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留成
(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 刑一庭,青海 西寧810005)
“一體多元”理論詮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
徐留成
(青海省高級人民法院刑一庭,青海西寧810005)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用制度管住權力,用法律捍衛(wèi)權利,司法是正義的最后防線,法律權威高于其他權威。以德治國是治國理政的方式或手段之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一方面,依法治國需要道德建設先行,依法治國的運行需要道德支撐,法治的完善離不開道德的補充。另一方面,法治對德治具有規(guī)范和促進作用,道德建設法制化是德治煥發(f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可以相互結(jié)合,但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不能相提并論。如過分強調(diào)以德治國必然影響依法治國的主體地位,“一體多元”結(jié)構的法治秩序應當堅持依法治國與道德建設相結(jié)合。
依法治國;以德治國;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道德建設相結(jié)合
(一)依法治國的概念
江澤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中對依法治國的基本內(nèi)涵作了高度概括:“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jīng)濟文化事業(yè),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保?]
(二)依法治國的內(nèi)容
依法治國的主體是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人民群眾。本質(zhì)是徹底否定人治,確立法大于人、法高于權的原則,崇尚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不受個人意志的影響。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依法治國是一切國家機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必須嚴格立法,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yè)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行政機關要嚴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行使其權力,依法處理國家各種事務,它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傊?,依法治國要求切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中指出,必須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保?]30再次強調(diào)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diào)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能力,要以此取代過去的領導思維、管理思維和行政思維。明確“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強調(diào)“治國”依靠“法律”,強調(diào)“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號召“開創(chuàng)依法治國新局面”?!胺ㄖ巍钡睦砟畛蔀樾乱粚弥醒腩I導集體治國理政最為醒目的標志之一。
收稿日期:2015-11-28
作者簡介:徐留成(1966-),男,河南駐馬店人,三級高級法官,貴州民族大學研究員,碩士生導師,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刑法、比較刑法、法理學研究。
綜上所述,依法治國的主要內(nèi)容應當包括:“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強調(diào)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法治方式”,“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三)依法治國的特點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一項戰(zhàn)略方針和戰(zhàn)略目標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國際事務要求中國共產(chǎn)黨具有規(guī)則意識和法治意識,從國際事務上來看,這是建設有序的國際社會的基本要求。法治貫穿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國內(nèi)事務“五位一體”之中。可見,依法治國具有全局性或整體性特點。
第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法治的過程是逐步提升、持續(xù)推進、不懈堅持的過程。在這一相當長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逐步提升法官、檢察官和其他司法工作者的司法理念、業(yè)務能力和工作水平,切實維護司法公信力和權威。可見,依法治國具有長期性。
第三,當前,我國處于全球性、復雜性和風險性發(fā)展階段,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都應該思考的問題。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就是依法治國。其基本方式是把黨的意志和方針路線政策規(guī)范化、程序化、法律化,領導干部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fā)展、化解矛盾、維護社會穩(wěn)定。要經(jīng)得起黨有效應對執(zhí)政、改革開放、市場經(jīng)濟、外部環(huán)境以及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考驗。可見,依法治國具有目的性。[2]
第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依法治國的實踐是法治思維的源泉。從本質(zhì)上說,法治思維是人們的實踐方式在大腦思維中的內(nèi)化??梢?,依法治國具有實踐性。[2]
(四)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第一,用制度管住權力。權力不受制約和監(jiān)督必然導致濫用和腐敗。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jiān)督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在十八大召開前一個星期,俞正聲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發(fā)布了一條微博:“職務給予我們的,不是權力是責任。應該時刻以黨的利益為重、以大局為重,不允許存在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不允許存在凌駕于黨規(guī)黨紀之上的特殊黨員;反對特權思想,從內(nèi)心深處將超越法律和制度的‘特殊'視為恥辱,為人民盡忠盡責、服務效力?!保?]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jiān)督體系……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習近平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diào),“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4]。
