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基督新教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報刊的發(fā)端

2016-04-04 02:18:21
關(guān)鍵詞:馬禮遜

田 峰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山東淄博255000)

?

基督新教傳教士與中國近代報刊的發(fā)端

田峰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編輯部,山東淄博255000)

[摘要]中國近代報刊的發(fā)端與19世紀來華基督新教傳教士密切相關(guān),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文近代刊物——《察世俗》,就是英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和米憐1815年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的;中國境內(nèi)第一個中文近代刊物——《東西洋考》,則是德國新教傳教士郭士立1833 年在廣州創(chuàng)辦的。傳教士創(chuàng)辦報刊是其傳教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教士的目的是希望通過“文字傳教”等方式來實現(xiàn)“中華歸主”,使中國人皈依基督教。傳教士的愿望雖然沒有實現(xiàn),但傳教士及其創(chuàng)辦的報刊帶來了西方近代新聞思想、報刊理念和模式以及先進的印刷技術(shù),客觀上對中國近代報刊業(yè)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起到了引領(lǐng)和促進作用,同時,也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和重要的影響。

[關(guān)鍵詞]新教傳教士;近代報刊;馬禮遜

中國最早的古代報紙出現(xiàn)在唐代,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過程,先后出現(xiàn)了邸報、小報和京報等類型,但“清代以前的報紙,實際上只能說是一種新聞信性質(zhì)或政府公告、公報性質(zhì)的原始形態(tài)報紙”[1]35。都不是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報刊。

中國近代報刊業(yè),發(fā)端于19世紀初新教來華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報刊。1815年(嘉慶二十年)8月5日,英國基督新教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1782-1834)和米憐(William Milne,1785-1822)在荷屬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創(chuàng)辦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文近代刊物——《察世俗》(以下簡稱《察世傳》),揭開了中文近代報刊出版的序幕。1833年(道光十三年)8月1日德國基督新教傳教士郭士立(Charles Gutzlaff,又譯為郭實獵,1803-1851)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東西洋考》(以下簡稱《東西洋考》),這是第一個在中國境內(nèi)出版的中文近代刊物。到1842年鴉片戰(zhàn)爭結(jié)束前,新教傳教士先后在南洋和廣州等地創(chuàng)辦了《特選撮要每月紀傳》(1823年,巴達維亞)、《天下新聞》(1828年,馬六甲)和《各國消息》(1838年,廣州)等5種中文刊物,以及《印支搜聞》(1817年,馬六甲)、《中國從報》(1832年,廣州)等10余種英文刊物。上述傳教士報刊數(shù)量雖然不多,且出版時間大多不長,但這些“傳教士中文報刊引進了西方近代化的報刊樣式,為中國近代民族報刊提供了模板”[2]172,對中國近代報刊業(yè)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起到了引領(lǐng)和示范作用,同時傳教士報刊也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和重要的影響。

一、新教傳教士創(chuàng)辦報刊活動的背景和動機

1583年 (明萬歷十一年),意大利籍天主教耶穌會士利瑪竇來到中國,沉寂了200多年的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yè)開始了新的一頁。由于明末清初各朝都對天主教采取了非常寬容的政策,加之傳教士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等人的不懈努力,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yè)有了較大的發(fā)展,至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中國天主教徒的人數(shù)已達30萬[3]82。但是,天主教在華傳教事業(yè)繁榮發(fā)展的大好形勢卻在18世紀20年代發(fā)生了逆轉(zhuǎn),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3月教皇克萊孟十一世(Pope Clement XI)再次頒布禁諭,重申嚴厲禁止基督徒參與或舉行“敬天、祭祖和祀孔”等中國傳統(tǒng)禮儀活動[4]355-356。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11月,教皇特使嘉樂(Carolus Mezzabarba,1682-1741)主教來華,要求在華傳教士和中國教徒嚴格遵守教皇的禁諭,康熙皇帝看到禁諭后勃然震怒,進而批示道:“覽此告示,只可說得西洋人等小人,如何言得中國之大理。況西洋人等,無一人通漢書者,說言議論,令人可笑者多。……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國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盵5]49至此,天主教內(nèi)部各派持續(xù)了百余年的“中國禮儀之爭”,即在如何對待“敬天、祭祖和祀孔”等中國傳統(tǒng)禮儀問題上發(fā)生的論爭,演變成了羅馬教廷和清政府之爭??滴趸实垡桓拇饲皩μ熘鹘滩扇〉膶捜輧?yōu)禮政策,逐漸開始對天主教的在華傳教活動進行嚴格限制。雍正皇帝登基后十分敵視天主教,1724 年(雍正二年)雍正皇帝下令封閉教堂[6]67。此后的乾、嘉、道各朝也都采取了非常嚴厲的禁教政策,不斷頒布禁教令。1736年(乾隆元年)乾隆皇帝頒布諭令:不論旗人、漢人,茍信奉天主教者,一律處以重刑[7]160。嘉慶皇帝在禁教的同時,還嚴令禁止傳教士刻印書籍。1811年(嘉慶十六年),嘉慶皇帝頒布諭令:“嗣后西洋人有私自刊刻經(jīng)卷,倡立講會,蠱惑多人及旗民人等向西洋人轉(zhuǎn)為傳習,并私設(shè)名號,煽惑及眾確有實據(jù)為首者,意當定為絞決;其傳教煽惑而人數(shù)不多亦無名號者,著定為絞候;其僅止聽從入教不知悛改者發(fā)往黑龍江,給索倫達呼爾為奴,旗人銷去旗檔……”[8]922-923在清政府日益嚴厲的禁教政策的打壓下,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活動幾乎全部停止。至“19世紀30年代末,中國已經(jīng)沒有一所天主堂。個別地方雖有潛藏的傳教士,一旦被發(fā)現(xiàn),就會受到清政府的嚴厲懲治”[9]45。

