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調(diào)查——以巖灣歌場為樣本

2016-04-22 05:15:34王文明鈕小靜王淑貞吳述明
懷化學院學報 2016年2期
關鍵詞:靖州音樂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王文明, 鈕小靜, 王淑貞, 吳述明

(1.湖南省民間非物質(zhì)文化研究基地; 2.懷化學院 民族學研究所; 3.懷化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

4.懷化學院 商學院; 5.懷化市民宗委, 湖南 懷化 418008)

?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調(diào)查
——以巖灣歌場為樣本

王文明1,2,鈕小靜3,王淑貞4,吳述明5

(1.湖南省民間非物質(zhì)文化研究基地;2.懷化學院 民族學研究所;3.懷化學院 音樂與舞蹈學院;

4.懷化學院 商學院;5.懷化市民宗委, 湖南 懷化 418008)

摘要: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越,傳承歷史久遠,傳承譜系清晰,參與民族多,參與人數(shù)多,四語通用,四腔同唱,時空結(jié)構(gòu)合理,是各寨居民傳承和弘揚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陣地,是苗侗漢各族居民交流溝通、增進友誼的重要方式,也是青年男女玩山戀愛的重要機會,是湘黔二省毗鄰四縣極為珍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具有極其重要的多層面價值,搜集、整理、挖掘四十八寨趕歌場的寶貴資料,探討其有效保護、原真?zhèn)鞒泻蛣?chuàng)意開發(fā)方式,迫在眉睫。

關鍵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民俗;音樂文化;四十八寨趕歌場;靖州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是流傳在湖南靖州以及湘黔毗鄰地區(qū)的民族民間歌會習俗。靖州有10多個歌場,每個歌場一年一次歌會,時間在農(nóng)歷三月至十月的戊日中擇定,形成四鍬區(qū)、多民族、多語言、四腔調(diào)、一個歌場數(shù)十個歌堂熱鬧而龐大的場面,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大量歌詞即興創(chuàng)編,比應變,比口才,看誰唱得好。每逢歌場,四十八寨苗族侗族居民像趕市場一樣趕歌場,交往交流,對歌侃古、暢敘情義、玩山戀愛,人山人海,歌聲如潮。千百年來,相沿成俗。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傳承彌艱,面臨瀕危,保護傳承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對于豐富和完善我國民族民間多元音樂文化,豐富民族聚居地區(qū)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民族團結(jié)進步等,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為了解、收集、整理靖州等地48苗寨、侗寨趕歌場習俗的相關資料,保護少數(shù)民族音樂習俗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特作此調(diào)查,現(xiàn)報告于后,敬請靖州等地四十八寨居民和廣大讀者、專家指正。

一、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歷史淵源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是居住在交通閉塞的大山中苗族、侗族青年男女交往、相識、相知與愛戀的民間娛樂活動,是該區(qū)域各族人們以歌會友,交流溝通,加強了解,增進友誼,促進團結(jié),交融和諧的民間音樂盛會。

(一)所在區(qū)域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分布地域廣闊,地跨湘黔靖州、會同、錦屏、天柱四縣毗鄰地區(qū),以巖灣歌場為中心,北接天柱竹林,東達會同廣坪,南至靖州平茶,西連錦屏三江等地的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南北80余千米,東西30——60余千米。北緯26°30′—26°80′,東經(jīng)109°10′—109°70′,國土面積200余平方千米;俗眾為該區(qū)域10余萬苗族、侗族、漢族人民群眾。

(二)生態(tài)環(huán)境

該地區(qū)處于云貴高原東中部緩坡地帶,渠水(沅水支流)中游以西,清水江(沅水主流)中下游、亮江(清水江支流)中下游東部地區(qū);氣候濕潤溫和,年均氣溫攝氏20度,年降水量400毫米,無霜期300天左右。域內(nèi)山高林密,處處青山綠水,森林覆蓋率高達80%左右,為中華生態(tài)肺葉;物產(chǎn)豐富,盛產(chǎn)黃金、藥材和“苗木”、“廣木”等馳名木材;苗族、侗族、漢族居民聚居、雜居于此,融洽相處;人們以渠水、清水江和亮江為對外水路交通動脈,明清以降,運出大量木材,運進日用百貨,享衣食豐足之樂。這種優(yōu)越的地理條件與人文條件為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奠定了良好的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生態(tài)環(huán)境。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以古靖州4鍬片區(qū)48寨為依托,靖州上鍬9寨(楠木山、塘龍、高營、高坡、爛泥沖、三江溪、大溪、銀萬溪、塘保),中鍬9寨(地筍、地背、弄沖、地廟、水沖、菜地、黃柏、萬才、巖嘴頭),下鍬6寨(皂隸、孔洞、柯寨、官田、排寨、銅鑼),外鍬天柱的竹林、地坌等18寨和錦屏的茅坪、亮江等6寨。形成四方坡、兩頭坳、龍鳳山、平芒四大古歌場。

