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嚴復(fù)翻譯“三原則”評價中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之維
——兼駁“信、達、雅”抄襲說

2016-04-03 06:57:10師杰
關(guān)鍵詞:信達雅譯論泰特

師杰

(山西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嚴復(fù)翻譯“三原則”評價中不可或缺的歷史文化之維
——兼駁“信、達、雅”抄襲說

師杰

(山西大同大學外國語學院,山西大同037009)

近年來有些學者提出,嚴復(fù)翻譯理論的“信達雅”抄襲了英國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但這種說法忽視了嚴復(fù)翻譯理論提出時的中國文化背景與當時的社會歷史因素,是僅靠簡單的形式比對進行片面的主觀評價。實際上,嚴復(fù)“信達雅”和泰特勒“三原則”之間有三大差異:前者強調(diào)信達雅的一致性,而后者強調(diào)三個原則的差異性;前者秉承了中國文化的經(jīng)世致用觀,而后者繼承的是西方文化的求真思辨觀;前者產(chǎn)生于中國歷史上的西學東漸熱潮時,而后者則產(chǎn)生于西方譯論的前科學時代。

嚴復(fù);信達雅;泰特勒;三原則;相似性

時下,比較譯學研究越來越受到翻譯理論界的關(guān)注。應(yīng)該說,對中國譯論和西方譯論的很多方面進行共時的比較研究,找出其中異同,得出有益的啟示,以促進我們對翻譯的認識,是一種非常有建設(shè)性的工作。然而,比較譯學研究中也有些研究只是對中國譯論和西方譯論某一方面做簡單的比附,由其中相同的部分而輕率地得出結(jié)論,實在令人遺憾。近年來有學者撰文稱嚴復(fù)的“信達雅”系抄襲英國翻譯家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即屬此列。筆者認為,翻譯理論研究者對于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應(yīng)當認真梳理,在虛心學習國外先進譯論的同時,要善于總結(jié)自身經(jīng)驗、發(fā)展我國獨具特色的翻譯理論;在對傳統(tǒng)譯論做出現(xiàn)代闡釋時要能確認傳統(tǒng)譯論的價值,而不要歪曲經(jīng)典譯論,因而妄自菲薄,失去自己的文化自信。

一、回到本初——原典分析

英國翻譯家亞歷山大·泰特勒(Alexander Tytler,1747-1814)于1792年出版的《論翻譯的原則》(Essays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是西方翻譯理論的第一部專著。該書闡述了完美翻譯的三大原則:傳達原作的思想、復(fù)制原作的風格、顯現(xiàn)原作的流暢。

泰特勒對完美翻譯(a good translation)作了一個界定,并提出三項具體的原則:

First General Rule: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Second General Rule: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Third General Rule: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P102-103)

我們注意到泰特勒的三條原則中三次出現(xiàn)translation和original,因此其實際上論述了譯文忠實于原文的三個方面(或三個層次),即思想、風格及行文。泰特勒深受18世紀浪漫主義詩派的影響,十分注重精神上的相似,這一特點接近傅雷的“神似說”;他特別偏重文體與風格,在詩歌翻譯論述方面有開創(chuàng)之功。

泰特勒提出的忠實、風格一致和通順的這三原則,因其全面、概括性而深入人心,成為許多翻譯家遵循的信條,并對19到20世紀西方的翻譯理論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

時隔100多年之后的1898年,我國思想史上譯介西方學術(shù)思想之第一人嚴復(fù)(1854-1921)在《天演論·譯例言》中明確提出了堪稱“譯事楷模”的“信達雅”,并詳加申說:

“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币自唬骸靶揶o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庇衷唬骸把灾疅o文,行之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不僅期以行遠已耳,實則精理微言,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則為達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則求達難。往往抑義就詞,毫厘千里。審擇于斯二者,夫固有所不得已也,豈釣奇哉。[2](P136)

“信”要求譯文意義忠實于原文;“達”指譯文語言流暢,讀者易解;“雅”乃嚴復(fù)順應(yīng)士大夫階級的閱讀習慣而選擇的漢以前的寫作文法。

歷史證明,“信、達、雅”標準對后世的翻譯實踐起了很大的指導作用,且由于它簡明洗練的詩化語言符合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審美心理,在譯壇一直被奉為圭臬,它不僅獲得了最廣泛的接受和認同,而且“獲得了衡常價值和普遍意義”。[3]

