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于涉
(廣東文藝職業(yè)學院 基礎教育部,廣東 廣州 510230)
?
意境是一種美感詮釋
溫于涉
(廣東文藝職業(yè)學院 基礎教育部,廣東 廣州510230)
摘要:一個文本總在對特定時空中的特定活動、思想和經(jīng)驗進行描述、分析和評價,同類文本一般都在就某一傳統(tǒng)的主題進行比較全面的闡明。援用《二十四詩品》的品讀語句以及當代一些美學專家關(guān)于意境的闡釋,嘗試詮釋宗白華的《中國藝術(shù)意境之誕生》。就寬泛的所指意義而言,意境是一種美感詮釋。
關(guān)鍵詞:意境;美感;詮釋
意境是一種“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的情境互動而升化出來的心靈悸動,或言外物誘七情之齊涌迸發(fā)的剎那間的會通妙悟。如言及具體作品的欣賞或品味文字所描述的具有真實生命的形象,那就是對宗白華先生高度概括的“高超瑩潔而具有壯闊幽深的宇宙意識生命情調(diào)”[1]的了悟和把握了。
詮釋意味著允許多種蘊蓄的解釋,因而,詮釋的沖突始終是存在的,而某些未見諸于經(jīng)卷的說法也可能成為相當普遍的理解。其目的在于,跨越并銜接存在于過去文化時代或同時代異質(zhì)文化與詮釋者本身之間的疏遠和距離,藉由克服這種距離使得陌生的意義轉(zhuǎn)化為熟悉、可以理解并引起共感的意義。文本是一種文化沉淀的記錄,反復閱讀舊文本可以使我們自己被重審、被延展、被深化;不斷接觸新文本可以使我們自己被認識、被擴大、被更新。文化傳統(tǒng)作為一種精神的、智力的連續(xù)性選擇,她的繼承、活化和發(fā)展本身就飽含某種情感向度的詮釋,詮釋的路徑和生成的意義取決于詮釋者的感知、思想、經(jīng)驗及其歷史境遇和對周遭環(huán)境的把握。征引“詮釋”概念來認識美感,意在激活審美情感,藉由審美意象接合藝術(shù)感通以升華審美感興能力,貫通幻入意境的通道。
1“意象欲生”的審美感興
葉朗先生在其《中國美學在21世紀如何“接著講”——在第18屆世界美學大會上發(fā)表的講演》一文中指出:“學術(shù)研究的目的不能僅僅限于搜集和考證材料,而是要從中提煉出具有強大包孕性的核心概念、命題,思考最基本、最前沿的理論問題?!睂W習也得從具有強大包孕性的概念出發(fā),才能有踏實的感覺去進行自我觀點的申論。
“意境”又稱“境界”,單曰“境”,屬于現(xiàn)代美學的范疇。意境的論說涉及葉燮分析“碧瓦初寒外”時點出的“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相關(guān)的概念有著眼于“自我”與“世界”的關(guān)系審美意象(興象、喻象、抽象)、美感、審美意象、審美情感、審美感興。任何藝術(shù)體的本體都是“意象”,審美意象是情和景的融合物?!耙饩场笔恰耙庀蟆敝械囊环N特別富于形而上意味和哲理性意蘊的類型,其特點是突破有限的象,從而引發(fā)一種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歷史感和宇宙感,但是這種人生感、歷史感和宇宙感的具體內(nèi)容在不同的民族和時代是不同的。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現(xiàn)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活躍著生命律動、韻味無窮的詩意空間。審美意象所引發(fā)的審美情感很獨特,有些美學家稱之為“幻覺情感”。審美情感并不為審美活動的某一階段所獨有,它貫穿審美感興的整個過程。審美感興的基本特性有無功利性、直覺性、創(chuàng)造性、超越性、愉悅性。感情在生活經(jīng)驗日益豐富之時也有被動性的一面,也就是說情感已經(jīng)預先形成了一種開放的狀態(tài)和經(jīng)驗的直接性,而當“興”的感物性擴大為物感和情感外射的統(tǒng)一時,意象便呈現(xiàn)再現(xiàn)性、復義性和多功能性,這就完成了審美感興的過程。
從身體力行的意義上來說,個體審美體驗能力的提高和完善必然需要積累審美經(jīng)驗,而審美主體的心象運動和情感勃興的相互促進能達到耳目所觸有所感、有所悟的境界,需要一定的美學和藝術(shù)知識,因為審美情感的體驗和表達也是一種技能,需要審美意識投射的意向性學習和鍛煉。王夫之說:“有識之心而推諸物者焉,有不謀之物相值而生其心者焉。知斯二者,可與言情矣。天地之際,新故之跡,榮落之觀,流止之幾,欣厭之色,形于吾身以外者,化也;生于吾身以內(nèi)者,心也;相值而相取,一俯一仰之際,幾與為通,而浡然興矣?!卸毓峡?,烝在粟薪。自我不見,于今三年?!┭鲋g,幾必通也,天化人心之所為紹也?!盵2]可見,審美的直覺感興力既需要通過文本的閱讀和領(lǐng)會獲得,又需要通過審美活動(觀照意象并得意忘形)而獲得的。敞開心扉,投入精力和時間,在文本體驗中不斷豐富感覺資源,便可能重建審美生活形態(tài)的新線索。
2“造化已奇”的真跡捕捉