由于人口繁衍,村寨發(fā)展,到了清末,靖州一縣已經(jīng)形成四方坡、兩頭坳、牛筋嶺、巖灣[1]、巖寨、楊柳坳、蛤蟆塘、淦沖巖、潭洞屋背、將軍廟10大歌場。這10大歌場直接依托附近的牛場、塘款、銅鑼等43個村寨。這43個村寨分布于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的大堡子、坳上、三鍬、鋪口、藕團、新廠、坪茶等鄉(xiāng)鎮(zhèn)。

(三)歷史淵源

靖州四十八寨苗族侗族居民為了休閑娛樂、交往交流和溝通聯(lián)誼,青年男女為交友戀愛,探尋將交流與娛樂融合的新形式。《緣由歌》講明了歌場的這一起因,“客家玩龍燈,侗家吹蘆笙;平秋吃牯臟,鍬里起歌場?!盵2]鍬里人們約定俗成,形成將交往、交流與娛樂融合為一的趕歌場活動。

古代楊武王首開歌場。如《流離歌》所唱:“當初古人楊武王,武王手內(nèi)開歌場。武王留下這條路,如今才得這團齊”[2]。據(jù)考證,三國時期,鍬里各寨尚處于部落聯(lián)盟狀態(tài),楊武王是該地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他開辟了歌場,是后來四十八寨歌場的早期形式。

三國至隋唐,這一帶歌場逐漸增多。趕歌場的《源流歌》唱道:“首開歌場四方坡,再開歌場龍鳳山,交界之地兩頭坳,大路插板開平芒”。歌場由首開的四方坡而逐漸擴展為四大歌場,趕這四大歌場,逐漸成為域內(nèi)村寨人民群眾重要的習俗活動。

五代至宋明,歌場數(shù)量進一步增多。五代至宋,湘黔毗鄰地區(qū)(今20多個縣)為誠州轄地,州治今靖州渠陽鎮(zhèn)。明代曾設靖州府,府治渠陽鎮(zhèn),下轄黎平、錦屏、天柱等衛(wèi)所,木材經(jīng)水路外運,交易量與日俱增,經(jīng)濟發(fā)展。五代至宋明的數(shù)百年間,靖州、錦屏、天柱、會同毗鄰地區(qū)的48寨形成,已有四方坡、兩頭坳等10多個歌場,形成比較完善的趕歌場習俗的時空體系。

清代至民國,這一帶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展,人口繁衍,村寨增多,歌場也增至20多處,巖灣歌場成為20多個歌場的中心歌場。清代,黎平設府,錦屏與天柱分別設縣,改隸貴州,于是形成以靖州巖灣歌場為中心的湖南省的靖州、會同與貴州省的錦屏、天柱兩省四縣毗鄰地區(qū)“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

這一習俗歷經(jīng)1700余年,沒有間斷?!拔幕锩逼陂g,巖灣歌場的歌會也在延續(xù)傳承。

二、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的靜態(tài)要素

(一)主要樂器

木葉四十八寨歌場對歌的輔助樂器為木葉,木葉滿山坡,信手拈來,比比皆是,木葉吹奏起來聲聲入耳,婉轉(zhuǎn)悠揚,最能傳情達意,是熱戀中的男女最喜愛的“樂器”。

1.嗩吶。趕歌場的人們自制嗩吶。嗩吶主要在最隆重的對歌中啟用,一般對歌不用。

2.笛。自制的笛有竹笛、葉笛與花笛。其中,竹笛有橫笛與豎笛;葉笛有木葉笛和草葉笛;此外還有莽號等。

3.打擊樂器。主要有鼓、鑼、鈸等。這些打擊樂器在最隆重的歌會才啟用。

(二)歌集作品

第一,縣文廣新局于2012、2013、2014年攝制整理《巖灣歌場錄像集》①。

第三,吳作光等2014年編寫《巖灣歌場歌集》稿①。

第四,應民族文化培訓班教學之需,吳作光等編寫《四十八寨趕歌場》教材①。

(三)空間場所

湘黔毗鄰地區(qū)趕歌場習俗的文化空間場所,先有歌場20多處。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西部,原三鍬片區(qū)的24寨,發(fā)展為現(xiàn)在的43寨。歌場由原來四大古老歌場,發(fā)展到現(xiàn)在僅靖州一縣境內(nèi)就有10多處。三鍬鄉(xiāng)的楊柳坳歌場、蛤蟆塘歌場、地筍歌場、菜地歌場,大堡子鎮(zhèn)的兩頭坳歌場、巖寨歌場、巖灣歌場、茶坪歌場,新廠鄉(xiāng)的將軍廟歌場,藕團鄉(xiāng)的牛筋嶺歌場、潭洞屋背歌場、槍木當歌場,鋪口鄉(xiāng)的淦沖巖歌場等。

(四)代表性歌師及其傳承譜系

由于四十八寨分布范圍寬廣,包括的村寨多,各村寨均有著名歌手、歌師代代相傳,從四十八寨中心歌場巖灣歌場近百年來傳承譜系可見一斑。

巖灣歌場的代表性歌師與歌場主持人傳承譜系

1.第一代傳承人

陳金榮,男,靖州大堡子鎮(zhèn)銅鑼人,生卒年不詳,著名歌師,寨老,巖灣歌場三位發(fā)起人之一。已故。

2.第二代傳承人

吳會湘,男,1900年生,大堡子鎮(zhèn)同樂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已故。

