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建松
摘 要:語文學習力理論與寫作哲學、課程標準的要求是契合的。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學習力,就是通過作文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文化能力、思維能力?;谡Z文學習力培養(yǎng)的作文教學實踐,可以從潛能開發(fā)、思維訓練、教學序列、文本示范、有效課堂等五方面進行。
關鍵詞:語文學習力;作文教學;寫作科學
筆者從2014年接觸學生學習力的研究,后來就開始有意識地在寫作教學中圍繞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學習力展開探索實踐?,F(xiàn)將有關思考和做法作一梳理。
一、作文教學中體現(xiàn)的學生學習力
2014年5月,裴娣娜教授在河南開封舉行的“學生學習力與課程建設”會議上,作了《學生學習力與學科課程建設》的引導性報告,對學生學習力有詳細的闡述。根據(jù)裴娣娜教授的研究,學習力指學生的生長力,區(qū)別于學科學習能力。也就是說,學生學習力不僅僅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知識,而且更加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能力、在學習中成長。作為語言學科的語文,包括了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文化能力、思維能力等四大維度。認知能力,依托形式語言學、認知心理學,讓學生在語音、語法、修辭等幾方面有所提高;實踐能力,指交流與表達,讓學生自主體驗社會、個體生活;文化能力包括文化的理解力,讓學生能夠感悟和理解文化的內涵;思維能力,則是指語言思維品質的核心,讓學生對外自覺運用批判性思維,對內提高自我意識、自我反思。由這四大維度構成語文學科學習力,給我們語文教育者一個研究和實踐的方向,那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中提高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文化能力、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擁有這四大能力后能夠繼續(xù)成長。所以,筆者的理解是:所謂語文學習力,就是讓學生擁有這四大能力,并且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高,在提高的基礎上得以持續(xù)發(fā)展。
那么,作文教學是如何體現(xiàn)語文學習力的呢?筆者發(fā)現(xiàn),裴娣娜教授的研究解決了兩個問題:一個是作文教學內容的落實,體現(xiàn)在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文化能力、思維能力四大維度;一個是作文教學觀念的轉變,那就是變“教師教”為“學生學”。學生學什么?就是通過作文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能力、文化能力、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作文學習力。此外,語文學習力的研究,又和中國寫作學的最新研究不謀而合。20世紀中期至 80 年代初期,我國的寫作理論一直在以“材料—主題—結構—表達—語言”為核心的“八大塊”之間徘徊,關注的是“寫什么”和“怎么寫”;后來慢慢轉向“寫作過程論”和“寫作主體論”,關注的是作者的修養(yǎng)、能力和技巧等問題;至20世紀 90 年代,關注的是作為生存、發(fā)展的“人”“為什么要寫作”,“寫作如何和人的生存、發(fā)展同步提高”,以及“寫作的自覺性、自然性、動態(tài)生成性和主體的自由表達”等寫作哲學上的根本問題。[1]同時,《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在“表達與交流”相關內容中也提到:“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達的過程?!蔽覀兛梢哉f,語文學習力是普適性理論,寫作哲學是專門學科理論,課程標準是實用指導方案,當普適性理論、專門學科理論和實用指導方案這三者契合在一起,培養(yǎng)學生作文學習力的可靠性就更充分了。
二、基于語文學習力培養(yǎng)的作文教學實踐
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變“教師教”為“學生學”?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力?筆者從五個方面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在作文中的語文學習力。
(一)重視潛能激發(fā)
關于作文,語文教師的第一問往往是:我該怎么教?這是教師本位。其實我們還可以從學生角度去問:我該怎么寫?這就是把“教師教”變?yōu)椤皩W生學”的觀念。根據(jù)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學生寫不好作文的原因有:沒讀懂命題要求,沒素材,沒感覺,沒體驗,沒思考,有東西但是表達不出,有想法但是展不開,等等。按照學習力的理念,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都不是知識上的因素,更多的是學生內心驅動的問題,所以激發(fā)學生潛能就被提到首要的位置上,也是我們作為教師必須幫助學生解決的問題。筆者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來幫助學生:一是命制適合學生的題目,一是幫助學生學會寫作素材的積累。
