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梁
摘 要: 慕雅德在寧波生活傳教期間記錄和描繪的“寧波情節(jié)”及其親歷的“寧波生活”,是同光時期來華西人“寧波印象”形成的典型代表,對研究晚清中國地方的經(jīng)濟文化生活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guān)鍵詞: 慕雅德; 寧波; 情節(jié); 生活; 印象
中圖分類號: K250.6 文獻(xiàn)標(biāo)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1-2153(2016)02-0082-04
慕雅德(Arthur Evens Moule)是晚清著名來華傳教士家族——慕氏家族中重要的一員,他活躍在中國東南沿海多年,建樹頗多。尤其是剛抵中國時在寧波居住生活的幾年,寧波豐富的歷史積淀與獨特的東方神韻深深吸引了這位來自英倫半島的虔誠教徒,這期間他不僅用紙筆記錄下了諸多當(dāng)?shù)氐娘L(fēng)土人情,也堅定了他扎根中國的決心。
一、慕雅德“寧波情節(jié)”的產(chǎn)生
慕雅德出生在英國南部多賽特郡福丁敦(Fordington, Dorset)的傳教士家庭。在濃郁的傳教家庭氛圍熏陶下,他一早便確立了赴中國傳教的志向,曾立誓做英國教會與中國溝通的橋梁,成為中國崛起和復(fù)蘇的見證者。從馬耳他基督教大學(xué)(Malta Protestant College)畢業(yè)后,他便帶上新婚妻子艾格尼斯登上了駛往中國寧波的輪船,來華傳教。
寧波作為較早開埠的城市,不僅有著相對寬松和諧的對外環(huán)境,而且是最早的傳教士聚居區(qū)之一。1848年圣公會的祿賜悅理(William Armstrong Russell)及哥伯播義(Robert Henry Cobbold)就已到寧波進(jìn)行傳教工作。1855年英國圣公會在寧波郊縣慈溪觀海衛(wèi)租賃房屋并設(shè)置成布道所,隔年在觀海衛(wèi)南門外建圣約翰堂,傳教活動場所由較小的布道所擴大為宏偉的教堂。1858年慕雅德的二哥慕稼谷(Geoge Evans Moule)在寧波建立了浙江圣公會布道站,創(chuàng)建了圣公會浙江教會。這些都為慕雅德的順利來浙傳教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
(一)寧波自然環(huán)境的記錄
慕雅德簡明扼要的描述了寧波的地理位置:這座以“寧靜安詳?shù)牟ɡ恕泵某鞘凶湓陴膬蓷l支流匯合處,其中一條西南流向的支流發(fā)源于奉化山的中心地帶,指向雪竇山的方向,灌溉著富饒的寧波平原。而另一條西北方向的支流則興起在姚江的河濱一帶,水流最湍急之處以中國古代兩位君王——堯和舜命名,她流經(jīng)繁忙的余姚和鄞縣,為當(dāng)?shù)貛砹司薮蟮呢敻?,她因為自己廣闊的胸懷而吸引了許多的旅行者。