3.第三代傳承人

吳本忠,男,1924年生,大堡子鎮(zhèn)同樂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已故。

吳恒美,男,1926年生,大堡子鎮(zhèn)同樂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已故。

4.第四代傳承人

吳展成,男,1930年生,大堡子鎮(zhèn)同樂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已故。

吳作光,男,1938年生,大堡子鎮(zhèn)巖灣村人,著名歌師,苗歌、侗歌、酸湯語歌傳承人,歌場主持人。

吳作忠,男,1935年生,大堡子鎮(zhèn)同樂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

吳作沛,男,1938年生,大堡子鎮(zhèn)巖灣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

5.第五代傳承人

羅定培,男,1950年生,大堡子鎮(zhèn)塘款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

杜華英,女,1953年生,大堡子鎮(zhèn)巖灣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

向玉蓮,女,1959年生,大堡子鎮(zhèn)巖灣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

吳遠斌,男,1957年生,大堡子鎮(zhèn)巖灣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

粟永梅,女,1958年生,大堡子鎮(zhèn)巖灣村人,著名歌師。

6.第六代傳承人

龍林蘭,女,1961年生,大堡子鎮(zhèn)同樂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

楊文桂,女,1962年生,大堡子鎮(zhèn)同樂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

龍泉芝,女,1966年生,大堡子鎮(zhèn)巖灣村人,著名歌師,歌場主持人①。

7.靖州四十八寨其他歌場歌師的當代代表性傳承人

兩頭坳歌場:潘光忠、楊云來、推榮錦;

巖寨歌場:楊漢成、潘萬信、吳海桃;

楊柳坳歌場:楊云生、吳恒冰等10人;

蛤蟆塘歌場:潘啟海、潘玉金等6人;

淦沖巖歌場:吳福英、吳月英等4人;

牛筋嶺歌場:謝弟賢、謝科滿等15人;

將軍廟歌場:吳光宣;

潭洞背歌場:吳世喜、吳三麟等7人①。

三、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的活態(tài)傳承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作為苗族、侗族的歌會習俗,不同于古州(貴州榕江一帶)四十八侗寨和貴州青山界一帶四十八苗寨的歌會,有其特定的歌場空間布局和各歌場繼起性時間序列,有其獨特的對歌主體、對歌秩序、多彩形式、豐富內(nèi)容和突出特點。

(一)歌場的運行方式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的運行方式有對歌主體、對歌空間場地、趕歌場時間結(jié)構(gòu)和對歌秩序等構(gòu)成。

1.對歌主體。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的傳承主體是各寨居民,這是不分民族的,域內(nèi)的苗族居民、侗族居民和雜居其間的漢族居民等都趕歌場,都是該習俗的傳承主體。該習俗的操辦主體是各歌場所在地的寨老與全寨居民。該習俗的對歌主體,一是參加對歌的各村寨代表隊,許多村寨有多支隊伍參加對歌;二是參加對歌的房族代表隊,或者家族代表隊;三是家庭對歌隊伍;四是參加對歌的歌師、歌手等個人。臨近歌場的各個村寨的人們,不分男女老少,都去“趕歌場”,或者對歌會友,或者侃古喝酒,或者觀歌場、看熱鬧、趕市集。

2.各歌場的空間格局。靖州四十八寨歌場由靖州四鼓樓、四鄉(xiāng)所、四方坡、兩頭坳、牛筋嶺、巖寨和天柱縣竹林鄉(xiāng)的龍鳳山、坌處鎮(zhèn)平芒等20多處大型歌場組成,每個歌場平均覆蓋周邊4——6個村寨,四鍬片區(qū)各寨居民可就近擇地趕歌場,形成了布局比較合理的歌場宏觀空間格局。其中,巖灣歌場因地處四十八寨中心,每年周邊各寨上萬居民前來趕歌場,人如潮,歌如海,熱鬧非凡。每個歌場有若干歌堂和玩山場地等,形成了比較合理的歌場微觀空間結(jié)構(gòu)。

3.各歌場的時間序列。以靖州內(nèi)鍬24寨為主,形成了四十八寨約定俗成的趕歌場時間。一是遵循“逢戊不動土”,就去趕歌場的時間習俗;二是形成各歌場節(jié)會的固定時間。如“三月初三楊柳坳(三鍬鄉(xiāng)),四月初八蛤蟆塘(三鍬鄉(xiāng)),五月十五兩頭坳(大堡子鎮(zhèn)),六月初六將軍廟(新廠鄉(xiāng)),六月廿五趕巖寨(大堡子鎮(zhèn)),七月十四趕巖灣(大堡子鎮(zhèn)),七月十五牛筋嶺(藕團鄉(xiāng)),九月初九淦沖巖(鋪口鄉(xiāng)),十月十五潭洞屋背(藕團鄉(xiāng))”等,構(gòu)成了四十八寨系列歌場習俗的時間序列。

