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江華
【摘要】我試圖通過中外部分經(jīng)典小說對顏色的涉及,理清作者顏色詞的運用,以及其所表達的心理特點,以此遷移到教學實踐中,從而提高學生的小說鑒賞水平。
【關(guān)鍵詞】顏色詞 白色 紅色 小說閱讀 鑒賞 象征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5-0165-02
一、《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的涉及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鑒賞中外文學作品,具有積極的鑒賞態(tài)度,注重審美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lǐng)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蘊涵的民族心理和時代精神,了解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還要求學生“學習鑒賞小說、戲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戲劇各自的藝術(shù)特性。注意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解讀小說、戲劇作品,提高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學寫小說、戲劇評論,力求表達出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新穎見解。”
二、關(guān)注小說中的顏色詞
現(xiàn)代更多的心理學研究證明,顏色詞與顏色認知是相互作用的,對顏色的認知除了受人眼的生物特性影響,還受語言和文化影響,也與整體的民族審美和宗教習俗有關(guān)。
小說是拿來看的,而人的視覺很多時候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將看到的文字轉(zhuǎn)化為圖片,如果作家能夠刻意地運用顏色詞入文,讀者的閱讀體驗就更為豐富了。而實際上,顏色詞很多時候所代表的不僅僅是顏色本身,還有它的象征意義,乃至所寄寓的政治意義,下面,我試圖以一些中外名篇來談談我的看法。
(1)白色詞的意義
首先,我們以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為例。
《雪國》: “穿過縣界長長的隧道,便是雪國。夜空下一片白茫茫。火車在信號所前停了下來。”
《花未眠》: “發(fā)現(xiàn)花未眠,我大吃一驚。有葫蘆花和夜來香,也有牽?;ê秃蠚g花,這些花差不多都是晝夜綻放的?;ㄔ谝归g是不眠的。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晌曳路鸩琶靼走^來。凌晨四點凝視海棠花,更覺得它美極了?!?/p>
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作品中顯示出他對白色的喜愛。其實,基于人的想象與聯(lián)想,人們一看到白色就會想到很多的與白色有關(guān)的信息,比如純白、天使、天空、冷酷、成熟、溫柔、安心、直率、單純、明亮、清秀、空白、虛無、廣闊、清爽、寒冷、干凈、簡單、清純、新娘、嶄新、漂亮、愉快、輕盈、蓬松、模糊、炫目、美麗等等,而基于個人和集體性感知,人們對這么多的白色的聯(lián)想又有層次區(qū)分,比如純白、純粹、天使、干凈、簡單、清純、新娘、嶄新、漂亮等正價詞就是日本民族審美的主體認知。
試看《粵教版必修三》當中收入的《荷花淀》三、四段:
她像坐在一片潔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潔白的云彩上。她有時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銀白世界。水面籠起一層薄薄透明的霧,風吹過來,帶著新鮮的荷葉荷花香。但是大門還沒關(guān),丈夫還沒回來。
很晚丈夫才回來了。這年輕人不過二十五六歲,頭戴一頂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潔白的小褂,黑單褲卷過了膝蓋,光著腳……
這里用的三個“潔白”和一個“銀白”,就是為了展現(xiàn)白洋淀本來靜謐安寧、純潔美好的生活情境。
而在中國人的審美認知中,白色也有這個積極的正價的認知,可并非常見。
魯迅的名作《藥》——“華大媽跟了他指頭看去,眼光便到了前面的墳,這墳上草根還沒有全合,露出一塊一塊的黃土,煞是難看。再往上仔細看時,卻不覺也吃一驚;——分明有一圈紅白的花,圍著那尖圓的墳頂。 他們的眼睛都已老花多年了,但望這紅白的花,卻還能明白看見。花也不很多,圓圓的排成一個圈,不很精神,倒也整齊。華大媽忙看他兒子和別人的墳,卻只有不怕冷的幾點青白小花,零星開著……”
這是魯迅的《藥》的重要的結(jié)尾,我們知道,里面的紅色本身就是魯迅對中國革命的一種美好的期待,而白色卻是筆者內(nèi)心的悲哀的直接體現(xiàn),在這里,白色就是一種對死,亡者的哀悼,是一種肅穆、一種悲傷的客觀寫照。這里的白色,卻和白洋淀的白色所寄寓的情感完全不同,而這種對白色的負價感知,卻是中華民族審美記憶中的最主要認知。
