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閘北近代民俗文化的異質性及其溯源

2016-06-20 13:52鐘曄
世紀橋 2016年5期
關鍵詞:溯源近代異質性

鐘曄

摘要:閘北近代民俗文化在上海所有區(qū)縣中獨樹一幟,呈現(xiàn)出鮮明的異質性,其根源既來自閘北不可復制的歷史,也可追溯至閘北區(qū)域交織的江南文化(上溯吳越文化)和淮河文化(上溯楚文化)。在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共生中,閘北形成了剛柔并濟、堅韌不拔的區(qū)域氣質。自2015年開始,閘北面臨新的發(fā)展機遇,對閘北近代民俗文化異質性的溯源,摒除了對于閘北區(qū)域文化的誤讀,厘清了閘北在大長三角經濟圈中的文化優(yōu)勢,于閘北未來的發(fā)展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關鍵詞:閘北;近代;民俗文化;異質性;溯源

中圖分類號:G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6)05-0076-03

論文試就上海市閘北區(qū)近代民俗文化的異質性進行分析,追根溯源,梳理原因,并在此基礎上研究閘北未來的發(fā)展趨勢。

一、 閘北近代民俗概況及其異質性

梳理閘北近代的民俗文化,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閘北的文化氣質,在上海獨樹一幟。解放前的浦東地區(qū)、崇明、金山、嘉定、青浦、奉賢、閔行等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郊區(qū)的地方,甚至包含長寧北新涇地區(qū)、普陀真如地區(qū),仍舊彌漫牢固、濃郁的本土文化,唯有寶山地區(qū)因為臨近閘北和后期行政區(qū)劃的改變,才與閘北有一定的相近之處。即便近代上海風起云涌、波瀾壯闊的發(fā)展,也未能改變上述地區(qū)傳統(tǒng)意識較強的民風民俗,他們的轉化逐步體現(xiàn)在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隨著全球一體化腳步的加快,互聯(lián)網(wǎng)的無處不在、精彩紛呈,特別是浦東新區(qū)的開發(fā)規(guī)劃,才逐漸呈現(xiàn)相同的轉變態(tài)勢。解放前的黃浦、靜安、徐匯等租界地域,則出現(xiàn)了民俗民風的大幅度變革,雖然舊式文化依舊保留,但上海人已深受西方文明的沖擊,生活的便捷、科學技術所帶來的優(yōu)越感,使老百姓也愿意敞開胸懷,接受西洋民俗。西方人的生活和教育方式,在租界迅速傳播,市民們以此為文明和進步的象征。而閘北,似乎各個方面都涉及到一些,但又都不徹底,從一·二八事變直至解放后,一種與租界、郊縣都不相同的外來文化主導了閘北地區(qū),使閘北成為上海的一個“異境”。

近代史上的閘北地區(qū),也像黃浦、靜安、虹口等租界一樣,放映西洋影戲,吸納舶來文化。早期居民出行常以黃包車代步,女工上班時則集體乘坐江北小車。人們喜食江南米粉糕團,海華樓(后更名源和酒樓)的海派本幫菜名噪一時,住在以唐家弄為代表的石庫門舊式里弄、以永樂新村為代表的新式里弄,愛聽優(yōu)美悅耳、婉約綿柔的蘇州評彈,愛看活潑靈動、風趣幽默的街頭小熱昏表演。老百姓和周邊、遠郊的居民一樣,時常去境內寶華寺禮佛祈福,同時也會去上海漁民篤信的天后宮拜媽祖,去閘北堂奉上帝。30年代之后的閘北居民,則居于以蕃瓜弄為代表的棚戶區(qū),婦女坐月子習慣吃蘇北點心“麻油馓子”和“煮大餅”,結婚時講究“壓轎”、“走子孫袋”、“捅窗紙”等蘇北禮數(shù),喪禮上必行剪子孫發(fā)釘棺等蘇北風俗。人們喜聽街頭大篷戲,更喜歡站在高地上唱淮劇等家鄉(xiāng)戲自娛自樂,年輕人尤愛練習剛猛強健、凸顯力量的硬功。總之,閘北近代民俗文化呈現(xiàn)出一種異質性。

