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嬌
?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法律問題研究
□趙海嬌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已正式進入試點階段,而收益分配又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核心問題。各地試點經驗反映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收益分配面臨政府部門是否參與分配、“成員權”的內涵界定不清、規(guī)劃限制下不同土地權利人的利益難以平衡、收益分配缺乏理論依據(jù)和實踐經驗、對入市后收益的分配和使用缺乏應有的監(jiān)督和規(guī)范的管理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從兼顧公平與效率的角度,提出“一次分配基于產權,二次分配政府參與”、界定“成員權”的實質標準、對集體建設用地所有權和使用權進行確權頒證、以農業(yè)補貼和稅收方式實現(xiàn)規(guī)劃限制下不同土地權利人之間利益均衡、以條例規(guī)則規(guī)范收益分配、以行政規(guī)范監(jiān)督政府和集體收益后的用途六項措施。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
自上世紀末國家允許集體建設用地流轉以來,各地不斷致力于探索新的流轉模式,以期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農村、農業(yè)、農民的全面發(fā)展。同時,近年來,中央對農村的改革力度持續(xù)加大,并以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市場化為基調,穩(wěn)步推進集體建設用地實現(xiàn)土地增值。從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fā)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逐步建立城鄉(xiāng)統(tǒng)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至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在符合規(guī)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1],其首次確立同地同權同價理念,提高了農民集體在土地交易市場上的地位;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加快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產權流轉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將重點轉向了增值收益分配上;到了2014年12月31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不僅標志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正式進入試點階段,同時還開啟了提高農民和農民集體在收益分配中所占比例之路。我國現(xiàn)處于深化改革之時,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能為改革釋放出巨大紅利,以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良性循環(huán)。
2015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
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北京市大興區(qū)等33個試點縣(市、區(qū))行政區(qū)域暫時調整實施有關法律規(guī)定的決定》(以下簡稱《授權決定》)明確指出:暫時停止實施《土地管理法》第43條和第63條、《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第9條關于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不得出讓等的規(guī)定,明確在符合規(guī)劃、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的前提下,允許存量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同等入市、同權同價[2]。并將“入市”的范圍限定為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但是否就表明現(xiàn)行政策否定了對新增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呢?答案不得而知,至少對于《授權決定》實施期間,試點區(qū)域應該限制為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如果試點成功,后續(xù)必將擴大至新增建設用地,因為我國存量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即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建設用地總量僅約0.3億畝[3],有的集體甚至沒有存量建設用地,有必要擴大至新增建設用地,否則,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必將成為無源之水,流于形式[4]。對于“入市”環(huán)節(jié)的其他問題,在文中暫不討論,僅就“入市”后的收益分配問題加以探討,且收益分配又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核心問題。
