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杏珍:
(一)
“1947年,開始進校教書;
1952年,調(diào)入市實小,一年后,被借到省教育廳去編寫教學參考書;
1956年,第一次前往北京,編寫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
1957年,回到市實小,任班主任,從事語文教學;
1959年,第二次前往北京編寫教材;
1967年,回到市實小,從事語文教學;
1977年,第三次前往北京編寫教材;
1978年,她被評為江蘇省第一批語文特級教師;
1979年直到退休,一直在市實小從事語文教學、教研工作……”
這是一份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工作經(jīng)歷。
這是一段精彩到不能再精彩的教育人生。
莊杏珍,全國“小語界”的翹楚,作為江蘇省首批特級教師,曾前后三次參與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不滿三十歲時,就與葉圣陶這樣的大師級人物共事。然而,就在事業(yè)的巔峰期,她毅然拒絕了教育部的邀請,回到三尺講臺前,與她最愛的學生,與她最愛的語文教學在一起。
執(zhí)教六十年,她一手將蘇州市實驗小學的語文教學打造成全市、乃至全國的領(lǐng)頭羊。她當年手把手帶過的青年教師,有些已在全國教科研領(lǐng)域嶄露頭角;有些則成為蘇州教育的中堅。
時至今日,莊杏珍都沒有出版過任何一本與她個人經(jīng)歷、或教育教學思想有關(guān)的著作。她說,她這一生,只會做,也只做好了一件事,那便是“教書”。
(二)
鐵瓶巷老房子前的院子里,種著一棵香椿樹。每年春天,香椿長出新芽,她就會拿來炒蛋,然后裝在小小的鐵皮飯盒里,帶來給大家分享。在我眼里的她,不只是一個好老師,更是一個豐富的人、一個會生活的人。 ——吳云霞(蘇州市名校長)
1980年,剛剛病了一場的吳云霞回到市實小,聽到的第一個消息,就是莊杏珍老師接了她的班。當時,她心里一個“咯噔”。果然,上班第一天,莊老師就把她叫到了辦公室,話說得很不客氣,“你走的時候,沒有跟我交接,你現(xiàn)在回來,我倒是必須要跟你交接一下”。莊老師便將教學的進度,以及班上學生的情況一一作了交代。吳云霞說,這次交接,亦是她們師徒情的開始。
莊老師認為,教學前老師的主要精力要用于鉆研教材,在把教材吃透的基礎(chǔ)上精心設(shè)計備課。在小語界,大家一致公認莊老師鉆研教材、運用教材的精到和獨特是她鮮明的教學特色,別人無法模仿。
“她備課,那是絕不看教參的?!眳窃葡颊f,“所有的教案都是她根據(jù)教材親自編寫?!币惶谜n,說什么話,設(shè)計什么問題,她甚至會精確到“字”,決不多說一句“廢話”。莊老師的每一節(jié)課都是精心準備的,她的語言極富磁性,整個課程有設(shè)計感,聽她的課就是一種美的享受。所以,每次只要她一開公開課,學
三尺講臺,一生夢
校只容納得下幾百人的大禮堂里,都要擠來上千人。更令人佩服的是,就算是上同樣的課文,莊老師的上法也是不同的,“一篇《寒號鳥》,她講了四次,每次都不同,一次比一次精彩”。
吳云霞說,在80年代初,整個教育教學的秩序也剛剛恢復,會上課的老師并不多,像莊老師那樣能上好古詩詞的人,就更少了?!拔矣∠笞钌畹氖枪旁娬n《鵝》”,短短18個字,莊老師不是常規(guī)地一句句教,而是打亂順序,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由淺到深,設(shè)計一個個問題提問學生,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分析思考能力,學生回答完所有問題,整首古詩的畫面感就油然而生,讓在場聽課的老師佩服得五體投地。正是這種基于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課堂設(shè)計,與學生千變?nèi)f化的互動形式,讓莊老師的學生們即使在花甲之年,依然能清晰地回憶起當時與老師的對答。
不僅如此,莊老師還倡導因材施教和向課堂教學要質(zhì)量的教學理念,她強調(diào)老師要研究學生,根據(jù)學生的個性進行指導,同時抓住課堂教學的目標和要領(lǐng),通過閱讀、寫作扎實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堅決反對搞“題海戰(zhàn)術(shù)”?!坝幸淮危以趯W校里油印期末的復習資料給學生,她看見了后大發(fā)脾氣”,吳云霞回憶說,“她當時就拍著桌子對我說,做這么多題有什么用,關(guān)鍵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就掌握學習的規(guī)律”。
