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云
(南通科技職業(yè)學(xué)院,江蘇 南通 226007)
?
博物館文本英譯模式研究
——以南通博物苑新館為例
張?jiān)?/p>
(南通科技職業(yè)學(xué)院,江蘇 南通 226007)
博物館是寧謐而神圣的殿堂,是人類歷史文化的寶庫,承擔(dān)著傳承歷史文化的重任。中國的博物館更因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而尤為重要。為了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博物館文本英譯在跨文化傳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跨文化傳播的視野下,以文化輻合會聚理論為基礎(chǔ),以南通博物苑新館為例,系統(tǒng)地研究博物館文本英譯,嘗試構(gòu)建一個普遍適用于博物館文本英譯的翻譯模式和衡量標(biāo)準(zhǔn)。
文化輻合會聚;博物館文本;翻譯模式
發(fā)達(dá)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都把博物館看成對內(nèi)傳承民族文化、對外進(jìn)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和平臺。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指導(dǎo)、相關(guān)部門不夠重視等,中國博物館文本英譯的問題很多。對于博物館文本英譯的研究已有不少探討,如楊紅英在《博物館瓷器展品名稱英譯研究》中提出了博物館瓷器展品翻譯的要點(diǎn)和相應(yīng)的翻譯方法[1],顧毅在《博物館解說詞中書畫家“字”與“號”的翻譯》中探討中國文化負(fù)載詞“字”“號”的翻譯原則及翻譯方法[2],酈青在《博物館文物展品英譯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館為例》中探討了該類翻譯可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及策略[3]。但是對于博物館文本英譯的研究還不夠全面,多是集中對某一種類型的文物展品進(jìn)行研究,而且對于博物館文本英譯模式的研究數(shù)量甚少。
文物是人類在其歷史發(fā)展中留下來的遺物、遺跡。文物包含了顯性文化信息,如顏色、外表、質(zhì)量等。文物還包含了隱性文化信息,如生產(chǎn)工藝、人文價值、藝術(shù)風(fēng)格等。這些文化信息可以分為三個層次:表層文化信息、中層文化信息和深層文化信息,告訴我們文物 “是什么”“什么樣”“意味著什么”[4]。為了把這三種文化信息傳達(dá)給游客,幫助游客更好地理解文物展品的文化信息,博物館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資料,也就是博物館文本。筆者多次走訪南通博物苑新館,搜集各種資料,分析和研究博物館文本的英譯本,發(fā)現(xiàn)了不少問題,結(jié)合文化輻合會聚理論,總結(jié)出博物館文本的翻譯模式。
(一)語言失誤
博物館文本英譯常會出現(xiàn)拼寫錯誤、語法錯誤、理解錯誤等語言失誤。
例1:青花瓷滴水觀音像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statue of water-dipping Guanyin
例2:顧九娘地券 Land ticket of Gu jiuniang
例3:城隍廟銅鏡 Bronze mirror in the Town God temple
例4:獅玩球形澄泥硯 Chengni (a type of settled mud) ink stone with the pattern of line playing with ball
例5:銅水煙臺 Bronze Chinese water pipe
例6:龍頭簫 Dragon head bamboo flute
例7:綠里粉彩瓷果盤 Green porcelain fruit plate
在例1中,water-dipping應(yīng)為water dripping,是明顯的拼寫錯誤。買地券、鎮(zhèn)墓文在東漢中后期出現(xiàn),是一種隨葬文字材料,具有鮮明的道教文化特征。它還是一種象征性的證券,放在墓內(nèi)意在保證死者對墓地的所有權(quán)不可侵犯。例2用land ticket來翻譯地券,只能說明是一種土地票據(jù),體現(xiàn)不出其深層文化信息。例3用Town God temple來翻譯城隍廟不恰當(dāng),因?yàn)槌勤驈R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城隍是古代漢民族宗教文化中的重要神祇之一,一般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擔(dān)當(dāng),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守衛(wèi)城池的神仙。城隍神絕不等同于西方的上帝,這是譯者的誤解。例4中的“澄泥”是經(jīng)過淘洗澄結(jié)的泥,而不是settled mud(穩(wěn)定的泥),應(yīng)該為refined mud。例5中水煙臺是一種用煙草吸煙的工具,而不是water pipe(水管)。簫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古稱“順吹”或“豎吹”。唐宋時期,人們將“橫吹”的古笛稱為笛,將“豎吹”的古笛稱為簫或洞簫,據(jù)傳是上古先民為教化蒼生,模擬鳳凰翅管臨風(fēng)發(fā)聲而做。例6將“簫”譯成flute(笛),顯然不正確。例7中的“綠里”指瓷盤的內(nèi)部是綠色的,而“粉彩”指瓷盤外表是粉彩,Green porcelain fruit plate變成了綠色的瓷果盤,顯然是錯誤的。