關于命題,筆者解決問題的關鍵是通過寫系列作文,挖出學生潛在的那個“我”。如筆者命制過一個系列題目“我筆下的大自然”“我眼中的一個人”“我講的一個故事”“我認識的一個道理”,讓學生寫了高一整個上學期,來幫助學生梳理自身材料,做到寫時不至于有“雖然有材料,可是用不好”的情況的出現(xiàn),讓學生在有梯度的重復中找到寫作的樂趣并體驗到寫作的進步。這就像曹文軒教授說的那樣,讓學生學會“凝視”自己的生活。學生遇到自己想要寫、喜歡寫的題目,就會付出努力將它完成。這些題目因為貼近學生的生活,突出學生的寫作主體意識,學生有料可寫,寫出的文章有不少在報刊發(fā)表。
關于素材積累,筆者從兩個方面幫助學生:一個是依據(jù)文體積累素材,一個是依據(jù)性質積累素材。不同文體有不同的素材要求:有的素材適合于記敘文,比如個人的觀察、感受、體驗;有的適合于議論文,比如文化人物和事情、新聞事件和新聞人物。我們可以將不同性質的素材分為“我與社會”“我與自然”“我與人生”三大認識范疇,讓學生將素材歸類到這三個范疇內。這個“我”,其實不是指“當下的我”,而是指“應該成為的我”或者說是一個公民。但有些素材因為角度不同,可以同時歸到其他范疇,如蘇軾月夜赤壁泛舟這個素材,既可以歸到自然,來證明自然使人陶醉,也可以歸到人生,來證明人生應該如蘇軾一般曠達,還可以歸到社會,來說明一個人應該如何面對社會的不公。學生有了素材,遇到任何題目就都不會怕。
(二)重視思維訓練
現(xiàn)代寫作學認為,寫作是思維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思維貫穿整個寫作過程,沒有思維的展開就沒有寫作。按照發(fā)展心理學的觀點,對思維的當代品質要求是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獨創(chuàng)性、敏捷性。[2]全國高考語文命題組組長張偉明教授也明確指出:“作文就是用語言表達思維的活動?!盵3]這句話可以幫助我們正確理解作文的兩個重點:一是文字,二是思維。我們看到,優(yōu)秀作文往往是文字與思維的比翼雙飛,失誤作文往往是文字與思維的馬失前蹄。
思維訓練有一個讓學生“知—懂—會—用”的過程,讓學生從知識到能力,最后了解和運用思辨范式,而這個過程少不了教師的引導。所以筆者對寫作中最常用到的10種思辨原理(現(xiàn)象與本質、主觀與客觀、感性與理性、原因與結果、整體與部分、主要與次要、個性與共性、內因與外因、量變與質變、前進與曲折),特別設計了知識講解課、能力養(yǎng)成課、思辨運用課等課型。知識講解課就是講解各種思辨的特點,能力養(yǎng)成課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思辨的方法,思辨運用課是讓學生具體運用到實際寫作中。比如“現(xiàn)象與本質”這一內容,先闡明真相與假象等內容,讓學生明了什么是現(xiàn)象、什么是本質,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參與討論,獲得以小見大、由表及里、由點到面三種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的方法,再列舉一些新聞事件讓學生分析,最后讓學生作文。這個過程比較煩瑣,一般一個思辨原理要花2課時。但隨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教師的參與度會由高到低,學生的主動性會由弱到強,學習力也隨之提高,乃至很多內容可以自學。這說明思辨訓練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現(xiàn)在有很多專家學者在進行審辯式思維(如北京的謝小慶)或批判性思維(如上海的余黨緒)的研究,有大量的成果,但筆者還未在教學中具體實施,所以這里引而不發(fā),以待將來在教學中實踐驗證。
(三)重視學習序列
前文講到重視思維訓練時,其實已經提到重視學習序列。現(xiàn)在作文教學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系統(tǒng)的作文教材,像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雖然有寫作板塊,但寫作板塊附在閱讀文本后面,甚至和文本根本沒有關系,如必修二“歷史的回聲”專題后的寫作訓練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可是前面對應的文本卻是兩首宋詞,根本起不到例文的作用。學習序列的作用,就是可以讓學生能夠自學。這里又涉及學生基礎和水平的問題,所以一統(tǒng)天下的教材固然不可行,但基本符合學生要求的教材完全可以設計出來。筆者經過兩年的探索和實踐,編寫了兩套文體教材,還將繼續(xù)編寫其他文體的寫作教材。
一套是關于實用文寫作的《議論文寫作教程》。教程分為六章十四節(jié),從“認識高中議論文寫作”開始,下面依次是“高中議論文文章范式”“高中議論文審題技巧”“高中議論文素材運用”“高中議論文寫作語言”……一直到“高中議論文寫作思辨”,在每一節(jié)的編排上,以“范文指路”“專題指點”“課后訓練”等有序展開,便于自習。該教材的獨特之處是,沒有從議論文靜態(tài)的論點、論證、論據(jù)三要素著手,而是從“寫作難度”著手。