宗白華先生說,意境創(chuàng)造的始基是“澄觀一心而騰踔萬象”,意境圓成的表現(xiàn)是“靜穆的觀照和飛躍的生命”兩元所構(gòu)成的“禪”的心靈狀態(tài)下的“鳥鳴珠箔,群花自落”之情狀,映射的心境當是“落花無言,人淡如菊”,意境的創(chuàng)成“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端賴一個藝術(shù)人的精神涵養(yǎng)、“深靜的心襟”和“忘懷萬慮,與碧虛寥廓同其流”的心境。唯能如此,藝術(shù)家才會“發(fā)現(xiàn)宇宙間深沉的境地”,直探“空靈動蕩而又深沉幽渺”的藝術(shù)境界?!俺韵笸狻钡囊饩车纳勺罱K落實到是否培擁“得其環(huán)中”的藝術(shù)涵養(yǎng)——“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維的靜遠空靈,都植根于一個活躍的、至動而有韻律的心靈”?!盎钴S的、至動而有韻律的心靈”就是一種極致之大靜!且看“靜”字,左“青”右“爭”,極意青草爭發(fā)吐綠的“動中發(fā)出來”之生命律動情狀,真可謂“天地萬物之理,出于靜入于靜;人心之理,發(fā)于靜歸于靜。靜者,萬里之橐龠,萬化之樞紐也”[3]。王維“觸目而真”所感知的淵泊意境就因超越而閑靜:“清月皓方閑”“深巷斜暉靜”“心與廣川閑”“窗外鳥聲閑”“綠艷閑且靜”“色靜深松里”“青草肅澄陂”。王維“雖與人境接,閉門成隱居”的“飲之太和”之耽禪心靈狀態(tài)使之“思與境偕”,因而能“獨鶴與飛”,神隨虛靜逮造化。
蒲震元認為“意境理論的哲學根基是一種東方宇宙生命論”?!罢麘B(tài)的意境結(jié)構(gòu),表現(xiàn)為象、氣、道逐層生化而又融通合一的動態(tài)審美?!贝思吹兰业谝槐倔w“道”、第二本體“氣”、第三本體“名”的由現(xiàn)象到本原的逐級升華,表現(xiàn)為實象與虛靜的體合和創(chuàng)化,生成劉禹錫拈出的“境生于象外”之“如不可知”的“真跡”。借用《菜根譚》中“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觀心證道,無如此三者”[4]。試分“意境”為三界:“靜中念慮澄澈,見心之真體”,此謂之“實象與虛靜體合”;“閑中氣象從容,識心之真機”,此謂之“情與境的創(chuàng)化”;“淡中意趣沖夷,得心之真味”,此謂之“目擊道存,觀心證道”。依照傳統(tǒng)理論的啟示,按筆者理解力所能給出的向度重組,認為盡管意境具有“道不自器”的特質(zhì),但能“與之圓方”美感還是可以從上述粗略呈示的三重遞進式模態(tài)隱約捕捉的。
為了避免跌入純粹虛空的意念迷途,宗白華先生向青年人提出克服小己以獲得新人格,讓人能真切地捕捉真跡的做法,詳見表1。
表1 對于小己新人格的創(chuàng)造
3“是有真宰”的全息同構(gòu)和“絕佇神素”的“與之沉浮”
宗白華先生談“道、舞、空白:中國意境結(jié)構(gòu)的特點”,似乎少了一種聲音。清代朱錫綬《幽夢續(xù)影》三九[5]:
空山瀑走,絕壑松鳴,是有琴意;危樓雁度,孤艇風來,是有笛意;幽澗花落,疏林鳥墜,是有筑意;書簾波漾,平臺月橫,是有簫意;清溪絮撲,叢竹雪灑,是有箏意;芭蕉雨粗,蓮花漏續(xù),是有鼓意;碧甌茶沸,綠沼魚行,是有阮意;玉蟲妥燭,金鶯坐枝,是有歌意。
這些景、情、意、思所構(gòu)成的聲韻自是深永蘊藉的意境。宋人范溫認為,“韻”從論樂而及于書畫,又及于詩文。肖弛在《中國詩歌美學》中說:“一切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都逼近音樂?!闭壑衼碚f,神、情、性與大道能“妙契同塵”之際,便是意境環(huán)生之時。
王存臻、嚴春友1995年出版的《宇宙全息統(tǒng)一論》中說:“宇宙全息律是說一切事物乃至宇宙都具有四維立體全息性,并且每一事物都是宇宙的全息元。”“宇宙的任一組成部分都是濃縮的信息宇宙,宇宙是無數(shù)個信息宇宙的集合體。簡言之,任一系統(tǒng)都包含著宇宙總體的全部信息。”意境在心靈中的生成類似于“猶春于綠,明月雪時”這么一種狀態(tài),蘊蓄其中的“高超瑩潔而具有壯闊幽深的宇宙意識生命情調(diào)”便是心靈情感開放狀態(tài)的經(jīng)驗契入同構(gòu)的宇宙信息所浡然生發(fā)的?!罢嬖住笔怯钪嫘畔⒌拇嬖诤腿说那楦醒b置的存在以及“載要其端,載同其符”的可能性,“與之沉浮”是審美活動中審美感興對美感(自然自在形態(tài)和自覺自為形態(tài)——游戲、藝術(shù))進行心靈融通詮釋的某種瞬間的精神律動。意境是一種美的結(jié)構(gòu),以審美情感為媒介接通審美者的同構(gòu)元素,經(jīng)由審美感興生成。羅丹認為:古代藝術(shù)表現(xiàn)的是夢想的秩序,是安寧、優(yōu)美、平衡和理性;而近代藝術(shù)則表現(xiàn)人類苦痛的反省、不安的毅力、為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所困而受的苦難。羅丹的論說在某種意義上點明了藝術(shù)意境生成的階段全息性。唯有能把握時空際遇中本質(zhì)性的“飲之太和”者,方能神遇“獨鶴與飛”的境界。
“意象欲生,造化已奇”[6]66是“縝密”的審美感興過程,可以創(chuàng)造如自然天成的、呼之欲出的形象,而“絕佇神素”[6]38意指斷絕雜念,馳騁想象,所追求的形象便可清晰呈現(xiàn)于腦際,“是有真宰,與之沉浮[6]57極言以自然之道為主宰,就能隨著道的變化,因自己的愛憎有所去取,最終獲得“飲之太和,獨鶴與飛”[6]30之境界。
4結(jié)束語
