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禮純
【摘要】近年來,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到來,徹底打破了傳統(tǒng)的媒體壟斷話語權的時代,人們在新時期迎來了“話語狂歡”的“微時代”。在社會公眾心中“微博反腐”、“微博問政”、“微博輿論監(jiān)督”已經成為他們廣為關注的焦點問題,通過這些媒體的反應,人們能夠及時了解社會的動態(tài)、關注并積極參與社會事件,在正確的思想輿論的引導下,建立“以人為本”的自媒體時代。那么,在“微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權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zhàn)?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如何在新形勢下產生博弈?這將是本文研究的重點內容。
【關鍵詞】“微時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博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29-02
一、引言
早在2012年,我國教育部、國家語委頒布的《2011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中提到了“微博”一詞,并提出:“微博”是主要的社會熱點話題之一,一個“微”字成為當年使用頻率最高的漢字。這不僅充分體現(xiàn)出年度用字的特點,更真實地記錄了我國社會大眾的生活狀況。由此而引發(fā)的關于 “微”字的造成格式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話題,例如:微生活、微電影、微訪談、微招聘等。我們是生活在 “微時代”的人,在現(xiàn)代化的信息技術和環(huán)境的影響下正經歷著由 “微”帶來的生活方式的變化、社交方式的變化、話語權方式的變化,這場“微革命”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降低了新聞業(yè)的從業(yè)門檻,引領著人們可以站在事件現(xiàn)場,每個人都有麥克風、每個人都有發(fā)言權。在這個自由、便捷、開放的話語權表達平臺上,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正一步步發(fā)生著改變,我們的視野更開闊了,我們參與公共事務的渠道更豐富了。隨著我國網民數(shù)量的增加和規(guī)模的擴大,網民中用“微博”的使用率超過了60%,“微時代”的到來使得人們獲得信息、生活學習、社交娛樂的方式更加快捷。據(jù)不完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90后、當代大學生已經成為“微博”用戶的生力軍,這一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充分顯示出“微博”用戶整體年齡呈現(xiàn)出年輕化的發(fā)展趨勢。隨著騰訊“微信”的廣泛使用,這是繼“微博”之后深受高校大學生廣泛歡迎的一種新媒體。在短短三年的時間內,“微信”的注冊用戶就超過了6億,每天活躍在微信中的用戶超過了2億?!拔r代”的到來使人民大眾能夠有言既出、有感而發(fā),我們迎來了真正的“草根話語時代”。在這種新媒體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受教育者們體會到了話語權帶來的身心快樂和深深的滿足感。但是,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具有兩面性,對于正處于發(fā)展時期的“微信”、“微博”而言,就如同網絡一樣是一把“雙刃劍”,在利弊共存的“微時代”,帶來話語權的隱匿性、公開性使得那些“微信”、“微博”中語言濫用現(xiàn)象嚴重,充斥著話語暴力、網絡謠言,甚至是大量商業(yè)話語、娛樂信息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缺乏正確引導的情況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逐漸被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弈究竟誰是贏家?
二、“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微博”2.0的發(fā)展代表著“微時代”的到來,人們的語言表達更加民主化、開放化、自由化,擴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現(xiàn)的空間環(huán)境,高校師生在“微時代”中言語更加自由、獲取信息的途徑更為廣泛。不可否認,“微時代”在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新契機同時,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
2.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權威削減
不同于傳統(tǒng)的信息傳播,在“微時代”信息傳播呈現(xiàn)出海量化的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當代大學生,不僅是信息的生產者,更是信息的消費者、傳播者。在“微博”、“微信”中要求信息的傳播長度不能超過140個字符,這樣的條件,用戶無需花費太多的時間來思考發(fā)送的信息內容,只要通過簡單明了的話語,就能夠實現(xiàn)信息的傳播。隨著現(xiàn)代通訊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們可以通過電腦傳播、發(fā)布、轉發(fā)信息,還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實現(xiàn)這些功能,這在很大程度上大大降低了人們發(fā)布信息的門檻,超越了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限制。面對這種簡單而便捷、迅速的信息傳播方式,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更快了,對信息的需求量也越大了。多年以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是通過課堂教育的形式向學生進行正面思想認識的傳播,但是,這種教育的形勢比較單一、環(huán)境比較封閉。高校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者一直以來處于壟斷的地位,大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來自教育者的單方面的信息傳輸。而“微時代”的到來徹底改變了信息傳播與獲取的方式,人們實現(xiàn)了對海量信息的迅速共享和傳播。在海量信息面前,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正能量的信息被很多學生拋棄。
2.2.“微時代”使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話語權受到了沖擊
每個人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可以將自己的思想認識表達出來,尋求與他人進行溝通的最佳途徑,并通過話語來影響他人的具體語言行為。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fā)展,“微信”、“微博”的發(fā)展鼓勵人們能夠自由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對事件的感受,但是,不斷擴大的語言空間、碎片化的傳播帶來了多元化的傳播內容,使得“微信”、“微博”中信息泛濫成災。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話語權引導力。例如:隨著經濟全球化發(fā)展形勢的日趨激烈,西方國家敵對勢力妄圖通過思想和價值觀的滲透對我國的受教育者,特別是大學生進行思想上的滲透和影響,以實現(xiàn)他們“分化”、“西化”中國的險惡詭計。由于在“微時代”,大學生信息傳播中傳統(tǒng)的把關者的角色和地位逐漸被弱化,信息發(fā)布的門檻也降低了,在缺乏必要的信息過濾和監(jiān)督的情況下,“微博”已經成為國內外思想交鋒的主要陣地,任何不良的信息都可以在短短的幾秒鐘內通過微博、微信的形式傳遞給大學生,西方國家的各種腐朽思想、極端的言論、對我國各種不負責任的指責和誹謗、嚴重有損我黨和國家領大人正面形象的言論充斥在其中,這無形中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影響,對大學生對祖國和執(zhí)政黨的信心和擁護的影響更大,更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潛在的威脅。再例如:在微博中,有人利用這一交流平臺大肆炫富、炒作、娛樂、色情等信息使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和三觀受到了沖擊。
2.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語言吸引力降低