英國傳教士馬禮遜是第一個來到中國的基督新教傳教士?;叫陆蹋喎Q新教,或譯為更正教、反對教,也經(jīng)常被直接稱為基督教,是與天主教、東正教并列,為廣義上的基督宗教的三大派別之一。1807年(嘉慶十二年)1月受倫敦差會的派遣,馬禮遜取道美國前往中國,于當年9月7日抵達廣州。由此,開始了基督新教在近代中國的傳教史。清政府的禁教政策雖然是針對天主教的,但同樣也適用于來華的基督新教,因為二者同為基督教,對于清政府來說并無多大區(qū)別。因此,馬禮遜到達廣州以后只能隱瞞傳教士身份,冒充美國商人隱居在允許外國商人經(jīng)商居留的廣州十三行內(nèi)。為了適應(yīng)中國習俗,化解中國人的敵意,他曾著漢服、蓄長辮、吃中餐,并努力學習中國語言文化[10]92。1809年馬禮遜受聘為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的譯員,從此,他能夠以東印度公司高級雇員的合法身份往來于廣州和澳門之間,但進行傳教活動仍幾乎是不可能的。1813年,第二位新教傳教士——米憐受倫敦差會的派遣來到中國,協(xié)助馬禮遜從事傳教工作。米憐來到中國后,不能像馬禮遜那樣以東印度公司雇員的合法身份在廣州和澳門居留,更遑論進行傳教活動。在廣州秘密學習中文不到半年后,米憐按照馬禮遜的要求獨自前往南洋一帶進行巡回傳教和考察。

馬禮遜和米憐當時面臨的困難除了清政府嚴厲的禁教政策外,還有中國歷代朝野人士在長期封閉的自然經(jīng)濟社會中形成的“自我中心”和“華尊夷卑”的文化優(yōu)越感和自豪感。這種優(yōu)越感和自豪感不僅極大地限制了中國人認識外部世界的視野,也使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對外來文化和宗教有一種本能的蔑視和抵觸。另外,中國地域遼闊,方言眾多,口頭傳教對于初入中國且漢語并不熟練的西方傳教士們來說,更是難上加難。面對上述重重阻力和困難,馬禮遜意識到要在中國境內(nèi)公開和直接進行傳教活動根本是不可能的。因此,1812年馬禮遜在向倫敦差會提交的“恒河外方布道計劃”中提出:由于中國的現(xiàn)狀不允許傳教士舉辦印刷和其他幾種事業(yè),故必須另覓一處臨近中國的基地,成立中國傳教事業(yè)總部;盡快開辦免學費的中文書院;擬發(fā)行中國期刊;舉辦中文、馬來文及其他英文的印刷事業(yè)等[11]90-91。利用書籍和報刊作為輔助手段進行間接傳教,是適應(yīng)當時中國國情的不二選擇?!暗谝?,印刷的書刊比口頭的講道對中國士大夫更合適,在公開場合對基督教持有敵意的士大夫們,在私人家庭生活中可能因著文字的工作被帶到主前;第二,借文字來宣傳基督教,較不會引起暴動;第三,文字工作比其他方法較能直接的接觸更多的人,也接觸得更快、更有效”[12]10。從信息傳播的角度來看,報刊比書籍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一是出版周期短;二是定期發(fā)行使其傳播的內(nèi)容具有連續(xù)性、完整性及靈活性,從而可以更大程度地滿足讀者對信息的需求。因此,早期新教傳教士幾乎都選擇報刊作為輔助傳教的重要手段。

二、傳教士中文報刊的產(chǎn)生與演變

1815年8月5日,歷史上第一個中文近代刊物——《察世俗》在荷屬馬來半島的馬六甲創(chuàng)刊。馬禮遜和米憐之所以選擇馬六甲作為傳教基地,是因為馬六甲距離中國較近,周圍地區(qū)居住著大量華人華僑,與廣州交通往來也很便利,荷蘭殖民當局又十分支持基督新教在當?shù)氐膫鹘袒顒印!恫焓浪住吠耆且环葑诮炭铮吭鲁霭嬉黄?,其宗旨是以“闡發(fā)基督教義為根本要務(wù)”,其內(nèi)容也大都是講解《圣經(jīng)》、宣傳基督教義。最初大約每期印刷500冊,后來增加到1000冊,最多時達到2000冊,主要在南洋華僑中散發(fā),一小部分由專人帶往廣州散發(fā)。為了贏得中國人的認同,馬禮遜和米憐力圖使《察世俗》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符合中國人的閱讀習慣,因此,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雕版印刷,豎版排列,書本樣式,封面正中是刊名,右上是嘉慶年號,左側(cè)印有“博愛者纂”(“博愛者”其實是米憐的筆名),完全像一本中國線裝書。在內(nèi)容上米憐采用了附會儒學的策略,每期封面都印有“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斑€常引用儒家言論來闡釋《圣經(jīng)》文句,以示二者的思想和精神的一致性”[13]66。除此之外,《察世俗》還刊登了為數(shù)不多的介紹西方各國情況和新聞以及有關(guān)天文地理知識的文章。1821年底,《察世俗》因米憐病重???。

