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斌 李玉林
摘要:未成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法律上往往予以特殊保護。我國《刑法》第十七條規(guī)定,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無論有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是犯罪。近年來,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屢有發(fā)生。為此,本文從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心理學研究,以及法律的現(xiàn)實效果等幾個方面闡述應將未成年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到13周歲的必要性,以期達到更好的維護社會和諧的目的。同時還引入了“前科消滅”、“社會服務令”制度等,即在懲罰犯罪的同時,正確引導失足的未成年人走上正途。
關鍵詞: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前科消滅;社會服務令
所謂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又稱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即對刑法規(guī)定的任何犯罪絕對不負刑事責任的年齡階段。根據(jù)現(xiàn)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下簡稱《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guī)定:“不滿14周歲為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近年來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情況屢有發(fā)生,社會危害性大,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反響。是什么原因?qū)е乱幌盗械奈礉M14周歲的未成年人實施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是否可以適當?shù)慕档臀闯赡耆私^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若可以降低未成年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到多少最為合適?在降低未成年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同時,是否還需設置其他的配套制度?顯然,以上都是值得深思和探討的問題。據(jù)此,筆者認為將未成年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至13周歲是有必要的,同時也是科學的,合理的,也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維護公平正義。
一、降低未成年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必要性
改革開放近四十年來,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變化帶來了越來越多的新事物和新觀念,青少年心理和生理的成熟年齡也大大提前。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訴部門的相關調(diào)研報告表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現(xiàn)犯罪年齡趨于低齡化、文化程度較低、外來未成年人所占比重較高、所犯罪名比較集中、犯罪手段呈成人化暴力化傾向、共同犯罪居多等六大特點。①有的未成年人是知法犯法,并且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時手段殘忍。這其中不乏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劉曉翠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呼吁降低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
當然也有反對意見:這些未成年人未滿14周歲,還是孩子,他們心智不健全,應該寬容他們,感化他們。有的人甚至認為,未滿14周歲的小孩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缺失,因此法律不應該懲罰他們,更應該讓父母、社會更多的反思。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光權也認為:“現(xiàn)行刑法規(guī)定的刑事責任年齡是合適的、恰當?shù)摹薄?/p>
筆者贊成降低未成年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觀點,并建議將絕對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至13周歲。理由如下:
(一) 未成年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到13歲是科學合理的
1、心理學研究表明,13周歲的未成年人已經(jīng)有相當?shù)恼J識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早在 1980年,美國學者格里索和馬努格安做過一個關于兒童對美國米蘭達規(guī)則②的理解程度的實驗。其結果表明 13 周歲的少年,智商在 70 以上的,就與 14-15 周歲的少年一樣,能夠很好的理解米蘭達規(guī)則的含義。因此,13 周歲的少年智力正常者,具有理解米蘭達規(guī)則的行為能力,這項法規(guī)對于 13 周歲智力正常的少年是可以適用的。③