第二,用法律捍衛(wèi)權利。權利是法治的邏輯起點和根本歸宿。列寧說:“憲法就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5]法治與人治的區(qū)別是,法治平等地保護所有人的權利,人治則只保護少數(shù)人的特權。法律若不尊重和保護權利,那么法治便是虛偽的。1871年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xié)會共同章程》中就說,“工人階級的解放斗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并消滅一切階級統(tǒng)治”[6]。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中,保護和促進人民權利,就是要堅持以民生為導向,堅持以經(jīng)濟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擴大人民享有權利的內(nèi)容和范圍。[4]
第三,司法是正義的最后防線。糾紛解決的方式多種多樣,有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協(xié)商和解,有第三人參與的調(diào)解仲裁,有行政機關的行政復議和上訪制度,還有司法機關的訴訟。在法治社會,司法是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這是因為司法體現(xiàn)了較高的公平性和較強的強制性,主要表現(xiàn)為司法在啟動上具有被動性,在運作上具有中立性,在程序上具有正當性,在結(jié)果上具有權威性。目前,我國的司法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深化改革。2013年2月23日,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中強調(diào):“我們提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保?]這反映了在新形勢下黨和人民對司法工作的新要求和新期待。我們應加快改革司法權力運行機制,進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4]
第四,法律權威高于其他權威。在法治國家中,法律就是國王,在人治國家中,國王就是法律。在法治國家中,法律必然具有至上、至圣、至信的權威。法律高于其他權威,就是說法律是人們首要的和最主要的行為標準和依據(jù),就是說法律的至上性。社會主體的一切行為都要以法律為最高權威。它不但要求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對于社會公眾來說,則是要自覺地認同和崇尚法律,并外化為積極主動的實際行為。法律一經(jīng)制定,任何人也不能憑自己的權威逃避法律的制裁,他不能以地位優(yōu)越為借口要求免受法律的制裁。法律權威是實施法治的基本要素,其主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樹立法律信仰。法律不被信仰必然形同虛設。要樹立法律權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制定良法。良法是樹立法律權威的根本前提。第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中國共共產(chǎn)黨依法執(zhí)政。第三,加強普法宣傳,弘揚法治精神。[4]
(五)依法治國的關鍵或核心是依憲治國
我國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所以依法治國的關鍵或核心是依憲治國。這是由我國憲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的母法、根本大法地位所決定的。因此,依憲、依法治國的前提是要尊重憲法,保證憲法的權威。執(zhí)政黨一定要有憲法意識,有依憲執(zhí)政的自覺,帶頭維護憲法秩序和憲法規(guī)定,不容許任何超越憲法和凌駕于憲法之上的特權,要讓憲法成為人民的信仰。這是其一。二是要把憲法的規(guī)定落到實處,而不是當作花瓶來擺擺樣子,或者掛個招牌宣示一下,要切切實實地作為國家、社會、公民最基本的規(guī)范,要讓憲法真正成為有約束力的基本準則。三是要保證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基本權利不受侵犯,建立健全公民知情、參與、表達和監(jiān)督的各項制度與機制,使人民能真正地參與國家政權和社會管理,這也是社會管理機制創(chuàng)新的根本。四是要維護、落實和保證憲法規(guī)定的國家機關之間的關系與秩序??偟膩砜?,各級人民大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居于國家政權的中心,其權力直接來源于人民,而其他國家機關的權力是派生出來的,它們的權力來自于人民代表大會的授權。[8]
(六)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原則
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為了實現(xiàn)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等五項原則。在論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原則時強調(diào)指出,治理國家和社會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fā)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9]
(一)道德建設不完全等同于以德治國
道德建設是與法制建設相對而言的,而不是與以德治國的提法相對應的。根據(jù)中共中央關于印發(fā)《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通知(中發(fā)〔2001〕15號),公民道德建設是發(fā)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和中心環(huán)節(ji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公民道德建設入手,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tǒng)美德,是先進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镜赖乱?guī)范有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jié)友善、勤儉自強、敬業(yè)奉獻。社會公德規(guī)范有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包括愛崗敬業(yè)、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家庭美德規(guī)范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jié)。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nèi)容,共24個字,具體包括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就是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二者均屬于精神文明建設、文化建設方面的范疇。