4.歌場中的對歌秩序。每個歌場在空間上有“玩山”場地和數(shù)十個“歌堂”?!巴嫔健眻龅卦诟杼酶浇纳狡律?、密林里、大樹下,是青年男女幽會對歌、談情說愛的隱秘之地;青年男女按照邀約、問候、贊揚……的順序?qū)Ω?,表達自己誠摯的愛意。“歌堂”是對歌的基本單位,每個“歌堂”由不同寨子或者家族的代表隊及其歌手組成。各歌堂的歌師、歌手按照對歌程序依序進行,整個歌場時空分異,井然有序。

5.趕歌場習俗的操作方式。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的各個歌場按照約定俗成的固定時間、一年一會、場會一致、依序進行的運作模式進行。人們按照趕場(趕集)方式,到各地趕歌場,以對歌為主要形式。對歌有“歌堂”對歌、玩山對歌、喝酒對歌等不同方式。

按照熟悉程度、邀約狀況,以及參與者的興趣愛好等組成歌堂的對歌群體。歌堂對歌按照問候歌、侃古歌、人生禮儀歌……離別歌的順序進行。巖灣歌場的歌堂多時達100多堂。

玩山對歌是青年男女在玩山中談情說愛的對歌方式。其中既有陌生的初次交往,也有二次相約交往、三次深度交往等不同情況。玩山過程中,男女成雙成對,邀約在一起,由禮節(jié)性問候致意,到步步加深了解的對歌,再到互致愛慕的對歌,相約下次歌場再會的對歌,或者訂立終身、山盟海誓的對歌等。

沒有邀約的人員參與某一歌堂,或者加入某一對男女之間對歌,叫做“插堂”,或者“插隊”,全憑自己的才智。

喝酒對歌是參加歌場的人員邀約一起,或者是歌場地主方請趕歌場的客人喝酒劃拳吃飯過程中的對歌方式。

歌堂對歌與玩山對歌、喝酒對歌等分開進行。

(二)對歌的形式內(nèi)容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具有獨特而稀有的多彩形式,以及生動而典型的豐富內(nèi)容。

1.歌場中對歌的語言。以靖州巖灣歌場為中心的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是以苗族為主、兼有侗族、漢族參加的多民族歌場節(jié)。歌場的對歌有苗話、侗話、酸湯話、漢話。酸湯話是以湘黔毗鄰的地方漢話為基調(diào),融入了苗話、侗話的語言因素而形成的地方性綜合語言。湘黔毗鄰地區(qū)的苗、侗、漢等民族的人們一聽就懂,也能用酸湯話對歌交流。

2.歌場中歌唱的腔調(diào)。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有極具特色的四大歌調(diào):侃歌調(diào)、山歌調(diào)、酒歌調(diào)和婆婆調(diào);各個村寨的調(diào)子又有區(qū)別。歌聲一唱出來,聽眾就知道歌手是哪個地方,乃至哪個寨子的人。

5.歌詞中的豐富內(nèi)容。一侃古。從盤古開天辟地唱起、再唱三皇五帝、夏商周三朝,春秋戰(zhàn)國,秦漢三國,三天三晚唱不完古人功過、歷史殷鑒。

二侃禮。侃相親娶親禮儀,侃小兒三朝禮儀,侃人生壽誕禮儀,侃為人處世的仁義道德等。

三侃情。一對歌的形式,侃兄弟情、朋友情、民族情,情深似海。

四侃義。喝酒對歌表敬意、致歉意、敘情義,義字當頭,肝膽相照。

五侃愛。玩山對歌訴愛慕、定終身、立盟誓,私話綿綿。

(三)傳承的瀕危狀態(tài)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本世紀以來。由于大批中青年外出務工等原因,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日漸瀕危,老歌師逐漸減少,歌師隊伍正在快速萎縮,趕歌場的人數(shù)日益減少。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在傳承過程中存在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

第一,趕歌場習俗樂賴以生存、發(fā)展的社會基礎迅速變遷,民族傳統(tǒng)歌會日益淡化,四十八寨趕歌場活動范圍逐漸縮小,過去那種幾省人、幾萬人趕歌場和對唱的大規(guī)模場面難以再現(xiàn),廣大青年在歌場競賽中增長才華的機會日益減少。

第二,一些著名歌師因年事已高逐步退出歌場,有的相繼謝世,有些優(yōu)秀歌謠、長詩難以傳承,而年輕歌手成長緩慢,在演唱水平上很難獨樹一幟。

第三,大批中青年相繼外出務工,趕歌場活動的中青年愈來愈少,斷代現(xiàn)象嚴重。

這使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傳承彌艱,瀕危程度加劇。

四、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的顯著特征

傳承歷史久遠。靖州四十八寨部落聯(lián)盟首領“楊武王”,初開歌場,奠定雛形,自三國魏晉至唐宋元明,歌場不斷增多,運行不斷成熟,清代鼎盛,形成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體系,傳承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1700余年。明萬歷48年(公元1620年)開啟牛筋嶺歌場(現(xiàn)屬藕團鄉(xiāng)),該歌場已經(jīng)延續(xù)395年。清光緒32年(公元1906年)“緊打框”歌場移至巖灣歌場(現(xiàn)屬大堡子鎮(zhèn)),并成為靖州四十八寨的中心歌場。巖灣歌場至今110年,文革期間,也沒中斷,傳承譜系清晰。