2、13周歲在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是未成年人小學到中學年齡的分水嶺。我國《教育法》第十一條第一款規(guī)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qū)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由此推算,一般小學生12歲小學畢業(yè),13歲時一般已經(jīng)是初一或初二的學生了。很明顯,小學生和初中生在認識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方面是不一樣的,初中生的能力會更強一些。因此,將13周歲作為一個犯罪行為的分水嶺,是科學的,合理的,符合我國國情。
3、我國刑法對于預防14周歲以下未成年人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我國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殊保護卻成了部分心智成熟的未成年人踐踏法律的“武器”。近十年來,10—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趨勢,造成重大的社會影響。我國《刑法》第十七條第四款“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yǎng)”的規(guī)定,對于解決未成年人犯罪還是不夠的,因為,未成年人犯罪往往和他的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家長和監(jiān)護人的責任也很大,未成年人犯罪以后,如果繼續(xù)由他的家長或者監(jiān)護人加以管教,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降低絕對刑事責任年齡,給予實施嚴重危害社會行為的已滿13周歲的未成年人一定的刑事處罰,可以起到特殊預防的作用,預防再犯,預防他們走向更大的犯罪。同時,也可以起到一般預防的作用,通過一定的刑事懲罰,警示其他沒有犯罪的未成年人。
(二)未成年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降低到13歲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維護公平正義。目前在有些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受害人沒有得到合理的保護和賠償。美國著名法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一書中曾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筆者認為,若是犯罪的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法律如何得到人們的信仰呢?如果法律不能被人們信仰,那么法律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又在哪里?很明顯,為了及時有效的應對社會變化,懲罰犯罪,保護人民,適當?shù)慕档托淌仑熑文挲g下限很有必要。
二、相關配套制度的設置
懲罰犯罪只是一種手段,通過懲罰犯罪達到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諧才是立法的目的所在。意大利著名刑法學家菲利普·格拉馬蒂卡認為,“社會防衛(wèi)不應該只是保障市民本身、財產(chǎn)等安全這一客觀目的,更重要更本質(zhì)的目的是‘改善那些反社會的人使之回歸社會?!雹芤虼?,筆者也認為,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下限有利于打擊犯罪,維護社會穩(wěn)定。但是還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和制度來協(xié)調(diào)。從而更好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筆者給出如下建議:
(一) 設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滅制度
1、設立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滅制度的意義。前科消滅制度是指曾經(jīng)受過法院有罪宣告或被判定有罪的人在具備法定條件時,國家抹銷其犯罪記錄,使其在規(guī)范上的不利狀態(tài)消失,恢復正常法律地位的一種刑事制度。⑤
貝卡利亞曾說過,“對人類心靈發(fā)生較大影響的,不是刑罰的強烈性,而是刑罰的延續(xù)性,因為最容易和最持久地觸動我們感覺的,與其說是一種強烈而暫時的運動,不如說是一些細小而反復的印象?!雹挢惪ɡ飦喌脑挼莱隽撕芏嘤羞^犯罪經(jīng)歷人的心聲,他們因為犯罪而陷入長期的痛苦之中,因為犯罪經(jīng)歷而影響他們在刑罰執(zhí)行完畢以后的正常生活和工作,他們難以融入社會。因此,有必要設立前科消滅制度。
2、規(guī)范犯罪前科消滅的程序。從國外很多國家的實踐來看,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家確立了未成年人“前科消滅”制度,即刑罰被執(zhí)行完畢以后,消滅其犯罪記錄?!堵?lián)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guī)則》第十九條明確規(guī)定:“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當刑法執(zhí)行完畢,釋放時,犯罪少年的犯罪記錄應當封存,并在適當時候加以銷毀”。⑦
對于犯罪前科消滅的程序性問題,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依申請而消滅的程序。具體如下:
(1)申請。關于申請的主體,有些國家規(guī)定的范圍較狹窄,如瑞士,規(guī)定只能由本人提出;有些國家規(guī)定的寬泛些,如德國,規(guī)定在申請時,若前科者為未成年人,可由其監(jiān)護人、法定代表人、少年法院、檢察官申請。⑧筆者認為,未成年人及其監(jiān)護人、近親屬都可以成為申請的主體。
(2)受理。前科消滅的受理機關應當是未成年人犯罪原審人民法院的少年法庭,因為,原審少年法庭不僅負責未成年人審判工作,還負責對他們的庭前教育和庭后幫教,對未成年人更加了解,這樣可以兼顧效率與公平。
(3) 審查與裁定。對于犯罪前科消滅的申請,根據(jù)未成年人在犯罪以后的表現(xiàn)確定是否同意前科消滅的申請,少年法庭應當及時審查并作出裁定。在有必要的時候可以通知未成年人的監(jiān)護人、法定代理人、親友,或者其所在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的相關負責人到場,做必要的詢問。以了解犯罪的未成年人的真實情況。
