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第三中學 陳加將
大家已去,思想猶存─行知思想啟迪初中數學課堂學習新模式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第三中學 陳加將
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已經深入教育人的心田,受教育大家思想的啟迪,教者結合自己的課題研究實踐,從自身教學實踐出發(fā),嘗試了數學課堂“做、學、教”的新學習模式,即學生自己“做”,師生一起“學”,小組合作“教”的學習方式。
初中數學;學習模式;課堂教學
“做、學、教”學習模式,即學生做,師生學,小組合作教的學習方法。具體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課前預設一定量的練習引導學生認真做,讓學生發(fā)現屬于自己的特有問題,從而成為教師課堂上需要解決的針對性的重點問題。然后,教師在課堂上針對這些特有的問題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師生共同交流,內化提高。最后,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反思評價,引導學生明確學習優(yōu)勢和不足,及時改進,從而實現不同學生的學習目標。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完全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自覺性,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所以,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認真實踐這一教育思想,尊重學生的自主地位,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把“做、學、教”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以做引學,以學活教,以教促做,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課堂教學有效性。為此,筆者對于這一初中數學課堂學習新模式的實施策略提出幾點想法。
課前預習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學案導學提綱,引導學生在課前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有初步的預知,然后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精心預設一定的學習任務或鞏固練習,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在做中學,在做中感知、分析、比較、判斷、總結、歸納知識。具體包括:
1.從原有認知結構入手,巧設練習
數學知識間存在著緊密的聯(lián)系,教師在課前導學環(huán)節(jié),要從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入手,找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和過渡點,精心設計預習練習題,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已有技能去做,去思考,去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2.從觀察實際生活入手,巧設練習
知識源于生活,教師在設置課前預習題時,要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巧設生活化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維,自主探究,從中體驗感悟,內化知識,提升能力。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許多學生對于“軸對稱圖形”的內涵概念較為陌生,但由于在以往的學習和生活中早已對“軸對稱圖形”有所了解,因此在開展新課前,教者提出了以下問題,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思考探究:①根據你的理解,請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②聯(lián)系生活實際,舉例說說身邊物體中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③猜字母或數學游戲:首先讓學生想一想哪些數字或字母是軸對稱圖形,并說一說對稱軸的大致位置,然后將學生進行分組,各小組抽取一個數字或字母,根據所抽中的數學或字母,各小組成員每人擺出一個動作,將他們一一展示出來;④回顧以往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想一想有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試著將它們畫出來,并作出它們的對稱軸。
精講點撥是課堂教學中一門精妙的啟發(fā)藝術,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精講和點撥為主線,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究,體驗成功的喜悅感。機智巧妙的點撥藝術,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難化疑,深化知識理解,而且可以幫助學生突破原有的思維束縛,拓展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向和深度,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把握好教學原則,根據學生“做”與“學”中遇到的問題、易錯點以及教學重難點,有針對性、啟發(fā)性地進行精講點撥,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釋疑解惑,突破難點,明確重點,更好地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1.講在新知的重難點或關鍵處,深化理解
知識內容的重難點是學生學習、理解和掌握知識的關鍵之處,在這些關鍵處適時恰當地進行精講和點撥引導,往往可以幫助學生破解難點,把握重點,明確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深,理解得更透,掌握得更牢。比如,學習“二元一次方程”時,本章知識的難點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消元方法。由于加減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在解二元一次方程時使用廣泛,難度相對較小,此時教師宜少講多練;而換元法難度大,易錯點多,宜精講點撥,只有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知識接收水平。
2.教在學生不懂或似懂非懂處,推波助瀾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碰到一些難以理解或似懂非懂的問題,產生思維困頓。此時,教師要把握時機,善于抓住學生的困頓點,巧妙地進行點撥指導,及時給予學生一些啟發(fā)性的提示,幫助學生尋找思維的突破口,從而誘導學生深入思考、積極探索,讓學生茅塞頓開,主動獲取知識,排除學習障礙,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長期以來,教學評價往往以教師評價為主,學習與教學分離,學生缺乏評價的權利,只能被動地接受評價,這種忽略學生自主性的評價方式,不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做、學、教”學習模式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反思評價,從而展現學生的個性風采,讓學生學會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1.反思
要注意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學習方式,掌握學習的主動權,明確學習方向,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比如學習完一堂課后,讓學生反思:你對自己今天這節(jié)課的表現滿意嗎?對于本節(jié)課是否仍有不懂之處?
要注意引導學生反思數學思想方法,反思同一知識點的不同應用,反思題型設計,延伸問題,轉變角度,靈活變形,從而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數學思維模式,掌握數學思想方法,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目的。
2.評價
要引導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在合作交流中反思互補,共同完善提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互評,引導學生之間和小組之間展開合作交流、互動評價,相互鼓勵,相互鞭策,碰撞思維,集思廣益,從而促使不同學生能夠揚長避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和優(yōu)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的整體發(fā)展。
教師在評價的過程中,要善于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更好地激勵學生,在肯定學生的進步和努力的同時,指出學生存在的不足,以便于學生及時改進完善,促進師生間積極的情感交流和互動。
總之,在平時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教學目標,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教學實際情況出發(fā),注重課前導學促思,課中注意精講點撥,積極開展小組合作交流,讓“做、學、教”學習模式成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常態(tài),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在行知“教、學、做”思想的啟迪下,我們數學教師要大膽實踐,勇于探索,不斷創(chuàng)新,使數學課堂教學更加高效,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實現教學的既定目標,增強課堂教學實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