切實減輕學生的課外負擔,給予學生自我發(fā)展的空間,莊老師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直到現(xiàn)在,市實小依然秉承著輕負擔、高質(zhì)量的教學風格。
(三)
第一次在校園里看見她,是她剛從北京編完教材回來。我記得,她穿了一條藍色的“布拉吉”,梳著一條長長的辮子,那么優(yōu)雅、從容??烧嬲佑|后才發(fā)現(xiàn),這個上課時那么靈動、有趣的人,對于學術(shù)是多么的嚴苛。然而,每次被她“逼”到絕境后,迎來的卻是一次次蛻變?!S年勝(原蘇州市語文教研員,曾任蘇州實小語文教師、教導主任)
從70年代開始,市實小的公開課便像蘇州的園林一樣,全國聞名。
黃年勝回憶說,那個時候,不管全國什么地方的學校來蘇州學習,都會點名要聽市實小的公開課,而每年校慶的保留節(jié)目之一,也是一堂堂精彩紛呈的公開課。
做老師的都知道,一次公開課,勝讀三年書。莊老師就是通過公開課、研討課這樣的形式,來培養(yǎng)年輕教師。黃年勝回憶說,學校里不管誰上公開課,都是一個團隊去準備,大家一起分析教材,一起討論教案,然后由莊老師來把關(guān)。要過莊老師這一關(guān),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皬拈_始準備到最后上這堂課,不說半條命,至少掉層皮”。這話怎么理解?黃年勝說,從準備教案、教材分析、教學設(shè)計她都要看。對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設(shè)計,都會問你為什么?出發(fā)點是什么?對于不合適的地方,立即就幫你想方法、想點子,并且要求,必須改正。
“我記得最清楚的一次,就是我上《詹天佑》的公開課。當時,就一個關(guān)于‘枕木的介紹,莊老師不僅要求我去了解材質(zhì)、種類、尺寸,甚至還有鋪設(shè)的方法。”黃年勝說,“當時又沒有百度,這些資料有的要去請教專業(yè)人士,更多的就要靠自己翻閱大量的資料。當時,真的覺得為了這兩個字,花這么多時間去查資料,有點不值得,但慢慢才發(fā)現(xiàn)莊老師的良苦用心:因為只有你深入地了解了教材,才能讓你的課堂生動起來?!?
也正是這種嚴苛的治學精神,才促使年輕教師每當上公開課,都要提前一個月深入研究教材,從課文的背景資料,到作者的情況說明,再到文章里涉及的科學知識,一點也不敢馬虎。當時,整個學校的研究氛圍都特別濃。
長期以來,莊老師視培訓年輕一代為歷史任務(wù),公開教學頻繁,培養(yǎng)一大批優(yōu)秀的語文教學骨干,促進了學校、全市的教學改革,在省內(nèi)外都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1980年,莊老師曾經(jīng)主動牽頭組織市內(nèi)各區(qū)主要骨干成立5人中心教研組,研討實際問題,改革課堂教學。在她的引領(lǐng)下,隊伍逐步擴大,培養(yǎng)出了我市小學語文教學的骨干教師隊伍。
1990年以來,雖然莊老師已是花甲之年,仍然全身心投入到語文教學研究和改革中,將主要精力放在指導年輕教師上,面對面說理啟示,手把手扶持開導,全面培育語文教師應(yīng)有的素養(yǎng)和語文教學功底。
如今,莊老師培養(yǎng)的年輕一代名師已遍布全市,吳云霞校長、黃年勝老師、江蘇省著名小學語文特級教師薛法根老師,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現(xiàn)任市實小校長林紅等,都是她一手“帶出來的”。
(四)
翻看莊老師的備課筆記,密密麻麻全是綠豆小字,記錄的是她對語文教材的理解和教育教學的心得。她說,只有把教材吃透、鉆透,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們天真無邪中獨到的見解,標準答案是萬萬要不得的。——潘一涵(蘇州市實驗小學黨委書記、副校長)
一位老師,如果一生能參加一次教材的編寫,我們就要豎起大拇指了,而她三次參加教材編寫,用“傳奇”來形容她的教學生涯似乎也并不過分。
1956年,才25歲的莊老師,受到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關(guān)注,被借調(diào)到北京,編寫人教版的小學語文教材。當時,負責教材編寫的不是別人,正是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此后1959~1961年和1977~1979年,她又兩次參與了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寫和編輯工作。這樣的經(jīng)歷,源于她對教材的研究、把握。