寧波的山區(qū)自然資源極其豐富,山野叢林中遍布著各種野生動物和蛇蟲八腳,慕雅德便曾三次看見獅子在寧波的近郊出沒,而且豹子和其他大型野生動物在寧波的山上經(jīng)??梢钥吹?。他常常登上山頂觀看寧波壯美的日出,這成為繁忙的傳教生活中為數(shù)不多的閑暇時光。此外,慕雅德對富饒肥沃的寧波平原也充滿了熱愛。當(dāng)時的余姚是江浙重要的產(chǎn)棉基地,“東至慈溪觀海衛(wèi),西至上虞夏蓋山一帶,共百余里的農(nóng)民、沿海百姓,名曰沙民,皆植木棉為業(yè)”,1861年慕雅德第一次前往三北平原,他很快便陶醉其中,“那是一個陽光照耀、春風(fēng)拂面、美麗動人的地方。飽含果實的花朵一望無垠,它是當(dāng)?shù)匾环N特有谷物,讓那里的空氣充滿芬芳。長長的小麥都躲在麥穗里,收獲的季節(jié)大約在干草早熟時分。這里到處都是稻米做成的床,閃閃發(fā)亮就像塊狀的祖母綠。人們將三葉草割下作為肥料撒入稻田,并用鋤頭翻掘稻土”。他還常常帶著夫人徜徉于美麗的東錢湖,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東錢湖老照片,徐徐而來的東南風(fēng)也漸漸將他心頭的憂郁和彷徨吹散。美麗、安逸是青年慕雅德對寧波的最直接感受。
(二)寧波人文環(huán)境的記錄
慕雅德對寧波的一切充滿著好奇。寧波為他打開了了解中國最早最直接的窗口,慕雅德對她有著特殊的感情。
他在1861年8月從算山碼頭登陸寧波。首先引起他關(guān)注的便是寧波城的巨大城墻,這些城門“由兩扇木頭大門組成,門上覆蓋著厚厚的鐵皮,前面佇立著巨大的障礙物,同時門上有一把大鎖”,但是寧波的城墻十分人性化,“除了城門外還有大量的水路入口以方便船只進(jìn)出,不過有時會比城門關(guān)的早。水門上有鐵閘門,通常只離水面六英尺,由于過于低矮,甚至連最小的平底貨船都難以通過”。慕雅德不得不采取那些富有冒險精神的傳教先驅(qū)們曾使用過的方法,從水門那僅有的六英尺空間進(jìn)入寧波城。
當(dāng)時的寧波城墻有六個城門,分別是北門、南門、東門、西門,鹽倉門以及靈橋門,每個城門均有一個瞭望臺,看起來十分雄偉。慕雅德沿著靈橋門來到當(dāng)時最繁華的江東地區(qū),但是城市的道路設(shè)施卻讓他大失所望,“小小的下水道堵住后只能依靠人力挖通,表面覆蓋的青磚被暫時挖起,修理工們往往要在骯臟的環(huán)境中工作數(shù)小時,這使得本來狹小的街道更為擁擠不堪。而主要干道的下水道情況則更糟,它們時不時地溢出污水,一旦污水亂流就沒有什么太好的辦法”。而除了糟糕的市容衛(wèi)生,寧波百姓的貧窮也讓他印象深刻,寧波市內(nèi)河道交錯,許多寧波人以船為家,“他們靠捕魚為生,常常七八個人蝸居在一個不足十英尺長、四英尺六英寸寬的小船上。天氣暖和時還能靠在甲板上享受些許陽光,不過面對冬天的冰雪驟雨,與潮濕陰暗相伴的船上生活十分痛苦”。
在寧波的所見所聞使他堅信中國人民需要上帝的指引,堅稱“上帝應(yīng)被印度和中國所知曉!就好像十九世紀(jì)前那些處女地一樣”,帶有明顯的帝國殖民主義傾向,這種先入為主的文化霸權(quán)思想是現(xiàn)今我們應(yīng)該批判和摒棄的。
當(dāng)然,慕雅德更多的是在和當(dāng)?shù)厝说慕涣髦性鲞M(jìn)對寧波的了解。他首先結(jié)識了善良的寧波人沈恩德,他常常住在沈牧師在觀海衛(wèi)的家中,抵足而眠。在沈牧師的幫助下,他認(rèn)識了越來越多的寧波人。其中一位叫阿金的老人當(dāng)時已九十歲,擁有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他和慕雅德交談甚歡,雖未受洗卻接受了基督教教義,一直給予慕雅德必要的生活幫助。最終阿金老人以九十九歲的高齡仙逝,這是慕雅德在寧波期間遇見的最高齡的信徒。他也因此經(jīng)常勉勵其他傳教士:奮進(jìn)吧!以免你所給予的上帝之音姍姍太遲!
