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 楊楠
摘 要:翻譯工作坊有別于傳統翻譯課訓練模式,該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以培養(yǎng)職業(yè)化譯員為目標,倡導實踐為先,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和團隊協作精神。翻譯工作坊模式符合外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的發(fā)展方向,將成為專業(yè)譯員培養(yǎng)的新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傳統翻譯教學;翻譯工作坊;應用型翻譯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6)09-0115-03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加深,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往日益密切,譯員的作用愈加凸顯。但目前在街上卻總能見到令人費解的外語標識,一些翻譯公司常炮制不倫不類的譯文,作為未來翻譯行業(yè)中堅力量的外語專業(yè)學生卻還在紙上談兵,這令人尷尬不已。培養(yǎng)合格的應用型翻譯人是外語界的使命之一,但目前外語本科生大多缺乏翻譯的理論知識與經驗。目前如果希望受到更加有針對性的翻譯訓練,除了進入專業(yè)翻譯機構外,就只能報考翻譯方向研究生。所謂應用型翻譯人才必須適應社會的需求,知識深厚、翻譯能力扎實和綜合素質過硬。此處的“知識”指的是外語知識、專業(yè)應用領域知識和人文社會知識的綜合,此類人才需要既有勝任某種領域具體翻譯的能力,又要有豐富的綜合知識儲備,這需要借助于成熟的、有針對性的訓練。本科階段的翻譯教學深受傳統外語學術性人才培養(yǎng)思想的影響,鮮見專業(yè)的、與市場需求緊密對接的課程。
一、傳統翻譯教學
在外語學習中,翻譯最能考驗學生的外語綜合能力,也最能體現課堂教學效果。目前國內各種全國級外語考試中只有翻譯資格證考試是單獨的專項測試,其他都屬于外語綜合能力測試。由此可見,國家對外語學習者的翻譯能力培養(yǎng)極為重視。但是在傳統外語教學中,翻譯培養(yǎng)模式是將翻譯視為外語教學的一個分支。外語專業(yè)低年級階段不會開設獨立翻譯課,翻譯訓練主要依靠精讀課文翻譯和課后翻譯題,學生對翻譯理論和技巧的理解只能局限于具體的例子,很難形成系統。教師鮮有機會從語篇角度進行翻譯專項講解。教師多使用“譯文答案”與學生的譯文進行對比、點評,后者多處于被動聆聽狀態(tài),該翻譯教學被稱作“以作品為取向的翻譯教學”[1]。不可否認,該模式比較適合外語學習初期,此時學生的語法、詞匯等知識很有限,翻譯更類似于模仿,即將學過的句子和表達經過適當變形套用在譯文中。此階段的翻譯教學特點是:翻譯學習附庸化;翻譯講解碎片化,重語法、詞匯,輕語篇;唯“結果對比”至上。本科高年級會開設翻譯課,周期多為1學期,每周2學時。選材內容多為文學語體、報刊—政論語體,對實用性強的科學語體和公文—事務語體涉獵少;理論教學、策略講解占較大比重,翻譯實踐、譯作講評時間有限;一對多的情況下,教師只講評典型問題。限于課時和授課內容等,師生互動很少。學生的筆譯和口譯能力培養(yǎng)剛剛進入佳境課程已經過半。該模式主要依據是傳統的語法翻譯法,其本質是外語精讀課中翻譯練習的某種延續(xù)和深化。該課堂容易衍生教師絕對主導的灌輸式教學,雖然將其等同于“教師一言堂”未免武斷,但典型的“被動式聆聽”模式可能降低學生的積極性,使其對學習產生挫敗感,積極性和應變性會被逐步消磨掉。單向為主的信息傳遞模式在理論性強的課堂中效果顯著,但對實踐性突出的課程來說,確有可商榷之處。加強師生互動是扭轉局面的最有效方法,但礙于人數和時間限制,互動比重有限。教師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把翻譯思路厘清,長此以往,學生在聽懂教師的思路后便可能產生已經完全理解的錯覺,如讓其獨立翻譯,效果仍未必理想。