二、比較之維——異中之同與同中之異

應(yīng)該說,嚴復(fù)的“信達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則之間確實有很大的相似性。大體看來,第一條相當于“信”,第二條相當于“雅”,第三條相當于“達”。然而這樣簡單比附,是否可以據(jù)此得出結(jié)論說嚴復(fù)的觀點就一定是“抄襲”早他一百年而誕生的泰氏之三原則呢?嚴復(fù)晚于泰氏一百年而生是事實,但這一點是否一定就證明“信達雅”本于泰氏理論呢?筆者認為,關(guān)于“信達雅”與泰氏三原則是否有承繼關(guān)系,恐怕不能單純以作者出生之先后與二人觀點之間表面的相似性而做出“抄襲說”的結(jié)論,妥善的做法是考察他們理論的各自內(nèi)容與所指,更重要的是,要梳理其源流,找出他們各自的理論淵源,以便正確認識每種理論發(fā)生及發(fā)展的道路。

盡管嚴復(fù)的“信達雅”和泰特勒的三原則貌似如出一轍,但仔細分析起來,二者卻有諸多差異。

首先,這兩種理論產(chǎn)生的文化背景有巨大差異,二者植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嚴復(fù)與泰特勒生活于不同的國度,處于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其理論自然也帶著各自社會文化的深深烙印。嚴復(fù)所處的時代,中國在政治上和經(jīng)濟上的危機催生了康梁發(fā)動和領(lǐng)導的戊戌變法。而文化上,甲午戰(zhàn)爭之后,龐大的留學生群的出現(xiàn),成為西學輸入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西學東漸真正的翻譯熱潮是從維新派開始的。而從1895年到1911年,因朝野學習西方之需,成就了翻譯一時之盛。

曾留學英國、精心研讀過西方哲學、社會政治學著作的嚴復(fù),甲午戰(zhàn)敗后痛感時事彌艱,連續(xù)發(fā)表政論,極力倡導維新變法,力主變法圖強;同時開始致力于譯著,欲以西方科學取代八股文章。他翻譯西方著作的目的,決不在“其形下之粗跡”,[4](P576)而是要直探資本主義社會的命脈所在。因此,嚴復(fù)高舉“西學”旗幟,本著“西學中用”的治國思想,一方面要使人們在船堅炮利之外,更多地了解西洋各國強盛之根本,即社會政治思想;另一方面則要將西方學術(shù)著作中最切合中國現(xiàn)實狀況者,視其先后緩急和時勢之需要介紹給國人。

嚴復(fù)的翻譯活動是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進行的,他的“信達雅”翻譯思想反映的也是那個時代的社會發(fā)展需要,這與嚴復(fù)的學術(shù)思想和治國思想是渾然一體、不可割裂的。

隨著1792年泰特勒的翻譯理論專著《論翻譯的原則》的出版,西方翻譯理論的第一個時期也宣告結(jié)束。這第一個時期被后人貶為“前科學(pre-scientific)時代”或“前語言學(pre-linguistics)時代”。這一時期的主要特點是集中反映了直接來自實踐的經(jīng)驗,[5](P34)也就是說,泰特勒是西方遵循“經(jīng)驗”途徑探索翻譯問題的最后一人。泰特勒的翻譯理論是對前人和同時代人關(guān)于翻譯的全部思考、觀察和實踐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和升華,因此作為泰特勒的“翻譯三原則”代表了18世紀末以前西方翻譯理論的巔峰。

與泰特勒大致同時代的許多知名翻譯家和翻譯思想家(如Dryden、Pope、Cowper、Campbell等)論述翻譯問題時也大多以經(jīng)驗為本,規(guī)定一些譯者和譯文應(yīng)嚴格遵守的所謂“原則”或“法則”。在這漫長的時期里,從事翻譯的人直接根據(jù)自己的實踐對翻譯做了初步的分析和論述。

