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鑫 劉曉紅
(1.河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 河北 石家莊 050024; 2.成都大學 期刊中心, 四川 成都 610106)
?
·文藝論叢·
民國文學史視野下通俗小說家“著史現(xiàn)象”考論*
——以張恨水的1930年為中心
康鑫1劉曉紅2
(1.河北師范大學 文學院, 河北 石家莊050024; 2.成都大學 期刊中心, 四川 成都610106)
1930年的張恨水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文學史料收集和考證。他對通俗小說淵源的考證顯示出對小說研究初步的學術(shù)積累。除張恨水外,民國時期通俗理論的相關(guān)論述,多出自于身為通俗小說家的作家之手,他們從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隨感式地論說有關(guān)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的相關(guān)問題,這成為民國通俗小說家表達文學觀念的特殊方式。這些關(guān)于文學史零散但鮮活的論述應成為當下研究者建構(gòu)現(xiàn)代通俗文學理論重新返回的歷史現(xiàn)場與理論原點。
民國文學;張恨水;著史;1930年
張恨水一直有寫一部中國小說史的心愿。以往的研究者多關(guān)注作為小說家的張恨水,對于他的學術(shù)思路很少提及。這與張恨水的研究論著沒有完成、相關(guān)文學理論論述過于零散有關(guān)。事實上,從關(guān)于著史一事只言片語的記述文字中,依然可以窺探出張恨水的文學理論思想及其學術(shù)眼光。1930年的張恨水投入大量精力進行文學史料收集和考證。他對通俗小說淵源的考證顯示出對小說研究初步的學術(shù)積累。除張恨水外,民國時期通俗理論的相關(guān)論述,多出自于身為通俗小說家的作家之手,他們從創(chuàng)作實踐出發(fā),隨感式地論說有關(guān)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的相關(guān)問題,這成為民國通俗小說家表達文學觀念的特殊方式。這些關(guān)于文學史零散但鮮活的論述應成為當下研究者建構(gòu)現(xiàn)代通俗文學理論重新返回的歷史現(xiàn)場與理論原點。
楊義先生曾以“張恨水:熱鬧中的寂寞”為題,論述過張恨水在學術(shù)界遭遇的“冷遇”。他說“張恨水是什么?他的讀者很多,但真正的知音者少,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熱鬧中的寂寞?!盵1]近幾年,張恨水遭受“冷遇”的狀況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可以用“熱鬧中的熱鬧”來描述張恨水受到的追捧。張恨水的小說不斷被翻拍成電視劇熱播。從《金粉世家》、《啼笑因緣》到《紙醉金迷》,張恨水可以稱得上是小說被翻拍最多的民國作家之一。央視收視率頗高的《百家講壇》及時抓住觀眾的興奮點,連續(xù)推出五期“張恨水系列”講座,邀請袁進、孔慶東、徐德明、張中良、湯哲聲五位知名學者為觀眾解讀張恨水小說。學術(shù)界近幾年對張恨水的研究也取得了頗豐的成果,張恨水的家鄉(xiāng)安徽省潛山縣前后舉辦多次國際性的張恨水研討會,海內(nèi)外的專家、學者對這位民國小說家給予了多方位的關(guān)注。張恨水研究在新世紀突然“熱”了起來。