目前出現了新的翻譯教學理念:翻譯課逐漸向“學生為中心教學思想”轉變,提倡啟發(fā)式教學和個性化學習,鼓勵學生自主學習[2]。翻譯訓練逐漸由“結果對比模式”轉變?yōu)椤斑^程取向模式”,以求加強“學生對自己在執(zhí)行翻譯任務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的關注”,通過“討論成功將標記與理解的翻譯與語言知識運用到其他的翻譯任務中[3]。在課時少、周期短、其他課程聯動尚有困難的情況下,翻譯課大幅調整尚需時間。傳統模式經過實踐檢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對于剛步入高年級的學習者來說,傳統翻譯教學模式仍難以完全被取代。但一段時間后單向傳授的問題就會凸顯,因此在課外有針對性地開展翻譯訓練是很必要的。其作為傳統課堂的延伸,也在推動翻譯教學改革。翻譯訓練中,教師和學生都應該成為課堂的主體,這個意識必須明確傳達給學生。傳統課堂對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要擺脫經驗主義的束縛就必須勇于探索。
二、翻譯工作坊介紹
“工作坊”源于英語“workshop”,指工廠式、目的明確的團體性互助交流學習模式。翻譯工作坊培養(yǎng)模式產生于美國,已經成為歐美國家譯員培養(yǎng)系統中較成功的模式之一。該模式最早見于20世紀60年代美國的教育學、心理學和設計學領域。同一時期,美國的保羅·恩格爾(Paul Engle)將工作坊機制引入翻譯教學,在愛荷華大學創(chuàng)立了翻譯工作坊,自此工作坊模式被外語教育界所接受。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根茨勒(Gentzler E.)認為:“翻譯工作坊是一種類似于翻譯中心的論壇,在論壇上,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譯者一起從事翻譯活動?!盵4]翻譯工作坊是指在進行實踐、研究、探討、相互促進的翻譯學習活動?!胺g工作坊”強調的是學生的翻譯實踐而非理論研究。該翻譯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學生可接觸更新、更系統的翻譯知識和實踐,同時也意味著教師將面臨更大挑戰(zhàn)[5]。我國引進翻譯工作坊模式較晚,英語界約十年前才開始推廣,目前內地以及香港多所高校英語專業(yè)正在使用。有別于傳統課堂,翻譯工作坊的每一個參與者都是平等主體,相互交流、分享、合作解決實際問題,達到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目的。該訓練模式以真實或者模擬的任務作為訓練內容,學生的知識體系構建更多由自己決定。學生在翻譯和討論的過程中作為主體參與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不僅鍛煉翻譯能力,也加強了團隊協作力。翻譯工作坊不再是封閉式的,不再是教師對學生個體的單方向知識傳授,不再僅依靠每種語體發(fā)一兩例文配合以點帶面的講解,而是把翻譯實踐真正帶入了自主學習本身。目前俄語界將翻譯工作坊作為翻譯碩士的培養(yǎng)手段之一,本科生接觸的機會較少。
三、培養(yǎng)過程
2015年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面向哈爾濱理工大學俄語專業(yè)高年級學生的翻譯工作坊開始運行,工作坊結合學校整體辦學特色,以市場翻譯項目類文本為主要研究對象,培養(yǎng)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翻譯人才。本項目定位于以實踐促進翻譯能力,以翻譯提高整體俄語水平,構建輕松的互動性翻譯學習模式,調動學習者的主動性,形成系統的、相互促進的翻譯學習模式。以討論和對比的方式厘清翻譯思路,歸納翻譯技巧,初步接觸國內外重要翻譯理論,訓練中實實在在地體會翻譯過程中的思路轉變、處理、取舍等問題。能力的提升離不開經驗的積累,翻譯工作坊為學生提供高強度練習平臺,讓學生在討論中提升能力、體會合作。翻譯工作坊以學生間的翻譯實踐、翻譯討論為主,教師的組織和適當指導為輔。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特性決定了翻譯教師與普通外語教師的不同,翻譯教師除了具備深厚的外語綜合知識和教學知識外,還需要有較強的翻譯實踐能力和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對翻譯理論和策略有深入的研究,以便能夠對討論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進行答疑解惑。翻譯工作坊具體的操作程序如下:
1招募工作坊成員,選拔、組建團隊。
2制定輪值負責制度,保證每次訓練從籌備到總結全程有一個輪值書記官負責記錄和協助團隊成員進行資料整理。
3對指定材料進行翻譯后舉行譯文討論會。各成員將自己的譯文打印好共享給其他成員,會上各成員針對各自和他人譯文、遇到的問題等進行對比和討論。在翻譯工作坊開展活動的初期,可以由教師來指定翻譯原文,并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進行語體、題材選取的認識。在學生對選材工作熟悉后,將譯文選取的主導權交給每次討論會的輪值書記官。
4設立互評機制,學生們要認真研習其他成員的譯文,并進行點評與分析。討論中如果出現對某處的譯文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則對該處進行重點討論和重新翻譯。許多情況下,爭議點的出現都會引發(fā)熱烈討論,訓練成效尤為突出。
5教師在討論會上聽取討論意見,解答有爭議問題,適當簡要介紹普通翻譯課不涉及的內容,如國內外的一些重要翻譯理論簡述、自己的翻譯實踐心得、翻譯職業(yè)感悟等,為學生今后繼續(xù)學習翻譯學知識或是從事翻譯工作提供幫助。每次討論結尾時由書記官總結翻譯技巧、思路、問題。
6每一次討論之后,團隊成員要將自己以及其他人的問題、優(yōu)點、教師的指導整理成文字,并深入記錄自己的工作坊日志。每期的日志交給當期的輪值書記官整理,將好的譯文、誤譯及修改、有價值的討論等歸檔,并在下一次討論會之前收集大家的反饋和新問題,將這些材料一并保存。
7在學生的翻譯水平達到一定水準后,幫助學生與可靠的專業(yè)翻譯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學生所得經濟收益全部歸其自己所有。該合作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真正的工作中得到鍛煉,并將新發(fā)現的問題作為翻譯討論會的研究對象,但討論絕不涉及有關客戶利益的關鍵信息。
四、需要注意的問題
1非考試課程需重視。翻譯工作坊只作為專項的翻譯技能訓練,沒有列入選課系統,也不設期中、期末考試,表現不計入成績。沒有考試壓力,一些同學對訓練的重視有所下降,狀態(tài)偶爾出現起伏??荚嚤旧碇皇且环N手段,用來檢驗一定時期內教師的授課和學生的學習情況[6],實際上考試與吸收知識的關系經常發(fā)生顛倒,必須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學習的意義。翻譯工作坊中,學習內容的消化需要課堂各主體的共同努力,而不只是教師單向的意愿,最終討論取得成功是建立在教師與學生默契配合的基礎上。翻譯工作坊中教師和學生之間是相互促進的關系,教師將知識傳授給學生,也從學生的反饋中獲得信息,從而對教學法和訓練內容進行改進,對教師來說這也是極其寶貴的學習機會。該雙向互動在逐漸的磨合中可以達到平衡點,從而使翻譯工作坊各主體都獲得學習效果最大化。
2選材堅持市場導向。根據翻譯工作坊的目的,結合學生的切身需求,翻譯工作坊的訓練過程需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在原文文本的選擇和訓練形式上都必須堅持這一前提,工作坊成員應該有意識地選取市場中的翻譯項目資料作為翻譯對象(教師必須注重學生的版權意識強化和翻譯職業(yè)操守培養(yǎng),訓練只選取社會上已經公開的項目資料為翻譯文本,絕不擅自使用任何未經允許公開的資料,不泄露任何商業(yè)機密)。此類文本的翻譯訓練對于本科高年級學生就業(yè)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指導教師結合自身翻譯經驗進行輔助,幫助學生深切體會新鮮文本的行文和措辭,以求在翻譯過程中做到“地道和專業(yè)”。
