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千年古剎瑯琊寺
——皖東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2016-03-28 15:20:06韓傳強
滁州學院學報 2016年3期
關鍵詞:人文情懷發(fā)展歷程

韓傳強

千年古剎瑯琊寺

——皖東文化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韓傳強

摘要:瑯琊寺自唐代始建以來,已有1000余載。自有唐以降,瑯琊寺歷經(jīng)多次毀壞和重建才得以保存下來。本文通過對瑯琊寺的歷史發(fā)展脈絡進行梳理,從而彰顯出瑯琊寺的文化積淀和人文情懷,這不僅有利于瑯琊寺自身的發(fā)展,對實現(xiàn)地方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自覺都將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瑯琊寺;發(fā)展歷程;文化積淀;人文情懷

一、瑯琊寺的前世今生

瑯琊寺,唐初名“寶應寺”,至宋易名為“開化禪寺”,后隨山名而定為“瑯琊寺”,清代更改為“開化律寺”?,樼鹚職v經(jīng)多次易名,實際上反映了幾代帝王(如唐代宗李豫、宋太宗趙炅等)以及唐以降的歷代僧俗(如滁州刺史李幼卿與高僧法琛的交往)對瑯琊寺的關注。據(jù)民國時期編撰的《瑯琊山志》載:

瑯琊山寺,又曰開化禪寺,在州南十里瑯琊山深秀處,門額題有“瑯琊圣境”四字。唐大歷(766-779)中,刺史李幼卿與高僧法琛建,賜號“寶應”。(后)周顯中廢,(刺史)王著重建。宋乾德二年,郡守胡琉令僧德崇重建。太平興國三年(978),(宋太宗)賜今額。藏累朝御書。元末兵燹,莽為丘墟。明洪武六年(1373),僧紹寧與無為禪師得學,拓故址。十六年開設僧正司。清道光間,皓清重修,規(guī)模宏麗。前為山門,門內一池,曰“明月池”,池北為二生堂,均東向。左為觀音殿,南向,系清光緒年間重建。寺有左右、上下兩坊(見趙志皋皆空亭記)。環(huán)山皆土壘為城,古有東西二門,今尚有遺址可考。[1]445

從上面一段簡要的引文可以看出,瑯琊寺的發(fā)展,歷經(jīng)滄桑。盡管有歷代帝王如唐代宗李豫、宋太宗趙炅等諸多帝王的關注,但期間也遭遇了不少劫難,歷經(jīng)多次重建和修復才得以保存下來。盡管瑯琊寺有著悠久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滁州周邊的一大重要叢林,其甚至與“金陵的靜海臥佛諸古剎同宗共派”,但遺憾的是,至清代嘉慶年間(1796-1820),卻呈現(xiàn)出“彼在寶相輝煌,此在荒涼滿眼”。[1]482實際上,上述引文所載只是瑯琊寺發(fā)展的一個剪影,按瑯琊寺的歷史發(fā)展脈絡來看,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梳理和探究。

首先,眾緣和合與寺院始建

雖然瑯琊山名始于晉初,但依山而建的瑯琊寺則相對晚出。由上述引文可知,瑯琊寺始建于唐代宗大歷年間(766-779),由唐太子庶子滁縣刺史李幼卿與高僧法琛禪師于大歷六年(771)共同修建。據(jù)傳,在李幼卿與法琛禪師修建此寺之前,曾將建造此寺的想法繪制成圖,上呈唐代宗李豫。非常巧合的是,此圖與代宗皇帝前一天晚上夢中所見寺院的圖景極其相似,因此之故,代宗賜名為“寶應寺”,時任代理中書侍郎之位的崔祐甫為之撰寫了《寶應寺碑》。可見,瑯琊寺從其建造之初,就受到了來自當時王室乃至帝王的關注。不過,瑯琊寺在發(fā)展中也遭受了不少劫難。后周顯德三年(956),后周殿前都虞候趙匡胤奉周世宗柴榮之令,率軍出征安徽淮南,并在滁州城西清流關、瑯琊山一帶,與南唐節(jié)度使皇甫暉、姚鳳等展開了激烈交戰(zhàn),此役南唐軍隊潰敗,寶應寺也在這場戰(zhàn)爭中被毀。[2]317不過,戰(zhàn)火一平息,滁州刺史王著便于當年重新修復了瑯琊寺,從此,瑯琊寺又獲得了蓬勃發(fā)展的生機。