作為慕雅德在華生涯的第一站,寧波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開放務(wù)實的人文民風(fēng)給他以不同于嚴(yán)肅刻板的英倫紳士生活的巨大震撼,建立了慕雅德的“寧波情節(jié)”,成為了他腦海中“中國”概念最直觀的概念,這為他日后把中國作為第二故鄉(xiāng)并為中國的轉(zhuǎn)型建設(shè)奔波游走打下了堅實的情感基礎(chǔ)。
二、慕雅德“寧波生活”的內(nèi)容
從1861年到1864年,這三年是近代寧波動蕩不安、風(fēng)雨變換的三年,同時也是慕雅德在寧波生活的三年。他不僅記錄下了當(dāng)時重要的歷史史實,為現(xiàn)今研究太平天國在浙活動提供了寶貴的文獻(xiàn)史料,而且也使他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太平天國統(tǒng)治時期的生活見聞
在慕雅德來華一個月后,太平軍將領(lǐng)李秀成率幾十萬大軍日夜兼程挺進(jìn)孤立無援的浙江。很快新昌、嵊縣、上虞、奉化、慈溪等地區(qū)均被太平軍所控制,三個月后,寧波淪陷。
當(dāng)時西方人士紛紛逃出寧波,前往臨近的吳淞地區(qū)避難,包括一些教會的主要負(fù)責(zé)人,如傳道會的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 1832-1905)、圣公會的包爾滕(John. S. Burdon, 1826-1907)等。但是慕雅德考慮到寧波傳教工作的實際需要,還是選擇和二哥一起留守寧波。
太平天國治下的寧波混亂而動蕩,搶劫盜竊的行為時有發(fā)生,慕雅德就目睹了一位靠乞討為生的老太太為了防止自己積攢一輩子的積蓄被太平軍搶走,將家財放在自己的棺材里。然而不幸的是她的一位鄰居看到了這一切并且協(xié)助太平軍士兵搶走并瓜分了這些財產(chǎn),那位失望痛苦的老太太很快就郁郁而終了。慕雅德自己的人身安全也難以保障,他感到孤獨而恐慌,街上到處是頭發(fā)蓬松凌亂、攜帶著長劍、穿著怪異的太平軍戰(zhàn)士,有一次他竟然發(fā)現(xiàn)一些太平軍戰(zhàn)士竟圍坐在自家廚房取暖,由于害怕,他不得不一直等待,直到他們離開才敢回家。
太平軍的行動也阻礙了圣公會正常的傳教活動,許多布道站都面臨重度物資匱乏的危機。慕雅德多次前往三北布道站分發(fā)應(yīng)急食物,好幾次在路途中還遭遇到饑餓的太平軍戰(zhàn)士的搶劫。與此同時寧波戰(zhàn)事不斷,即使遠(yuǎn)在三北依舊能聽到從寧波方向傳來的槍炮聲,活脫脫一幅亂世“望斷平時翠輦過,空聞子夜鬼悲歌”的景象,這樣的動亂一直持續(xù)到第二年夏天寧波被清政府收復(fù)。
慕雅德對太平天國的評價相對客觀,“對于這片我愛著的土地,太平暴亂勢必是其歷史上最黑暗的片段,我試著沉默以對。我看到了它早期所散發(fā)出的魅力和贊美、也看到了后期那種高度殘忍扭曲的觀念;我看到了戰(zhàn)斗時它勇往直前的光輝、也看到了它對于王權(quán)的貪婪;我看到了太平軍對一個地區(qū)毀滅性的、持久的、不知重建的破壞;看到了其超越于制度之上的個人權(quán)利;看到了在整片土地撕心裂肺的痛苦中它最終在鮮血和戰(zhàn)火中被外國幫助的統(tǒng)治者打敗……這些都讓我感到深深的恐懼和害怕”。
(二)對寧波文化的認(rèn)同
慕雅德對于寧波文化的認(rèn)識是從他對寧波歷史的了解開始的。他注意到寧波完全具備建城的客觀條件,然而直到公元696年寧波天封塔建成后七十六年才正式建城,由此他從中歸納出了一條中國城市發(fā)展的規(guī)律,“有一塊風(fēng)水寶地是前提條件,建造寶塔以震懾邪惡的力量;然后便可以看見城墻建立;最后一步則是城墻之內(nèi)住戶居民的遷入”。當(dāng)然,寧波的城市發(fā)展史受多種復(fù)雜的因素影響,斷不會如慕雅德推測的那般簡單,但慕雅德對寧波歷史的熱愛清晰可見。
他還對寧波傳統(tǒng)故事和傳說感興趣,如他記載了寧波桃花渡的由來,“古時候有蛟龍出沒,每年必食童男童女各一人方才作罷,否則興風(fēng)作浪,民不聊生。后來,有一位叫黃晟的勇士來到此地,為保一方平安,拿起長劍跳入湖中與蛟龍搏斗,最終和蛟龍同歸于盡!此后湖水變成了燦爛美麗的桃紅色。村民們?yōu)榱思o(jì)念黃晟,便將此稱為‘桃花渡”。慕雅德高度評價了無謂艱險的勇士精神,也借此增加自己在華生活的信心。
此外他還對中國風(fēng)水有過了解,即“風(fēng)水就像是風(fēng),來無影去無蹤;亦像水,摸不著抓不住”。同時試圖將基督教義與風(fēng)水理論相結(jié)合,為此他提出了三個契合點:第一,上帝決定著世界的命運;第二,上帝和這個地球共同影響著全人類,他試圖利用人類的力量繼續(xù)維護(hù)他神圣在上的地位;第三,已逝者美好的祝愿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生者的好運。雖然這三點難免有牽強附會之意,卻在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了慕雅德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rèn)同。