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政策實施之前,我們不妨先對前期各個地區(qū)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試點的收益分配情況加以分析探討,以便“入市”政策實施收益分配時進行參考。那么,就從江蘇省和河南省及其典型城市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分配管理辦法進行比較研究。首先,江蘇省的主要試點地區(qū)將流轉范圍限定為存量集體建設用地,只有宿遷和無錫包括新增建設用地;而河南省因為2003出臺的《河南省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若干意見》,對流轉的范圍、程序、條件和收益分配進行了統(tǒng)一規(guī)范,且流轉的范圍均包括存量和新增集體建設用地,一定程度上表明欠發(fā)達省份對新增建設用地有著更強烈的需求。其次,對于首次流轉的收益分配情況,江蘇省早期進入試點模式的城市政府所占收益分配的比例較高,比如蘇州市為30%、海門市為10%到25%,而農民集體及個體大概占比70%,對于試點比較晚的城市,政府部門參與收益的比例較低或者不參與分配,比如無錫市不超過10%,宿遷市、區(qū)不參與分配,南京市的土地收益分配全部由土地所有者享有;而河南省的各個試點地區(qū)政府部門是不參與土地首次流轉收益分配,流轉收益全部歸農民集體,用于發(fā)展集體經濟和對失地農民的補償。最后,對于再次流轉,江蘇省試點較早的蘇州和海門市,政府部門參與再次流轉的土地增值收益,比例略有不同,試點較晚的無錫,南京和宿遷市政府部門均不參與增值收益分配,增值收益在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之間進行分配;而河南省對于再次流轉收益分配的政策是當?shù)厝嗣裾荚鲋凳找娴?0%,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分享剩余的90%,并且,《河南省農民集體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若干意見》對于政府所得收益規(guī)定的是區(qū)縣政府和鄉(xiāng)鎮(zhèn)政府三七分,但是也有部分城市和《意見》的規(guī)定不一致。
從各地的集體建設用地流轉管理辦法和分配實踐中可以看出,各地力爭做到兼顧國家、集體和農民三方的利益,但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分配標準和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各利益主體之間經過長期博弈,形成了對農民不利的收益分配局面。如果下列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不僅“入市”難以進行,而且收益分配問題同樣難以解決。
1.集體土地收益分配權缺乏集體成員資格認定的法律依據(jù)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權屬于農民集體成員權的當然內涵,農民集體成員有權利參與收益分配的決策,這是成員權利束中的一條。但是關于“成員權”,除《物權法》第五十九條提到“集體成員”,沒有一部法律明確給出成員權的具體概念,也就使得成員權的法律性質和具體內涵難以確定。實踐中,農民作為集體成員,權利經常受到侵犯,不僅與當下的社會政治條件、司法條件相關,也與沒有完善的成員權制度密切相關。目前,各地認定集體成員的資格多以“戶籍”為形式標準,缺乏實質標準,然而“戶籍”并不是一個確切的法律概念。在“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社會背景下,當涉及集體利益分配和家庭財產分割時,極易引發(fā)糾紛。從農村社會長治久安的角度考慮,應該以法律的形式確立成員權的實質標準和成員權利的具體內涵。
2.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尚未完成
著名的制度經濟學家科斯認為,產權清晰是市場交易的基礎和前提,有助于降低市場交易成本[5],目前各地的集體建設用地確權登記工作未完成,產權不清。雖然2013年國土資源部發(fā)布了《農村集體土地確權基本完成》的公告,但是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陳小君教授主持的“湖北省72村432份調研”數(shù)據(jù)顯示大多數(shù)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沒有確權登記,僅有28.4%的成員承認已領證,卻因種種原因即使宣布領證的村民仍無法出示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證[6];并且,安徽省部分地區(qū)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所有權歸屬不明。這種產權不清的狀態(tài)嚴重阻礙了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進程,導致農民的權益無法得到全面實現(xiàn),從私法物權的角度來說是對集體及村民權利的限制和對其財產權的侵犯。