一言以蔽之,以德治國就是指用道德規(guī)范治理國家和社會,而不是用法律規(guī)范治理國家和社會。
(二)道德建設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道德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當然也是治理國家的方式方法;以德治國是治國理政的方式或手段之一。道德建設和以德治國均不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或基本方式,而依法治國才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一)“一體多元”理論的基本內(nèi)容
“一體”是指生命的、心靈的、宇宙萬有的各自統(tǒng)一、合一、融一、化一的整體性,也是指生命的、心靈的、宇宙萬有的整體上的統(tǒng)一、合一、融一、化一的形而上的根源性的本源歸一性。這兩個層面的“一體”又是可以“多元”的,或究極地講它們同時也就是“多元”。而且這兩個層面的“一體”從更超越的“破相”的功能層面講,也是可以“無體無元”,或究極地講它們也就是“無體無元”。
“多元”是指生命的、心靈的、宇宙萬有的、無限的、相變的、分形化異的“多元”性,但這個“多元”性和上述講“一體”時的道理一樣,從超越的層面講,這個“多元”又是可以統(tǒng)一、合一、融一、化一,以至于達到形而上的根源性本源歸一的絕對本體那里。
“無體無元”是指生命的、心靈的、宇宙萬有的、內(nèi)外虛實的相對超越性和絕對超越性的“空性”。相對超越性就是“小空性”,就是萬事萬物當體的有限范圍里的虛位場性;絕對超越性就是“大空性”,就是萬事萬物當體的本體無限的虛位場性。但這個“無體無元”從下位的分形析離的功能層面講,也是可以“一體”“多元”的,或究極地講它們同時也就是“一體”“多元”的。
生命的、心靈的、宇宙萬有的、內(nèi)外虛實的相對超越性和絕對超越性的“無體無元”的“小空性”和“大空性”,成“一體”的上頂之無頂,也成“一體”的下底之無底,成“一體”的內(nèi)在極限的無內(nèi)在,成“一體”的外在極限的無外在。
因此,這個“一體”既在極限絕對的本體中,也在相對有限現(xiàn)象的“多元”上。再換句話講,就是這個“一體”在本體以下的現(xiàn)象、無限“多元”的現(xiàn)象的所有無量層級中,還在現(xiàn)象以上的本體中?!耙惑w”和“無體無元”的“空性”的這種合離相的特性,又自動相變分形地產(chǎn)生“多元”。[10]
綜上所述,從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來看,“一體”即是整體,“多元”之“元”就是部分。在某個較小的領域里是整體即“一體”的東西,在另一某個較大的領域里則成為了部分即“元”。也就是說,整體與部分是相輔相成、相互轉(zhuǎn)化的,“一體”與“元”也是相輔相成、相互轉(zhuǎn)化的。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以德治國,就是運用道德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治理國家和社會。這里的“德”不是狹義的“德”即道德,而是廣義的“德”即思想道德。它不僅包括道德規(guī)范,而且包括理想信念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包括政治思想。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治國方略,法律至上是依法治國的行動口號和價值準則。以德治國之“以”強調(diào)的是“用”,即使用“德”治理國家;依法治國之“依”強調(diào)的是“靠”“憑借”,即憑借“法”治理國家。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相互融合、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擔負著調(diào)節(jié)社會關系的職責,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一方面,依法治國需要道德建設先行;依法治國的運行需要道德支撐;法治的完善離不開道德的補充。另一方面,法治對德治具有規(guī)范和促進作用;道德建設法制化是德治煥發(fā)生命力的必然要求。[11]
(三)“一體多元”結(jié)構的法治秩序應堅持依法治國與道德建設相結(jié)合
1.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是否可以相互結(jié)合
對此,筆者認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緊密結(jié)合,是“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zhàn)略思想的運用和發(fā)展,是治國安邦、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大計。法治與德治二者互為基礎、互為保障,要使它們協(xié)調(diào)配合、共同發(fā)展、有機統(tǒng)一于調(diào)整社會關系的實踐中,就要求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提高人的綜合素質(zhì),尤其是執(zhí)法者專業(yè)技能與職業(yè)道德水平;建立和完善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的法律體系,帶動整個國家法治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要維護法律和制度的嚴肅性,一經(jīng)宣布的法律就要不折不扣地執(zhí)行。如果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法律和制度就成了一紙空文;加強法治控制機制,重視人權保障,推動法治與德治的和諧發(fā)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12]
2.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比不能相提并論
第一,過分強調(diào)“以德治國”必將沖淡“依法治國”在社會踐行中的作用,不同程度地阻礙法律在國家機器運行中的功能實現(xiàn)。特別是在存在著“人治”傳統(tǒng)的中國,“以德治國”替代“依法治國”極有可能導致個人專權。第二,國家立法有嚴格的程序,而且有相關的監(jiān)督機構來確保該項法令的有效實施。但是,無法通過立法機關制定出道德準則,只能由人們自己去理解道德的含義,由此可能導致行為差別,將對社會產(chǎn)生不良影響。第三,由于可以隨意作出對“德”的解釋,“合法與不合法”與“合德與不合德”的界限不明顯,將引起判斷上的沖突,為自己的不正當行為提供所謂合理的免責解釋。第四,目前的“民善”不能實現(xiàn)“國善”的目標。民善是指在一個區(qū)域內(nèi),各個成員都擁有一定的道德基礎,能夠自覺地遵守社會規(guī)則;而國善是指一個擁有完善的道德體系的國家,管理者采用德治手段所獲得的社會發(fā)展。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時期,舊道德體系已經(jīng)被打破,而新道德體系正在建立或正在完善。在這樣的背景下,具有貪婪、自私、利己等弱點的某些人,其人性的弱點沒有得到徹底的彌補。這樣的“民善”暫時無法實現(xiàn)“國善”。很顯然,目前我國還不具備放棄“依法治國”轉(zhuǎn)而投向“以德治國”的戰(zhàn)略選擇。[13]
3.“一體多元”結(jié)構的法治秩序應堅持依法治國與道德建設相結(jié)合