1823年7月,曾經(jīng)協(xié)助米憐傳教和編輯《察世俗》的倫敦差會傳教士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1796~1857),在巴達維亞(今雅加達)創(chuàng)辦了《特選撮要每月紀傳》,該刊聲稱是繼承米憐《察世俗》的事業(yè),其在序文中說:“書名雖改,而理仍舊矣”。從編輯方針,到印刷版式,一如《察世俗》[1]42。因此,《特選撮要每月紀傳》可視為《察世俗》的續(xù)刊或《察世俗》的巴達維亞版。該刊出版3年多,1826年???。1828年,倫敦差會傳教士紀德(Samuel Kidd,1799~1843)在馬六甲創(chuàng)辦了中文月刊《天下新聞》,該刊在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與前兩刊有很大不同,不再采用雕版印刷和傳統(tǒng)書本樣式,而是用活字印在散張的紙上;內(nèi)容則以中外新聞(以歐洲新聞居多)和西方科學、歷史知識為主,宗教內(nèi)容已退居次要地位,但僅出版一年后于1829年???/p>

1833年6月德國新教傳教士郭士立從南洋來到廣州,并決定在此創(chuàng)辦中文刊物。通過此前三次到中國沿海城市天津、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地冒險考查,郭士立認為“只要采取“巧妙”的方式方法, 是完全可以把中文報刊在清政府的眼皮下辦起來的”[14]14。1833年8月1日,中國境內(nèi)的第一個中文近代刊物——《東西洋考》在廣州創(chuàng)刊。郭士立意識到中國朝野人士普遍具有的“自我中心”和“華尊夷卑”的文化優(yōu)越感和自豪感,以及由此導致的愚昧無知、妄自尊大和濃厚的排外心理,是西方文明和基督教進入中國的巨大障礙。通過向中國人宣傳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可以提升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同感,消除中國人對西方的偏見,從而有效地清除這種障礙。因此,郭氏在《東西洋考》的出版計劃書中這樣寫道:“出版這份月刊的目的是通過讓中國人了解我們的人文、科學和準則來清除他們的盲目高傲和排外思想。本刊不討論政治問題,也不傾向于用尖刻的語言激怒中國人的神經(jīng)。而是用更好的方式來證明我們實際上并非‘蠻夷’,用擺事實的方法來向中國人證明,他們需要向我們學習的東西還是很多的?!盵15]293可見,《東西洋考》已不再像《察世俗》等刊物那樣以“闡發(fā)教義為根本要務(wù)”,盡管該刊在形式上與《察世俗》非常相似,采用同樣的封面設(shè)計,刊名也都使用頗為奇特的“每月統(tǒng)記傳”字樣[16]47。但在辦刊策略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不再大量刊登專門闡發(fā)基督教義的文章,而是以介紹西學為主,內(nèi)容包括歷史、地理、天文、商貿(mào)、科學技術(shù)和文學等。同時編者寓神理于道德說教和生活常識之中,給宗教披上了世俗化的外衣。正是這種變化,使《東西洋考》更易于被中國人接受,這也正是郭士立的高明之處。從此以后,傳教士報刊的辦刊策略開始發(fā)生變化,其“主要宣傳目標,是宣揚西方文化優(yōu)越以征服中國人驕傲自大的思想,傳播西方友誼以清除中國公眾敵視外國人的心理”[17]265。1838年10月麥都思在廣州創(chuàng)辦的《各國消息》其內(nèi)容與其刊名一樣,已“成為刊登各國國情和商業(yè)信息的一份中文報刊”[18]99。