其次,二者側(cè)重點迥然不同。中國的譯論大多見于譯家的感悟式隨筆。秉承這一傳統(tǒng),嚴復(fù)也是在他所譯之書的譯例言中提出了“信達雅”這一翻譯標準的。所謂“譯例言”,是譯者對他譯書過程中的艱辛與樂趣所做的解說,旨在交代成書過程以及譯后的心得感悟,并非專為闡述其理論而寫。而西方譯論則截然不同,它秉承西方學術(shù)傳統(tǒng),注重理論的闡述。《論翻譯的原則》是英國近代的一部翻譯理論專著,泰特勒所提的翻譯三原則“整體上思維嚴謹,表述清晰,代表了一種獨特的學術(shù)精神和品格”。[3]“信達雅”與“三原則”二者的出發(fā)點不同,因而側(cè)重點也有本質(zhì)的差異。

如前所述,泰特勒的三條原則中多次出現(xiàn)translation和original,顯而易見,“三原則”分別從三個不同的方面來闡述譯文與原文的關(guān)系。而于此三原則中,泰特勒更注重三原則的差異性,即三個不同的方面。因此,趙巍、石春讓認為,泰特勒三原則的闡述“貫穿著強烈的主客體意識,具體表現(xiàn)在對客體即原文的尊重,反復(fù)強調(diào)譯文應(yīng)以原文為旨歸,突出原文的重要地位,字面上也交代得一清二楚”。[3]

嚴復(fù)則比較側(cè)重“信達雅”的一致性,著重從意義的角度忠實于原文,在詮釋原文意義和譯文的表達中強調(diào)譯者的悟性。“凡此經(jīng)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這句話既表明了“信”和“達”的關(guān)系,也說明了嚴氏在“信”和“達”之間更強調(diào)“信”,“達”的目的也是為了“信”。嚴復(fù)對于“達”和“雅”的論述既點明了“達”和“雅”的關(guān)系,也表明了在“達”和“雅”之間他更強調(diào)“達”,“雅”是方式,“達”才是目的。由此看來,在嚴復(fù)所謂“信達雅”中,“雅”為的是“達”,而“達”為的是“信”,三者有著一致的目的?!靶胚_雅”三者依其重要性漸降排列,三者中,嚴復(fù)側(cè)重“信”,而“雅”和“達”皆以“信”為依歸。

以上是從兩種理論內(nèi)容之側(cè)重點得出的結(jié)論。若是就兩種理論中每一條進行對照分析,則可以明顯地看出,泰特勒的第一條中強調(diào)的是complete,即譯文要完整再現(xiàn)原文的思想,不使譯文中出現(xiàn)漏譯現(xiàn)象,即所謂“欠額翻譯”;而嚴復(fù)的“信”講的則是譯文“不倍本文”。筆者認為,如果說泰氏的第一條是從“量”的角度來對譯文做出規(guī)定,那么嚴復(fù)的“信”是從“質(zhì)”的角度對譯文給予把握。再拿嚴復(fù)的“雅”來說,嚴復(fù)所謂“漢以前字法句法”實則是為了在士大夫階層的讀者群里獲得言說方式的認可而采取的策略選擇,這一點當屬嚴氏基于當時國情的創(chuàng)見,絕無絲毫抄襲泰特勒三原則的嫌疑和可能。

最后,二者的分野反映出中西方不同的學術(shù)價值觀。中西方譯論有各自的學術(shù)傳統(tǒng),所以泰氏“三原則”和嚴氏“信達雅”的提出也各有其學術(shù)淵源,不能因其相似而將其混為一談。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講究經(jīng)世致用,有一種功用至上的傾向。所謂“六經(jīng)注我”講的便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的經(jīng)世致用觀。從嚴復(fù)對所譯西方著作的取舍中,便能看出他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wù)的意圖。賀麟在談到嚴復(fù)選擇原書的精審時說,“[他]處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空氣中,……根本認定西方各國之強盛,在于學術(shù)思想,認定中國當時之需要,也在學術(shù)思想?!睂W術(shù)之目的不在學術(shù)本身,而旨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深受這種文化氛圍熏陶的嚴復(fù)譯介西方思想著作也并非出于對翻譯本身的興趣,而是為了賑世濟民,富國強民。他翻譯《天演論》旨在將科學進化論引入中國;翻譯《穆勒名學》和《名學淺說》,又將邏輯歸納法和演繹法介紹到中國。其翻譯實踐如此,翻譯思想亦當如此。散見于其譯著譯例言的翻譯思想,旨在說明譯書之背景、艱辛及心得,因此其表述缺乏西方翻譯理論專著的精當論述和縝密的邏輯推演,而是多了一層強調(diào)譯者/讀者悟性的成分,更強調(diào)譯者/讀者的學養(yǎng)積累,少了對所譯客體的條分縷析式的認識及對翻譯實踐就事論事式的科學態(tài)度。