隨著網絡的迅速普及,各種網絡語言在網民的創(chuàng)造下產生,網絡語言以其生動、幽默、簡介的巨大特點深受廣大網民的喜愛,并通過微信和微博的形式迅速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身處“微時代”的人們已經習慣了用網絡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認識,網民們填詞造句的能力越來越強,很多網絡語言層出不窮,這些網絡語言具有極強的娛樂性、原創(chuàng)新、惡搞性、隨意性,在網絡時代傳播的速度更快。例如:女漢子、奇葩、土豪、倒逼、逆襲、元芳你怎么看、高富帥VS白富美、屌絲、切糕、甄嬛體、走你等等。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余者的語言具有較強的嚴肅性、枯燥性、形態(tài)性,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詞匯也具有嚴肅性、語句也比較規(guī)范化,內容更新較慢,并缺乏個性化與生活化的特點。當代大學生作為獨具特性的一代,他們思維活躍、樂于接受并不斷適應新鮮事物、愿意進行自我表現(xiàn)。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tǒng)的教育話語和“微時代”中廣泛流行的網絡語言相比,二者的差異顯而易見。在這種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下,大學生對一成不變、缺乏新元素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是毫無興趣,久而久之更是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較強的排斥、抵觸、反感的情緒,教學效果也就不盡如人意。
三、適應“微時代”,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歷了從理論到實踐、從現(xiàn)實到虛擬、從課堂到課外延伸的發(fā)展與轉變過程,大大促進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氛圍的發(fā)展,使其更加民主化、信息傳播載體更加便捷化、信息擴展空間更加廣泛化。認真審視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情況,針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探索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對策。
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與時俱進,樹立“微意識”、創(chuàng)新“微行動”
在“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仍不容小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立足自身發(fā)展,與時俱進,積極適應“微時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沖擊和機遇,在這場博弈中贏得主動權。“微時代”的到來促進了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轉變,在知識構成上應該更加熟悉和運用新媒體技術等具有綜合素質的信息傳播工具,并對自己的自身素養(yǎng)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擁有淵博的專業(yè)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還必須具備運用新媒體、接受新信息、組織和傳播教育信息的能力。爭取使自己成長為具備良好的媒介素質、熟練地運用新媒體技術的能力、成為繼擁有良好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yǎng)、堅定地政治信仰和正確的道德觀、法治觀的又一具有時代特色的綜合能力的教育者。例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將“微時代”背景下那些容易被大學生接受的、能夠充分利用與提高教育效果的微語言體系與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和目標結合在一起,利用這些良好的語言資源,具有創(chuàng)新思維的對微語言進行加工和再利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課堂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3.2尊重大學生的語言表達,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
信息時代的發(fā)展和大眾傳媒技術的不斷革新,引領這著各種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興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正視媒介素養(yǎng)教育,正確引導大學生行使自己的話語權。在“微時代”這一話語權環(huán)境比較開放、自由、便捷的平臺上,對于處于獨立地位、自主意識強的大學生而言,話語權的保障和獨立行使充分體現(xiàn)出他們對社會焦點問題、熱點新聞的廣泛關注,這也是大學生積極參與目前社會民主進程的一種最佳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重視和尊重他們的話語權,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思路,努力探索在“微時代”環(huán)境下如何實現(xiàn)師生的互動模式,不僅要尊重大學生的話語權,還要保證他們話語權的實現(xiàn)。但是,對于網絡謠言、垃圾信息、商業(yè)廣告等不良信息要正確引導學生不能成為虛假信息、錯誤觀點的傳播者,并不斷提升他們對正面信息的判斷能力。
3.3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載體,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構建新平臺
隨著社會對微信、微博的廣泛關注,我國共青團中央學校部、新浪微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對大學生的微博使用情況發(fā)布了年度報告,建立在新浪微博基礎上的微博總數(shù)中,各種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賬號已經超過了20萬個。例如:全國高校社團賬號、高校團委賬號、學生會賬號、研究生會賬號等。大學生通過微博能夠瀏覽這些賬號中發(fā)布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內容和信息,這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微博陣地上一到靚麗風景線,是高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學生服務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大學生作為“微時代”的主力軍,對微博、微信有著較強的依賴性,這也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因此,高校應以此為基礎,構建“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平臺,占領微博、微信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為在“微時代”中的博弈奠定基礎。
總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伴隨著時代的變化而呈現(xiàn)出不同內容和形式,“微時代”的到來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各高校必須與時俱進、構建“微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臺,為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1]朱琪.“微時代” 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大學教育,2013 (05).
[2]陳遠臨.“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和對策[J].南方論壇,2013(11).
[3]鄧暉.逾九成大學生對實現(xiàn)中國夢充滿信心[N].光明日報,2014-05-27(04).
[4]胡瑋,馬靜.“微時代”對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負面影響及對策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4(05).
[5]王冬梅.網絡環(huán)境下提升社會主義主流文化引領能力的著力點[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