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以后,封閉已久的天朝大門被打開。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道光皇帝在列強的壓力下頒布天主教弛禁令。至此,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以來清政府歷行120余年的禁教政策開始松動,西方傳教士開始大批進入中國,并逐漸獲得了在中國境內(nèi)公開傳教和出版報刊的權(quán)利。傳教士創(chuàng)辦報刊的活動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辦刊地點也由南洋和澳門、廣州等地,轉(zhuǎn)向香港、上海、寧波、福州、天津、漢口、九江等沿海和沿江城市,并逐步深入到中國內(nèi)地?!皬?9世紀40年代到90年代,以教會或傳教士個人名義創(chuàng)辦的中外文報刊多達170種,約占同時期我國報刊總數(shù)的95% ,幾乎壟斷了我國的新聞事業(yè)”[19]139。這一時期新教傳教士創(chuàng)辦的中文報刊中影響較大的主要有:麥都思1853年8月在香港創(chuàng)辦的《遐邇貫珍》(1853~1856)、美國浸禮會傳教士瑪高溫(Daniel J. Macgowan,1814~1893)1854年5月在寧波創(chuàng)辦的《中外新報》(1854~1861)、倫敦差會傳教士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 1857年1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六合叢談》(1857~1858)、美國監(jiān)理會傳教士林樂知(Young John Allen,1836~1907)1868年9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中國教會新報》(1872年8月改稱《教會新報》,1874年9月改名《萬國公報》,1868~1907,期間曾???、美國長老會傳教士丁韙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1916)等1872年8月在北京創(chuàng)辦的《中西聞見錄》(1872~1874)、英國圣公會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1839~1928)1876年2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中國近代第一份綜合性科學月刊《格致匯編》(1876~1892,期間曾兩度停刊),等等。上述報刊的內(nèi)容與早期的傳教士報刊有很大不同,主要刊登新聞、時事、歷史、地理、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shù)知識,宗教僅占其很小的一部分,有的甚至幾乎不涉及宗教內(nèi)容。如《遐邇貫珍》的編者在其創(chuàng)刊號的《序言》中寫道:“中國除邸抄載上諭奏折,僅得朝廷活動大略外,向無日報之類。” “吾屢念及此,思于每月一次,纂輯貫珍一帙,誠為善舉。其內(nèi)有列邦之善端,可以述之于中土,而中國之美行,亦可達之于我邦。俾兩家日臻于洽習,中外均得其裨也”[20]35。可見《遐邇貫珍》實際上就是以新聞為主的綜合性刊物?!吨型庑聢蟆冯m然宣稱:“拜真神,尊帝王,畏官長,親愛兄弟,圣經(jīng)之要旨也。故是報以此數(shù)者為宗旨,不敢悖理妄錄?!钡诮躺瘦^淡,實際上是以報道新聞為主的時事性報刊[21]91?!读蠀舱劇穭t與《遐邇貫珍》的內(nèi)容基本相同。《中西聞見錄》是一份偏重科學的綜合性刊物,《格致匯編》則完全是一份科學刊物。《中國教會新報》在創(chuàng)刊初期為純粹宗教性質(zhì)的刊物,1874年更名為《萬國公報》后已不再是純粹的宗教刊物。1889年《萬國公報》在???年復刊后,其辦刊策略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首登中西互有裨益之事,敦政本也;略譯各國瑣事,志異聞也;其他至理名言,兼收博取,端學術(shù)也;算學格致,務(wù)各擷其精蘊,測其源流。行上之道與行下之器,皆在所不當遺也。”[22]此時的《萬國公報》已基本不涉及宗教方面的內(nèi)容,幾乎完全變成了一份綜合性的時事刊物。傳教士報刊從主要傳播教義到主要傳播西學,是辦刊策略的變化,而不是辦刊宗旨的變化。正如《格致匯編》的創(chuàng)辦者傅蘭雅所說:中國人與西方人“只有通過共享科學領(lǐng)域的成果,才能找到一個共同的立場”[23]237。因此,通過傳播先進的西方文化和科學技術(shù)知識來消除中國人對西方和西方人的偏見,進而改變中國的政治、文化、倫理等整個文化范式,以實現(xiàn)“中華歸主”,是傳教士的最終目的,也是其創(chuàng)辦報刊的根本宗旨。

三、傳教士創(chuàng)辦報刊活動對中國近代報刊業(yè)的影響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擁有報紙的國家之一,最早的官辦報紙——邸報始于唐代,最早的民辦報紙始于宋代,時稱“小報”,為非法出版物;至明、清兩朝民報取得了合法地位,稱為京報。邸報作為封建官報,主要刊登的是皇帝的諭旨、大臣的奏折以及官員的任免升降獎懲、宮廷動態(tài)等公文性材料,歷經(jīng)唐、宋、明、清各朝其形式和內(nèi)容基本沒有變化。宋代“小報”開民間新聞傳播之先河,突破了官方對新聞的壟斷與封鎖,刊載了一些官報禁載的新聞和時事性政治材料,打破了官報的一統(tǒng)天下。其形式和內(nèi)容較邸報更為先進,可以說已初具近代報刊的雛形。但由于觸犯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者的議論朝政之禁,因此,一直受到官方的查禁。宋代以后各朝代“言禁”愈加嚴厲,初具近代報刊雛形的“小報”便再無生存和發(fā)展的空間。明代中葉以后,北京出現(xiàn)了朝廷允許公開出版發(fā)行的民間報紙——京報。京報雖然由民間報房自行出版發(fā)行,但在專制統(tǒng)治者嚴厲的新聞控制政策下,不能越雷池一步,其內(nèi)容大多翻印自邸報,雖有所取舍,但實質(zhì)上是邸報的翻版或復制品。因此,京報可以說是準官方性質(zhì)的報紙,從新聞傳播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看,明、清京報與宋代“小報”相比,無疑是巨大的歷史倒退。到19世紀初,官報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民報也有700多年的歷史。由于封建專制制度和自然經(jīng)濟基礎(chǔ)的制約,無論官報還是民報,都一直沒有脫離古代報紙的原始形態(tài),實現(xiàn)向近代報刊形態(tài)的轉(zhuǎn)變。真正意義上的近代報刊直至19世紀30年代以后才在中華大地出現(xiàn),而且是由新教傳教士引入的。新教傳教士不僅帶來了基督教,也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近代新聞思想、報刊模式與理念以及先進的印刷技術(shù),催生了中國近代報刊業(yè)。

(一)傳教士報刊將近代言論出版自由思想引介到中國

言論出版自由是近代報刊的基本特征。由于中國歷代封建專制社會的言禁都非常嚴苛,清朝的文字獄更是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因此,無論官報還是民報都只能是封建統(tǒng)治者的傳聲筒,根本不可能有言論出版自由的權(quán)利。最早將言論出版自由觀念引介到中國的是《東西洋考》,1834年1月,《東西洋考》刊登了中國第一篇介紹了西方近代報刊的起源、發(fā)展和自由發(fā)表言論及出版報刊情況的文章——《新聞紙略論》,文中指出:“(新聞紙)惟初系官府自出示之,而國內(nèi)所有不吉等事不肯引入之,后則各國人人自可告官而能得準印新聞紙,但間有要先送官看各張所載何意,不準理論百官之政事。又有的不須如此各可隨自意論諸事,但不犯律法之事也?!淅碚摳魇赂鼮殡S意,于例無禁,然別國亦不少也?!盵24]761834年2月《東西洋考》再次刊登了《新聞紙略論》一文。盡管此文對言論出版自由觀念的傳達還不十分明確,但對于深受專制統(tǒng)治者輿論控制,習慣了“萬馬齊喑”的國人來說,不啻于平地一聲驚雷。其實早在1833年6月,為了反對澳門當局查禁馬禮遜創(chuàng)辦的《傳教者與中國雜報》,傳教士英文月刊《中國叢報》發(fā)表的《論出版》一文就明確指出:“出版自由是被享有的?!盵25]118只是《中國叢報》作為英文報刊,在當時對國人的影響相對較小,所以一般認為《新聞紙略論》是第一篇介紹西方言論出版自由的文章。