其次,宋代擴建與再易其名

也許因為滁州、淮南是宋太祖趙匡胤戰(zhàn)勝南唐軍隊的“發(fā)跡之地”,所以,宋代帝王對滁州尤其是瑯琊寺格外關注。宋乾德二年(964),滁州刺史胡琉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命,令寺內高僧德崇禪師修繕擴建寶應寺。隨后不久,宋太宗趙炅便于太平興國三年(978)藏御書于此寺內,并賜名“開化寺”,后易名“開化禪寺”。[3]195時任主持的大德慧覺廣照禪師深諳佛理,廣布佛慧,其主持瑯琊開化寺期間,“禪寺有五百梵僧寓席休夏,同日而來,同日而去”[1]458??梢姡伴_化禪寺”在當時影響之大。遺憾的是,宋太宗所贈“開化禪寺”之匾額在民國前已遭毀壞,現(xiàn)已無處尋覓。至宋神宗熙寧初年,崇定禪師開始住持瑯琊山開化禪寺。于此期間,崇定禪師喜得“佛舍利六百枚”,隨后其“鑿山聚石,建塔于瑯琊之路隅,凡四十九所”,這在宋西寧三年(1070),賈易所作的《舍利塔記》中有詳細記載。[1]464后因此寺在瑯琊山中,故至宋治平元年(1064),改稱“瑯琊寺”。[3]195至此,瑯琊寺之名便被逐漸沿用下來。

再次,元明劫難與清朝修繕

盡管唐代以降,諸多帝王對瑯琊寺呵護有加,但卻無法阻止瑯琊寺所遭受的浩劫。元朝時的兵燹,再次將瑯琊寺夷為廢墟。不過,瑯琊寺所遭的浩劫很快便隨著朱元璋的登基而改變。明洪武六年(1373),僧人紹寧與無為禪師在各方援助下,拓開化禪寺之故址,重建了寺院。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明朝在滁州設僧正司,以管轄地方僧尼事務。時任龍興寺主持的高僧德孝法師任滁州“僧正”,兼管開化禪寺及滁州其它寺院的佛事活動。[2]317總的來說,整個明朝至清初,瑯琊寺之命運還算平穩(wěn),“相安無事”,基本上處于恢復期。盡管如此,瑯琊寺與周圍寺院如龍興寺等相較,則發(fā)展明顯不佳。因此,清嘉慶年間(1796-1820),時任住持的皓清律師不忍見瑯琊寺之衰相[1]482,所以不畏辛勞,托缽奔走于浙江、廣東諸省,化緣募集資金以修繕瑯琊寺。在皓清律師的努力下,瑯琊寺又現(xiàn)生機,規(guī)模更為壯觀。因皓清所傳為南山律宗之正脈,故將開化禪寺改為“開化律寺”。自皓清律師以降,瑯琊寺廣開戒壇,恩澤僧眾,成為遠近聞名的寺院。然而,好景不長,咸豐年間(1851-1861),在太平天國的戰(zhàn)火中,“開化律寺”幾為廢墟,僅存無梁殿一座。光緒三十年(1904),僧人達修開始主持開化律寺。其效仿皓清律師,托缽萬里,化緣以建寺。在達修等僧眾的努力下,瑯琊寺再獲重建,重獲生機。不過,令人痛心的是,瑯琊寺的厄運并未到此結束,隨著1937年日寇的侵華、侵滁,使得剛獲生機的瑯琊寺再次遭遇摧殘。建國后,盡管各級部門對瑯琊寺進行了各種形式的保護,但這些成果在隨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又化為灰燼。據(jù)載,文革期間,瑯琊寺內的殿宇、佛像、名人字畫、匾額等很少免遭浩劫。也許,至此,瑯琊寺的厄運才算了結。[3]195-196