一套是關于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的《詩歌創(chuàng)作教程》。對絕大多數(shù)高中生來說,現(xiàn)代詩歌無疑是神秘之海,一方面充滿著抵達彼岸的期盼,另一方面則充滿因無知帶來的焦慮和恐懼,而那種焦慮和恐懼又因為期盼而顯得更為突出。筆者開設這門課程,就是想給遠航者造一艘船、遞一支槳,讓他們可以因此走得更遠。教程以“揭開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的秘密”開篇,以下十講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突破口,詩歌的模式,知識積累和情感積累,題材不是難題,思維問題,停頓、押韻和分行,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技巧,文本的嬗變,讀詩是為了準備寫詩,做一個良知的人。該教程跳過了煩瑣的詩歌平面理論知識,著重從“學生寫”的角度進行指導。以該教程為課程內容的選修課程于2015年10月獲得浙江省第六批普通高中推薦選修課程,通過網絡向全省推廣。
(四)重視文本體悟
學生的“寫”需要有一定的標準,這個標準是什么呢?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寫不好文章,完全在于不知文章的體式、范式。所以筆者著重研究過考場優(yōu)秀作文的特點,無論是記敘文還是議論文,優(yōu)秀作文都具“四有”特征:有思(情)、有料、有序、有文。有思(情),就是讀者在思想感情上有收獲;有料,就是作文里呈現(xiàn)的素材;有序,指的是文章思路要清晰;有文,就是有文采,句子有意蘊。若把這推廣到文學作品,則可以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完整,一個是美麗。完整,就是完篇,能夠整體地表達作者情思;美麗,就是在完篇基礎上有美好特點的文本,包括文面和意蘊。這些特征能夠提升學生的判斷力,有助于他們一眼看出自己文章的優(yōu)劣,或者自身存在哪一方面的缺陷以便自我提升。
所以,文本體悟需要學生有一定的文本閱讀量。筆者采用教師課前朗讀、教師布置篇目學生閱讀、學生課外自讀課內交流等方式。比如筆者朗讀過王鼎鈞的《命運》等名家范文,也朗讀過當年的高考滿分作文和自己的下水作文,推薦過王開嶺、祝勇等名家作品,讓學生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體悟文本的力量。
(五)重視有效課堂
無論怎樣讓“學生學”,還是必須通過“教師教”來完成?!爱攲W生的學習力得到提高之后,會對教師產生許多壓力,它能調動教師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提高自己的教案設計能力、課堂組織和調控能力、教學研究能力等教學力上?!盵4]筆者采用的方法是建立有效課堂。所謂有效,就是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學有所長。筆者最常用的手段是“讀寫結合,協(xié)作交流”。讀寫結合,就是講解閱讀文本的時候,往往扣住寫作技法,比如教讀史鐵生《輕輕地走與輕輕地來》一文,筆者將重點放在“以讀悟寫,形成一種經歷性題材的寫作模板”,讓學生從這一篇中領悟這一類經驗型散文的寫作模板。協(xié)作交流,就是面對一個問題,在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互相討論,進行觀點碰撞,如果還未能解決,則放到全班討論。如筆者曾經在“市學科帶頭人優(yōu)質作文示范課”里推出過“寫作教學要重視素材積累”一課,教學中先展示不同類型的兩類文章,然后和學生一起討論,得出“生活素材”和“知識素材”兩大類需要積累的寫作素材,再讓學生進行當堂訓練,效果很好。又如筆者曾設計過“發(fā)現(xiàn)同學作文中的美”作文講評課,讓學生互評作文,用個性化的感受代替術語,去發(fā)現(xiàn)并評議作文亮點,效果不錯。此外,有效課堂還可以延伸到課外,用課外補充課內,如以發(fā)表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實踐過程中,筆者認識到:教學生寫作時,教師眼界要高、身段要低,心中有學生,這樣才能貼近學生,讓學生得到個性化發(fā)展,才能做到變“教師教”為“學生學”。從2014年到現(xiàn)在的兩年時間里,筆者的實踐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茫然無措到信心倍增,從經驗出發(fā)到有科學理論支撐,一路走來,收益頗多。學生也隨筆者一起收獲和成長,或者說,筆者也隨學生一起收獲和成長。
參考文獻:
[1]杜福磊.新時期30年:現(xiàn)代寫作學的昨天、今天與明天[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75.
[2]汪圣安.思維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286-289.
[3]張偉明.從高考作文命題改革看中學作文教學思想轉變[J].中學語文教學,2009(9):7.
[4]黃自團,袁頂國.教學力與學習力:要素、共生與培養(yǎng)路徑[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4):3.
(責任編輯:方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