(一)時間結(jié)構(gòu)合理。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在時間上將農(nóng)事活動與趕歌場的時間交叉錯開,農(nóng)忙戊日趕歌場,既調(diào)節(jié)身心,又祭祀“土皇”;各歌場的時間集中在農(nóng)歷五、六、七月,避開了春耕與秋收的大忙季節(jié);從三月到十月每月都有歌場可趕,具有時間上的繼起性和連續(xù)性,使人們能夠經(jīng)常聚會交流。二是空間結(jié)構(gòu)合理。該習俗因緣起和傳承于古靖州境內(nèi),今湘黔毗鄰的靖州、天柱、會同、錦屏四縣的四十八寨而得名,巖灣歌場位于四十八寨中心位置,其它十多個歌場分布周邊,既有呼應作用,又便于人們就近趕歌場,而且流傳于湘黔兩省毗鄰地區(qū),跨縣跨省,呈現(xiàn)省際接邊的跨地域空間特征??傊?,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具有時間繼起,傳承譜系清晰,空間場所布局合理,依序進行的時空結(jié)構(gòu)特征。

(二)四種語言通用。貴州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會,用清一色的苗話對歌、交流,古州(今榕江一帶)四十八侗寨歌會用侗話對歌、交流,清水江流域天柱侗寨的“歌節(jié)”限定只能用侗語演唱、交流。與此不同,靖州四十八寨既有苗寨,講苗話,也有侗寨,講侗話,其中還雜居有少量漢族,講漢話,更有將苗話、侗話和漢話糅合在一起的“酸湯話”,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中各歌場的對歌與交流,既可用本民族的苗話、或侗話、或漢話演唱與交流,也可以用“酸湯話”對歌與交流,都能聽得懂,四語并存通行,姹紫嫣紅,呈現(xiàn)多語言通行的語言特征,尤其是通行酸湯話,這是該習俗最顯著的語言特點。

(三)四種腔調(diào)同臺。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對歌過程中,侃歌調(diào)、山歌調(diào)、酒歌調(diào)和婆婆調(diào)四種腔調(diào)同場運用,各顯異彩。

(四)歌場市場一體。清代以遠,人們只把趕歌場看作趕集(靖州等地叫趕場)一樣輕松、愉快,各個歌場都選址在各村寨交界的山嶺、山坳或山坡上,如“緊打框”歌場選在離巖灣苗寨幾千米的山坡上,趕歌場的人們吃飯購物多有不便。后來把“緊打框”歌場移至巖灣苗寨,趕歌場的人們吃飯購物方便多了,歌場邊也就形成了集市的市場,人們既趕歌場,又趕集場,歌場娛樂與市場購物兩便。商販也把巖灣歌場的參與者視為目標市場,云集巖灣,交易農(nóng)副產(chǎn)品、日用百貨,各種小吃等,巖灣歌場就成為歌場、節(jié)會與市場有機結(jié)合的典范。于是,靖州四十八寨各個歌場就逐漸將歌場、節(jié)會、市場融合起來。四十八寨居民也把各個歌場當作節(jié)會集場,實現(xiàn)了趕歌場、趕節(jié)會與趕集場的一體化。

這些獨特而稀有的典型特征,使靖州四十八寨在清代就優(yōu)于貴州省古州四十八侗寨和青山界四十八苗寨的歌會而獨負盛名。

(五)影響范圍寬廣。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不僅影響歌場覆蓋的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的大堡子、三鍬、坳上、浦口、藕團、新廠、坪茶,以及貴州省天柱縣的竹林和錦屏縣的三江等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而且還吸引了周邊縣鄉(xiāng)居民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參與,鼎盛時期影響到湖南的黔陽、芷江、新晃、會同、綏寧、城步、通道和貴州的黎平、錦屏、天柱、三穗、劍河等地,成為周邊近20縣區(qū)方圓數(shù)百千米的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盛會,是中國境內(nèi)跨區(qū)域多民族接邊地區(qū)通過趕歌場的歌會習俗進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獨特形式,實現(xiàn)民族關系和諧的稀有典型,具有歷史、科學、藝術、社會等方面突出而重要的價值(其價值將另文探討)。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是多民族、多語言、多腔調(diào)、多形式、多內(nèi)容、跨區(qū)域、自覺自愿、歷史悠久、譜系清晰、時空優(yōu)化、歌市一體、交融和諧的原生態(tài)民間歌場。

五、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的“三交”價值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是域內(nèi)各民族居民音樂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會,具有特別突出而重要的交往、交流、交融的“三交”價值。

(一)突出而重要的民族民間跨區(qū)域交往價值

人的社會,就是交往的社會。大都市的交往,熱鬧非凡;平原與丘陵地帶人們之間的交往,便利而司空見慣。但是,湘黔毗鄰的大山里,交通極為不便,人們之間跨村寨、跨區(qū)域的交往,就非常不易。這里的人們創(chuàng)立歌場,形成趕歌場的習俗,滿足自己走出村寨跨區(qū)域交往的需要,呈現(xiàn)出多層面的交往價值。