3.各地政府參與入市流轉收益的比例混亂
各級政府是否應該參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應占比例是多少?是學界和實踐不斷爭論的問題,也是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所應回答的問題。在以征地為主的時代,部分地區(qū)的“土地財政”占本地區(qū)財政收入一半以上,使得各地政府不斷致力于征地,開發(fā)房地產,以增加本地區(qū)的財政收入。而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必然會導致政府征地范圍縮小和財政收入縮水。自允許土地流轉以來,20年間各地并沒有取得顯著成效,不能否定與地方政府的投入力度和主導強度不足有關,使得當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政策同樣難以得到積極有序的落實[7]。這種入市的期望值不高的癥結在于現(xiàn)行的財稅體制和少數(shù)基層干部的牟利動機,當下就是要改革財稅體制,通過稅收的方式來遏制基層政府官員的貪念,使其無有利可圖的制度縫隙。從各地的流轉辦法中可以看到,大多數(shù)政府都直接參與收益分配,只是參與方式和分配比例在省際之間,省內城際之間有所不同。如江蘇省蘇州市對于首次流轉規(guī)定,是流轉方向政府交納30%的土地收益;而河南省僅就土地增值收益中的10%歸當?shù)厝嗣裾液幽鲜炔砍鞘锌h鄉(xiāng)政府的分配比例也不同;廣東省和安徽省則規(guī)定,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發(fā)生增值的,應當參照國有土地增值稅征收標準,向市、縣人民政府繳納有關土地增值收益[8]。對于地方各級政府參與分配的比例應是多少的問題,安徽省國土資源廳調控處處長黃發(fā)儒認為,根據(jù)近年的實踐來看,政府基于投資和各方積極性的調動,收取土地流轉增值收益的40%左右還是合適的。比如廣東省一些市政府收取40%左右的增值收益,深圳市高達 50%的比例。臺灣地區(qū)市地通過區(qū)段征收后抵價給農民的土地一般在 50%左右,最低不少于 40%。政府參與分配比例多少主要取決于政府基礎設施、公益事業(yè)投入情況以及地理區(qū)位[9]。這個比例是否合理,還要進一步研究,并且應符合政策的要求——收益分配應向農民集體成員傾斜。
4.規(guī)劃限制下不同土地權利人之間的利益難以平衡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前提就是“符合土地利用規(guī)劃和用途管制”,所以那些被規(guī)劃為基本農田、永久限定為農業(yè)用途的土地,其土地經濟價值就不能激活,繼而相關土地權利人就無法享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所帶來的經濟收益。同樣是中華大地上的同胞,卻因規(guī)劃、用途管制和地理區(qū)位不同而帶來收益上的不公平,必然會引起他們的不滿心理。國家為了使我國的耕地紅線不突破,以便保護糧食安全,嚴格限制遠郊基本農田不得農轉非,其集體建設用地不得入市。如果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所得收益全部歸失地農民和集體,而不顧及規(guī)劃限制下的土地權利人,那么這種規(guī)劃和限制就會使得遠郊和近郊、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和中西部落后地區(qū)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若國家層面不能對此給予妥善公平的解決,就有可能引起這部分土地權利人的反抗,引發(fā)新的社會矛盾。并且都是集體土地權利人,被永久限定為農業(yè)用途的那部分土地權利人也應享有土地增值收益的權益,在收益分配政策中應給予基本農田土地權利人一席之地。
5.收益分配缺乏理論依據(jù)和實踐經驗
對于地方四級政府及集體和集體成員、甚至是集體以外的基本農田保護區(qū)的土地權利人是否都應參與到一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收益分配中,目前缺乏理論支持,且各試點分配主體之間關系不清、比例論亂。而收益分配的比例往往是通過各利益主體博弈后由政府或相關主導者主觀判斷確定,對于各方主體的內部如何分配也沒有統(tǒng)一標準,基本都是由分配主導者確定,地方政府和集體之間到底是三七分、四六分好,還是說像南京、無錫、成都一樣政府不參與分配或者其他的分配方式更具優(yōu)勢,目前難以確定。村集體與農民個人之間應如何分配,各占多少比例,也沒有統(tǒng)一明確的標準和法律依據(jù)。有的地方嘗試“土地評估定價”,雖然沒有起到示范作用,但也充分考慮到村集體和農民的權益,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各方主體應占多少比例仍無法妥善解決,歸根結底是因為收益分配缺乏成熟的理論依據(jù)和完善的實踐經驗[10]。所以,還要從理論和實踐上不斷致力于解決各方利益主體所占比例的問題。
6.對入市后收益的分配和使用缺乏應有的監(jiān)督和規(guī)范的管理