(二)重要信息缺失
例8:傅錦款銅爵 Bronze Jue,汪樹棠款銅敦 Bronze Dui,夏邦謨款銅盨 Bronze Xu,吳宗元款銅豆 Bronze Dou
例9:貼金銅魁星鑄像 Gold-overlaid bronze statue of Kuixing,貼金銅壽星銅像 Gold-overlaid bronze statue of Shouxing,銅赤腳大仙坐像 Bronze statue of Chijiaodaxian in a sitting posture
例8中,銅爵是古代飲酒用的酒器,器體較高,流尾間距離較長;銅敦是盛食器和禮器,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由鼎、簋的形制結(jié)合發(fā)展而成;銅盨是古代食器,青銅制作,用來盛黍、稷、稻、粱等,在西周中期開始出現(xiàn),沿用至春秋,到春秋后期逐漸消失;古銅豆是古代食器,是盛肉醬一類食物用的器具。以上的銅爵、銅敦、銅盨、銅豆在中國古代外形、用途等各不相同,但譯文只是簡單譯成Bronze Jue、Bronze Dui、Bronze Xu、Bronze Dou,顯然不妥。試分別改譯為Bronze Jue (goblet) presented by Fu Jin (Tongzhou prefect in Ming Dynasty)、Bronze Dui (a round vessel for holding cereals) presented by Wang Shutang (Tongzhou prefect in Qing Dynasty)、Bronze Xu ( a container of food) presented by Xia Bangmo ( a high official in Ming Dynasty)、Bronze Dou ( a cup like container of sacrifice) presented by Wuzongyuan (Tongzhou prefect in Ming Dynasty)。例9中,魁星是漢族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舊時很多地方都有這類建筑,如魁星樓、魁星閣等;福祿壽是漢族民間信仰的三位神仙,象征幸福、吉利、長壽,壽星的胡髭為白色,手持龍頭杖手捧壽桃,意為長命百歲;赤腳大仙是漢族民間傳說和道教傳說中的仙人,是仙界的散仙,一般情況下他云游四方,以赤腳裝束為特征,漢族民間傳說他常常下凡來到人間,幫助人類降妖除魔。以上人物都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在譯文中卻完全沒有體現(xiàn),試改譯為Gold-overlaid bronze statue of Kuixing (the god of literature)、Gold-overlaid bronze statue of Shouxing (the god of longevity)、Bronze statue of Chijiaodaxian ( a barefoot immortal to wipe out devils) in a sitting posture。以上這些文物名稱的中層文化信息和深層文化信息都被略去,只有表層文化信息得以保留,文物的文化信息嚴(yán)重缺失。譯文讀者只知道文物是什么,卻不知道文物的文化內(nèi)涵。這一情況在南通博物苑新館文物名稱的英譯中非常多見。當(dāng)然,這一現(xiàn)象也存在于其他的譯文中。
例10:中國是世界上的主要產(chǎn)玉國,不僅開采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yùn)量豐富。中國玉器集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玉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玉文化包含著“寧為玉碎”的愛國民族氣節(jié),“化干戈為玉帛”的團(tuán)結(jié)友愛風(fēng)尚,“潤澤以溫”的無私品德,“瑕不掩瑜”的清正廉潔氣魄。
China is a main jade producer, rich in both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Jade attracts the essence of nature and grace of human being. It is main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forming jade culture to influence people’s minds. The jade culture includes integrity, union, selflessness and uprightness.