“多元”指事物結(jié)構的復雜性,即有多種要素和多層次構成。社會秩序的結(jié)構也具有多元的特點。法治秩序與人治秩序的區(qū)別在于,人治的特點是其中的專制秩序,企圖消除社會秩序的多元性。顯然這一努力是徒勞的和有害的。法治秩序的特點是在承認多元的前提下,力求高度的統(tǒng)一(即“一體”)。這一結(jié)構叫“一體多元”。[14]“法治”常常被人們看作是一種良好的社會秩序。按照“一體多元”理論,應以法為主,而不是唯一。法治社會的治理手段不是只有法,而是勢、德(禮)、術、神(宗教)都存在和使用著,而且由于這幾種手段彼此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所以法治社會秩序的建立,不是只靠法律手段所能完成的,而是多種手段同時并用,只是法律在其中處于主要和關鍵的地位罷了。[14]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都是治國的手段或方法,法治秩序社會,講依法治國,也要講以德治國或法治建設,既講法治手段,又要講德治等手段。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主要特征,是治國理政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治國方略上主張一體多元理論,如過分強調(diào)以德治國必然影響依法治國的主體地位?;蛘哒f,過分講以德治國,有淡化依法治國之嫌,勿寧講道德建設。所以,“一體多元”結(jié)構的法治秩序應當堅持依法治國與道德建設相結(jié)合,不再提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jié)合。
[1]江澤民.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江澤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2009-02-16)[2015-07-07].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0/ content_697189.htm.
[2]徐卓.淺談我國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價值[J].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公報,2013,(9):30.
[3]顏昊,許曉青,崔清新.俞正聲:用制度來管理領導干部親屬和身邊人員[EB/OL].(2012-11-10)[2015-06-08].http:// news.jcrb.com/jxsw/201211/t20121110_983269.html.
[4]汪習根,汪火良,武小川.法治中國——民主法治精神舉要[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5]列寧.列寧全集: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7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
[7]習近平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行第四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EB/OL].(2013-02-24)[2015-08-06].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24/c_114782088. htm.
[8]謝宇雁.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J].人大研究,2013,(1):26.
[9]十八屆四中全會公報全文[EB/OL].(2014-10-24)[2015-08-11].http://www.js.xinhuanet.com/2014-10/24/ c_1112969836.htm.
[10]梁樞.“一體多元”論[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72-73.
[11]李曉軍.論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3):176-178.
[12]江偉,邵明,陳剛.民事訴權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3]謝海風,薛璟.論“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博弈[J].改革與開放,2011,(7):56-57.
[14]嚴存生.法治的觀念與體制——法治國家與政黨政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責任編輯蘇肖)
On the Combination of Rule by Law w ith Rule by M ora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ed Diversity
XU Liu-cheng
(No.1 Criminal Court,Superior People's Court of Qinghai Province,Xining,Qinghai 810005,China)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rule by law is to control power with system,to safeguard rights with law.Judicial administration is the last defense of justice,and the authority of law is higher than any other authorities.Rule by morality is also one of the means to govern the country.Rule by law and rule by morality are correlated and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On the one hand,rule by law needs to be preceded by moral construction,which will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and perfection of the former.On the other hand,rule by law can regulate and promote rule by morality;the legalization of moral construc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vitality of rule by morality.Rule by law and rule by morality can be combined with each other,but they cannot compare with each other.If too much emphasis is given to rule by morality,it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dominance of rule by law.The plural structure of an organic whole in legal order should stick to rule by law combined with rule by morality.
rule by law;rule by morality;moral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of rule by law and rule by morality
1673-1972(2016)04-0119-05
D920.0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