1838年(道光十八年)3月《東西洋考》發(fā)表了一篇中國人書信形式的文章——《自主之理》,簡要地闡述了西方近代“自由”和“言論自由”的概念:“自主之理者,按例任意而行也?!卮俗灾髦?,大開言路,任言無礙,各語其意,各著其志。”[24]339-340此處的“自主之理”即“自由”,“自主之理者,按例任意而行也”與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對自由這一概念的界定如出一轍,即“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quán)利”。“任言無礙”, “各語其意,各著其志”,即言論出版自由,而且“任言無礙”和“各語其意,各著其志”是“自主之理” 的基礎(chǔ),即言論出版自由是其他一切自由的基礎(chǔ)。如果說《新聞紙略論》一文對言論出版自由觀念的表述還比較隱晦的話,《自主之理》一文則已表述得十分明確。

1883年(光緒九年)3月,德國新教傳教士花之安在《萬國公報》發(fā)表《新聞紙論》一文,對近代報刊的社會功能進行了全面總結(jié),明確指出了近代報刊和言論出版自由觀念對社會進步和政治發(fā)展的重要作用:“西國新聞紙館之設(shè),無位無權(quán),似不足輕重,然盱衡世事,目擊時艱,其立論甚公,其議事甚當,不避權(quán)勢,不畏豪奸,茍有非理之處,皆得從容論議,……今夫朝廷寄封疆于督撫,民隱實難周知,……而新聞紙則查察真確,不敢妄談,而于民間疾苦冤屈,亦可借以遍達。……若新報則采訪探索,即窮鄉(xiāng)僻壤,無論事之巨細皆錄入其中,不特傳之本國,而且傳之異邦。則下民受屈有不能自鳴者,新報館可代為之鳴矣?!盵26]179此文字里行間都滲透著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政治精神,極大地影響著國人對近代報刊功能和作用的認識。中國近代報刊業(yè)的奠基人之一梁啟超早期新聞思想的代表作——《論報館有益于國事》一文的觀點基本上與此文相同。言論出版自由觀念在中華大地的出現(xiàn)和傳播,不僅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近代報刊業(yè)的發(fā)展,同時也對喚起民眾反抗封建專制統(tǒng)治產(chǎn)生了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二)傳教士報刊先進的辦刊模式為中國近代報刊提供了樣板