雖然“一號文件”中規(guī)定入市要嚴格限制在試點區(qū)域,堅持封閉運行,風險可控。但是,農民集體有自我發(fā)展、獲得經濟收益的需求,而國家層面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政策,同樣也給其他農民集體帶來了契機,在當下土地流轉混亂的大背景下,很難壓制這些不在試點范圍內卻又想入市的農民集體。由于,目前集體經營性建設入市及收益分配尚處于探索階段,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管理和監(jiān)督體系。一方面,非試點地區(qū)的農民集體想入市或者流轉土地,但只能采取私下交易,由于農民普遍缺乏法律意識,在簽訂土地入市或流轉合同時,沒有規(guī)范的合同文本;另一方面,這種土地入市或者流轉也沒有獲得相關土地管理部門的審批,而這種不健全的交易很難得到全面的法律保護和制度保障。且集體經濟組織結構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體系。從《物權法》第五十九條[11]和《土地管理法》第十條[12]可以得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入市收益首先歸農民集體,然后再分配給本集體的法定成員,集體經濟組織只是負責經營和管理本集體財產。但是,村一級并不能像政府組織結構那樣清晰、各司其職;也不像公司那樣決策、監(jiān)督、執(zhí)行機構明顯。它是松散的、無組織的,正如土地流轉大多是由少數(shù)鄉(xiāng)鎮(zhèn)干部和村干部主導,村干部有可能為了獲得入市的機會,引發(fā)權力尋租和腐敗。同時,因為沒有成熟、完善的規(guī)范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法律法規(guī),也就沒有對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的規(guī)范管理體系。
1.重新界定“成員權”的實質標準
以“戶籍”作為“成員權”的形式標準,在廣大群眾心里已根深蒂固,上文提到,“戶籍”并不是一個清晰準確的法律概念,所以要確定“成員權”的實質標準。相較以“戶”為基本單位,以自然人為基本單位確定“成員權”操作性更強。首先,自然人作為成熟的民法概念,身份易于識別,權利義務體系較明確,并且對于村內弱勢群體社會保障更加便利、清晰;其次在民主決策時,更能充分展現(xiàn)家庭不同成員的意志,更有益于民主的實現(xiàn),為集體的發(fā)展獻計獻策,壯大集體力量;最后,以自然人為基本單位,能使國家的社會保障惠及同一“戶”不同經濟能力的家庭成員,使社會保障更具有針對性和合理性。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發(fā)展和發(fā)達地區(qū)對人力的需求,使得人力的流動性和經濟能力在逐步加強,同時使得成員脫離原集體而在其他集體安家的可能性變大。那么,對于新增成員的資格認定和權利保障該如何實現(xiàn),在陳小君團隊的“2010年72村調研”數(shù)據(jù)中發(fā)現(xiàn)87.7%的受訪農戶表示應當由立法明確規(guī)定成員資格得以變更的標準, 65.7%受訪者選擇“依據(jù)其他條件,經成員大會決議接納為成員的”作為成員資格取得標準。因此,采用“國家立法”和“村民大會決議”相結合的實質標準較為合理[13]。成員資格一旦確立下來,從法理上講,農民基于成員權可以享有分配請求權和收益權,且從《物權法》第五十九條[14]也可得出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由村集體和農民參與分配是其題中應有之意,且在“72村調研”中,大部分受訪農戶已經意識到集體對于村莊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的重要價值,因此近80%的受訪農戶愿意將部分收益留存集體[15]。
2.確權登記以確定收益關系
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朱啟臻強調,“確權”是我國“土改”面臨的一個最大困難,“確權”是基本問題,如果不能明確土地歸屬,于征收和入市,都容易引起混亂[16]。所以必須要按照先明確所有權再明確使用權的原則加快確權登記工作的進程,以便從根源上徹底解決以此為基礎的后續(xù)問題。確定農村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權屬關系,構建以保護和保障農民土地財產權為核心的土地權利和法律體系,為保障土地財產權、便利土地權利交易提供基礎性制度服務[17]。在符合法律法規(guī)的情況下,為了保證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能夠順利入市,至少應該保障對存量的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進行確權登記。首先,確權的主體應該是村民小組,因為自“人民公社”時期形成的“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村民小組見證了農村土地的歷史變遷,承載著維系村民之間“熟人社會”的關系,且理論界和實踐對此觀點比較一致,實踐中也有一些地區(qū)采用頒證給村民小組的情形,如安徽小崗村,效果較好。其次,確權的客體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而言應該是農村的集體建設用地,對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自不用說,而對于集體公益性建設用地,應該考量其是否符合規(guī)劃和用途管制,如果符合,應給予確權;如不符合,不予確權,還應恢復土地原狀。最后,確權的程序可以借鑒四川省成都市的成功經驗,并借此厘清集體建設用地的范圍。
3.初次分配基于產權,再次分配政府參與