第一,該習俗具有青年男女之間跨區(qū)域交往的重要價值。湘黔毗鄰地區(qū)男女青年的交往大多局限在本寨內(nèi)部的交往。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超越了一村一寨的界限,為青年男女提供了異村異寨異性交往的途徑、場合與條件。這種途徑、場合與條件,不是單獨的、私密的、稀少的,而是公開的大規(guī)模的、集體的、正規(guī)的、經(jīng)常的,是各個村寨男女老少喜聞樂見和樂于參與的活動。參加這樣的活動,不會受人白眼,不會被人瞧不起,相反,在歌場上還能展露才華,增長見識,提高自己的素質(zhì)能力,使自己不斷成熟和老練,尤其能夠結(jié)交男女朋友、尋找伴侶。這是青年男女所期望與渴求的。四十八寨趕歌場的主體人員是青年男女,因此,這個習俗實際上主要是青年男女談情說愛,尋找伴侶的交往盛會。

第二,該習俗具有村寨集體跨區(qū)域交往的重要價值。湘黔毗鄰地區(qū)大山連綿,人們聚寨而居,各個村寨之間相隔較遠。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條件下,村寨內(nèi)部交往較多,但跨區(qū)域村寨間交往較少。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的基本載體就是寨子,謂之“四十八寨”。每逢歌場,周邊各寨都要派出代表隊參加對歌。歌場所在的寨子,在歌場節(jié)會之前,向各個寨子發(fā)出邀請,請他們的代表隊一定到會捧場。歌場節(jié)會之中,設宴招待外寨的貴賓。這實際上就是以歌場為載體的村寨交往盛會。

第三,該習俗具有多民族跨區(qū)域交往的重要價值。千百年來,民族關系、民族矛盾,一直是歷朝歷代各級政府非常棘手的問題,也是民族聚集地區(qū)、雜居地區(qū)的居民非常棘手的問題。湘黔毗鄰地區(qū)大山連綿,居住著苗族、侗族和少量漢族居民,民族之間的交往,顯得特別重要。域內(nèi)的苗族、侗族、漢族居民,創(chuàng)造性地實行趕歌場習俗,以大規(guī)模的經(jīng)常性的音樂形式,加強民族交往,這是民族民間交往的音樂盛會,也是民族民間交往形式的創(chuàng)舉。

大山阻隔、交通不便和行政區(qū)劃是制約人們行為的重要因素,人口較少且分布密度很小的跨縣、跨省的交往,特別不易,多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態(tài)勢。湘黔毗鄰的四十八寨居民,以歌場的音樂魅力,促使人們起早貪黑,不辭辛勞,跨縣跨省,跋山涉水趕歌場。這是不受自然條件限制、不受行政區(qū)劃制約的交往盛舉。

(二)突出而重要的跨區(qū)域民族民間交流價值

交往是交流的載體與前提,在四十八寨趕歌場的交往中,必然形成彼此之間交流情感、信息、思想,切磋演唱技藝等多方面的交流價值。

第一,該習俗具有跨區(qū)域多民族之間溝通情感、增進友誼等方面突出而重要的交流價值。人們在趕歌場的交往過程中,相互了解,彼此尊重,溝通情感,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交往一次,了解一次。在成年累月的不斷交往中,就形成個人之間、村寨之間、縣與縣之間、省與省之間,乃至民族之間的深厚友誼。這種友誼世代相傳,就形成二省四縣四十八寨各族人民千百年來牢不可破的友好關系。

第二,該習俗具有多民族跨區(qū)域的民間音樂等藝術方面突出而重要的交流價值。四十八寨趕歌場是民族民間的音樂盛會,各個村寨各有自己的代表隊和歌師、歌手,各有自己的演唱特點和風格。人們在歌場中相互對歌,演唱自己熟悉而得心應手的歌曲,交流自己的歌唱方法與技巧,也了解、學習、借鑒他人的方法與技巧,相互促進,使各自的唱法更完善,腔調(diào)更優(yōu)美動聽。這樣,歌場就是音樂交流的盛會。這就促使二省四縣四十八寨苗、侗等民族的民歌長盛不衰,蒸蒸日上。

第三,該習俗具有跨區(qū)域民族民間多層面突出而重要的文化交流價值。在年復一年的趕歌場過程中,湘黔二省四縣的苗族、侗族人們以對歌的形式,共同頌揚楊武王開歌場,謳歌古人的歷史功績和高尚品德。在對歌中,唱人生禮儀,唱風俗習慣,贊揚對方的仁義道德,暢談人生不易,交流生產(chǎn)勞作的收獲與經(jīng)驗,交流各寨的飲食特色,交流習俗、道德、信仰等各方面的信息與文化。趕歌場和歌場對歌就是以民族民間音樂的形式交流多方面文化的盛會,就是彼此間強化文化共識的盛會。

