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鳳娟 劉海微
[摘要]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言語交際能力。本文擬從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中的監(jiān)控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出發(fā),探討該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二語習得 監(jiān)控假說 情感過濾假說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02-0199-01
20世紀80年代初期,美國著名語言學家克拉申提出了“語言監(jiān)察”理論,包括五種假說:習得與學習假說、自然順序假說、監(jiān)控假說、輸入假說、情感過濾假說。這五大假說對于我國外語教學有一定的啟發(fā)和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主要從監(jiān)控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說出發(fā),談其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
(一)監(jiān)控假說
克拉申在該理論中重點討論了語言學得與習得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并進一步闡述了其對“習得”的高度重視。監(jiān)控假設理論認為“習得”是學習第二語言的開始,能夠使習得者形成第二語言的語感。同時,他認為“習得”可以促使習得者產(chǎn)生學習積極性。關于“學得”,克拉申認為其主要作用在于監(jiān)控,即用“學得”的語法知識來檢查“習得”語言的準確性。總體來看,監(jiān)控假設將習得的語言系統(tǒng)定義為了真實的語言能力,而學得的語言系統(tǒng),則只能作為具有監(jiān)控、編輯功能的固定的語言知識。
(二)情感過濾假說
針對情感過濾假說,克拉克認為,理解可以作為語言習得的必要條件,但卻不可視為唯一條件。克拉申在該假說中認為在學習者習得第二語言的過程中,不良的心理情緒會阻礙語言輸入的充分利用,該種障礙即被界定為情感過濾。在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中,由于學習者的自身素質及智力水平等諸多因素存在差異,所以其語言習得能力也就有著差異化的成績。差異化的成績會使語言習得者產(chǎn)生不同的心理情緒,在面對相同的語言輸入時,其語言習得的效果會受到不同情緒因素的影響。
二、克拉申二語習得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一)提高學生在課堂環(huán)境中的習得能力
監(jiān)控假說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值得重視的語言習得視角,即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用“學得”來檢查“習得”的準確性。“學得”可以提高學生語言習得的準確度,這對大學生的英語寫作來說十分重要,因為語法及內(nèi)容的準確性是衡量英語作文的重要標準。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將學生培養(yǎng)為“理想的監(jiān)控使用者”。筆者在此需要做出解釋說明的是,如果僅僅只是獲得監(jiān)控語言的應用能力,對于大學生的英語教學目標來說是很局限的。對此,教師需要提高學生“習得”語言形成的能力,將局限轉變?yōu)閮?yōu)勢,使學生即使只是在課堂上學習,也可以獲得“習得”語言能力。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意識到的是,與真實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相比,課堂語言環(huán)境對于學生階段的語言習得者更為適合,因為課堂學習環(huán)境不僅包括聽說內(nèi)容,還包括讀寫內(nèi)容,全方位的教學內(nèi)容會避免學生成為“文盲”或“聾啞者”。
(二)提高對學生情感因素的重視
在克拉申的情感過濾假說中,情感因素包括動機、興趣、信心、焦慮等。良好的情感因素在過濾語言的過程中會充當助力,不良的情感因素則相反。大學生在日常的英語習得過程中,由于自身英語水平、學習成績、口語表達能力等問題容易引發(fā)其不安、焦慮、學習興趣下降等不良心理,這對英語習得能力的影響是消極的。因此,在大學英語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需要提供給學生保質保量的可理解語言輸入,還應采取有效的方法來緩解、消除學生的不良情感障礙。教師可以通過個性化、趣味性的教學手段來營造輕松愉悅的英語習得環(huán)境,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能夠保持對學生的愛心與耐心。對于學生英語語言的表達,教師應更加注重其意義及內(nèi)容而非局限性的形式。此外,教師應始終有著一顆一視同仁的心,給予每個學生相同的機會,而不能夠因為自身教學目標及教學進度而忽視成績略差的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教師應放棄更多的傳授時間,將其轉為學生自由學習與參與空間。
(三)積極組織各類英語競賽
組織學生參加各種英語競賽,包括全國大學英語競賽、外研社杯口語大賽、閱讀大賽、寫作大賽。利用競賽和榮譽感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我們長春大學已經(jīng)成功舉辦了十多屆全國大學英語競賽,設定國家一等獎、國家二等獎、國家三等獎、校內(nèi)一等獎,還給學生加相應的的學分。鼓勵很多學生努力學習英語,以便在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使學生在將來找工作時增加一個有力的砝碼。
三、總結
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中的監(jiān)控假設情感過濾假說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但是,在借鑒二語習得研究理論成果的同時,要具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辯證態(tài)度,結合我國高校目前的實際教情及學情,萬不可機械照搬。
【參考文獻】
[1]Krashen S.D.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2]Krashen,S.D,and Terrell,T.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in the Classroom[M].Oxford:Pergamon Press,1983.
[3]吳睿.二語習得理論和英語教學[J].英語教師,2014,12
(02):24-27.
[4]劉佳,孟妍.克拉申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之大學英語教學分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23(11):101-102.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