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暢 喬劍
摘 要 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個亙古常新的命題,如何有效地進行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項有著重要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的研究工作。本文從分析《大學》“三綱領(lǐng)”和八條目的內(nèi)涵入手,指出其蘊含的深刻文化理念以及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整治教育的指導意義,找到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益部分,將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運用到教育的實踐活動中去,這將會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產(chǎn)生十分深遠的影響。
關(guān)鍵詞 《大學》 文化理念 道德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4.03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is an eternal new proposition, how effectively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of the research work. Starting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three principles" and eight connotation, it contains profound cultural philosophy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regulation of education pointed out that find useful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which will produce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 "University"; cultural concept; moral education
1 《大學》“三綱領(lǐng)”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大學》首篇中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懊髅鞯隆?、“親民”、“止至善”是朱熹在注釋中所稱的“大學之綱領(lǐng)也?!碑敶髮W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德育為本的綜合性、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它延續(xù)著改革開放以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承繼著思想、政治、經(jīng)濟、文化、市場融合的改革開放足跡。因此,“明德”“修身”教育十分必要。
1.1 “明明德”與大學生的社會角色定位、理想信念教育
《大學》中“明明德”所做的就是給人以“明明德”的政治-道德設(shè)定,來恢復人的善良本性。在當代,對大學生所開展的教育也應是恢復他們自身本性的教育,對他們的社會角色定位及理想信念教育都要以此來設(shè)定?!按髮W生”一詞最早來自拉丁語,意思是“如饑似渴地刻苦學習的人”。隨著社會的進步,它的含義也在不斷地發(fā)生著變化。但是,大學生的社會角色的基本定位不會變化,他們根本性的理想信念教育也不會改變。
大學生應學習大學文化理念沉淀的精髓,對大學靈魂的崇高境界進行追求。大學教育的靈魂和教育目的不可分離,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追求人性的完善與和諧,它教育青年學子:求真,學會尊重科學,追求科學,熱愛科學;求善,追求公平、和諧,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求美,享受前人的成果,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和未來。從而完成《大學》“明德”之修己思想的重歸。
1.2 “親民”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性教育
“親民”在于:它由個體性的善擴充至天下萬民,這也是孟子從“修心”、“養(yǎng)性”到“仁政”思想的歸納。這一思想可以使我們聯(lián)想到春秋以來的“民本”思潮,它一直受到社會的普遍關(guān)注。由于大學生是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chǔ),學習能力,共同的求知目標,相似的興趣愛好,相同階段的年齡特征等這樣社會群體集合的統(tǒng)稱。因此, “大學生”教育,不是單獨個體的教育,它是面向這個社會性群體的教育。其中,社會責任性教育尤為重要。而“親民”與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性教育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
首先,大學是青年學生成才道路上的一個新階梯、新環(huán)境、新生活、新的教育模式理念,是大學生從稚嫩走向成熟的轉(zhuǎn)折關(guān)鍵。大學生要想在大學里被培養(yǎng)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學生,則就必須把握好自身的認識關(guān)、心理關(guān)、生活關(guān)和學習關(guān),這是他們由一個受動的理想個體轉(zhuǎn)變?yōu)橹鲃拥纳鐣熑涡越逃后w的觀念性變革。
其次,社會責任性教育把握大學生新人生的要義。大學生面向挑戰(zhàn)激烈的社會,偉大知識經(jīng)濟、高新技術(shù)蓬勃發(fā)展的時代,他們也需要將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作他們社會責任性教育的座右銘。他們肩負著“自我更新”的社會責任。在大學教育中實現(xiàn)思想觀念的與時俱進,知識才能的不斷推陳出新。
再次,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性體現(xiàn)在他們肩負著歷史的神圣使命。他們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也是社會建設(shè)的生力軍。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維護世界和平、為中國崛起與騰飛的歷史使命,他們同樣肩負著時代的“其命維新”的歷史重任。
1.3 “止于至善”與大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教育
“止于至善”是“明明德”和“親民”思想的最終歸宿。這是“大學之道”的最終目標?!爸怪辽啤边@種最高道德修為的準則與大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教育密切相關(guān)。高校教育需要重視他們的道德、理想、思想素質(zhì)和情操的教育。把青年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崇高的理想人格、偉大胸懷,志懷高遠的至高境界的人,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堅定的政治方向,有奉獻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
大學生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們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由于他們社會經(jīng)驗不夠豐富,思想還不成熟,需要在正確的教育和幫助下不斷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努力提高道德水平,完善自身人格,逐步達到“善”。