西方國家大約在17、18世紀就有了報紙,到19世紀初新聞事業(yè)已經(jīng)有了相當?shù)陌l(fā)展,英國此時已經(jīng)涌現(xiàn)出大量面向平民的“廉價報紙”。傳教士在南洋和中國所辦的報刊基本就是對西方辦報模式的移植。早期的傳教士報刊如《察世俗》《東西洋考》等,雖然其式樣模仿中國傳統(tǒng)的線裝書款式,但其編排體例則基本仿照西方近代報刊的模式,已經(jīng)基本具備了近代報刊的主要特征。言論、寓言、小故事、筆記小品及七言詩等在《察世俗》中大量存在;為了方便文化層次不高的讀者閱讀,《察世俗》開始使用標點符號(“?!薄?、”)進行斷句;我國近代報刊史上第一條消息《月食》也出現(xiàn)在該刊上?!稏|西洋考》從開始就采取了分類編纂方法,創(chuàng)刊號即將所刊文章分為序、東西史記和合、地理、新聞,在接下來的刊號中,以論取代序,增加了天文、煞語;次年,又增加了市價篇這一專欄和介紹西方文藝、科技方面的文字。1837 年復刊以后,《東西洋考》在編纂方面作了一次整合,增加了雜文和介紹西方科技、商務(wù)、政治、文化以及生物等篇幅[27]309?!稏|西洋考》這種明確的分類編纂方式,開我國中文報刊編纂方式之先河,對以后的中文報刊產(chǎn)生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傳教士報刊其近代報刊特征更加完善,《遐邇貫珍》創(chuàng)刊不久就對時事新聞給予特別重視,并對中文報刊的新聞業(yè)務(wù)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一是最早使用新聞標題。在 1855 年第 4 號上,近日雜報欄中的新聞報道,全部標有簡明扼要的反映新聞事實的標題:“歲客香港進支費項”“馬加列船搭客受枉事論”“公使包令往暹羅事紀”“救危獲報論”。這是新聞標題在我國近代報刊上首次出現(xiàn),是新聞編輯業(yè)務(wù)上的一個飛躍[28]25。二是最早使用新聞圖片。1853年第5號,在報道太平軍與清軍戰(zhàn)事時,在文字報道后面配發(fā)了一張繪制的太平天國軍事路線圖;1854年,連續(xù)刊載了廣東人羅森隨美國東印度艦隊侵略日本時拍攝的采訪圖片。三是最早運用連續(xù)報道的形式報道繼續(xù)發(fā)展著的重大新聞事件。如對太平天國和對小刀會的追溯性報道等。四是報道新聞的形式多樣。除一般的消息外,還有短訊、通訊、述評等。除了新聞業(yè)務(wù)方面的開創(chuàng)性工作以外,《遐邇貫珍》還刊登了一些具有一定文學價值的作品。如前期的“喻言一則”,中后期的雜說、譬喻等,為我國中文報刊文藝副刊之濫觴?!跺谶冐炚洹愤€是最早刊登收費廣告的中文報刊,此前在廣州出版的《東西洋考》和《各國消息》也刊登過一些商業(yè)訊息和市價行情,雖具有廣告的性質(zhì),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廣告。《遐邇貫珍》自1855年第1期起,增設(shè)廣告專欄“布告編”,每期4頁,專門用來刊登收費廣告,廣告內(nèi)容主要涉及海運、貿(mào)易、招生、醫(yī)療等方面。可見,《遐邇貫珍》已經(jīng)形成包括新聞、評論、廣告、副刊等近代報刊基本特征的報刊模式?!吨型庑聢蟆芬詧蟮绹鴥?nèi)外新聞和消息為主,國內(nèi)新聞多以發(fā)生的地點為題,其刊載的新聞大都是轉(zhuǎn)載或轉(zhuǎn)摘,其中也有不少新聞以“探得” 兩字打頭,行文用第一人稱,可見當時已有一些新聞訪事者。1860年9月1日該刊登載了一則英法聯(lián)軍進攻京津遭強烈抵抗的消息,有事實有分析有評論,夾敘夾議,很有說服力。從體例看,已經(jīng)接近現(xiàn)代報刊上的新聞通訊[29]58?!读蠀舱劇纷鳛樯虾0娴摹跺谶冐炚洹罚旧涎赜昧恕跺谶冐炚洹返霓k刊模式,在版面編排上,設(shè)置了比較固定的欄目,按照內(nèi)容的不同,設(shè)置有如“地理”“西學說”“真道實證”“泰西近事述略”“西國天學源流”等,而《遐邇貫珍》除了“近日雜報”外,沒有設(shè)置其他固定的欄目?!读蠀舱劇愤€對民生新聞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幾乎每期都可以找到民生新聞,其內(nèi)容涉及范圍很廣,如自然災害、奇聞異事、經(jīng)濟風波和新發(fā)明,等等?!度f國公報》是傳教士報刊中第一份最正規(guī)的、以時事政治為主的中文大型綜合性刊物,“借助它的廣泛影響,諸如報刊主筆制、獨立的編輯方針和明確的期刊宗旨等等西方先進的報刊辦刊制度、規(guī)程和理念也在中國落地生根。這些先進辦刊理念都對后來的報刊發(fā)展起到了示范和引領(lǐng)作用”[30]141。

在傳教士報刊的刺激和影響下,一些接觸西方文化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開始嘗試創(chuàng)辦近代報刊,第一份由中國人自辦的近代報紙《昭文新報》1783年8月在漢口創(chuàng)刊,但由于銷路不暢不到一年即停刊。1874年2月,曾在墨海書館擔任“秉筆華士”13年之久的王韜,在香港創(chuàng)辦了第一份影響較大、出版時間較長的中國人自辦報紙《循環(huán)日報》?!堆h(huán)日報》的創(chuàng)刊,標志中國的近代民族報刊業(yè)的誕生,國人創(chuàng)辦近代報刊的活動從此開始興起。自《昭文新報》創(chuàng)刊至1895年的20余年中,國人自辦報刊達30余種[31]77。其中影響較大的有:1874年6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的《匯報》、1876年11月在上海創(chuàng)刊的《新報》、1879年在香港創(chuàng)刊的《維新日報》、1884年4月在廣州創(chuàng)刊的《述報》、1886年6月在廣州創(chuàng)刊的《廣報》等等。此時,《東西洋考》登陸中國已經(jīng)半個世紀,傳教士報刊和外國人主辦的商業(yè)報刊已經(jīng)為許多國人所熟知,近代報刊先進的報刊理念和模式也已為許多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所掌握。因此,國人開始自己創(chuàng)辦近代報刊時,便“一切均仿泰西報館章程辦理”[32]245。正如臺灣學者賴光臨所說:“及至《萬國公報》創(chuàng)刊,傳教士將其所知悉之西方報業(yè)思想、知識與報刊體例,透過是報傳播于中土,中國報業(yè)之現(xiàn)代化,于茲肇始。”[33]38

(三)傳教士引進的西方先進印刷技術(shù)為中國近代報刊提供了技術(shù)支持

中國早在11世紀就發(fā)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shù),比德國人古登堡發(fā)明金屬活字印刷術(shù)早了4個世紀。由于中國傳統(tǒng)出版大都是非商業(yè)性的,刻書者大多是學者或藏書人,刻印圖書的目的不是為了贏利,而是“藏諸名山,傳之其人”。雖然民間出現(xiàn)有商業(yè)性的刻書業(yè),也基本上都屬于手工作坊式的生產(chǎn)方式,圖書的印量一般很少。漢字字數(shù)繁多,活字制備一次性投入很大,活字印刷的優(yōu)勢只有在一次印刷數(shù)量較大時才能體現(xiàn)出來。所以,活字印刷不適合非商業(yè)性的、手工作坊式的中國傳統(tǒng)出版業(yè)。直到19世紀中期,“活字印刷一直未能替代雕版印刷成為中國印刷的主流,活字本的數(shù)量僅及雕版書的百分之一二”[34]630。