第四,該習俗具有促進多民族跨區(qū)域物資交流的重要價值。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在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歌市一體的現(xiàn)象,歌場即市場,趕歌場時順便趕市場。這樣,趕歌場這一民族民間音樂盛會,也就成為偏遠山區(qū)苗、侗等多民族的物資交流大會,四十八寨的各個歌場就成為湘黔兩省毗鄰各縣各民族的物資交易場地,展現(xiàn)其交流物資,促進地方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前面三方面展示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精神方面突出而重要的交流價值,即精神交流價值;后者則體現(xiàn)其物質(zhì)方面的重要交流價值,即物質(zhì)交流價值。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的交流價值就是其突出而重要的精神交流價值和物質(zhì)交流價值的有機統(tǒng)一。

(三)多層面突出而重要的交融價值

交往中必有交流,交流中必有交融。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的人們在交往、交流中,必然出現(xiàn)多層面的交融現(xiàn)象,如民間音樂藝術交融、民間文化交融、民族關系交融等,與此相應,就具有多方面突出而重要的交融價值。

第二,該習俗具有突出而重要的促進民族交融和諧的價值。

1.在歌會交融中化解村寨之間、民族之間的某些誤會、隔閡與矛盾。大山深處,跨縣跨省的毗鄰地區(qū),往往是歷朝歷代各地政府“三不管”的蠻荒之地,往往是矛盾沖突不斷的是非之地。村寨之間,民族之間,也難免出現(xiàn)某些誤會、隔閡、意見分歧等。但因有了趕歌場習俗,有了多個歌場和持續(xù)的民族民間傳統(tǒng)歌會,在趕歌場的交往、交流中,一次次地化分歧為共識,化隔閡為融洽,化摩擦為和諧,化干戈為玉帛,化孤立為融合,有效地增強了村寨的、地域的、民族的凝聚力,有效地促進了村寨的、地域的、民族的融洽與和諧。

2.趕歌場習俗促進了民族之間的通婚交融。青年男女因歌場玩山對歌的交往、交流、交融,找到終身伴侶,有效地改變了封閉山區(qū)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的近地緣的近親通婚現(xiàn)象,促進和加快了跨地域、跨村寨、跨民族、跨姓氏的非血緣通婚,為優(yōu)化后代遺傳基因與增強后代身體潛質(zhì)奠定了條件、提供了可能,融洽了苗族關系,強化了婚姻關系的社會自由性和社會廣泛性。

3.趕歌場習俗從思想情感上融洽與和諧了苗族、侗族、漢族之間的民族關系。湘黔毗鄰地區(qū)四十八寨歌場多,每一歌場每年舉辦一次歌會,這使四十八寨苗族、侗族、漢族人民可以經(jīng)常趕歌場,可以經(jīng)常憑籍歌場歡聚在一起、交往在一起、交流在一起、交融在一起,形成了無形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一種親密無間的民族關系,從外在行為到內(nèi)心深處實現(xiàn)了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

可見,趕歌場成為湘黔毗鄰地區(qū)四十八寨各族人民經(jīng)常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徑,成為人們聯(lián)系、溝通的重要紐帶,成為促進跨區(qū)域民族團結(jié)和諧的重要機制,具有突出而重要的融洽與和諧民族關系的交融價值。

第三,該習俗具有突出而重要的促進社會進步的價值。

趕歌場習俗具有引導、規(guī)范和制約人們行為的重要價值。趕歌場作為習俗,有不成文的規(guī)矩,約束人們的行為;對歌的內(nèi)容,既有倫理道德規(guī)范,也有村規(guī)、寨規(guī)、民約;既有對杰出人物的頌揚,也有對世人的規(guī)勸,引導和誡勉人們哪些應該做、努力做,哪些不可以做、堅決不做。正是這些規(guī)范與歌詞的內(nèi)容等,起著引導和規(guī)范人們言行的作用,通過引導、規(guī)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而起到促進社會和諧進步的重要作用。

在維護社會秩序、維護社會穩(wěn)定、促進社會進步等方面,趕歌場習俗不是政府行為,卻起著政府行為難以起到的重要作用,成為這一帶歷史上社會秩序長期穩(wěn)定的重要民間機制。

趕歌場習俗具有促進區(qū)域社會和諧的重要價值。四十八寨分布于湘黔兩省四縣,趕歌場習俗促進了靖州、錦屏、天柱、會同及周邊各縣的縣際關系的交融和諧,促進了湖南省與貴州省毗鄰地區(qū)省際關系的交融和諧,具有促進不同層級區(qū)域關系的和諧與進步的重要價值。

結(jié)束語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還具有突出而重要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傳承歷史久遠,傳承譜系清晰,文化生態(tài)優(yōu)越,表現(xiàn)形式獨特,文化底蘊厚重,時空結(jié)構(gòu)優(yōu)化,組織方式稀有,運行秩序井然,參與人數(shù)眾多,多元文化交融,民族團結(jié)融合,社會影響深遠,是民族民間的音樂文化盛會,具有多層面的重要價值;其中民間歌謠的創(chuàng)、編、導、教、排、練、唱、演、賽等環(huán)節(jié)的家庭、村寨、歌場等傳承方式,是民間音樂教育的典范;特別是該習俗跨區(qū)域、多民族、多語言、多腔調(diào)等突出的音樂文化特色,以及音樂文化自覺和音樂文化自信等,堪稱中華民族民間音樂習俗的奇葩。

