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平 馮曉靈
摘 要 在高校課程考核中形成性評價已經(jīng)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由于社會學課程本身理論性較強,學生社會閱歷較淺等各種問題,導致形成性評價的實施存在很多問題。學生評價具有及時性、真實性等多項優(yōu)勢,可能能夠幫助解決這些問題。
關鍵詞 社會學課程 形成性評價 學生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01.017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of Sociology Courses
FENG Xiaoping, FENG Xiaoling
([1]School of Culture, Law and Economics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65;
[2]Chongqing Three Gorges Medical College, Chongqing 404120)
Abstract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college course assessment. However, due to the strongly theoretical courses, students' less social experience and other issues, Student evaluation has many advantages, Assessment of Students is timely and true which may help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 words Sociology Courses; formative assessment; assessment of students
形成性評價最早由著名評價專家斯克里文(Michael Scriven)提出,1969年美國評價專家布魯姆(Benjiamin Bloom)將形成性評價移植到學習評價領域。由于形成性評價以反饋、鼓勵、指導作為評價的要點,相較于終結性評價而言在教學質量監(jiān)控、提高和感性評價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所以近年來各大高校紛紛開展關于形成性評價實際操作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jù)已發(fā)表研究,目前使用較為廣泛的形成性評價方式包括檔案袋評價、同行評價、課堂評價、學生評價等,并且隨著新興技術的發(fā)展將形成性評價與翻轉課堂、網(wǎng)絡技術、PBL教學相結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社會學課程理論性較強,專業(yè)性術語較多,教師很難考查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因此,筆者思考在形成性評價中加入學生自我評價部分可能幫助完善整個課程的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彌補以往評價中存在的不足。
1 社會學課程特點及在形成性評價實施上存在的問題
1.1 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難度大,“教”、“學”壓力大
社會學課程主要講授社會學各流派對社會現(xiàn)象的認識,以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為主,內容涵蓋多種社會問題及現(xiàn)象,綜合性、抽象性和概括性較強,加之我國高等院校招收的學生多是沒有經(jīng)過相關理論知識培訓的高中畢業(yè)生,社會閱歷及常識均較少,所以學生在學習該課程時普遍表示難度較大,無法用實際來驗證理論,紙上談兵較多,進而逐漸對學習失去興趣。教師在教學中面向的是對課程失去興趣的學生,授課的壓力大,效果自然不理想。
1.2 形成性評價在社會學課程實施上存在的問題
(1)社會學課程內容具有極強的豐富性、多維性和概括性,不同流派的學者往往關注完全不同的社會方面,不同學者對同一問題的認識又往往大相徑庭,致使每次課堂教學的內容跳躍性很大,學生接受起來難度很大,很多同學可能在課程結束時只是對個別的名詞有印象,對社會學的核心思想和課程講授的目的沒有具體的認識,加上當前大學教學中的課堂時間有限,課下師生接觸很少,學生同樣無法向老師及時傳達自身的學習現(xiàn)狀,導致教師根據(jù)課堂反饋獲得的信息分析解讀時可能存在各種偏差。
(2)目前的社會學課程形成性評價注重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單向評價,弱化或者忽略了學生評價環(huán)節(jié)。其原因在于教師的定位停留在課堂的主體而不是引導者,不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學生對自身課程完成情況的認知純粹來自教師,本身缺乏參與度,是一種客體被動狀態(tài),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會大大削弱。
