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博宜 石靜 王穎 王影 王微 符思
100029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賈博宜(碩士研究生)];中日友好醫(yī)院中醫(yī)消化科(符思、王微、石靜、王影),檢驗科(王穎)
?
·學術論壇·
通降法治療功能性腹脹經驗
賈博宜石靜王穎王影王微符思
100029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臨床醫(yī)學院[賈博宜(碩士研究生)];中日友好醫(yī)院中醫(yī)消化科(符思、王微、石靜、王影),檢驗科(王穎)
【摘要】功能性腹脹屬中醫(yī)“脹滿” “痞滿” “聚癥”等范疇,中醫(yī)認為其基本病機為中焦氣機不利,升降失司,多虛實夾雜,而氣滯、脾虛、痰濕等病因均可致本病。重視“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的生理特性,運用通降法治療功能性腹脹,調整中焦氣機,通過通降行積、通降祛濕、通降以佐金平木,一法多用,輔以通降兼苦辛,通降不忘扶正等方法,標本兼治,以圖恢復胃腸和降功能,臨床上使用符氏三香湯加減本病治療取得較好療效。
【關鍵詞】功能性腹脹;中醫(yī);治療;通降
根據2006年羅馬Ⅲ診斷標準[1],將功能性腹脹(functional bloating,FB)歸屬于功能性腸病(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FBD)中。定義為:以反復發(fā)作的腹脹感, 伴或不伴有明顯腹部膨脹為特點, 同時不符合其他功能性腸病或胃十二指腸病的診斷條件[2]。腹脹常與其他功能性腸病癥狀重疊。 功能性腹脹的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治療上則多以促胃腸動力藥及精神類藥物為主。中醫(yī)治療本病方法多樣,手段靈活。目前臨床多有行氣、化濕、疏肝等法治療本病。而“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順”重視通降法治療功能性腹脹,自擬符氏加味三香湯,藥物組成為木香10 g、香附10 g、藿香10 g、焦檳榔20 g、炒萊菔子15 g、白豆蔻10 g、姜厚樸10 g、枳實15 g、黨參15 g、炒白術15 g,臨床上取得較好療效。
1胃家失降多腹脹
在病理狀態(tài)下濁陰之氣不能下行而生脹滿,可謂胃失和降而生脹滿之源頭,后世如《證治匯補·痞滿》曰:“大抵心下痞滿,必是脾胃受虧……久之固中氣。”[6]提出本病可因內傷脾胃,脾氣無力運化,胃氣不得下行成痞脹[7];《景岳全書·痞滿》云:“怒氣暴傷,肝氣未平而痞。”表明肝氣怒而上逆,以致胃失和降成痞[8]。明清時期提出聚癥與功能性腹脹相似,其描述如《醫(yī)林繩墨·積聚》:“聚者陽也,六腑之氣,聚而不散……癥之所因,皆因痰之所起,氣之所結耳?!盵9]闡釋了痰氣互結聚于胃腑,和降不行而成脹[10]。
2通降法治腹脹
2.1通降行積滯
胃腑以降為順,以通為用,腹脹基本病理演變?yōu)橥ń挡恍?,滯而成脹。胃腸為水谷傳化之所,胃失和降則飲食水谷滯于胃腸,胃腸不能正常傳導化物,從而形成飲食積滯等病理產物,久則胃氣上逆,故癥多見腹脹、噯腐、呃逆、排便異常。其本為胃腸氣機失調,傳導失暢,其標為飲食積而成滯。
重視“通降”理論,治療功能性腹脹時以“通降行滯”為主要方法,善用理氣導滯之品推陳致新。在自擬符氏加味三香湯中以木香、香附、檳榔行腸腹之氣,三藥均有行氣之用,配伍后更得相須之妙,《本草綱目》云:“(香附)得木香則疏滯和中?!盵11]《本經逢原》云:“胸腹蟲食積滯作痛,(檳榔)同木香為必用之藥。其功專于下氣消脹……攻食破積……”[12]《本草蒙筌》云:“(木香)破氣使檳榔,和胃佐姜橘?!盵13]三藥成伍,重在梳理胃腸氣機,為治本之法,兼以消食化滯;同時輔以枳實、萊菔子、厚樸治標,加強下氣導滯之功,六藥共奏和胃、降氣、導滯之效,予積滯之邪以出路,使胃腸恢復通降之用,則諸癥皆除。
2.2通降祛胃濕
脾胃病多見痰濕,以本病而言,其因大致有二:(1)胃腑通降失常,則傳化無力,以致水反為濕谷反為滯[14],水谷產生的痰濕蘊于腸胃,阻滯氣機,在病機上形成胃氣不能順降的惡性循環(huán),在癥狀上體現為腹脹感加重,并伴納少,排便不爽等;(2)脾胃互為表里,為病多易相互影響。脾喜燥惡濕,胃病久及脾,脾虛則運化水液無力,又可加重濕阻。