(4)送達。少年法庭一經(jīng)作出同意前科消滅的裁定,應當及時發(fā)出公告,通知公安機關、檢察院以及其他可能接觸到未成年犯罪分子的犯罪記錄的機關,對其掌握的犯罪記錄資料予以銷毀。
(二)針對未成年人犯罪增設附加刑“社會服務令”。一般認為,現(xiàn)代的“社會服務令”起源于英國。英國最早在1972 年的《刑事司法條例》中創(chuàng)立“社區(qū)服務”的刑種,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和推廣“社會服務令”處罰措施的國家。⑨社會服務令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qū)適用,我國在未成年人犯罪犯罪方面,同樣可以引進該制度。
1、社會服務令適用的對象。社會服務令作為一種對未成年人犯罪單獨適用的刑罰,無論未成年人犯罪輕重,社會危害性如何,都可以適用。當犯罪較輕時,社會服務令可以單獨適用。當犯罪較重時,社會服務令不能單獨適用,但是可以在判處其他主刑的同時,附加適用。
2、社會服務令的執(zhí)行方式和期限。我國《刑法》第三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社會服務令作為一種附加刑,當然可以單獨適用或者附加適用。社會服務令作為附加刑的一種,由人民法院判決,公安機關執(zhí)行。
被判處社會服務令的未成年人應當提供30日以上45日以下的社會服務,并且在6個月內(nèi)履行完畢。但是在數(shù)罪并罰時,可以延長到60日的社會服務,并在1年內(nèi)履行完畢。社會服務令的履行期限,從判決執(zhí)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zhí)行以前先行羈押的,不能折抵社會服務令的期限。
3、社會服務令與社區(qū)矯正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社會服務令制度與社區(qū)矯正制度有很大的聯(lián)系,同時也存在著區(qū)別。社區(qū)矯正制度正式寫入刑法體現(xiàn)了刑罰的輕緩化、社會化。社會服務令作為一種開放性的社會化刑罰與社區(qū)矯正制度有著不可分離的關系:(1)兩者都是刑罰社會化的結果。(2)二者都要求完成一定的社會服務或者社區(qū)服務。
二者的區(qū)別在于:(1)社區(qū)矯正僅僅是一種刑罰的執(zhí)行方式,在我國,社區(qū)矯正的適用對象主要是被判處管制的、被宣告緩刑的、被暫予監(jiān)外執(zhí)行的或者裁定假釋的犯罪,而社會服務令是一種專門適用于未成年人犯罪的附加刑,只適用于未成年人。(2)社區(qū)矯正適用于危害性較輕的犯罪,而社會服務令對此并無要求,只是對于犯罪較輕的未成年人可以單獨適用社會服務令,而對于犯罪較重的未成年人,只能附加適用社會服務令。(3)二者的執(zhí)行地點不一樣。社區(qū)矯正的地點一般是在社區(qū),而社會服務令的地點更加廣泛,可以實施社會服務活動的地方都可以成為其執(zhí)行地點。
4、社會服務令的積極意義。社會服務令的處罰力度介于監(jiān)禁和緩刑之間。在我國已有社會服務令的嘗試。⑩通過社會服務令,可以避免犯罪的未成年人在監(jiān)禁的過程中交叉感染,有利于他們改過自新,同時,社會服務令重于緩刑,這是因為緩刑難以起到警示作用,社會服務令通過判處未成年人犯罪分子一定的社會服務勞動,使得他們真正意識到違法犯罪是要受到法律懲罰的。筆者認為,以這樣的方式更容易讓犯罪的未成年人改過自新,重新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更好的融入社會。
四、結語
正如美國著名法學家羅斯科·龐德所言:“司法的真正危險在于對合理改革的膽怯抵制,對法律陳規(guī)的頑固堅持”。B11青少年司法制度的改革,是否應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下限,筆者認為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對于犯罪的未成年人,及時的予以適當?shù)膽土P,及時的正確引導,使他們認識到服務社會,熱愛社會,熱愛生活的重要性,有利于正確引導犯罪的未成年人。對于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來說,這是貫徹憲法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精神。(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
注解:
①《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齡化 "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引代表關注》http://www.jcrb.com/xztpd/dkf/201602zt/2016lh/bnm/201603/t20160310_1596894.html,最后訪問日期2016年5月2日
②美國憲法第五修正案要求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強迫自證其罪,正是為了維護公民的憲法權利、排除拘禁訊問所具有的內(nèi)在強制性,米蘭達規(guī)則要求警察在訊問被告人之前須告知其享有的權利。
③沈政主編:《法律心理學》,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6 年版,第 124 頁。
④張繼寶.論降低未成年人絕對不負刑事責任年齡的必要性[J].法制與社會,2012(23):247-248.
⑤趙秉志主編:《刑法評論》(2008 年第 1 卷),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年版,第 116-117 頁。
⑥[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頁。
⑦這是《聯(lián)合國保護被剝奪自由少年規(guī)則》第19條的規(guī)定。
⑧王小方.未成年人犯罪前科消滅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4.
⑨陳馨.淺論未成年人犯罪引入社會服務令制度[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27(6):99-104.
⑩2001 年5 月,河北省石家莊長安區(qū)出臺了《關于實施“社會服務令”暫行規(guī)定》。
B11[美]羅斯科·龐德著:《普通法的精神》,唐前宏譯,法律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8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