西方文化從兩千多年前的亞里士多德開始,就更多關(guān)注認知本身,其價值在于滿足人性自在的思辨興趣,不在于征服自然的實用目的,所以更注重邏輯分析和理論的演繹,在語言表述上具有條理性和層次性,理論更具系統(tǒng)性。西方文化這一求真特質(zhì)決定了西方譯論多以理論專著的形式出現(xiàn),盡管西方翻譯理論也是源于翻譯實踐的,但是與中國譯論純粹發(fā)端于譯家個人的翻譯經(jīng)驗而見之于譯著“例言”及它所反映的中國人治學之“經(jīng)世致用”特點不同的是,西方譯論可以單就理論說事,多了一種“就事論事”的因素,也就是說可以拋開具體的文本翻譯實踐,只在理論層面進行探討和闡述。泰氏“三原則”秉承了西方學術(shù)文化的求真思辨?zhèn)鹘y(tǒng),著重闡述原文的特質(zhì)應(yīng)在三個不同的方面——思想、風格及流暢程度——在譯文中得以體現(xiàn),它所論及的這三個方面雖然也本于翻譯實踐,但譯論本身則可自成一體。

三、評價坐標——源于民族文化的提煉與創(chuàng)新

說到理論之共同點,無獨有偶,歷史上有多位翻譯理論家都提出過與泰特勒“三原則”相似的翻譯理論。舉凡費道羅夫的“等值”、奈達的“等效”、紐馬克的“文本中心論”、卡特福德的“對等翻譯”,都與嚴復(fù)的“信達雅”有相通相契之處。尤其是泰特勒的“三原則”和羅森斯坦的“Triness”(三個“ness”即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gracefulness),相通之處就更多。應(yīng)該說,身處不同地域的學者通過各自的學術(shù)實踐得出相似或相近的理論,這恰恰說明學者們對翻譯活動有著共同的認識,或者說翻譯活動在不同的雙語對譯中進行轉(zhuǎn)換時體現(xiàn)出相似或相同的規(guī)律。如果我們根據(jù)嚴復(fù)”信達雅“與泰氏“三原則”之間存在的相似性,便得出結(jié)論說嚴復(fù)的理論系抄襲泰特勒的理論,那么,我們是不是更有理由說羅森斯坦的理論抄襲了泰氏理論呢?羅氏的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gracefulness豈不正合于泰氏的第一、第二、第三條原則么?

事實上,早在泰特勒之前,英國翻譯理論家喬治·坎貝爾(George Campbell,1719-1796)便首次提出了翻譯的三原則:(1)準確地再現(xiàn)原作的意思;(2)在符合譯作語言特征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移植原作者的精神和風格;(3)使譯作像原作那樣自然流暢??彩系摹叭瓌t”和泰氏“三原則”無論從文字表述,還是從理論淵源上都比嚴復(fù)的“信達雅”與泰氏“三原則”之間更具相似性,然而西方人沒有據(jù)此得出后者抄襲前者的結(jié)論,反倒是我們中國人通過簡單的比附得出嚴復(fù)“信達雅”抄襲了泰特勒“三原則”的結(jié)論,這個事實本身是否可以說明一些問題呢?