故脾胃均可生濕,在本病中以胃濕為主要矛盾,故通過通腑瀉濁法,使胃中濕邪通過大便排出,祛除胃中水谷所化痰濕。更輔以降氣通便化痰之品如方中萊菔子不僅可消食除脹,更有降氣化痰之效,如通降之木香、厚樸、枳實,亦可不同程度消食除痰,使胃腑通暢,消積滯則無生痰之源,兼用藿香、白術,前者芳香化濁,可行氣化濕,輔助通降祛濕,后者健脾除濕,治療因胃病及脾所致濕勝,以達到標本同治的目的。如此以通降導滯之法為主,芳香化濁健脾為輔,則痰濕易除,上腹脹、納少、噯腐癥狀俱去。
2.3通降以平木
肝屬木,主一身氣機,若情志抑郁,或情緒緊張,均可致肝氣郁結,疏泄不及,以致木郁土壅;若惱怒傷肝,疏泄太過,則可致肝木橫逆犯胃,正如張景岳《景岳全書·痞滿》云:“肝氣未平而痞?!盵15]張錫純《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云:“大便不通,是以胃氣不下降,而肝火之上升沖氣之上沖,又多因胃氣不降而增劇。是治此證者,當以通其大便為要務,迫服藥至大便自然通順時,則病愈過半矣?!盵16]可見病理上胃氣不降加劇肝氣上逆。究其原因,可因大腸與肺相表里,腑氣不降則肺氣亦不降,降胃腑即降肺氣,肺氣降則肝氣平,即“佐金平木”之意。
通降法通過調暢腸腑氣機,使胃氣得降;同時梳理一身氣機,降氣佐金平木,一舉兩得。方中枳實、厚樸、檳榔、萊菔子等均為通腑降氣之品,可通過降胃氣,使大便通暢從而平降上逆肝氣。臨床中可根據患者氣滯程度,在三香湯中酌情加減,如患者無明顯情志不調,肝郁氣滯的癥狀,則以三香湯為主,通降以理氣;若患者脈弦、情志不暢,則在方中加以疏肝行氣之品,如青皮、玫瑰花之類。如此通降疏肝兩者兼顧,腹脹自除。
2.4加減辛苦助通降
本病多在氣分,易痰氣互結,即《傷寒論》149條及154條所云“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 “心下痞,按之濡”的痞癥范圍。痞癥多痰氣互結,中焦痞塞不通,用方則以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法為代表。辛味有開宣行散之用,故《傷寒明理論》云:“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為助?!盵17]中焦痞塞不通實為氣機壅滯,用辛開之法可以輔助恢復氣機升降,即有“欲降先升”之妙[18]??辔赌苄?,有降瀉之功,《臨證指南醫(yī)案》亦提出“治痞以苦為瀉”,可以肅氣降逆,蕩滌濁邪[19];促使氣機下降,配合通腑之品平降氣機,則胃氣自和。辛苦二味藥物中均有作用于氣分者,可效法《傷寒論》之半夏瀉心湯意,于三香湯中選用小劑量黃連、龍膽草、干姜、半夏四味組成辛開苦降藥對;黃連、龍膽草,味苦而燥濕,半夏味辛而祛濕,配合干姜佐制苦寒之品;若有胃寒證則加量用之,兼溫胃驅寒,四藥并用,即可化痰理氣開結,調整中焦氣機,恢復升降。故以通降法為主導,輔以辛苦之法,可達到增加胃氣和降之效。
2.5通降不忘養(yǎng)正
本法多治以早期為實證者。臨床觀察本病多因飲食不節(jié)而起,多病久反復,脾胃受損,虛而無力運化,虛實夾雜,疾病后期本虛標實者多。且降氣之品多有耗氣之憂,長期使用恐傷人正氣,故雖降瀉,不忘扶正。治療時當攻邪扶正相兼顧。故三香湯中通降、扶正兼?zhèn)?,以黨參、白術補氣健脾,以圖扶固氣血生化之本,不僅無耗氣之憂,亦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脾胃之氣恢復,有助中焦氣機調和,則腹脹可除。
3總結
目前,現代醫(yī)學對本病發(fā)病機制的認識尚不明確,且治療方法較單一,而中醫(yī)治療方法多樣,效果理想。故采用通降法治療功能性腹脹,使得通降行積、通降祛濕、通降以佐金平木三法并用,可一舉多得,有效恢復胃氣“以降為順,以通為用”的生理狀態(tài)。同時以辛開苦降法輔助通降、以健脾補氣法扶固正氣,可起到“通而不泄,標本兼治”的效果。但本法本方以治實證類功能性腹脹為主,氣滯痰濕等為基本病機,故通下為主,輔以補氣。虛證為主的功能性腹脹亦可參考,如為脾胃虛寒則可加大溫陽之品,增加干姜劑量,添加肉桂等;胃陰虧虛,則添養(yǎng)陰益胃之品;氣虛則可以補氣藥為主佐用行氣等法。總之妙乎一心,酌情加用本法,亦可補而不滯,標本兼顧。
參考文獻
[1]劉新光. 解讀功能性腸病羅馬Ⅲ診斷標準[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 2006,26(21):1691-1693.
[2]羅金燕. 功能性腸病與羅馬Ⅲ [J]. 胃腸病學, 2006,11(12):739-740.
[3]王洪鵬. “胃主和降”的理論與臨床文獻研究[D]. 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3.