一時間,張恨水的知音似乎一下子多起來,從“冷遇”到“熱捧”固然是個令人興奮的轉(zhuǎn)變,但前后如此極端的轉(zhuǎn)變也頗令人感到迷惑。張恨水在民國和當下兩度“熱”起來的緣由何在?在“冷”與“熱”兩種極端情緒背后是否說明作為一種文化現(xiàn)象的“張恨水熱”有更多值得我們深入探究的地方?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考量民國大眾文化潮中的“張恨水現(xiàn)象”?這些問題,都未被學術(shù)界予以足夠的關(guān)注。如果從這些問題出發(fā),繼續(xù)追問下去,會發(fā)現(xiàn)楊義先生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張恨水研究中存在“熱鬧中的寂寞”的質(zhì)疑,今天仍具有警示意義。筆者將在下文對研究界較少關(guān)注的張恨水在1930年的一段特殊的心路歷程展開論述,以此剖析張恨水對現(xiàn)代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的獨特認知與實踐。
寫一部中國小說史是張恨水一直懷揣的愿望,盡管他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學院派學者。通過著述文學史這一具有學術(shù)傾向的心愿可以透視出其背后凝聚著張恨水對文學特殊的生命體驗。以往的研究者多關(guān)注作為小說家的張恨水,對于他的學術(shù)思路很少提及,即便提及也常常引述張恨水及其子女的記述,將它當作一個普通的事情看待。這與張恨水的研究論著沒有完成、相關(guān)文學理論論述過于零散有關(guān)。事實上,從關(guān)于著史一事只言片語的記述文字中,我們依然可以窺探張恨水的文學理論思想及其學術(shù)眼光?!叭甏谋本?,對學者教授的尊崇在職業(yè)作家之上。許多作家都逐漸放棄或減少寫作,去從事學術(shù)性研究和在大學教書。張恨水雖然創(chuàng)作了許多小說,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家,但他深受小說是‘小道’的傳統(tǒng)觀念束縛,并不推崇自己的職業(yè)。他向往從事學術(shù)研究,他熱心研究中國小說的發(fā)展?!盵2]張恨水是否是因為不推崇小說家的職業(yè)而熱心于學術(shù)研究尚待商榷,但是這些足以凸顯著述小說史在張恨水生命中所占據(jù)的位置?!爸吩竿北澈箅[含的一系列動機值得我們仔細探究。
張恨水為何有小說史寫作的欲望和動力?究竟是哪些重要的理論問題和現(xiàn)實問題困擾著他?也就是說,張恨水寫作小說史的文化針對性是什么?他對小說史有興趣的特殊性何在?在小說史中,張恨水試圖提出什么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作者和我們而言意味著什么?
作為“新聞工作的苦力”的張恨水,少有精力和工夫顧及編輯、創(chuàng)作之外的興趣、愛好。家庭生活的重擔迫使張恨水必須不斷地寫作,不得不“賣文為生”,不過他深感這絕非樂事,如他所說:“于是看見賣文之業(yè),無論享名至如何程度,究非快活事也”。[3]由于常年不停地寫作,他幾乎成了“文字機器”。但張恨水一直有寫一部中國小說史的愿望,稍有閑余就到處搜集善本古書,為寫小說史做準備,但這個愿望最終未能實現(xiàn)。“可惜遭到‘九·一八’大禍,一切成了泡影。材料全部散失,以后再也沒有精力和財力來辦這件事”。[4]“這一些發(fā)掘,鼓勵我寫小說史的精神不少??上г獾健拧ひ话恕蟮?,一切成了泡影。不過這對我加油一層,是很有收獲的。吾衰矣,經(jīng)濟力量的慘落(我也不愿在紙上哭窮,只此一句為止),又不許可我買書,作《中國小說史》的愿心,只有拋棄。文壇上的巨墨,有的是,我只有退讓賢能了,遲早有人會寫出來的?!盵5]由此可見,造成小說史沒有完成的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九·一八事變”造成以往收集的資料全部失散;第二,繁忙的工作使張恨水沒有多余的精力投入這一浩大的著史工程;第三,戰(zhàn)事導致國內(nèi)形勢巨變,個人財力緊張,經(jīng)濟上無力收集珍貴的古書。由此可見,未完成的中國小說史均是外力所致,絕非張恨水本人主觀方面造成的。