探究閘北近代民俗文化的異質性,首先應回顧閘北獨一無二的歷史脈絡:元明清時期,閘北只是上海的一處農耕之地。開埠之后,因身為華界的閘北毗鄰租界,水路便利,并修筑道路,設立鐵路車站,地理位置極其優(yōu)越,大批蘇南、浙江等地的民族資本家及文化人士涌入閘北,例如江蘇無錫榮宗敬、榮德生兄弟、浙江湖州錢信之、沈聯(lián)芳、浙江上虞陳笙郊、上海閔行(當時尚屬于江蘇?。╁X允利,以及上海青浦(當時也屬于江蘇?。┫娜鸱肌⒄憬纯h鮑咸恩、鮑咸昌兄弟、浙江海鹽張元濟、浙江嘉興沈雁冰、江蘇蘇州葉圣陶、浙江紹興胡愈之、浙江安吉吳昌碩,同時,蘇南、浙江及部分蘇北地區(qū)的移民也來此做工謀生,閘北的工商業(yè)及文化產業(yè)蓬勃發(fā)展,時稱“華界自治的典范”、“滬上清明上河圖”。但是,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1937年的八一三事變,日本侵略者將閘北變成一片廢墟,商務印書館、東方圖書館等皆成瓦礫。逃難至此的蘇北難民無處可去,便在這片“空地”上搭建起成片成片棚戶區(qū),成為閘北的主要居民。[1](P.35-266)所以著名學者熊月之以“大落大起”描述民國時期閘北的發(fā)展歷程。[2](P.131)

二、 閘北近代民俗文化異質性之溯源

從上海開埠到1949年,短短100年間,為何在閘北這片土地上,民俗文化會演變出如此獨特的異質性,我們不僅要從閘北不可復制的歷史變遷進行考量,更應從文化的角度溯源尋根,以解讀閘北民俗文化異質性的淵源。上海接壤江蘇、浙江兩省,長期以來隸屬江蘇省,在明清時期甚至被稱為“小蘇州”、“小杭州”,直至解放初期,嘉定、金山、奉賢、松江、崇明等10個區(qū)縣尚處于江蘇省的管轄,其本土文化,自然與江南文化同根相連。據(jù)記載,“閘北的早期居民來自浙江湖州。閘北的大多數(shù)村落形成于清太平天國時期。為避免戰(zhàn)亂,從南京逃亡來上海者多以閘北為落腳點”,[3](P.16)南京、湖州,恰巧都處于吳越文化圈,自明代,吳越文化圈基本定型,“包括南直隸之應天府、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浙江之杭州府、湖州府、紹興府、寧波府、溫州府,即今江蘇省長江以南、上海、浙江東部等地”,[4](P.2)長江以北的揚州、南通因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也被歸入?yún)窃轿幕?。所以,開埠之前,閘北的文化基礎屬于傳統(tǒng)的江南農耕文化,上溯吳越文化。江南文化,發(fā)源太湖流域,自魏晉南遷、開掘大運河、南宋偏居一隅、明代商業(yè)繁榮等幾度催化,加之“到了南宋時期,太湖流域的水利事業(yè)也獲得空前發(fā)展”,[5](P.6)自然環(huán)境整體風調雨順,物阜民豐、欣欣向榮,民風從上古的好勇尚武,逐漸演化為溫和清婉、崇文修學?!睹鞔笃趨窃匠鞘袏蕵肺幕c市民文學》一書詳細描寫了吳越文化圈的特色:即為小說和戲曲的文字讀本很有市場,充分說明市民階層具有相當不錯的文化水準。2012年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蘇百種非遺》一書,將當時江蘇省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86項(108個),其中處于吳越文化圈城市申報的項目共67項(87個),多為玉雕、刺繡、織錦、江南絲竹、金銀細工制作、紫砂、書畫裝裱等,類似精致細膩的項目總體占比80%(53項70個)。越地的非遺項目相對蘇南要粗放一些,但浙東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越劇、青瓷、根雕、中醫(yī)醫(yī)術、醫(yī)論研究等對文化、審美、技法頗有要求的項目也占比60%。閘北的民俗文化,例如香甜軟糯的傳統(tǒng)江南糕點廣為流行,濃油赤醬的蘇錫本幫菜頗受青睞,百年書場玉茗樓的評彈風靡大眾,以及石氏傷科(國家級非遺項目,江蘇無錫石蘭亭所創(chuàng))、月份牌擦筆水彩年畫(市級非遺)、象牙蔑絲編織(市級非遺)、底座、竹刻等區(qū)級非遺,與詩意的江南文化形成對應和續(xù)接。尤其是月份牌擦筆水彩年畫,映襯出江南文化的根基——吳越文化的另一個特色:開放和創(chuàng)新。浙江海寧畫家杭穉英創(chuàng)作的月份牌擦筆水彩年畫既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又主動融合西洋畫的優(yōu)勢,并充分對接市民階層的愛好及需求,自20世紀20年代起,在上海的商業(yè)社會大獲成功、廣受歡迎。這不由得讓我們聯(lián)想起閘北當年作為“黃金走廊”的風采,進而追溯到江南社會自明以來,在輕視商賈的傳統(tǒng)理念下,始終堅持對商業(yè)文化的包容甚至推崇。從吳文化的肇始“泰伯奔吳”,以及越文化的標識“勾踐滅吳”,可以發(fā)現(xiàn)一方善于變通,一方砥礪奮進。開埠之后,閘北作為華界,在大批來自吳越文化圈的江南新移民的努力下,經濟和文化上取得與租界伯仲難分的成就,其社會轉型之自然,與舶來文化融合之順利,在文化尋根中可見一斑。