早期的傳教士報刊如《察世俗》和《特選撮要每月紀傳》,由于受當時的條件所限都采用傳統(tǒng)的雕版印刷。雕版印刷最主要的缺陷是印刷效率較低不利于大量印刷,因此,不適合于印量較大且出版周期較短的近代報刊。此時,歐洲的金屬活字印刷技術(shù)已經(jīng)相當成熟,率先將歐洲近代印刷技術(shù)用于中文書刊出版的就是新教傳教士,馬禮遜是把歐洲近代印刷技術(shù)傳入中國的第一人。利用活字印刷術(shù)印刷中文書刊,最大的難題是數(shù)以萬計的中文鉛活字的制作。1814年馬禮遜與英國印刷工湯姆司( Peter Perring Thoms)在東印度公司澳門印刷所開始制備中文鉛活字,1815 年利用鉛活字印出了馬禮遜編纂的《華英字典》,此為歐洲近代凸版機械化印刷技術(shù)傳入中國之始。1826年馬禮遜從英國購買了一臺石印機帶到澳門,這是中國境內(nèi)第一臺石印機,石印技術(shù)從此被引介到中國[35]213。1833年后石印技術(shù)傳入廣州,《東西洋考》和《各國消息》均為石印技術(shù)印刷。馬禮遜之后,倫敦差會傳教士戴爾(Rev. Samuel Dyer,1804~1843)對中文鉛活字的研制和改進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從1827年來到檳榔嶼傳教開始,戴爾就一直致力于中文鉛活字印刷技術(shù)的研究工作,并做出了兩項巨大貢獻:一是通過對漢字使用頻率進行系統(tǒng)研究,解決了減少漢字字模數(shù)量的問題;二是采用鑄刻鋼模,用鋼模沖制銅模,再用銅模制作活字,實現(xiàn)了中文鉛活字制作技術(shù)的突破性進展。1843年戴爾去世后,倫敦差會傳教士施敦力兄弟( Alexander Stronach & John Stronach) 于1846年完成了他未竟的事業(yè)。施敦力兄弟后來的工作主要是在香港完成的,人們因此把按戴爾的方法制造的中文活字稱為“香港字”。從19世紀50年代初期一直到60年代中期姜別利的新字出現(xiàn),“香港字”一直是中文印刷市場上最主要的活字[36]88。美國新教傳教士姜別利(William Gamble,1830~1886)是中文活字印刷技術(shù)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1858年受美北長老會派遣來華主持上海美華書館的前身——寧波華花圣經(jīng)書房。姜別利在中文印刷技術(shù)上做出了兩項重大發(fā)明,其一是1858~1860年間發(fā)明了電鍍法制造漢字字模,極大地提高了漢字字模的生產(chǎn)效率,且字形完美、筆鋒清晰,是中國活字印刷技術(shù)史上的一次革命。姜氏按照西方活字規(guī)格以此法制成七種大小不同的中文活字(即1~7號字),在業(yè)內(nèi)被稱之為“ 美華字”,即后來俗稱的宋體字;其二是把漢字依照使用頻率以及部首排列設(shè)計出了元寶式排字架,大大加快了檢字排版的速度?!懊廊A字”不僅逐漸為當時全國各地的報館和書局所采用,成為此后幾十年中最通用的鉛活字,而且初步形成了中文鉛活字的標準,對以后的中文印刷字體設(shè)計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

新教傳教士在中國開辦了最早擁有鉛活字機械化印刷設(shè)備的近代出版印刷機構(gòu),出版了許多中文近代報刊,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香港的英華書院、上海的墨海書館、美華書館和廣學會等。中國境內(nèi)第一個用鉛活字印刷的中文近代刊物《遐邇貫珍》就是英華書院出版的,浙江第一個中文近代刊物《中外新報》是美華書館的前身華花圣經(jīng)書房出版的,上海第一個中文近代刊物《六合叢談》是墨海書館出版的,傳教士中文報刊中出版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是《萬國公報》由廣學會出版的。19世紀50年代初,墨海書館就從英國購置了一臺以畜力為動力的印刷機,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姜別利的兩項重要發(fā)明,極大提高了當時中文圖書報刊的印刷質(zhì)量和生產(chǎn)效率,美華書館也迅速取代上海最早采用中文鉛印活字印刷的出版印刷機構(gòu)——墨海書館,成為當時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最先進的出版印刷機構(gòu)。19世紀70年代前后,多數(shù)中文報刊開始采用歐洲生產(chǎn)的手搖鉛活字印刷機。1879年以后,部分報刊開始以蒸汽動力印刷機代替手搖印刷機。1906年,英國人發(fā)明的電動單滾筒雙面印刷機進入中國,實現(xiàn)了新聞紙的兩面印刷。新教傳教士不斷引進的西方先進印刷技術(shù)和印刷設(shè)備,極大地推動了中國近代印刷業(yè)的發(fā)展,使傳統(tǒng)的中國印刷業(yè)逐漸擺脫了手工業(yè)生產(chǎn)模式,實現(xiàn)了工業(yè)化生產(chǎn),顯著提高了印刷品質(zhì)量和生產(chǎn)效率,為中國近代民族報刊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shù)支持。