(3)形成性評價指標的制定注重了可考量的方面,例如作業(yè)、實驗報告、出勤率等,而對于一些涉及態(tài)度、克服困難的毅力、交流與溝通的能力等學生綜合、個性化能力方面缺乏可靠的評價途徑,對學生多元智能的發(fā)展起不到督促作用,不利于人才培養(yǎng)目標實現(xiàn)。
(4)很多形成性評價在實際操作中過于繁瑣,教師的工作量較大,并且很多由教師填寫的內容缺乏依據(jù)難以填寫,例如“學生學習態(tài)度0~10分”和“課外學習積極性0~10分”這兩項,由于教師與學生的不完全了解,教師與學生不可能24小時在一起,由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課后學習積極性給出評價可靠性差,獲得的信息不能用于教學反饋,失去了形成性評價的意義。
2 學生評價在社會學課程形成性評價中的意義
學生評價包括學生自評、互評兩個方面,是由學生根據(jù)自身在課程學習中的各項表現(xiàn)給出的自我綜合評價,是由最了解“學生”的學生本身給出的評價,可以針對性解決現(xiàn)有的社會學課程形成性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1)結論真實。針對較為感性或教師不易考量的項目,由學生自己給出結論更加貼合實際情況。并且,能夠有效避免學生和教師因為年齡、社會閱歷等各方面原因而導致的認識偏差。
(2)反饋及時。形成性評價結果主要用來反饋當時的教學效果,學生評價由學生自己填寫,速度較快,反應結果及時,能夠更好地指導教學。
(3)減輕教師工作量。將教師因為多種原因不容易填寫的方面由學生填寫,能夠極大減輕教師的工作量,尤其是對于授課人數(shù)較多的教師。
(4)形成榜樣力量,督促團體更快進步。在學生評價過程中,同學之間必然存在信息的交流,做得好的同學會在學生中起到榜樣的作用,有利于推進團體的共同進步。
(5)形成興趣小組,提高學習興趣。在實施學生評價時,學生加大了對課程本身的關注度,隨著學習的深入必然會對課程的某個部分產生興趣,通過適當引導較容易形成相應的興趣小組。
3 學生評價在社會學課程中的應用方案初探
鑒于社會學課程的教學特點和形成性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學生評價的優(yōu)勢比較突出,提出學生評價設計的方案必須滿足“精簡便于操作、可測量、可應用于網(wǎng)絡技術、具有督促學習的功能、有標定點”等要求?!熬啽阌诓僮鳌辈趴梢栽谑谡n過程中使用且不占用較多的教學時間,便于在實際中推廣;“可測量”指不要使用A、B、C等級,最好使用數(shù)字,這樣便于計算;“可應用于網(wǎng)絡技術”,最好是表格式的,這樣在很多的分析軟件上都可以操作,學生填寫時較為方便;“具有督促學習的功能”,設定的分值要有彈性,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學生在努力中能夠找到成就感,提高學習動力;“有標定點”指針對不同的課程、教學內容和不同的教學對象團體,在實施學生評價時必須給出一個最高和最低要求的標定點,或者說“最高學生”和“最低學生”。將授課班級中做得最好同學的表現(xiàn)定為100分,即“最高學生”,將最差同學的表現(xiàn)定位60分,即“最低學生”,再由學生根據(jù)標定點給出自身的分值,綜上幾點,學生評價在社會學課程中的應用方案如下:
3.1 如何選定測量指標
任課教師可以從所在院校按照5%的比例隨機抽取學習過或正在學習社會學課程的學生組n名,抽取該校全體社會學課程任課教師組m名,注意樣本的代表性和數(shù)量;請各位被調查者給出影響課程學習效果的課堂和課外因素,選取重復度較高的x項因素,注意要盡量精簡影響因素,便于抓住核心、共性問題,減少測量值,使評價簡便可行。
3.2 如何分析各指標權重、標準
(1)各指標權重如何測量。按照課堂和課外同等重要的思想,課堂表現(xiàn)和課外表現(xiàn)各占0.5的權重,將以上選定的各評價指標基礎權重設定為0.1,根據(jù)關注度排名劃分三個梯度,極差0.05。第一梯度權重+0.1,第二梯度權重+0.05,第三梯度權重+0。從而確定各評價角度在評價過程中所占的權重。
(2)各指標下的評價標準如何擬定。將每個指標下劃分出高、中上、中下、低四個評價標準,每個標準下給出10分的分值彈性,即“高”為90~100分,“中上”為80~90分,“中下”為70~80分,“低”60~70分,根據(jù)形成性評價以鼓勵學生為主、在學生無壓力的情況下開展的原則,不宜設60以下選項。
3.3 如何制定學生評價量表
根據(jù)以上結果即可制定學生評價量表。為了避免學生在填寫量表時敷衍了事,謊報信息,建議在量表中增設互評欄目,由其他同學評價該學生自己填寫的量表是否真實。當互評認定欄勾選“是”時認定學生自測分值,當互評認定欄勾選“否”時否定學生自測分值,重新填寫,進而保證量表反饋內容的真實性。
4 小結
形成性評價較終結性評價存在很多優(yōu)勢,但是在應用過程中同樣存在很多問題,尤其是在應用到一些理論性較強且術語較多的課程時困難更大,學生評價以本身的及時性、真實性等優(yōu)點,在此類課程形成性評價中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可能能夠解決目前社會學課程形成性評價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參考文獻
[1] 方志剛,代玉石等.多維考核模式在課程教學實踐中的正效應分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4.3(32):65-67.
[2] 呂曉慧.教學評價改革中的師生關系現(xiàn)狀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12(5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