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環(huán)節(jié),政府部門到底扮演什么樣的角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參與分配的理論依據(jù)是什么?目前看來,政府部門在“入市”中的主要職責就是對某宗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審批和監(jiān)督管理;制定土地用途管制和規(guī)劃,以便嚴格合理控制土地用途;在市場失靈時,通過政府指導價或者最低限價來平衡市場需求和保障農民集體的權益。即當進入“入市”環(huán)節(jié)時,政府的角色就從“征地時代”的前臺轉向“入市時代”的幕后,充當公平交易的監(jiān)督者,有益于在競爭的環(huán)境下,提高土地的經濟價值,以造福農民集體和個體。按照《國土資源部關于促進農業(yè)穩(wěn)定發(fā)展農民持續(xù)增收推動城鄉(xiāng)統(tǒng)籌發(fā)展的若干意見》內容:“各地在集體建設用地出讓轉讓等流轉活動中,要按照‘初次分配基于產權,二次分配政府參與’的原則”[18],所以對于集體建設用地的初次流轉和再次流轉,地方政府都有權參與二次分配。二次分配主要是通過收取相關稅費來實現(xiàn)調整各級政府利益平衡的目標,以正稅少費為佳。有人擔心允許集體建設用地入市,會大大削減政府的財政收入,實則未必,因為政府可以通過征收諸如征地占用稅、因違法用地補繳的稅款、房地產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這些稅收會填補由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帶來的政府財政收入的缺口。
4.以農業(yè)補貼和稅收方式實現(xiàn)利益均衡
對于規(guī)劃限制下土地權利人,受土地利用規(guī)劃和用途管制的限制,其擁有的土地使用權有可能被永久的限定為基本農田,失去了轉為建設用地并入市流轉的機會,也就不能直接享受因開發(fā)土地帶來的經濟價值。為了實現(xiàn)耕地保護目標,抑制農民集體將農用地私下轉化為建設用地,除了科學合理規(guī)劃,還要對如何補償基本農田土地權利人進行研究。首先,為了鼓勵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可以設立“基本農田保護基金”,專門用于對種糧農戶的補貼,用于開發(fā)農具,以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實現(xiàn)土地權利人之間的利益平衡;其次,對于發(fā)達地區(qū)和糧食產區(qū)因經濟和土地用途的不同,使得兩區(qū)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對此,中央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和財政轉移支付進一步調節(jié)發(fā)達地區(qū)和糧食產區(qū)的利益平衡,在“入市”環(huán)節(jié)所得的稅收收入,應主要用于支持農村發(fā)展和農業(yè)建設,這也屬于二次分配的范疇;最后,也可以借鑒美國經驗,將土地開發(fā)權拿到市場上進行交易,開發(fā)商通過購買土地開發(fā)權,從而限制農地的開發(fā),并將此宗土地永久的限定為農業(yè)生產區(qū),土地權利人也因此參與到了土地流轉收益分配之中[19]。
5.以條例規(guī)則規(guī)范收益分配
對于一項新的制度,總是在不斷嘗試之后從不成熟走向成熟,并上升到法律法規(guī)層面。對于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立法回應,首先是當下又被提上修法日程的《土地管理法》應作出回應,對限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或流轉的法條或刪除或修改,再就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用益物權地位作出一般性規(guī)定;然后制定《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條例》,在條例中明確收益分配規(guī)則,規(guī)則包括:一是明確分配方案產生和決策程序;二是界定成員權的依據(jù);三是集體成員內部分配的份額和確定依據(jù);《稅收管理法》也要據(jù)此作出相應調整,依據(jù)“一次分配基于產權,二次分配政府調節(jié)”的原則,政府可以通過稅收的方式進行調節(jié),比如征收印花稅、土地增值稅、契稅和營業(yè)稅等,至于比例多少?在《稅收管理法》中給予規(guī)定。關于農民集體內部應該如何分配,在條例作出分配方案的產生和決策程序規(guī)定后,集體成員應該參照條例的規(guī)定共同作出決定,而鄉(xiāng)鎮(zhèn)政府和村委會干部不得干預甚至擅自決策,并經村民大會或者村民代表大會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可。以條例規(guī)范收益分配,不僅可以使得收益分配又有法可依,并且能預防糾紛的產生。
6.以行政規(guī)范監(jiān)督政府和集體收益用途