最后,現(xiàn)存狀況與未來規(guī)劃

瑯琊寺的命運隨著文革的結束而扭轉?!?983年,瑯琊寺被國家列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并予1984年底交給僧人管理使用,作為佛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近些年來,在政府的支持下,瑯琊寺對殿堂亭閣進行了全面維修,大雄寶殿,韋馱殿、玉皇殿、藏經(jīng)樓等修葺一新,殿內佛像、菩薩、羅漢像等次第重塑,寺內還添置了各類法器”,從而“使瑯琊寺成為滁州市佛教活動的中心”。[4]271-272

以上是瑯琊寺發(fā)展的簡要歷程,為了便于讀者的了解,在綜合先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對瑯琊寺的譜系及其隱性所彰顯的瑯琊寺發(fā)展歷程進行簡單的梳理。關于瑯琊寺的譜系,就現(xiàn)有材料來說,其大致經(jīng)歷了以下代際間的傳承。法琛禪師(寶應寺或瑯琊寺第一代)→摽(標)禪師→廣照(慧覺)禪師→智仙禪師→崇定禪師→方銳禪師→紹寧禪師→皓清律師(開化律寺第一代)→達修律師→根如律師→超然律師→果圓律師→頂光法師。[4]270-273盡管這種梳理未必能涵蓋瑯琊寺發(fā)展的整個譜系,因為畢竟還有諸多主持身份及事跡已不可考,這種節(jié)點式的梳理,對于理解瑯琊寺的傳承,還是有所裨益的。

二、瑯琊寺的文化積淀

瑯琊寺不僅受到諸多帝王、權貴的關注,同時也是文人騷客駐留之地。從唐至今,瑯琊寺經(jīng)歷的歲月,實際上是一種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的積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首先,僧俗交往與摩崖石刻

如前所述,瑯琊寺,從其被建造之始,就備受俗界的關注——上至唐代宗李豫,下至滁州刺史李幼卿以及一般信眾。換言之,瑯琊寺的發(fā)展史,實際上彰顯著以瑯琊寺為紐帶的僧俗交往的文化交流史,而摩崖石刻則是這一相互交往的歷史見證之一。

據(jù)《安徽省滁州市地名錄》所載,瑯琊山上現(xiàn)僅存三塊唐代摩崖石刻,細究起來,均與瑯琊寺有關。這三塊石刻實際上是六方石刻組成,涉及的人物主要有時任滁州刺史李幼卿、趙元陽、皇甫曾,滁州郡守錢可復以及滁州鄉(xiāng)貢進士盧弘宣、僧人摽禪師、博士周況等人。

第一塊是唐代元和四年(809)4月15日,由鄉(xiāng)貢進士盧弘宣、監(jiān)察御史劉約與滁州刺史趙元陽所刻,題為“同游”。就在同塊崖刻上,續(xù)有元和十五年(820)夏,滁州郡守錢可復等在此崖刻上的接刻。而在同一塊石刻上,還有接長慶四年(824)2月26日,錢可復與博士周況至瑯琊寺游玩時續(xù)刻的《柯前幕》。第二塊摩崖石刻是李幼卿的題詩,其詩內容為:“佛寺秋山里,僧堂絕頂邊。同心妙樂土,別占凈居天。轉壁下林合,歸房一逕穿?!跣娜痕直M,驤日半空懸。錫杖棲云濕,繩床掛月園。徑行躡霞雨,硅步隔嵐煙。地勝情非系,言志意可傳。憑虛堪喻道:封境自安禪。每貯歸休顛,多慚愛深扁。助君奔此地,一到一留連?!钡谌龎K摩崖石刻則是滁州刺史皇甫曾的七言律詩和柳遂的五言絕句。皇氏之詩內容相當模糊,已無法窺其全貌,柳氏之詩還可辨認,內容為:“永日空持律,長年不下山。身依青峰老,心與白云閑。童子添香畢,沙彌問路還。無人□我相,□在山乘間”。這三塊石刻是目前瑯琊寺以及瑯琊山僅存的唐代摩崖石刻,真可謂被視為珍寶。[3]196-197