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學會引領(lǐng)學生細讀文本,要引領(lǐng)學生穿越時空的界限,在更大的歷史視野和更廣闊的世界空間中去審讀文本。
(2)紅色詞的意義
具體到紅色,這就更有話語可談,這種顏色包含了很多的信息與內(nèi)涵,一看到紅色,我們就會聯(lián)想到很多,比如生氣、危險、戰(zhàn)斗、興奮、攻擊、斗志、激烈、顯眼、勝利、溫暖、熱情、熱烈、、明亮、活潑、恐怖、、潑辣、信號、心臟、愛情、斗牛、女性。
而在以中日為代表的傳統(tǒng)東方文化中,我們的主體認知是“熱情、溫暖、喜慶、歡樂”,西方的主體認知卻為“恐怖、血腥”,作為老師,在教學當中,如果不會引領(lǐng)學生注意期間的區(qū)別,對文本的解讀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張愛玲的《封鎖》 就是明證:“宗楨和翠遠突然覺得他們倆還是第一次見面。在宗楨的眼中,她的臉像一朵淡淡幾筆的白描牡丹花,額角上兩三根吹亂的短發(fā)便是風中的花蕊?!薄八粗?,她紅了臉,她一臉紅,讓他看見了,他顯然是很愉快。她的臉就越發(fā)紅了?!边@里面,紅色就是一種美,一種容貌美,一種情感美。
其實,再次把握顏色的象征意義時,我們會發(fā)掘更多的信息,比如,中國的顏色認知還寄寓了更多的政治隱喻,比如說我們把蔣介石對共產(chǎn)黨的屠殺叫做“白色恐怖”,而蔣介石蔑稱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的紅軍革命運動為 “紅色恐怖”,比如說“赤色中國”,“紅衛(wèi)兵”……這些,無一不帶有強烈的政治隱喻。
比如,莫言在《紅高粱家族》中,講述了“我的奶奶”戴鳳蓮以及“我的爺爺”余占鰲兩個人之間的故事.文中除了我爺爺和我奶奶那肆無忌憚的激情外,給我?guī)淼恼鸷尘褪菓?zhàn)爭中一幅幅尸橫遍野、血肉橫飛的的畫面。在這些血肉交匯之地。他要表達的核心,就是血腥殘忍的人類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就是人類在艱難生存之下的縱情歡樂以及生存困境之后光明未來的向往。
莫言的另一篇小說《枯河》——“一輪巨大的水淋淋的鮮紅月亮從村莊東邊暮色蒼茫的原野上升起來時,村子里彌漫的煙霧愈加厚重,并且似乎都染上了月亮的那種凄艷的紅色……”,我們可以看見,很明顯,這種帶有強烈的紅色渲染的背后,無非是在引出主人公小虎的死去。作者在這里充分利用感覺的變異來充分調(diào)動讀者對于紅色的負面情緒,營造出一種看似夸張卻又合理的感覺世界。
可見,大作家莫言并非從中華民族的主體審美意識(喜慶的,快樂的)去描繪紅色,而是從非主體審美意識(恐怖的,警戒的,災難的)去描繪,就這一點,恰恰與西方主題審美意識相符。
三、拓寬空間的眼界
因此,我想,作為一個大家,他在具有本土意識的同時,也應該具有國際視野(這兩人都非常喜歡看外國小說,從外國小說中汲取大量的營養(yǎng),比如余華從小喜歡《三個火槍手》和基督山伯爵,他也深受卡夫卡等表現(xiàn)主義人物的影響,莫言甚至直接說特別喜歡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在具備自己的敘事立場的同時,也要找到表達自己敘事立場的合理的工具;在運用自己的工具的時候,學會陌生化的敘事視角和敘事語言的語用,只有這樣,才能夠調(diào)動調(diào)動讀者的閱讀興趣,以便讓讀者產(chǎn)生深刻的閱讀體驗,繼而認同自己的敘事立場。而作為讀者的學生和老師,都要學會細讀、品味作者苦心經(jīng)營的遣詞造句,嘔心瀝血的謀篇布局,從而提升對小說的閱讀認知。
放寬視野,我們?nèi)タ纯串敶膶W巨著《白鹿原》,在其中也同樣有這樣的紅白顏色的刻畫,小說中白嘉軒經(jīng)常夢見的白鹿就是原上的奇幻而通靈的生靈,它通身白色,飄入人物的夢中,印證著某些事物的發(fā)展和結(jié)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白嘉軒的女兒百靈,在小說中,其本身就是白精靈,就是白鹿的化身。
同時,作者也注意到了白色和紅色的政治隱喻,于是在作品中,時不時出現(xiàn)白色恐怖和紅色恐怖的交替出現(xiàn),以及被恐怖所裹挾的白鹿原百姓,這種恐怖讓原本和諧、安寧的家族宗法式統(tǒng)治下的白鹿原土崩瓦解。(篇章所限,不再贅言)
總之,本文以顏色為例,意在提醒無論是作為小說的閱讀者,還是小說的教學者的中學語文教師,一定要在把握好小說的人物、語言、環(huán)境、主題等重要元素的前提下,細讀文本,深究文本,注意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在更深遠的歷史視野和更廣闊的世界視野中去閱讀作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讀好小說,教好小說。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2]《魯迅的文化視野》(作者 閻晶明)
[3]《個人主義》(作者 英 史蒂文.盧克斯)
[4]《中國大陸與臺灣鄉(xiāng)土小說比較史論》(作者 丁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