三、結(jié)語
1865年春,慕雅德接受慕稼谷的邀請,離開寧波赴杭州協(xié)助其處理圣公會事務(wù)。此后他再也沒有機會重返這片土地。但是來華初期所產(chǎn)生的“寧波情節(jié)”以及三年多坎坷漫長的“寧波生活”,使這匹“西來的人馬”形成了“和諧開放、樸實友好”的“寧波印象”,也是近代西人“寧波印象”的典型代表,不僅對研究當(dāng)時寧波的歷史風(fēng)貌大有裨益,而且為后來的來華西人搭建了了解中國風(fēng)土文化的重要平臺。寧波印象也成為他日后傳教生涯的重要精神力量,激勵著他不斷前行。
參考文獻(xiàn):
[1] Moule,A. E. Four hundred millions:Chapters on China and the Chinese[M]. London:Seeley,Jackson&Halliday,1876:107.
[2] Moule,A. E. The story of the Cheh-kiang Mission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M]. London:Seeley,Jackson& Halliday,1878:50-51.
[3] Moule,A. E. Personal Recollections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1861~1863[M]. Shanghai:The American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84.
[4] Moule,A. E. New China and Old:Personal Recollections and Observations of Thirty Years[M]. London & Bungay:Richard Clay& Sons, Limited,1891:5,37,53,
56,109,114.
[5] Moule,A. E. Half a century in China:Recollections and Observations[M]. 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911:21,47,82,84,87,93.
[6]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The Glorious Land:Short Chapters on China,And Missionary Work there[M]. London:Salisbury Square E.C,1891:70,78,79.
[7] The 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Missionary Conference. The China Church Year Book(First Year of Issue)[M]. 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LTD,1914:21.
[8] Chunch Missionary Society. Annual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f the 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 for Africa and East. One hundred and twenty fourth year,1922-1923[M]. London:Church Missionary Society,1923:5.
[9] 許瑤光.談?wù)恪さ谌怼ふ勏特S十一年初八日寧波失守事略[M].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刻本.
[10] 彭澤益. 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第二卷[M]. 北京:中華書局,1962.
[11] 慈溪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慈溪縣志[M].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2] 吳昶興. 憶周阮郇瑤師母:浸信會女傳道之光[J]. 金陵神學(xué)志,2010(1):1116.
[13] 盛觀熙.基督教西方傳教士在寧波的活動[M]//政協(xié)寧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寧波文史資料[M]. 寧波:政協(xié)寧波市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2011.
[14] 丁光. 伯明翰大學(xué)收藏的慕氏家族檔案[J]. 浙江檔案,2013(6):44.
(責(zé)任編輯: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