張恨水本人以及子女曾在回憶文章中多次提及他想寫中國小說史的持久愿望和努力。他的女兒張明明回憶說:“他有個愿望是寫一部中國小說史,可惜沒有如愿,我把他的愿望轉(zhuǎn)述讀者,希望我們的同胞,無論是在中國大陸上的、臺灣的、香港的或是海外華人,能完成幾部小說史,以慰藉在動蕩的年月中度過一生的老一輩文人?!盵6]張恨水自己也說:“關(guān)于我的小說事業(yè),除編撰而外,一年以來,我有點考據(jù)迷,得有余暇,常常作一點考證的工夫。起初,我原打算作一部中國小說史大綱,后來越考證越發(fā)現(xiàn)自己見聞不廣,便把大計劃打消,改了作中國小說史料拾零,最近我又怕人家誤會是片斷的,改名中國小說新考,萬一這部書能成功,也許對中國文學問題有點區(qū)區(qū)的貢獻?!盵7]上述兩次徹底改變小說史的著述思路,主要原因是他考慮到本人的能力和手頭掌握的資料所限。
中國文學史著述是近代以來,伴隨著西方教育體制影響,在中國興起的一種文化需求?!拔魇椒挚平逃螒B(tài)也因西學的納入,逐漸成為學堂授習知識的主要方式。隨著西式分科教育的施行,其背后所代表的西方知識分類系統(tǒng),也因此而透過制度化的形式漸漸開始影響中國傳統(tǒng)的知識結(jié)構(gòu),并促使近代學術(shù)體系出現(xiàn)重大的轉(zhuǎn)折”[8]。在“西潮”沖擊之下,中國的研究學者受到西方文學史研究方法、敘述體例的影響,逐步開始著述中國文學史。由于文學史多應用教學需要,產(chǎn)生于新式教育體制之內(nèi),因此,其著述者多為在大學擔任教職的學者。魯迅曾說:“我的《中國小說史略》,是先因為要教書糊口,這才陸續(xù)編成的”,“這三年來不再教書,關(guān)于小說史的材料也就不去留心了。因此并沒有什么新材料”。[9]魯迅所說確為事實。如果不是教學需要,也許如今許多聲名赫赫的文學史家都不會從事文學史撰寫。作為職業(yè)報人和業(yè)余作家,張恨水有別于魯迅和那些在高等學府擔任教職的教授、學者,將編寫文學史作為完成教學任務的一部分并以此換取薪酬。①著述文學史屬于學院派的思路,這并非是身為小說家的張恨水所擅長的。在這種情況下,不是大學學者的張恨水對著述文學史的持久愿望就顯得尤為特殊。既然,著述文學史并非必須完成以換取教職薪酬的方式,那么,張恨水是在一種怎樣的生命狀態(tài)下萌生著述一部中國小說史這一愿望的呢?這一持久的愿望是否能投射出張恨水潛在的文學史意識呢?對張恨水在1930年前后生活狀況的分析也許有助于我們對這些問題的理解。
縱觀張恨水一生,其在學校擔任教職的日子是極為有限的?!?931年,父親在四叔和一些朋友的鼓勵下,以自己的稿費出資,創(chuàng)辦了‘北平華北美術(shù)專門學校’,又因他的聲望,被推舉為校長,兼教中國古典文學和小說創(chuàng)作,但不過問具體校務,日常工作由四叔主持?!盵10]“父親偶爾講講課,也多是語文之類?!薄皩W校劃了一座院落作為校長辦公的地方。父親住在學校里,除了教書,什么意外的打擾都沒有,能夠靜心靜意地寫文章、看書?!盵11]張恨水僅有的這次教書經(jīng)歷,頗有“客串”的意味,其上課內(nèi)容也集中在自己的專長——文學鑒賞和文學創(chuàng)作上,并不涉及系統(tǒng)的文學史教學。此外,他居于學校出資人和校長的位置,只教幾點鐘的國文,另外就是跑路籌款。這與普通教師以教學、科研為主要工作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可見,作為教學所需而撰寫文學史并非張恨水必須所為之事。
