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祥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成為教學活動中的重點。而小學語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階段,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對于學生以后的語文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這種背景下,情境教學法應用于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情境教學;小學語文;運用措施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3-0256-19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3.063
目前,由于我國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教學的有效性成為教育者關注的中心。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了。因此,教學方式需要改進和實行,其中情境教學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采用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情境教學法簡介
(一)情景教學法的含義
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法是指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材內容,有目的地創(chuàng)設或者引入生動形象的場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的一種教學手段。實施情境教學法的途徑主要有:生活展示情境、實物演示情境、圖畫再現(xiàn)情境、音樂渲染情境、表演體會情境和語言描述情境。在采用情境教學法時,教師應該遵守以下幾個原則:意識與無意識統(tǒng)一的原則、智力與非智力統(tǒng)一的原則、輕松愉悅體驗性的原則、師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性的原則。情境教學法不僅可以陶冶人的情感,凈化人的心靈,而且可以通過暗示和啟迪,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
(二)情境教學法的特點
首先,生動形象。教師通過優(yōu)美簡潔的語言描述和具體的肢體動作,適當?shù)慕柚曨l、音樂、美術等藝術的感染力,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富有客觀性和真實性。其次,回味無窮。在進行情境教學中,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與作者的思想感情達到共鳴,可以促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內容,加深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具有情深意長的教學效果。最后,知行合一,即情境教學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語言描述、角色扮演、實物演示等方式,設置出合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掌握教學內容的前提下,體會和品味課文的語言和感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學生能夠做到知行合一。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措施
(一)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信息化的到來,使得多媒體技術被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在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實行多媒體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收集和整理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圖片、視頻、音頻等,制作出多媒體教學課件,運用直觀生動的教學方式,向學生展示教學內容,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在學習《草原的早晨》這篇文章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下載與草原有關的圖片、視頻、聲頻等,制作出合理的多媒體課件,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展示和播放,激發(fā)學生對草原的憧憬和向往之情,燃起學生保護自然的熱情,從而促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通過實施多媒體教學,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教學情境,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喚起學生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質量。
(二)通過提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通過提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思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教學的效果。例如,在講授《撈鐵?!窌r,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問“你們知道為什么撈鐵牛嗎”“怎樣撈上來的”等問題,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引入新課。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教學情境,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重難點,提出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利用問題引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課文,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閱讀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三)采用角色扮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小學語文教材是根據(jù)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編制的,一些文章具有很強的戲劇性。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表演,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給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例如,在講《陶罐與鐵罐》這篇文章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扮演陶罐和鐵罐,結合課文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通過具體的肢體動作,去模仿陶罐和鐵罐的神態(tài)、舉止,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
(四)借助圖畫、音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圖片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利用圖片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加容易地了解和接受知識,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學習《雪地里的小畫家》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四種動物爪子或者蹄子的形狀,讓學生自己在白紙上畫出它們各自的腳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的同時,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另外,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利用音樂營造出相應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音樂的感染下,進入到一定的教學情境中。比如,在學習《月光曲》這篇課文時,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播放《月光曲》這首樂曲,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音樂聲中,自己默讀文章,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意境,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1]。由此可見,借助圖畫、音樂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鍛煉學生的認知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基礎階段,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等,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