[4]清·葉天士. 臨證指南醫(yī)案[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2006:122.
[5]張錫純.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337.
[6]清·李用粹. 證治匯補·舊德堂醫(yī)案[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281.
[7]李振楩, 呂慎從. 指針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療效觀察[J]. 上海針灸雜志, 2010,(3):165-167.
[8]孫露亞. 從《內經》《傷寒論》談胃痞中醫(yī)辨治規(guī)律[J].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2009,(4):465-466.
[9]明·方谷. 醫(yī)林繩墨[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5:119-120.
[10]龔建華, 瞿金鴻. 枳厚二陳湯加減治療功能性腹脹67例[J]. 現代中醫(yī)藥, 2010,30(5):11.
[11]明·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陵版印排本)[M]. 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727.
[12]清·張璐. 本經逢原[M]. 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7:155.
[13]清·陳嘉謨. 本草蒙筌[M]. 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8:87-88.
[14]唐旭東,董建華.“通降論”學術思想整理[J].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 1995,18(2):45-46.
[15]褚海濱. 逍遙散脹湯配合心理療法治療功能性腹脹20例[J]. 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3,23(1):51-52.
[16]張錫純.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M]. 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77.
[17]金·成無己. 傷寒明理論·傷寒明理藥方論白話解[M]. 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4:126.
[18]王強, 楊欽河, 王鳳珍. 《傷寒論》中半夏的功用及炮制[J]. 時珍國醫(yī)國藥, 2006,17(2):286.
[19]王小溪, 王麗, 寇姍. 半夏瀉心湯證病機初探[J]. 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 2012,21(36):4062-4063.
(本文編輯: 韓虹娟)
(收稿日期:2015-07-31)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03.038
作者簡介:賈博宜(1990- ),201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yī)內科學脾胃病。E-mail:jiaboyiwilliam@163.com通訊作者: 符思(1957- ),本科,主任醫(yī)師,碩士生導師,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老年病專業(yè)委員會常務委員,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消化病專業(yè)委員會理事。研究方向:中西醫(yī)結合內科。E-mail: fusibj57@yahoo.com.cn
基金項目: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平ㄔO項目(國中醫(yī)藥醫(yī)政發(fā)【201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