文學史寫作是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的工程,并且無法迅速地換取稿費或版稅。1930年,張恨水因?qū)Τ缮嵛铱量痰慕o薪方式不滿,辭去《世界日報》和《世界晚報》的編輯職務。②之后的一段時間,張恨水有了難得的閑暇,也讓他有更多的精力專注于小說史資料的收集?!案赣H自1930年2月辭去了《世界日報》工作以后,沒有編務纏身,可以一心一意地寫作,心情也愉快”,“父親也要給自己‘加油’,每晚登床以后,總要擁被看一兩點鐘的書。他看的書很雜,文藝的、哲學的、社會學的,他都要看。此外,幾本長期訂閱的雜志,也是每期必讀的。他說,必須‘加油’才能跟上時代,理解時代,這也就是所謂的‘畫眉深淺入時無’了?!薄斑@時父親的‘加油’,興趣偏重于考據(jù)。”[12]張恨水也多次在回憶文章中提及自己的這個愛好和努力。《我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中這樣寫到:“這時,我讀書有兩個嗜好,一是考據(jù),一是歷史。為了這兩個嗜好的混合,我像苦修和尚,發(fā)了個心愿,要作一部中國小說史,要寫這部書,不是光在北平幾家大圖書館里可以把材料搜羅全的。自始中國小說的價值,就沒有打入四部、四庫的范圍。這要到民間野史和斷簡殘編上去找。為此,也就得多轉(zhuǎn)書攤子,于是我只要有功夫就揣些錢在身上,四處去逛舊書攤和舊書店。我居然找到了不少,單以《水滸》而論,我就找了七八種不同版本。例如百二十四回本,胡適就曾說很少,幾乎是海內(nèi)孤本了。我在琉璃廠買到一部,后來在安慶又買到兩部,可見民間蓄藏是很深厚的。由于不斷發(fā)掘到很多材料,鼓勵我作小說史的精神不少。[13]張伍在《雪泥印痕:我的父親張恨水》中也追憶了張恨水為寫作小說史所作的準備,“父親說,北平是個文藝寶庫,只要你有心,肯下工夫,就不會沒有收獲。蒼天不負苦心人,父親搜集了許多珍貴的小說版本,僅《水滸》一書,他就收集到了七八種不同的版本,就連被胡適先生自詡為124回的海內(nèi)孤本,父親在琉璃廠買到一部,后來在安慶又買到兩部。又如《封神演義》,只在日本帝國圖書館里有一部許仲琳著的版本,國內(nèi)從未見過,父親居然在宣武門小市上,買到一套朱本,上面也刻有‘金陵許仲琳著’的字樣,只可惜缺了一本,若是找到這本及其原序,那簡直就是一寶了。父親不僅在犄角旮旯的書攤小市上去找,也到一些私人收藏家去看,他曾在一位專門收集中國小說的馬毓清先生那里,見過一部《三刻拍案驚奇》。這些挖掘出來的寶藏,使父親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他覺得寫小說史的心愿能夠?qū)崿F(xiàn)了,感到無比的興奮和欣喜。不料就在他準備全身心投入到《中國小說史》的寫作中去之時,‘九一八’國難來臨,他辛苦搜集到的寶貴資料,后來都毀于戰(zhàn)火之中,此后,他再也沒有經(jīng)濟能力,也沒有精力去尋覓那些珍貴無比的小說史料了。父親要寫《中國小說史》的心愿,終究只是一個心愿!”[14]
實際上,即便是1930年2月辭去《世界日報》編務工作之后,張恨水的閑暇時間也只能說是相對寬松一些,他仍有許多“文字債”?!八刻鞆纳衔?點開始寫作,直至下午六七點鐘才停筆。晚飯后,偶爾和母親去聽場京戲或看場電影。否則仍是繼續(xù)寫稿到深夜2點。”[15]“這一時候可以說是他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寫下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作品,像被人們稱之為‘張恨水三大時代’的《黃金時代》(后易名《似水流年》)、《青年時代》(后易名《現(xiàn)代青年》)、《過渡時代》及《滿江紅》、《落霞孤鶩》、《美人恩》、《歡喜冤家》(后易名《天河配》)、《楊柳青青》、《太平花》、《滿城風雨》、《北雁南飛》、《燕歸來》、《小西天》、《藝術(shù)之宮》等等?!彪m然同時為幾家報刊寫稿,但仍要負擔一家十幾口人生活的張恨水并非真的有閑并且有錢,作為職業(yè)編輯和作家的他,其實沒有必要去做著述文學史這種耗時耗力而且不能立即有所收益的事情。這就有必要追問,完成一部中國小說史在張恨水心目中到底有多重要?它在張恨水整個文學創(chuàng)作歷程中處于怎樣一個位置?
