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瑛
[摘 要]模式化的語文教學中,美的缺失源于朗讀的忽略。教師要重視朗讀指導,用朗讀留住語文中的美。創(chuàng)境導讀,感受情境美;含英咀華,品味形象美;亮點回讀,欣賞寫法美;激情引讀,體驗情感美。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能讓學生品味語文之美,享受語文學習的樂趣。
[關鍵詞]朗讀 語文教學 感悟美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10-060
語文教學理應是一次尋美之旅,文本中蘊涵的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等正是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感受語文魅力的絕佳載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從創(chuàng)設情境、賞析語言、品味寫法、體驗情感幾個方面入手,通過有效的朗讀指導,引領學生讀出興味,享受語文所獨有的情趣。
一、創(chuàng)境導讀,感受情境美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勾畫出了一個獨特的情境,能引領學生進入一個新的天地。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通過語言描述,多媒體、圖畫展示或利用插圖、活動創(chuàng)境等,營造一個語文學習的場,引導學生在朗讀中加深感受,受到美的熏陶。
如古詩《草》蘊涵著優(yōu)美的意境和深遠的哲理,而這些意境和哲理的感悟對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是個難點。特級教師于永正在執(zhí)教時就巧妙運用板畫小草、動作模仿等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詩意并感悟詩情。學生在興致盎然的活動中想象畫面,誦讀古詩,讀出了青青小草的頑強生命力,讀出了春天里小草煥發(fā)生機、欣欣向榮的美好情境。
二、含英咀華,品味形象美
在教學中,教師可針對文本的文體特點,引導學生抓住最能體現形象美的各類描寫,圈、畫、批、議,含英咀華,潛心會文,賞析品味文中經過反復推敲而準確運用的詞語、佳句甚至標點符號,在此基礎上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誦讀,讀出形象,還原情景,品味形象美。
文本中各類修辭手法的運用,具有耐人尋味的含蓄美。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變換寫法對比讀來體會語言之美。如比喻句、擬人句的賞讀,可結合事物特點,展開想象,體會修辭運用的妙處,讀出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草原》一課的學習,在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時,教師緊緊抓住文中幾個比喻句,引導學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用換詞法體會“繡”字的精妙,感受老舍精湛的語言藝術。通過討論,學生感受到“繡”比“貼”“裝”等字更能準確地表明“綠毯”和“大花”是渾然一體分不開的。此后,教師指導學生讀出這種渾然一體的美。為了讓學生理解“渲染”和“勾勒”兩個詞,教師讓有美術特長的學生上臺演示這兩種畫法的區(qū)別。對“翠色欲流”的理解,則讓學生品味“流”字,展開想象,體會草原的無限生機。
三、亮點回讀,欣賞寫法美
好書不厭百回讀,好的文章也需要在精妙處進行欣賞性的回味品讀,從而更好地實現以讀促寫,讀寫遷移。有的文本獨特的結構讓人耳目一新;有的首尾呼應,結構嚴謹;有的語段結構鮮明、層次清晰,如并列語段、總分語段等;有的巧設懸念與伏筆,引人入勝;有的題目別具一格,新穎別致……教師可引導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把握基本情感之后,通過分角色朗讀、輪讀、賽讀等方式,再次整體感悟全文,重點對文本寫法中的亮點之處進行欣賞性回讀,以加深領悟,習得方法。
《諾曼底號遇難記》一課的語言描寫很傳神,生動刻畫出人物的形象。教師指導學生讀懂課文之后,讓學生嘗試練讀,看怎樣讀才能符合人物身份及當時的情景。學生體會到需要快速讀,聲音要厚重些,這樣才能顯出船長的威嚴。之后,教師讓愿意當船長的學生站起來,與教師分角色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再次體會到船長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的品質,感受到人物描寫的精妙。
四、激情引讀,體驗情感美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通過優(yōu)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進學生和諧發(fā)展,使他們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教材中的選文文質兼美,具有鮮明的情感性。教學中,教師可抓住文本中最能體現人物形象及情感的重點語段,采用激情導讀,引導學生透過形象讀出情感,讀出真善美,達到以文化人、教書育人的最終目的。
《成吉思汗和鷹》一課,在讀完全文之后,可引導學生重點朗讀最能體現課文主旨的一句:“永遠不要在發(fā)怒的時候處理任何事情?!睘榱俗寣W生體會到成吉思汗的沉重心情,教師去掉了句子中“永遠”“任何”兩個詞語,讓學生對比讀讀,說說體會。學生很容易就感受到兩個詞語有強調的作用,在朗讀中需要重讀。教師再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想象:“如果用這句話勸老師,該怎么說?如果把這句話送給自己的好朋友,該怎么說?”以此引讀,讓學生在多樣化的朗讀中加深體會,領悟課文蘊涵的情感。
總之,美是語文的生命,是語文教學豐盈、靈動的精神源泉。無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都不應沖淡語文之美,更不能漠視對美的鑒賞。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