任教之初,莊老師就認識到教材在語文教學中的靈魂地位,她對年輕的語文老師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備課不能看教參,要自己去理解”。
對老師來說,看教參備課是很容易的,要自己鉆研教材,就要花上幾倍、十幾倍的精力。潘一涵回憶說,在當時低年級的說話課上,學生們要學習句子的四種分類——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感嘆句?!耙屇敲葱〉暮⒆诱莆者@些,說實話確實有難度”。而莊老師結(jié)合教材和學生的認知特點,把這四種句子提煉成“說明情況”“問個問題”“提出要求”和“表示感情”,附上文中不同的句子示例,一節(jié)課功夫,學生們就能完全掌握要領(lǐng),教學效率大大提高。
在“吃透”教材的基礎(chǔ)上,莊老師強調(diào)語文教學要“活”,不能把學生教死。她總結(jié),學生學習語文,要掌握字、詞、句、篇四項基本知識,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即便教拼音,也得聽說讀寫齊跟上,而不是只會默寫。
莊老師尤其反對語文教學為學生設(shè)置標準答案,她總是說,學生在閱讀中的獨特見解,應(yīng)該及時激勵和引導?!拔矣∠笞钌畹氖锹犌f老師古詩《小兒垂釣》的公開課,那真是叫人很意外”。潘一涵說,這首詩中有一句“路人借問遙招手”,在對“招”字的解讀上,常規(guī)的理解往往是這個小孩子釣魚專心致志,怕路人問路把魚兒驚散而做出的動作,莊老師卻賦予其更多內(nèi)涵,“她認為,這個動作恰恰反映了小孩子并非全神貫注,對路人的問話也并非漠不關(guān)心,這樣理解,小兒天真無邪的特點就更加鮮明”。
在莊老師的影響下,一大批市實小語文教師前赴后繼,潛心鉆研語文教材,不斷探索新形勢下的語文教學方法,讓孩子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在字里行間恣意馳騁,在開放、多元的氛圍中,愛上漢字,愛上語文,愛上閱讀。而市實驗小學的語文教學,也當之無愧成為全市乃至全省、全國的領(lǐng)頭羊。
(五)
莊老師是孔子式的教育家,自己沒有去寫皇皇巨著,她的青春都實實在在地獻給了講臺和學生,無以數(shù)計的孩子和教師都是她的學生,也是她的著作,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家的本色。
——朱永新(全國政協(xié)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曾任蘇州市副市長、蘇州大學教授)
在教育部編教材期間,莊老師獲得江蘇省首批特級教師稱號,當時教育部有意將莊老師留在那里。出人意料的是,莊老師拒絕了這個在很多人眼里看來千載難逢的機會,回到了市實小,回到了教學一線,一干就是六十年。
莊老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參加全國統(tǒng)一教材的編寫,對她不僅是一種認可,更是一種責任。和葉圣陶等教育家共同編寫教材的不平凡經(jīng)歷,堅定了她回到教學第一線教書育人的信念,“我覺得,離開講臺,離開實踐,就沒有最真實的感受。而啟蒙教育是基礎(chǔ)教育,一個人日后的教育及成長全是在此基礎(chǔ)上累積起來的,責任重大,盡管沒有多少人看到這點,但是并不能由此否定它的重要性”。
“在我心底,我就是喜歡教書,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對于教育,我一直都充滿熱愛?!鼻f老師不止一次地在公開場合這樣吐露心聲。莊老師認為,教育并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方法,而是要因人而異、與時俱進,因此,六十年來她都沒有去寫書或者理論著作。即使是她發(fā)表的為數(shù)不多的《以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掌握語言形象》等論文,也只是介紹了一些好的教學方法,實用性很強。然而,無以數(shù)計的孩子和教師卻都是她的“著作”。
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教育,總會和一些人的名字連在一起。莊杏珍,就是蘇州這座名城值得記憶的名字之一。
(執(zhí)筆張英,蘇州市實驗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