由于參與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收益分配的主體較為復雜,首先我們需要厘清各主體參與分配的屬性。失地農民所獲得的收益,是基于集體成員權而得,一旦到了成員手中,即歸農民私人所有,可自由支配;農民集體是基于集體建設用地所有者獲得收益,并且由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集體財產,那么集體經濟組織就應該在集體成員全部參與和表決的前提下用集體財產對本集體經濟發(fā)展和社會保障作出貢獻;關于地方政府對土地流轉征收的稅收,理應用于本行政區(qū)域的農業(yè)發(fā)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顚S?,并可設立“基本農田保護基金”,用于協(xié)調本行政區(qū)域的經濟不平衡;而對于中央政府征收的土地流轉稅收,應該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加大對糧食產區(qū)的財政投入,發(fā)展農業(yè)現(xiàn)代化機械化,縮小糧食產區(qū)和工商業(yè)發(fā)達地區(qū)的貧富差距。以上四類主體,除了第一類農民個人,其他三類主體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行政化色彩,并且其所管理的流轉收益屬于不同地域大小的公有財產,對于其所管理的收益用途雖然清晰可鑒,但實踐操作中,如果不加以監(jiān)督,很容易帶來腐敗和閑置浪費。所以,中央政府有必要出臺相應的行政法規(guī)來規(guī)范和監(jiān)督公有財產管理主體的管理行為。
[1] 湯青慧,董德坤,朱珊. 土地財產權保護視角下農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創(chuàng)新探析[J]. 理論導刊, 2015, (9): 16-18.
[2] 全國人大常委會擬授權國務院在33個試點縣(市、區(qū))暫時調整實施土地管理法的相關規(guī)定[J]. 國土資源, 2015, (3): 40-41.
[3] 蔣省三、劉守英、李青. 中國土地政策改革:政策演進與地方實施[M].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 2010:245.
[4] 房紹坤.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幾個法律問題[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5, (3):15-22.
[5] 張四梅.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制度建設研究--基于優(yōu)化資源配置方式的視角[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4, (3):114-119.
[6] 陸劍.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實證解析與立法回應[J].法商研究, 2015, (3):16-25.
[7] 高永生、孫奇. 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直接入市宜慎行[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 2009,(5).
[8] 王文,洪亞敏,彭文英. 中國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收益關系及分配政策研究[M].北京: 經濟科學出版社, 2012:63-65.
[9] 黃發(fā)儒.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路徑思考[J].中國土地, 2015, (2):19-21.
[10] 于建嶸.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思考[J].探索與爭鳴, 2015, (4):55-58.
[11] 《物權法》第五十九條規(guī)定:“農民集體所有的不動產和動產,屬于本集體成員集體所有?!?/p>
[12] 《土地管理法》第十條規(guī)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依法屬于村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經營、管理;已經分別屬于村內兩個以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農民集體所有的,由村內各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小組經營、管理;已經屬于鄉(xiāng)(鎮(zhèn))農民集體所有的,由鄉(xiāng)(鎮(zhèn))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p>
[13] 戴威,陳小君. 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的實現(xiàn)_基于法律的角度_戴威[J].人民論壇, 2012, (2): 20-23.
[14] 諸培新,唐鵬. 農地征收與供應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創(chuàng)新--基于江蘇省的實證分析[J].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 (1): 66-72.
[15] 何元斌,姜武漢. 農地流轉參與主體與社會福利的關聯(lián)度[J].改革, 2011, (1): 134-140.
[16] 丁日成. 美國土地開發(fā)權轉讓制度及其對中國耕地保護的啟示[J].中國土地科學, 2008, (3):74-80.
2015-11-28
安徽大學法學院,安徽合肥,230601
趙海嬌(1992- ),女,安徽大學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經濟法。
D912.29
A
1008-8091(2016)02-007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