在戰(zhàn)爭中幾乎毀滅殆盡的閘北,逐漸被不可計數(shù)的難民所占據(jù)。難民大多來自江蘇省長江以北地區(qū),俗稱“蘇北”。蘇北的定位很特殊,人們僅僅把它看做江蘇的一部分,卻非江南的一部分。以鹽城、淮安、徐州為核心的蘇北地區(qū),也被排除出吳越文化圈,他們對應的是淮河流域的淮河文化?;春游幕当容^復雜,上溯楚文化及中原文化,按照蘇北的地理位置,以及“四面楚歌”、“楚漢相爭”等耳熟能詳?shù)臍v史文化典故,楚文化應居于蘇北文化地基的主要地位。當然,用“楚文化”一言以蔽之似乎過于簡單,只能說,蘇北地區(qū)受到吳越楚三者影響,偏重于楚文化。吳越文化與楚文化,既有區(qū)別,又有互攝,但江南文化與淮河文化,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漸行漸遠?!八未院?,黃河的決溢多分布在今天蘇、皖、魯、豫交界的地方,其中,尤以豫東和蘇北集中”,[6](P.61)每一次黃河水患都在阻礙蘇北的發(fā)展進程,曾經的富庶之地漸次衰敗,“蘇北里下河一帶原來土地肥沃,宜農生產,但是明清時期,由于河湖泛濫不斷,水患頻仍……使原來肥沃的青黑土(又名砂礓黑土)變成了潮土土壤……糧食產量低且不穩(wěn)定,農民廣種薄收”。[7](P.201)在《明清時期江淮地區(qū)的自然災害與社會經濟》一書中,除了水災,旱災、蝗災、潮災、瘟疫、地震、雹災等可怕的災難也籠罩于江淮包括蘇北地區(qū),近代中國,蘇北地區(qū)更是飽受兵匪之亂的區(qū)域。日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日益嚴峻的生存空間,楚文化中“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強韌剛毅、樸實無華愈成氣候?!督K百種非遺》中19項(21個)蘇北地區(qū)的非遺項目,如楚州十番鑼鼓、泗州戲、淮劇、淮海戲、茅山號子、徐州鼓吹樂、徐州梆子,以及從蘇北楚歌發(fā)展而來的民歌,通俗易懂中蘊含無限悲愴,無限悲愴中又彰顯高亢有力。尤其是鹽城市建湖縣申報的非遺項目建湖雜技,最初也以原生態(tài)的硬功、氣功為主,后期因為觀賞者要求的提高,以及市場經濟的沖擊,漸由“力量的展示”轉向注重藝術性、觀賞性,[8](P.83)與閘北的區(qū)級非遺“硬功絕技”形成觀照;閘北市級非遺“耍石擔石鎖”,雖為浙江定海人查瑞龍創(chuàng)新發(fā)揚,但與淮河流域的楚文化深度契合,因此成為閘北非遺項目中的佼佼者,至今愛好者頗多。從閘北的民俗,例如親朋好友喜歡鬧洞房前捅窗紙,老百姓熱衷晚飯后踏墩子唱淮劇,街頭大篷戲長盛不衰,不難發(fā)現(xiàn),在蘇北難民成為閘北地區(qū)的主要居民后,江淮流域的楚文化變?yōu)殚l北的主流文化。因蘇北難民的經濟狀況、工作境遇不盡人意,很長時間他們的婚姻并不與外界相通,“閘北區(qū)1986年的婚姻登記檔案顯示大約80%的填明原籍蘇北的人選擇蘇北籍配偶”,[9](P.100)所以直接率真、粗獷質樸的淮河文化(楚文化)也在很長時期保持了相對的封閉性和穩(wěn)定性,在閘北這塊接納蘇北族群、容納求生意志的土地上,化作一種固態(tài),并覆蓋了原有的江南文化(吳越文化)。

三、 閘北民俗文化溯源的啟示及展望

閘北近代民俗文化的橫縱向類比及對比,華界文化底蘊的追根溯源,一切“向后看”的行動,建立在對于閘北未來的文化想象上。分析閘北近代民俗文化的特殊性,其啟示及展望體現(xiàn)在二個方面:

(一)摒除誤讀,直面異質性

至今,對于閘北的海派文化一直存在一種誤讀:閘北失落了20世紀20-30年代黃金時期的文化土壤。這樣的誤讀,源自對閘北民俗文化的異質性不夠包容的態(tài)度。閘北近代民俗文化的變遷,與上海其他區(qū)縣差別很大,而且無法復制,“文化的覆蓋”,應作為這種異質性的關鍵注解。閘北,從開埠前的傳統(tǒng)江南文化,到開埠后,開放性的江南文化,與舶來文化勢均力敵的交互和對抗,凝結成別具一格的區(qū)域特色。直至戰(zhàn)爭的破壞,難民的遷徙,淮河文化覆蓋了原有的文化土壤,并在很長時期不得不保持封閉的狀態(tài)。但文化的覆蓋,不等同于文化的排擠,吳文化的兼容并蓄、越文化的敢為人先,依舊在楚文化粗豪堅韌、自強不息的底色下蔓延滋長。進入新世紀,以吳越文化為核心的江南文化,以楚文化為核心的淮河文化,兩者的共生態(tài)勢愈加鮮明,蘇北移民逐漸淡化差異的過程,蘇北族群歷經苦難和被邊緣化,最終由被排斥到被接納的演變尤其可作說明。

(二) 閘北在大長三角經濟圈中的文化優(yōu)勢

《江南都市文化論》一書提到:“2008年9月16日,國務院下發(fā)《關于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地區(qū)改革開放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指導意見》,首次將長三角區(qū)域范圍界定為蘇浙滬兩省一市全境?!吨笇б庖姟吠瑫r明示,蘇北、浙西南等開發(fā)強度不高、發(fā)展?jié)摿^大的地區(qū),要大力引導產業(yè)、人口有序集聚,形成新的城鎮(zhèn)發(fā)展帶”,[10](P.148)蘇北地區(qū)被納入大長三角經濟圈,于閘北正是難得的發(fā)展機遇。同時,書中又強調:“在長三角逐漸一體化的實際歷史進程過程中,一方面這個區(qū)域的核心文化已經以強大的輻射力逐漸磨合與同化了周邊地區(qū),另一方面,自作為該區(qū)域核心城市的上海自近代開始,就已經開始表現(xiàn)出了對周圍文化的強大的吸附融合能力”,[11](P.149)面對長三角區(qū)域的新形勢,閘北應當成為發(fā)揮吸附融合作用的核心區(qū)域之一,充分施展淮河流域文化因素的天然親近力,以楚文化的豪邁,輔之吳文化的柔和、越文化的闖勁,搭建起積極進取的文化溝通橋梁,在新形勢下率先開拓出屬于閘北的長三角聯(lián)動網(wǎng)絡。

四、結語

閘北擁有“隨遇而安”的特質,面對不同的境遇,以不同的文化定位自身、調整方向,解決當下的實際問題。他曾經一帆風順,時時顯現(xiàn)江南文化(吳越文化)的剛柔并濟、審時度勢;他也曾舉步維艱,處處展現(xiàn)淮河文化(楚文化)的堅韌不拔、卓然不屈。2015年年末,閘北與靜安合并,兩者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也將在未來不斷磨合共生,營造推陳出新的新區(qū)域文化。在當今挑戰(zhàn)與機遇并存的大發(fā)展大繁榮時代,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名稱上消失但內核上更為延續(xù)的閘北方能直面觸手可及的未來,這也是探索閘北近代民俗文化異質性及其溯源的意義之所在。

參考文獻:

[1]閘北區(qū)文化局.歲月印痕:穿越百年閘北[M].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2]熊月之.上海通史(第一卷:導論)[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9.

[3]高興華.新城興衰——近代閘北城市化研究 (1900-1949)[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7.

[4]戴健.明代后期吳越城市娛樂文化與市民文學[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5]徐茂明.互動與轉型:江南社會文化史論[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王開隊.略談目前淮河流域經濟史研究中存在的一 個問題[A]//徐東平,董慶.皖北崛起與淮河文化—— “第五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選編[C]. 合肥:合肥 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0.

[7]盧勇,王思明.明清時期淮河南下入江與周邊環(huán)境 演變[A]//徐東平,董慶.皖北崛起與淮河文化—— “第五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選編[C]. 合肥:合肥 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0.

[8]李昕.江蘇百種非遺[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012.

[9][美]韓起瀾,盧明華譯.蘇北人在上海,1850-1980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遠東出版社,2004.

[10]張興龍.江南都市文化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 社,2013.(引自:徐益平.26城市“引擎”轟鳴“大長 三角號”強力啟程[N].東方早報,2008-11-12.)

[11]張興龍.江南都市文化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 社,2013.

[責任編輯:秦 超]

猜你喜歡
溯源近代異質性
異質性突發(fā)事件對金融市場沖擊分析
基于收入類型異質性視角的農戶綠色農藥施用行為研究
A Study of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he Rockwater Case
毛澤東與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確立
有機RFID標簽在農產品食品溯源中的應用
“六經皆史料”:“六經皆史”論的近代詮釋及其意蘊
“簞瓢陋巷”典故研究
近代中國社會的愛國主義問題(1840—1911)
“時務文體”溯源
蘇州商團歷史沿革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