3專業(yè)性文本知識強化。在日常學習中學生接觸的文本類型單一,對應用型文本的翻譯經驗和母語認知都有限。熟悉某種語體并熟練寫作或翻譯,需要系統性訓練和實踐。此時不能一味追求非教師主導,在翻譯前必須先由教師帶領學生對中文同類文本進行學習,重點體會修辭特點、句法規(guī)則等,這是翻譯前的必備功課。之后先進行由教師主導的專業(yè)文本翻譯,教師對重要翻譯規(guī)則要事先講解,而后進入自主翻譯和討論。翻譯工作坊的時間和頻度畢竟有限,最理想的訓練效果也只是限于幫助學生盡可能地多了解翻譯知識、多體驗實用語體翻譯實踐,而最真實和豐富的翻譯感悟和實踐能力只能由學生在工作中逐漸積累。
4師生角色新定位。部分學生對教師主導過于依賴,在翻譯工作坊訓練初期表現出不適應,在需要獨立表達時仍慣性地期待教師先給予提示。對于不繼續(xù)讀研的學生,本科高年級是其步入社會前的最后緩沖,學習獨立思考是適應社會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訓練中必須及時幫助學生進行身份反轉。
5校企合作需跟進。隨著翻譯工作坊訓練的深化,需幫助學生從課堂走進社會實踐,例如加入翻譯公司。企業(yè)追求的是經濟利益最大化,學校追求的是辦學效益最大化,學生追求的是就業(yè)的便捷化[7]。企業(yè)更傾向招聘有經驗的成熟譯員,一般不愿花費資源在新員工的培養(yǎng)上,認為培養(yǎng)合格的翻譯人才只是學校的任務。與翻譯公司的合作中,需要在學校培養(yǎng)模式和企業(yè)需求間尋求平衡,積極為學生爭取實踐機會。
五、結論
翻譯工作坊模式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不再只是處于被動式地接受知識的環(huán)境中,而是在自身積累的基礎上,借助于多向交互式的交流和學習來接受知識,并進行信息加工、交流和內省。這樣的訓練可以將學生之前學習到的翻譯理論與翻譯實踐緊密結合,學生得到的訓練更接近未來的職場翻譯。翻譯的內容不再局限于教材或教師指定的內容,而是可以依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在教師的輔助下進行原文選取。翻譯工作坊教學不以傳統的方式傳授翻譯知識,而著重對在翻譯過程中如何閱讀、如何理解以及如何傳達思想進行自由討論,它是一種反思性實踐的體驗[8]。這樣的模式讓學生在訓練中具有更大的主動性,讓翻譯從教師要求的“你該學”逐漸轉變?yōu)閷W生想要的“我要學”。需要指出的是,作為高強度訓練模式,翻譯工作坊可以在訓練層面最大限度地提升翻譯實踐能力,但是與真實的翻譯工作仍有差距,真實的翻譯工作將會比在校訓練更復雜。翻譯工作坊主要是授以“漁”,而非“魚”。翻譯工作坊不應該因學生畢業(yè)而終止,下一步需要建立在校生與畢業(yè)生網上討論機制,讓翻譯訓練沖破傳統模式的樊籬和在校時間的界限。
參考文獻:
[1]朱玉彬,許鈞.關注過程:現代翻譯教學的自然轉向[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0,(1):84—88.
[2]胡壯麟.外語教學理念的發(fā)展[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5,(1):21—25.
[3]曲雯,蘇靜.翻譯教學模式的過程取向和譯品取向的區(qū)別[J].現代營銷·營銷學苑,2012,(2):265—268.
[4]霍興.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微探[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1):110—114.
[5]肖青.電梯行業(yè)英語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探究[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8):83—85.
[6]楊楠.科技俄語翻譯考核方式改革設計[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9):172—173.
[7]王紅超.校企合作翻譯實訓工作坊STSRT模式研究[J].邯鄲學院學報,2013,(2):106—108.
[8]李明,仲偉合.翻譯工作坊教學微探[J].中國翻譯,2014,(4):32.
(責任編輯:劉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