創(chuàng)作小說史的動機,必然是由一系列問題開始,并在解答這些問題中展開“史”的敘述。首先,張恨水對小說史著述的心愿完全處于對中國文學歷史的獨到理解。“他認為中國小說,始終未能進入中國‘文學殿堂’,在追求仕途經(jīng)濟的大人先生們眼中,稗官小說不過是‘雕蟲小技’,在‘四部’、‘四庫’那樣的正史中絕無其立身之地。只能到民間的野史和斷簡殘編中去尋找?!盵16]顯然,為中國以往不被重視的中國小說著述寫史,發(fā)掘、還原小說應有文學史地位是張恨水寫作《中國小說史》的直接愿望,也是最大的動力,并且他更進一步地將問題具體到提高中國通俗小說的文學史地位上。由張恨水為準備小說史寫作而搜集的資料來看,他所關(guān)注的小說是中國古代通俗小說,比如《水滸傳》、《封神演義》、《三刻拍案驚奇》,也就是說,他想寫的是一部中國通俗小說史。近代以來,一批思想革命的先驅(qū)試圖以小說為工具啟發(fā)民智,進而達到政治變革的目的。因此,中國小說變革面臨的一大任務就是提高小說地位,使小說進入文學殿堂,得到社會認可。晚清,梁啟超倡導的“小說界革命”使“君子弗為”與被稱為“小道”的小說負載起社會啟蒙的任務被推至文學的中心。張恨水提高小說地位的著眼點顯然有別于梁啟超的啟蒙目的,他將眼光回溯到中國傳統(tǒng)通俗小說的資源中,試圖發(fā)掘以往被遮蔽的通俗小說這一文學資源,并以此開啟了自己對中國傳統(tǒng)章回小說的改良之路。
為了寫作小說史,張恨水認真研讀過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和鄭振鐸的研究文章,他將自己初步的一些研究體會寫成了《小說考微》發(fā)表于1932年7月25日的北平《晨報》:
予嘗謂中國小說家之祖,與道家混。而小說之真正得到民間,又為佛家之力。蓋佛教流入中國,一方面以高深哲學,出之以典則之文章,傾動士大夫;一方面更以通俗文字,為天堂地獄,因果報應之說,以誘匹夫匹婦。唐代以上,乏見民間故事之文,否叫通俗文字既出,自慰民間所欣賞。而此項文字,冀便于不識字之善男信女之口誦,乃由佛經(jīng)偈語脫化,而變?yōu)轫嵳Z。在敦煌文字中,今所見太子贊與董永行孝等文,即其代表也。惟故事全用韻語,或嫌呆板,于是一部分韻語故事,間加散文,蓋套自佛經(jīng)中之“文”與“偈”而成者。久之,又變?yōu)閮审w,一部分韻語減少,成為詩話詞話,一部分仍舊,而彈詞生矣。[17]
這篇研究札記考證了通俗小說的淵源,顯示出張恨水對小說研究初步的學術(shù)積累。
文學創(chuàng)作與文學史著述屬于完全不同的兩個事業(yè),完成它們所需要的個人資質(zhì)、心性、文學積淀等方面的素質(zhì)也是頗為不同的。寫小說要求敞開思維、發(fā)揮想象、著力渲染,而以“考據(jù)”與“歷史”為兩個基點的文學史著述則要求具備做學術(shù)研究的平達通識、顧及全局。這兩方面的素質(zhì)在同一個人身上往往很難達到統(tǒng)一和平衡。作為一個才思敏捷、想象力豐富、擅長編故事的小說家,我們很難設(shè)想,張恨水能如此沉浸于古書堆中,冷靜地辨識、考證書的各種版本。天馬行空的文學創(chuàng)作與冷靜嚴密的學術(shù)著述兩者很難兼得,加之戰(zhàn)時世事巨變,張恨水寫作中國小說史的心愿也一直被擱淺了,只是對于這個懷揣已久的心愿,他心有不甘,所以后來不斷提及此事。只是后人無法看到一部獨具特色的中國小說史,不免令人遺憾。但通過這個未完成的心愿,亦可以發(fā)現(xiàn)張恨水對通俗小說文體的自覺意識。
民初至民國二三十年代的通俗小說理論可以說既豐富又貧乏。說它豐富,是因為當時已提出了許多不同于傳統(tǒng)古典通俗文學的新命題;說它貧乏,是因為這些命題大多沒有深入、系統(tǒng)地展開論述,多是停留在直觀感受和常識性表述階段。此時,小說理論所使用的論述方法與中國傳統(tǒng)小說批評家一樣,大都習慣采用序跋、隨感、評語、“發(fā)刊詞”、“小說叢話”等形式,隨感性地發(fā)表關(guān)于小說的理論見解。例如,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緒言、《小說叢話》,李伯元《中國現(xiàn)在記》楔子,《月月小說》發(fā)刊詞,《小說林》發(fā)刊詞等等涉及文學理論的序跋、隨感大量出現(xiàn)。到了1960年代,鄭逸梅《民國舊派文藝期刊叢話》和范煙橋《民國舊派小說史略》依然采用從創(chuàng)作經(jīng)歷出發(fā),以感性的話語方式論述文學理論的著述范式。大體說來,中國現(xiàn)代通俗小說理論研究在1949年以后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49年至1960年,代表性的成果便是上文提及的《民國舊派文藝期刊叢話》、《民國舊派小說史略》以及張恨水的《我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一文。