就現(xiàn)存的三塊摩崖石刻內容來看,以第二和第三塊較為完整。盡管李幼卿、皇甫曾與柳遂的題詩均是俗界的“自言自語”,但言語中卻都與佛界有關。此外,據(jù)民國所修《瑯琊山志》載,郡守韋應物與高僧摽禪師、粲禪師交往甚密,韋應物因“高其為人”或“戒行峻潔”而常作詩以贈之,這種圣俗的交融實際上正是僧俗交往的隱性印證。[1]464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這三塊摩崖石刻詮釋了僧俗文化之間的相互融攝。

其次,瑯琊勝境與名人賦詩

盡管瑯琊寺屢遭劫難,但是瑯琊寺的風韻猶存,美麗依然。何以故?筆者認為這與瑯琊寺的勝境有關。關于瑯琊寺的建筑風格,由于其屢遭破壞和重建,可能無法從今日之視域而作統(tǒng)一之呈現(xiàn),所以筆者這里不想過多論述瑯琊寺的建筑、風景等相關內容。但是,當筆者仔細研讀《瑯琊山志》、《滁州志》等相關文獻時,筆者驚奇地發(fā)現(xiàn),與瑯琊寺相關的名人詩賦不勝枚舉。僅就民國時期鉛印本而言,關于直接以“瑯琊寺”為標題的詩賦就有58首,其中很多首都出自名人雅士,表達了他們對瑯琊寺勝境的由衷之贊。例如上蔡的張惟恕所題的《游瑯琊山寺》所言:“群峰隱翠微,曲徑轉芳菲。谷應鐘聲杳,巖運樹影輝。飲泉冰到骨,披草露沾衣。扳醉青天外,相看明月歸?!盵1]497這種幽美、這種意境,何人能拒之?

再次,藏經(jīng)圣地與玄奘取經(jīng)

在現(xiàn)有的瑯琊寺的建筑群中,其大雄寶殿后有藏經(jīng)樓,該藏經(jīng)樓藏有佛教經(jīng)書、典籍甚多。其中有一部《貝葉經(jīng)》,據(jù)傳是唐玄奘從“西天”印度取回來的,被視為珍寶。盡管這部《貝葉經(jīng)》是否為玄奘從“西天”所取還難下定論,但從這個藏經(jīng)樓的規(guī)模來看,應該是藏經(jīng)之勝處。對于一個寺院來說,其歷史固然重要,然其文化積淀更不可少。從直觀的角度而言,佛教典籍是佛教文化乃至中華文化交流和傳播的主要載體,其重要性不可忽視。至于那份《貝葉經(jīng)》是否為玄奘三藏所取,其證據(jù)雖難考證,但其意義猶存。

三、瑯琊寺的人文情懷

作為一座千年古剎,瑯琊寺承載著豐富而多樣的人文情懷。既有基于佛教義理本身而倡導的慈悲情懷,又有與現(xiàn)代社會相關涉的人文精神。

首先,三友亭軒與竹梅精神

在瑯琊寺“明月觀”北側,有一方小庭院,名為“三友亭”。顧名思義,三有者,松、竹、梅也。所謂“歲寒三友”,其意義正是對佛教不畏艱難、勇于精進這一精神的一種詮釋,也是對瑯琊寺面對諸種遭遇而依然挺立的象征。仔細梳理、認真品味瑯琊寺的前世今生,我們很難不為瑯琊寺的遭遇所痛惜,亦很難不被瑯琊寺所呈現(xiàn)的精神所折服。一般而論,松、竹、梅之精神就是一種不畏艱辛、不屈不饒的進取精神,這是對瑯琊寺精神的寫照,也是彰顯瑯琊寺所承載的彌足珍貴的人文情懷。

其次,日常佛事與信眾了愿

如前所述,歷史上的瑯琊寺,盡管遭遇了諸多的噩夢,但依舊承擔著佛教的使命,那即是化導群迷,普度眾生。解放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宗教在度眾以及在佛事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性。這使得現(xiàn)在的瑯琊寺有了一個更大的發(fā)揮其功能的平臺。

作為皖東地區(qū)一座千年古剎,瑯琊寺承載著眾多佛教信眾的訴求和愿力。其日常佛事的開展則為廣大信眾了卻心愿提供了方便之門;其在佛教節(jié)日乃至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所進行的各項佛事活動,則是對佛教文化乃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而在其中,不乏孕育著諸種人文之情懷。