靖州四十八寨趕歌場習俗的突出特色和重要價值,我們應予倍加珍惜。但因種種原因,參與的青年人數(shù)日益減少,歌師隊伍日漸萎縮,瀕危程度日益加劇,搶救性保護與弘揚迫在眉睫。

附:

調(diào)查對象:靖州、天柱、錦屏等地48寨趕歌場習俗

調(diào)查樣本: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大堡子鎮(zhèn)巖灣苗寨和三鍬鄉(xiāng)地筍苗寨等處歌場。

調(diào)查方法:參與法,觀察法,座談法,個案法,文獻法等。

調(diào)查時間:2013年8月19-21日,2014年8月8-10日,2015年5月8-9日、8月26-28日。

調(diào)查人員:王文明、王淑貞、鈕小靜、吳述明等。

注釋:

①課題組調(diào)查所得,靖州文廣新局提供。

參考文獻:

[1]明敬群.巖灣苗寨[A]鍬里花苗風情[C].廣州:南方出版社,2009(7):97-98.

[2]吳作光.巖灣歌場的由來與發(fā)展[A].靖州文史[C].政協(xié)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委員會學習文史委員會編,1997(6):31-34.

[3]龍明剛.邊寨歌場[J].貴州文史叢刊,1988(2):124.

[4]王樹清,王雨蓉.貴州天柱天華山“趕歌場”調(diào)查[J].智富時代,2014(9):69-71.

[5]龍光華.建立黔東南“四十八寨”民族生態(tài)博物館提案產(chǎn)生積極社會影響[J].貴州政協(xié)報,2000-06-20(001).

[6]黃龍光.論西南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歌場[J].民族音樂,2010(1):30-34;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歌場的文化空間性[J].音樂,2010(6):39-43.

[7]吳才俊.四十八寨民族風情[J].懷化師專學報,1999(1):51-53.

[8]肖軍,等.湘黔邊界四十八寨舉行迎奧運民族歌會[N].湖南日報,2008-08-03,(A01).

A Research Report about the Custom of Going to Singing Fields in Jingzhou forty-eight Villages:A Case of Yanwan Singing Fields

WANG Wen-ming1,2,NIU Xiao-jing3,WANG Shu-zhen4,WU Shu-ming5

(HunanNational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ResearchBase,Huaihua,Hunan418008)

Abstract:The singing fields in Jingzhou forty-eight villages have a long history with clear inheritance.This activity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excell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multi-nationalities,a large attendance,four languages,four accents singing together and reasonable space-time structure.The singing fields in Jingzhou forty-eight villa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arrying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Miao,Dong,Han residents to communicate and promote friendship,as well a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for young men and women to date.This is the most preciou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nearby four counties of the two provinces of Hunan and Guizhou with an extremely important multidimensional value.It is urgent to collect,collate and develop the singing fields in Jingzhou forty-eight villages and explore the way of effective protection in terms of its original real inheritance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folk custom;musical culture;the singing fields in forty-eight villages;Jingzhou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9743(2016)02-0001-07

作者簡介:王文明,1948年生,男,白族,湖南張家界人,教授,研究方向:民俗文化;

基金項目:國家教育部2011年人文社科規(guī)劃項目“城鎮(zhèn)化背景下西南民族村寨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產(chǎn)業(yè)化綜合開發(fā)研究”(11YJA850021);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湖南省歷史文化村鎮(zhèn)遺產(chǎn)保護與旅游開發(fā)對策研究”(2010ZDB06)。

收稿日期:2015-12-28

鈕小靜,1983年生,女,河南許昌人,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文化;

王淑貞,1976年生,女,白族,湖南張家界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與旅游;

吳述明,1952年生,男,苗族,懷化市民宗委干部,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猜你喜歡
靖州音樂文化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湖南靖州:特種土豬成搶手年貨
湖南靖州設立濕地自然學校
《粵江流域人民史》之廣西壯族音樂文化《劉三姐》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6:14:44
論吉林省少數(shù)民族戲劇發(fā)展對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影響
戲劇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5:29:48
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關于如何運用吉林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培樹核心價值觀問題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8:03
中國當下鄉(xiāng)村“西樂隊”音樂文化初探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20:06:26
推動沈陽市戲曲類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生產(chǎn)性保護策略研究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51:26
淺論呂劇藝術的傳承與傳播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7:25:42
靖州林下經(jīng)濟發(fā)展探討
星座| 嘉义市| 吴川市| 什邡市| 丰城市| 西安市| 陆丰市| 娄烦县| 拉萨市| 长丰县| 桐梓县| 昌江| 光山县| 绵阳市| 罗江县| 昂仁县| 陇南市| 和顺县| 邯郸县| 阿拉尔市| 虹口区| 乐亭县| 庆阳市| 子洲县| 邛崃市| 普格县| 禹州市| 辽宁省| 呼和浩特市| 南皮县| 三台县| 嘉峪关市| 龙州县| 和林格尔县| 开江县| 军事| 清远市| 尼木县| 呈贡县| 邵阳市| 内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