1960年代,與張恨水出生于同一時代,并且同樣以通俗小說家身份行走文壇的鄭逸梅(1895-1992)、范煙橋(1894-1967)完成了民國通俗小說理論建構(gòu)的嘗試。鄭逸梅《民國舊派文藝期刊叢話》(1961)、范煙橋《民國舊派小說史略》(1962)這兩部論著均是在歷史敘述的基礎(chǔ)上,升華出關(guān)于通俗小說的理論認知。書中通過對各自親身經(jīng)歷的民國歷史和相關(guān)文學活動的回憶、總結(jié),觸及到關(guān)于通俗小說與社會生活、通俗小說的真實與虛構(gòu)之關(guān)系的諸多理論問題。此外,它們所提供的文學史料也為后學研究通俗小說的本體特征奠定了基礎(chǔ)。1963年,張恨水完成回憶自己人生歷程的文章《我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這篇長文與鄭逸梅、范煙橋的著述思路頗為相似,依舊從作者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的追述中勾連起相關(guān)的文學活動并由此延伸及對小說理論問題的探討,比如對章回小說的理論論述,對武俠小說的歷史淵源與發(fā)展等問題在書中均有所涉及。
張恨水有關(guān)文學理論的論述幾乎沒有形成專門的、系統(tǒng)的論著,除了《我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這篇文章之外,涉及其文學觀以及小說理論的論述多散見于他的散文、小說序跋中。近代以來,由作家本身論述文學理論的現(xiàn)象非常普遍。民國時期,通俗理論的相關(guān)論述,多出自于身為通俗小說家的作家之手,他們具有非常豐富的創(chuàng)作實踐經(jīng)驗。從實踐出發(fā),隨感式地論說有關(guān)通俗文學創(chuàng)作的相關(guān)問題,是當時許多通俗小說家采用的方式。可以說,這既是民國通俗小說家表達文學觀念的特殊方式,但也極具自身的局限性。相對零散、缺乏理論深度的點論抑制了后來通俗文學理論系統(tǒng)建構(gòu)的進程。但是,這些作家自述為后人保留了最生動和鮮活的歷史資料,它們是當今研究者建構(gòu)現(xiàn)代通俗文學理論必須重新返回的歷史現(xiàn)場與理論原點。因此,剖析張恨水的文學觀還需重新回到這些零散的相關(guān)論述中。
注釋:
①魯迅因在北京大學等校兼課,需要課本而撰寫《中國小說史略》;后因在廈門大學任教,須編講義而完成《漢文學史綱要》。
②1930年4月20日《世界日報》發(fā)表張恨水《告別朋友》一文,說明辭去編輯職務的原因:“為什么辭去編輯?我一支筆雖幾乎供給十六口之家,然而生活的水平線總維持著無大漲落,現(xiàn)在似乎不至于去沿門托缽而搖尾乞憐”,表示出對成舍我給予薪酬的不滿。
[1]楊義.張恨水:熱鬧中的寂寞[J].文學評論,1995(5).
[2]袁進.張恨水評傳[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88.
[3]張恨水.哀海上小說家畢倚虹[N].世界晚報,1926-05-29.
[4][5][13]張恨水.我的創(chuàng)作和生活[M]//寫作生涯回憶.合肥:北岳文藝出版社,1993.
[6][11]張明明.回憶我的父親張恨水[M]//寫作生涯回憶.合肥:北岳文藝出版社,1993.
[7]張恨水.我的小說過程[M]//寫作生涯回憶.合肥:北岳文藝出版社,1993.
[8]劉心龍.學科體制與近代中國史學的建立[M]//羅志田.20世紀的中國:學術(shù)與社會——史學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
[9]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10][12][14][15][16]張伍.雪泥印痕:我的父親張恨水[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2006.
[17]張恨水.小說考微[N].晨報,1932-07-25.
(責任編輯:劉曉紅)
2015-12-30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15CZW048);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HB15WX016);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項目編號:SQ151208)階段性成果。
康鑫(1981-),女,河北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文學博士;劉曉紅(1981-),女,成都大學期刊中心副研究員,文學博士。
I207.409
A
1004-342(2016)01-9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