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表征,可以視為通過模仿來展示、描畫、扮演、顯明的一種形象,在特定的情境中真實地表現(xiàn)某種心靈態(tài)勢。一種特定的表征形式可能借助技術(shù)、策略和形式本身的目的得到界定,但我們不能忽略文化意象與意識形態(tài)信息傳播中多學科的交叉、重疊。蔡鍾翔、陳良運為古風的《意境探微》作序時指出,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中國傳統(tǒng)美學范疇具有以下特點:多義性與模糊性、傳承性與變異性、通貫性與互滲性、直覺性與整體性、靈活性與隨意性。當然,種種表征的背后肯定有一種不可言說的“道”在主宰,種種表征僅是一個個負載著審美者文化涵養(yǎng)的特定的信息元。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意境的喚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的,正如叔本華所言的,每一個人眼里都有一個不同的世界,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方式迎接美的情愫著陸于現(xiàn)實生活,獲得覺悟釋懷、靈動放達的情懷。
“拿‘默而識之’的觀照態(tài)度去體驗宇宙間生生不息的節(jié)奏。”[7]中國人能夠本能地把握住事物美的內(nèi)涵,呈現(xiàn)的是社會的秩序與和諧。宗白華先生對于意境的解釋和揭示富有空靈的韻味,具有深刻而普遍的啟蒙作用。
參考文獻:
[1] 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86.
[2] 王夫之.詩經(jīng)稗疏·詩廣傳[M].長沙:岳麓書社,2011:383-384.
[3] 呂坤.呻吟語[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21.
[4] 洪應明.菜根譚[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55.
[5] 朱錫綬.幽夢續(xù)影[M]//修身清言.趙曼妮,王芝蘭,陳哲,注譯.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355.
[6] 祖保泉.司空圖詩品解說[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
[7] 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二卷:中國文化的美麗精神往那里去?[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400.
〔責任編輯: 盧蕊〕
On artistic conception with poetic imagery being an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WEN Yushe
(Basic Courses Department,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Arts, Guangzhou 510230, China)
Abstract:A text usually gives a description,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some activity, thoughts and experience on a particular occasion. A series of texts creatively expound the traditional theme in all aspects. This thesis argues that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with poetic imagery is a kind of aesthetic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idea which is presented in Twenty Four Grades of Poetry by Si Kong-tu and some modern aesthetic experts’ through formulating the argument in The Birth of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with Poetic Imagery in Chinese Art by Zong Bai-hua.
Key words:artistic conception with poetic imagery; aesthetic perception; interpretation
收稿日期:2016-02-03
作者簡介:溫于涉(1972—),男,廣東南雄人,講師,主要從事美學、文化研究。
中圖分類號:B83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8-8148(2016)02-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