例10中,“寧為玉碎”“化干戈為玉帛”“潤澤以溫”“瑕不掩瑜”等體現(xiàn)中國玉石文化特色的成語在譯文中完全沒有體現(xiàn),試改譯為the jade culture includes the integrity spirit of “rather broken jade than whole tile”, the union fashion of “turn weapons into jade and silk”, the selfless character of “shed with jade temperament” and the upright style of “the defects do not obscure the virtues of jade”。
(三)缺乏一致性
在博物館文本英譯中,對于同一種類型的展品,其英譯文卻不相同。
例11:粉彩瓷壺 Pink porcelain pot
例12:粉彩嬰戲圖瓷盒 Rose porcelain box of playing children
例13:金釉粉彩瓷彌勒坐像 Golden glazed porcelain statue of Mile in a sitting position
例14:影青瓷碗 shadowy blue porcelain bowl
例15:青釉葵沿瓷碗 Mallow-petaled celadon bowl
例16:青花八駿瓷碗 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pot of eight horses
例17:紫砂戒缽 Monk’s bowl made of purple clay
例18:瓜輪形紫砂茶壺 Melon-shaped zisha teapot Qing Dynasty (1644—1911)
例19:白砂茶壺 White sand teapot
例11、12中“粉彩瓷”分別譯成了Pink porcelain和Rose porcelain,例13中的“粉彩”干脆省去。例14、15中的“瓷碗”分別譯成了porcelain bowl和celadon bowl,例16中的“瓷碗”變成了porcelain pot。例17、18中的“紫砂”譯成了purple clay、zisha teapot,例19中的“白砂”又譯成white sand。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譯文讀者理解的難度。
以上三種錯誤存在于南通博物苑新館的英譯文中,而且在中國其他博物館也可見。它們會造成誤解,不利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我們應(yīng)該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博物館文本的英譯,嘗試構(gòu)建博物館文本的英譯模式[5]。
“文化輻合會聚意味著兩個及兩個以上的事物朝著對方、朝著一個共同點(diǎn)靠攏。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交際的雙方在交流中共享信息,對信息進(jìn)行察覺、識別、理解、認(rèn)同,最終達(dá)成共識、相互理解?!盵6]“在全球化語境下,隨著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趨同,人類共性的認(rèn)識逐步擴(kuò)大,各民族間的特殊性差異相對減少,語際之間翻譯的限度也日趨縮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趨同必然會帶來語言的融合?!盵7]博物館文本具有文化功能,博物館文本翻譯就是一種跨文化翻譯。本文嘗試從文化輻合會聚的角度來研究博物館文本英譯,嘗試構(gòu)建博物館文本的英譯模式,以此來解讀博物館文本英譯的過程。
(一)A→A模式
如果不同文化中兩種表達(dá)的文化內(nèi)涵一致、語言功能對等,譯者可以直接使用。例如:油燈 Oil lamp,灰陶罐 Grey pottery jar,銅鈴 Bronze bell,繡花婚服 Embroidered wedding dress,吉祥語銅鏡 Bronze mirror with lucky wishes。
在這些例子中,“燈”“罐”“鈴”“婚服”“鏡”的功能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與英語文化中的lamp、jar、bell、wedding dress、mirror完全對等。
(二)A→B模式
如果不同文化中的兩種表達(dá)文化內(nèi)涵相同,形式不同,譯者可以通過改變形式以形成對應(yīng)。例如:玉佩件 Jade ornament,青花折枝花卉六方尊 Blue and white vase with six corners and design of flowers and plants,青花一束蓮大盤 Blue and white plate with bunch of lotus,越窯青瓷皮囊式壺 Celadon stirrup flask of Yue Kiln。
在上例中,“佩件”和ornament、“尊”和vase、“盤”和plate、“壺”和flask的功能是一一對應(yīng)的。
在以上兩種情況中,譯者將博物館文本中的文化信息傳達(dá)出來,通過閱讀譯文,譯文讀者可以理解中國文化。
(三)A→0模式
在有些情況下,以上兩種對應(yīng)是不存在的,即某種事物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在英語文化中找不到相應(yīng)的表達(dá),需要譯者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表達(dá)形式,以達(dá)到傳播中國文化的目的。例如:玉琮 Jade Cong(the symbol of the deity earth),黑陶豆 Black pottery dou (a container of food),媽祖銅像 Bronze statue of Mazu goddess(Mazu was a folk goddess to protect navigation),搏拊鼓 Bofu drum(a drum beat with hands),花瓣式印香爐 Yin incense-burner of petal shape(Incense burner is a kind of incense-burning apparatus, which was mainly for burning rue incense)。
