.
Keywords: Combing through, Pai Hsien-yung, publication and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