從中國翻譯史的縱向來看,嚴復(fù)的翻譯思想是根植于中國的文化土壤,繼承了前人的理論并提煉而成。羅新璋認為,“嚴復(fù)的譯例言,客觀上起到繼往開來的作用,一方面,集漢唐譯經(jīng)論說之大成;另一方面,開近代翻譯學說之先河?!盵2](P6)嚴復(fù)是我國近代的翻譯家,其理論與我國古代譯論一脈相承,同時對古代譯論又有所發(fā)展,屬于我國自成一體的翻譯理論體系。

筆者認為,既然中國譯論和西方譯論客觀上曾經(jīng)走的是截然不同的發(fā)展道路,我們在進行中西譯論的比較研究時,就應(yīng)當實事求是地對二者進行剖析,要正確對待中西譯論各自的優(yōu)缺點,這樣就能做到既敢于肯定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學術(shù)價值,又不盲目跟風,人云亦云,混淆是非,人為地喪失了文化自信。

當然,實現(xiàn)這一轉(zhuǎn)變的前提是我們要有歷史和文化的視野。只有將觀點置于大歷史的坐標體系,尤其是本民族文化演進的譜系中,觀點才會鮮活,才會釋放出張力,也才真正能還原理論本身應(yīng)該具有的學術(shù)地位與世界意義。

[1]王宏印.中國傳統(tǒng)譯論經(jīng)典詮釋——從道安到傅雷[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羅新璋.我國自成體系的翻譯理論[A].羅新璋,陳應(yīng)年.翻譯論集[C].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3]趙巍,石春讓.比較譯學的個案研究引發(fā)的思考——從嚴復(fù)的“信達雅”與泰特勒的三原則說起[J].外語學刊,2005(05):96-100.

[4]馬祖毅.中國翻譯史(上卷)[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George Steiner,After Babel,莊繹傳譯.通天塔——文學翻譯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7.

An Avoidance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An Argument against the Contention of Plagiarism on the Part of Yan Fu's“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SHI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037009)

This thesis expounds on the three important discrepancies between Yan Fu's“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and Tytler's Three Principles:while the former stresses the consistency of 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he latter lays emphasis on the dissimilarities of the Three Principles;the former has proclaimed the idea of“Putting What is Learned into Practice”in Chinese culture,whereas the latter has been a continuation of“Seeking the Truth through Speculative Thinking”in western culture;the former has grown out of he upsurge of western culture being introduced into China,but the latter has come from the pre-scientific age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y.By analysing the above thre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the paper aims to disprove the plagiarism on the part of Yan Fu's Three-Character Principle.Also it is made clear in the paper that great caution must be taken against such research abuses i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Yan Fu;“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Tytler;the Three Principles;similarity

H059;I046

A

1674-0882(2016)05-0077-04

2016-06-25

師杰(1971-),男,山西渾源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中西對比與翻譯。

〔責任編輯 裴興榮〕

猜你喜歡
信達雅譯論泰特
星 空
中外文摘(2021年15期)2021-09-09 10:19:48
中國譯論通史研究:重識與重寫
——黃忠廉教授訪談錄
第五屆“理論翻譯學及譯學方法論”高層論壇通知
外語與翻譯(2020年4期)2020-12-31 16:04:20
“信達雅”翻譯理論指導下的中韓互譯之技巧
誰說非洲野犬不流淚
村上春樹文學翻譯論爭背后的譯論之辨
對比淺析中西翻譯標準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17:22:31
從“三美論”看中國學派譯論的先進性與藝術(shù)性
淺談“信達雅”
——以翻譯《沉默的大多數(shù)》為例
西部皮革(2016年24期)2016-02-22 17:24:47
Yan Fu’s Thoughts of Translation
义马市| 乌苏市| 唐山市| 江都市| 新建县| 怀安县| 子洲县| 喜德县| 平顶山市| 卢氏县| 峨山| 仙居县| 库尔勒市| 日喀则市| 罗山县| 丽江市| 滨海县| 原阳县| 元谋县| 噶尔县| 麻阳| 班玛县| 乐都县| 合肥市| 仙桃市| 邹平县| 沭阳县| 丰台区| 宾川县| 西充县| 响水县| 蚌埠市| 凤翔县| 五华县| 苗栗县| 兴国县| 西贡区| 诸城市| 驻马店市| 平远县| 长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