四、結(jié)語

基督新教傳教士來華創(chuàng)辦報刊是為了傳播基督教,報刊是其重要的輔助傳教手段,傳教士的根本目的是希望通過“文字傳教”等方式來實現(xiàn)“中華歸主”,使中國人皈依基督教。但是,他們的愿望并沒有實現(xiàn),“到1918 年,天主教、基督教兩大教派的中國教徒總數(shù)約二百二十五萬人,和當時全國總?cè)丝谙啾?,約占百分之零點五,教徒入教的原因以經(jīng)濟原因為主,即所謂‘吃教者’是相當多的”[37]266。 正如恩格斯所說的:“行動的目的是預期的,但是行動實際產(chǎn)生的結(jié)果并不是預期的,或者這種結(jié)果起初似乎還和預期的目的相符合,而到了最后卻完全不是預期的結(jié)果?!盵38]39傳教士報刊作為重要的輔助傳教手段之一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隨著中國近代民族報刊業(yè)的迅速發(fā)展其影響日漸式微,并最終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傳教士報刊及其創(chuàng)辦者在向中國傳播基督教義和西方先進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將西方近代新聞思想和近代報刊模式以及先進的出版印刷技術(shù)引介到中國,并啟發(fā)了國人對近代報刊功能和作用的認識,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近代報刊業(yè)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同時也對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家林.中國新聞通史[M].修訂版.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趙曉蘭.論傳教士中文報刊對中國近代民族報刊的催生作用[J].世界宗教研究,2012,(4).

[3]德禮賢.中國天主教傳教史[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3.

[4]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 歷史·文獻和意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第一冊[Z].北京:中華書局,2003.

[6]李向玉.澳門圣保祿學院研究[M].澳門:澳門日報出版社,2001.

[7]楊森富.中國基督教史[M].臺北:臺灣商務(wù)印書館,1984.

[8]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中前期西洋天主教在華活動檔案史料:第二冊[Z].北京:中華書局,2003.

[9]向楊.天主教在中國的三次傳播[J].中國宗教,1998,(1).

[10]雷雨田主編.近代來粵傳教士評傳[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4.

[11]海恩波.傳教偉人馬禮遜[M].香港:基督教輔僑出版社,1960.

[12]林治平.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M].臺北:宇宙光出版社,1984.

[13]寧樹藩.《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計傳》評述[J].新聞大學,1982,(4).

[14]黎尚健.關(guān)于《東西洋考》若干問題的探索[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8(8).

[15]王立新.美國傳教士與晚清中國現(xiàn)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16]許正林.中國新聞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

[17]方漢奇.中國新聞事業(yè)通史:第1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18]趙曉蘭,吳潮.傳教士中文報刊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19]王炎龍.西學東漸:中國近代報業(yè)發(fā)展的歷史闡釋[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39(4).

[20]黃瑚.中國新聞事業(yè)發(fā)展史[M].第2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1]趙曉蘭.論《中外新報》[J].浙江社會科學,2010,(8).

[22]沈毓桂.興復《萬國公報》序[N].萬國公報,1889,(1).

[23]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4]愛漢者等.東西洋考每月統(tǒng)計傳[Z].影印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

[25]于翠玲,郭毅.馬禮遜的《印刷自由論》版本探源及價值新論[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3,(6).

[26]花之安.自西徂東[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27]黃時鑒.黃時鑒文集:3[M].上海:中西書局,2011.

[28]詹燕超.《遐邇貫珍》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8.

[29]周律之.浙江最早的近代報刊《中外新報》[J].新聞大學,1993,(3).

[30]郭延坡.清末《萬國公報》的出版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

[31]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第3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2]中國史學會.戊戌變法:1[M]//.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上海:神州國光社,1953.

[33]賴光臨.中國新聞傳播史[M].臺北:三民書局,1983.

[34]張秀民.中國印刷史:下[M].增訂本.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35]譚樹林.英國東印度公司與中西文化交流[J].江蘇社會科學,2008,(5).

[36]胡國祥.傳教士與近代活字印刷的引入[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7(3).

[37]顧長聲.傳教士與近代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8]恩格斯.路德維?!べM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jié):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責任編輯楊爽)

[收稿日期]2016-03-18

[作者簡介]田峰,男,山東桓臺人,山東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編輯部編審。

[中圖分類號]G239.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040(2016)04-0073-08

猜你喜歡
馬禮遜
馬禮遜《華英字典》 所記錄注音系統(tǒng)及其英語化特征
北方論叢(2021年4期)2021-07-17 00:13:50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南方周末(2021-07-15)2021-07-15 19:49:39
開國序曲
——1837年美船“馬禮遜”號的日本之行*
海交史研究(2020年1期)2020-12-02 08:01:18
馬禮遜《五車韻府》的流傳與影響
北方文學(2020年5期)2020-06-11 00:36:59
操縱理論視角下的《華英字典》研究
北方文學(2019年18期)2019-07-25 04:41:47
馬禮遜早期漢語學習過程探析
新聞傳播(2018年3期)2018-05-30 07:01:38
馬禮遜“重漢字形義,略漢字讀音”漢語觀分析
馬禮遜與東印度公司
馬禮遜《漢英英漢詞典》對外向型漢英學習詞典的啟示
外國語文(2016年2期)2016-03-17 11:35:07
馬禮遜的《英華字典》編纂與19世紀初在華新教傳教士的文化活動
平舆县| 揭阳市| 兴安盟| 肥乡县| 大邑县| 友谊县| 元谋县| 阿克| 沐川县| 宜川县| 泊头市| 新郑市| 元谋县| 巨鹿县| 淳安县| 沾益县| 榆中县| 喀什市| 普兰县| 甘孜县| 南充市| 临泉县| 鸡西市| 右玉县| 金塔县| 江口县| 嫩江县| 河间市| 连平县| 泉州市| 平遥县| 揭阳市| 长治县| 大足县| 固安县| 分宜县| 温泉县| 河曲县| 吉林省| 左权县| 英吉沙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