2 《大學》“八條目”與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2.1 “格物、致知”與大學生的實踐性能力教育、社會認知能力培養(yǎng)
格物、致知被看作是“為學入手”或“大學始教”,一般把它看作是對事物的研究和獲得真理的過程。《大學》中說:“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本褪钦f,求真知是人們親歷其事,親操其物的目的,因人們認識能力和實踐水平的關(guān)系,不能一開始就可以對事物把握得十分準確、深刻,需要在讀書、社會認知和實踐中不斷地學習與總結(jié)積累經(jīng)驗知識,當實踐和認知能力的提高到足夠全面、深刻認知事物的時候,原本對事物模糊不明的理解也會隨之明辨清晰。
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性能力教育和社會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應建立在他們更廣泛意義和更豐富內(nèi)涵上學習能力的教育,這種教育應放在以培養(yǎng)和開發(fā)他們的智能,教會他們怎樣學習上。首先學會認知,也就是獲取理解的方法,其次學會做事,可以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產(chǎn)生影響,再次學會共同生活,能夠和他人共同參加所有活動,而且在活動中能夠進行合作,同時學會生存,能夠不斷地適應新的環(huán)境和新的生活。這幾方面的教育培養(yǎng)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也需要大學生在教育和學習實踐中達到由“格物”到“致知”的通明狀態(tài)。
2.2 “誠意、正心”與大學生正確人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
“誠意、正心”與“格物、致知”在《大學》中都是作為“修身”的重要方式出現(xiàn)的,而“格物、致知”是從社會倫理道德層面豐富并限定了人們認識的視野,“誠意、正心”則不同,它是在“格物、致知”的基礎(chǔ)上所實施的行為步驟。
由“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體現(xiàn)了主體道德修養(yǎng)由外入內(nèi)的遞進層次,一般地說,“誠意、正心”是主體內(nèi)心修養(yǎng)的過程,它是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形成因素,它是正確人生態(tài)度的一種涵養(yǎng)與修為的體現(xiàn)。
大學生正處于風華正茂的青年時期,要努力培養(yǎng)自己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摒棄、克服消極的人生態(tài)度,做一名人格健康的人。首先,要努力愉快地接受現(xiàn)實,并報以極大的熱情去實現(xiàn)。其次,用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世界和生活,不要用陰暗的心理看待社會和人生。再次,要有強烈的進取心,要勇于開拓創(chuàng)新,不要胸無大志,沒有激情,不求上進。還有,對自己,對他人、國家都要有強烈的人生、社會責任感。最后,要對未來有信心,要相信未來是美好的,人生是幸福的。
2.3 “內(nèi)圣外王”模式對大學生成才教育的借鑒意義
“內(nèi)圣外王”思想是貫穿中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的活的靈魂。孟子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正是“內(nèi)圣外王”模式的精義所在。所謂“內(nèi)圣”,就是“內(nèi)求于己”,也就是“八條目”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所謂“外王”,就是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條目”中的“齊家、治國、平天下”?!洞髮W》通篇所闡釋的這種“內(nèi)圣外王”模式就是修己治人之道,也就是把“修身”看作是整個道德修養(yǎng)體系的價值目標和根本目的,把“齊家、治國、平天下”看作是“修身”這個邏輯起點的外在目的。長期以來,“內(nèi)圣”被視為我國民族文化之精神和國民內(nèi)在修為的境界,“外王”則是表現(xiàn)在外的社會風氣、國民士氣和國家的綜合實力。“內(nèi)圣外王”不僅是中國古代政治仕途追求的理想,在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中,它也是我國大學生成才教育的一枚方向指針。
杜喜榮在他的《儒家“內(nèi)圣外王”理想人格對當代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論文中談到四點啟示,第一,他認為通過儒家的“仁愛”教育,使當今市場經(jīng)濟和外來思潮影響下變得自私、狹隘的部分大學生學會理解、尊重、寬容、信賴他人。第二,尊崇儒家“修身”觀,強調(diào)主體道德教育的自主性和實踐性。他認為每個人通過主體自身自覺追求自我素質(zhì)的提高,做到“內(nèi)圣”,那樣天下治理會十分輕松地達到安定有序的理想狀態(tài)。對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從思想上樹立起嚴格律己的風范,變外在的“你應如何……”的要求為內(nèi)在的“我要如何……”的律令。加強修身教育,增強他們抵制拜金、享樂和個人主義的侵蝕的意識和能力,使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道德和非道德的思想和行為。第三,他認為“內(nèi)圣外王”有著重要的示范影響作用。教育當代大學生具備極高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力量的榜樣示范作用,感染、教育、激發(fā)他人內(nèi)心的道德意識,而使周圍更多的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學習和效法,從而改善社會風氣。第四,認為當代大學生應學習儒家理想人格的憂患意識和奉獻精神,讓他們主動地把自我與社會聯(lián)系起來,激發(fā)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國熱情,在思想人格上憂患國民,行動上重歸新世紀的奉獻精神,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品德兼優(yōu)的國之棟梁。 由此可將“內(nèi)圣外王”模式對大學生成才教育的借鑒意義歸結(jié)如下:
(1)“內(nèi)求于己”的“修身”教育是大學生成才的關(guān)鍵。大學生應修煉自身具備學術(shù)性、科學性、創(chuàng)造性、文化性和社會性等多重豐富內(nèi)涵,只有具備這樣的修身理念和人才實力才能立于人才強國的不敗之地。
(2)“外用于世”的“齊家、治國、平天下”偉大目標和崇高理想是大學生終身學習與實踐不竭的動力。在大學生們內(nèi)在修為不斷完善的過程中,他們因偉大的理想和目標不懈前行,達到“至善”之境。
我們的民族精神來源于我們民族幾千年來的歷史文化沉積,是傳統(tǒng)美德和精神的總結(jié)與深化,我們要真正認識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的民族,要以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和精髓為依托,辯證地傳承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有機地融合現(xiàn)代理念和手段,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
參考文獻
[1] 林久貴評析.《大學》《中庸》[M].武漢:崇文書局,2003.
[2] 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3.
[3] 杜喜榮.儒家“內(nèi)圣外王”理想人格對當代大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啟示[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26(1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