這些例子在英語中缺乏對應(yīng)表達(dá),這種翻譯形式不可避免,它們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涵,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意義重大[8]。然而,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謹(jǐn)慎對待,在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表達(dá)形式時,其內(nèi)涵必須加以詳盡說明,使讀者能夠認(rèn)可。
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越來越多的西方人開始積極關(guān)注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博物館成為他們接觸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一條捷徑[9]。博物館文本的英譯在跨文化交際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現(xiàn)在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更多的學(xué)者和專家付出努力,不斷提高博物館文本的英譯質(zhì)量,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并最終認(rèn)同中國文化。
[1]楊紅英.博物館瓷器展品名稱英譯研究[J].中國科技翻譯,2012(3):29-32.
[2]顧毅.博物館解說詞中書畫家 “字”與 “號”的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2(4):40-43.
[3]酈青.博物館文物展品英譯研究:以浙江省博物館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13(3):32-34.
[4]李開榮.試論文物名稱英譯文化信息的處理[J].中國科技翻譯,2001(4):10-12.
[5]豆紅麗.中國博物館文本英譯模式初探[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xué)院學(xué)報(bào)(社會科學(xué)版),2011(2):165-168.
[6]朱縉麗.文化趨同對英漢翻譯的影響分析[J].安陽工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7(3):102-104.
[7]王瑛.全球化語境下的文化趨同和文化翻譯[J].內(nèi)蒙古財(cái)經(jīng)學(xué)院學(xué)報(bào)(綜合版),2006(3):98-101.
[8]MICHAE K,STEVE P.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Chinese communic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7.
[9]師新民.考古文物名詞英譯探討[J].中國科技翻譯,2007(3):61-63.
(責(zé)任編輯:李曉梅)
On the Translation Model of the Texts of Museums With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xts of Nantong Museum as a Case Study
ZhANG Yun
(Nanto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tong, Jiangsu 226007, China)
Museum, a treasure house of historical culture, has been undertak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transmitting and inheriting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ese museums are of greater importance for the long history, diversified forms and rich contents. In order to let the world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texts of museums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light of cross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on the basis of cultural convergence theory, a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he texts of the museums is made in an attempt to construct a translation model and measuring standard for the translation of the texts of museums.
cultural convergence; the texts of museums; translation model
2016-03-20;
2016-03-31
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研究基金項(xiàng)目“文化傳播視野下博物館文本英譯模式探究——以南通博物館群為例”(2014SJD643)
張?jiān)?1983—),女,江蘇南通人,南通科技職業(yè)學(xué)院人文系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shí)踐、教育教學(xué)。
H315.9
A
1674-0297(2016)05-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