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燈
這次湖北荊州之行,能與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醒龍相遇,是最美的收獲之一。
初次與劉醒龍相遇,是在會場聆聽他的報告。作為知名作家,劉醒龍對語文教學事業(yè)卻無比熟稔。他指出,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應理論和實踐完美統(tǒng)一,作文最好的教學方式就是寫作,只有參與其中,才能有屬于自己的收獲。劉醒龍還提出,語文老師應有一種理想與擔當,一種文化大視野、文化危機感,一個國家最大的自卑源于文化的自卑,我們的語文教師肩負著文化啟蒙的重任。
再次與劉醒龍相遇,是晚上他在房間為其新作《蟠虺》簽名贈書。推開房門時,電視正定格在電影頻道,劉醒龍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電影的熱愛—— 作為金雞獎評委,他曾在半個月的時間內(nèi)仔細看過70余部電影后為其一一打分。同時劉醒龍老師也不掩飾對當前電影事業(yè)的擔憂:國內(nèi)太多的電影以資本驅(qū)動為第一導向,將社會責任和藝術(shù)美感置之不顧;在另一個極端,是太多的應付時事之作。這兩種模式浪費了太多資源,讓優(yōu)秀的電影作品難以得到關注。只有站在文化高度上,方能有如此胸襟與見識。
第三次與劉醒龍相遇,便是在歸途中看其最新大作《蟠虺》。驚心動魄,欲罷不能,一口氣讀完之后仍覺意猶未盡。蟠虺者,我國古代青銅器上類似蛇的花紋。作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青銅學界的泰山北斗多年來守護的青銅重器“曾侯乙尊盤”竟是一件“贗品”—— 一個官場偵探故事由此展開。在步步深入的情節(jié)中,無數(shù)為名為利為野心者,真可做假,白可變黑,無可生有,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一個滄海橫流的紛雜時代,需脊梁堅挺腰撐傲骨之人,堅守靈魂,堅守清白,堅守良心,不識時務者為圣賢。
俊杰和圣賢之辨,仿佛是兩千多年前荊楚大地上三閭大夫的發(fā)問,在劉醒龍這里得到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