再次,素餐素齋與佛教放生

從瑯琊寺的整個發(fā)展歷程來觀,瑯琊寺主要弘揚的是禪宗(前期)和律宗的精神。尤其是自清代皓清律師以降,瑯琊寺基本上傳承的是南山律宗之法脈。佛教以慈悲為本懷,自南北朝以降,漢傳佛教戒律之一便是“吃素”。所以,既然瑯琊寺的歷代高僧多與律宗有關,很顯然,其在素餐素齋與佛教放生方面則更加關注。這既為佛教本身戒律的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礎,也為眾生了愿以及眾生慈悲心的培養(yǎng)營造了契機。此外,如今的瑯琊寺還時常舉行諸如經(jīng)文抄寫、飾品義賣等各項佛事活動,這為佛法普及、佛教文化的傳播、信眾的信仰訴求等諸方面開辟了方便之門。

總之,通過對瑯琊寺的歷史發(fā)展、文化積淀和人文情懷等諸方面的系統(tǒng)梳理和深入剖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瑯琊寺以及瑯琊山在皖東文化以及安徽區(qū)域文化發(fā)展中所承載的重要作用。當然,限于筆者學力之有限,所以本研究尚處草創(chuàng)階段。因此,筆者希望以后能對瑯琊寺、瑯琊山以瑯琊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并力尋多方合作,爭取推出一系列相關研究成果,從而實現(xiàn)地方文化發(fā)展的自覺。

[參考文獻]

[1]章心培,達修編撰.瑯琊山志[M].鉛印本,1929.

[2]瑯琊山志編撰委員會編.瑯琊山志[M].黃山:黃山書社,1989.

[3]滁州市地名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安徽省滁州市地名錄[M].滁州:內部資料,1984.

[4]段啟明,戴晨京,何虎生.中國佛寺道觀[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

責任編輯:李應青

The Millennium Temple of Langya——A beautiful scenery of East Anhui culture history

Han Chuanqiang

Abstract:Since Langya temple built in Tang Dynasty, it has been more than 1000 years. From Tang Dynasty, Langya temple was destroyed and rebuilt many times before it can be preserved. Through combing the history of Langya temple, this paper underlines the cultural accumulation and human feelings of Langya temple, which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angya temple itself, but also helpful to realize the local culture and national culture consciousness.

Key words:Langya Temple;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cultural accumulation; humanistic feelings

中圖分類號:K8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1794(2016)03-0001-04

作者簡介:韓傳強,滁州學院思政部副教授,哲學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哲學,文化哲學(安徽 滁州 239000)。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項目(SK2014A336);安徽社科聯(lián)項目(A2015058);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計劃思想政治教育綜合改革計劃建設名師工作室項目(Szzgjh1-1-2018-18)

收稿日期:2015-08-01

猜你喜歡
人文情懷發(fā)展歷程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美育實踐研究
夯實與突破—談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人文情懷培養(yǎng)
論宋代豪放詞中的人文情懷
世界遺產(chǎn)文化景觀現(xiàn)狀及發(fā)展趨勢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43:18
淺談《舌尖上的中國》系列紀錄片
人間(2016年27期)2016-11-11 16:49:23
試論會計規(guī)范研究方法的剖析與回歸
國內奢侈品電子商務發(fā)展歷程研究
中國市場(2016年36期)2016-10-19 04:34:33
新媒體時代表情包發(fā)展的傳播學解析
出版廣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38:37
我國水土保持監(jiān)測的發(fā)展歷程與成就
無線傳感器網(wǎng)絡技術綜述
吉林省| 星子县| 高唐县| 荣成市| 阿拉善盟| 五家渠市| 乐至县| 界首市| 紫金县| 大化| 旌德县| 安化县| 荆州市| 禹州市| 砚山县| 亚东县| 澳门| 永定县| 盐津县| 芒康县| 邯郸市| 合阳县| 祁东县| 新余市| 托克逊县| 石城县| 武安市| 六安市| 泸西县| 望都县| 邳州市| 郴州市| 民乐县| 宜丰县| 自治县| 收藏| 涞源县| 和田县| 荥经县| 霍邱县| 五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