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昇,徐天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 100038)
?
國際警務合作中酷刑的禁止問題
——以賴昌星的遣返為例
呂昇,徐天寧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北京100038)
[摘要]酷刑問題在國際上一直備受關注,雖然各國都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以及法律制度,但絕大多數(shù)國家?guī)缀醵己翢o差別地存在各式各樣的酷刑。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以后,人權運動的興起,酷刑問題不斷遭受著國際社會的譴責,被國際社會不能容忍。因此,多國在進行國際警務合作時,酷刑問題常常是兩國之間能否順利進行引渡或者遣返的重要關注點。
[關鍵詞]遣返;酷刑;《聯(lián)合國禁止酷刑公約》
一、賴昌星遣返案引發(fā)關于“酷刑”問題的思考
2011年7月23日,賴昌星從加拿大被遣返回國,隨后我國公安機關對其逮捕。自1999年逃往加拿大后,歷時十二年,“遠華”特大走私案主角賴昌星被遣返回國,以接受中國法律的制裁。成功遣返賴昌星,是我國與其他國家成功進行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案例之一,這對于我國與他國進行更深一步的合作,打擊跨國有組織犯罪以及追逃外逃人員起到重要作用。
在賴昌星的追逃現(xiàn)實中我國遇到三個問題:(1)追逃方式的選擇問題,是引渡還是遣返;(2)受“酷刑”問題給予的障礙;(3)涉案資金的追回問題。
就第一個問題而言,在國際刑事司法合作中,雖然加拿大采取的是“條約前置主義”原則,但現(xiàn)實上我國與加拿大在刑事司法合作已經(jīng)建立非常緊密的合作關系。另外,加拿大新《引渡法》允許在不存在雙邊引渡條約的前提下,根據(jù)加拿大外交部與他國政府簽訂的“特定協(xié)議”向請求國引渡逃犯。同時,新《引渡法》允許將含有引渡的多邊國際公約作為開展引渡合作的法律根據(jù),在我國已經(jīng)加入《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以及《聯(lián)合國打擊有組織跨國犯罪公約》的情況下,兩國開展引渡合作是完全可行的,而最后選擇遣返則主要是因為針對賴昌星的移民法遣返程序已經(jīng)啟動,并且沒有遇到無法克服的障礙,所以我國才選擇遣返程序。[1]而針對第三個問題,涉案資金的追回問題,我國與加拿大是嚴格按照國際公約的規(guī)定,與加拿大簽訂“關于返還和被沒收資產(chǎn)的協(xié)定”,對相應的資產(chǎn)進行處分。
第二個問題是本案的重點所在,關于加拿大對賴昌星是否會受到“酷刑”的風險評估,致使賴昌星在加拿大又“賴”了近五年,而這一問題背后反映的實質(zhì)是加方對我國關于刑事案件處理過程中的手段與方式的不信任。
那么何為“酷刑”?在國際刑事司法合作中,“受酷刑不引渡”原則的具體含義是什么?現(xiàn)如今我國開展這種國際合作,針對“受酷刑不引渡”原則我國應該或者已經(jīng)做了哪些準備?以下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二、對“酷刑”相關理論的探討
(一)酷刑的定義與構成要件
聯(lián)合國《禁止酷刑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1條將“酷刑”定義為:為了向某人或第三者取得情報或供狀,為了他或第三者所做或涉嫌的行為對他加以處罰,或為了恐嚇或威脅他或第三者,或為了基于任何一種歧視的任何理由,蓄意使某人在肉體或精神上遭受劇烈疼痛或痛苦的任何行為,而這種疼痛或痛苦是由公職人員或以官方身份行使職權的其他人所造成或在其唆使、同意或默許下造成的。純因法律制裁而引起或法律制裁所固有或附帶的疼痛或痛苦不包括在內(nèi)。
公約中對于酷刑的定義,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主觀上是故意。即主觀上是故意想造成他人疼痛或者痛苦,《公約》第4條又規(guī)定,酷刑罪也應用于實施酷刑的企圖,因此若客觀上有這種企圖,也有可能會造成酷刑。
2.結果上需造成他人肉體或者精神上的疼痛或痛苦。與傳統(tǒng)上認為只造成肉體上的疼痛或痛苦不同,這里也包含了精神上的疼痛或痛苦的結果。但因為一國刑罰的制裁所造成的疼痛或痛苦則不包括在內(nèi)。
3.實施酷刑的主體是一國公職人員或者以國家名義實施行為的人。除此以外的人所實施的行為造成的傷害,應該由一國民事或者刑事法律管轄。同時相關的酷刑責任人不僅僅包括實施酷刑的人,還包括唆使或者與他人合謀實施酷刑的人。
4.目的上不僅僅是為了獲取情報或者供狀以及使嫌疑人獲得懲罰,還包括恐嚇,以及單純的歧視。
5.行為客體不僅僅指嫌疑人,還包括第三人在內(nèi)。
6.簽署加入并批準《公約》的締約國的國內(nèi)法與《公約》的規(guī)定相違背時,要及時修改本國國內(nèi)法,使其與《公約》的規(guī)定相符合。
(二)酷刑受到絕對禁止的法理分析
《世界人權宣言》第5條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7條規(guī)定,不允許對任何人施行酷刑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嵝讨允艿饺澜绱蠖鄶?shù)國家的禁止必然有其根本性的原因,在法理上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原因:
1.從倫理學上來說,“人作為人面對同類所遭受的肉體上的和精神上的疼痛和痛苦是直接排斥的,這是人類博愛,平等與自由的最根本和最為永恒的支撐點?!盵2](P11)孟子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于人類存在四種基本情感,即:“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這四種基本情感產(chǎn)生出來的內(nèi)心直覺,使人直接排斥同類遭受到肉體或精神上的疼痛或痛苦。這些觀點給予了排斥酷刑的存在這種論點一種道德和精神上的支撐。
2.從哲學上來說,19世紀德國新康德主義思潮的出現(xiàn),他們提出的主張大意是指人是其自身的目的,而不能被單純地看作是他人目的的手段,這種主張是對人自身的權利、公平、正義的尊重。與其相對立的是功利主義,功利主義提倡人要追求最大的幸福,從結果上來分析行為的正當性,同時它認為只有根據(jù)增加或減少當事人的幸福傾向來認可或拒絕一種行為,不僅包括私人行為,也包括政府的任何措施,[3](P17)即能夠?qū)崿F(xiàn)最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的行為就是正義的行為。這種利他主義,完全忽視個人利益的觀點遭受到了強烈的抨擊與反對。在此情況下,注重個體自身權利的新康德主義便成了禁止酷刑的哲學基礎。
3.人權思想的發(fā)展,人權是指人作為人應該享有的普遍性的權利,人權的思想最早可追溯于公元前6世紀時的居魯士文書,這被稱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人權宣言,使人權思想在當時得到了廣泛傳播。啟蒙時代出現(xiàn)的自然法理性主義準則更是主張個人是權利的主體,且個人權利是法律和社會制度的核心,是自然的、與生俱來的、不可剝奪的。[4](P4)這種思想更是直接體現(xiàn)到后世的各種憲法以及國際性宣言與條約當中。“維護和保障人權已然成為當代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這也是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趨勢?!盵5]
人權的核心是人的生命與尊嚴,保護人的尊嚴是受到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所承認的普遍性原則,而如果一個人遭受酷刑、被迫受奴役,或者被迫過貧窮的生活,即沒有最低標準的食物、衣物或者住房,其尊嚴就受到了侵犯。[6](P1)所以人權思想是禁止酷刑的思想基礎。
4.處罰犯罪行為的實質(zhì),犯罪的社會危害性致使統(tǒng)治階級必須要大力打擊各種犯罪行為,在封建時期的糾問式訴訟模式下,犯罪人沒有訴訟權利,僅有供述義務,若不招供便遭酷刑。資產(chǎn)階級革命后,天賦人權的思想直接影響了被訴人在訴訟程序中的法律地位,被訴人與控告人在訴訟中享有同等的訴訟地位。在無法確定有罪之前,被訴人僅僅是作為一種主觀的判斷成為被告方,在沒有經(jīng)過客觀的事實判斷認定其有罪時,任何人都應當被視為無罪,他應當與控告人一樣享受同等的訴訟權利和地位,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不受到侵犯。貝卡利亞認為,“刑罰的目的并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yè)已犯下的罪行,僅僅在于,阻止罪犯重新侵害公民,并規(guī)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盵6](P1)這種處罰犯罪行為的實質(zhì)是禁止酷刑的現(xiàn)實基礎。
(三)酷刑問題對賴昌星的順利遣返帶來的困難
2006年5月26日,就在賴昌星被準備帶上飛機遣返回國時,賴昌星以頭撞柱作為反抗。2007年4月5日,加聯(lián)邦法院法官蒙蒂尼裁定,加拿大聯(lián)邦公民身份及移民部所作出賴昌星遣返風險評估“缺少對賴昌星回國可能遭到虐待的機制上的可信保證”,需交由另一名遣返前風險評估官員對賴遣返中國風險,并重作報告,以重新裁決是否應遣返賴昌星。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賴昌星又在加拿大逃了近四年。
而賴昌星這一做法也突出了我國部分司法機關在案件偵查過程中存在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人身權利沒有得到充分保護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直接影響我國與加拿大開展的遣返合作。
三、如何遏制與消除我國“酷刑”帶來的不良影響
在司法實踐中,犯罪外逃人員常常以回國后可能會遭受酷刑為借口,抵制引渡和遣返。對于這種情況,被請求國也常常會有所疑惑,而解決這種問題的關鍵就是健全我國法制和公平公正的司法體制。隨著反酷刑運動的興起以及大量的國際性保障人權的國際公約的出現(xiàn),我國在國際上也積極參與其中。1986年,中國簽署了聯(lián)合國《公約》,在1988年得到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批準,1998年10月5日簽署《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我國辦理刑事案件的過程中對于犯罪嫌疑人的權利保護、犯罪證據(jù)的采集、證據(jù)體制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方面仍存在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1]辦案過程中缺乏對辦案人員自身的監(jiān)管,缺乏對自身制度的改進和完善,缺乏追求司法公平公正的決心,這種情況下很容易給我國與他國進行引渡或者遣返合作造成一種不利的局面。對此,完善我國的反酷刑和實踐,加強對人權的保護機制,我國可以從以下方面做起:
1.結合國際公約完善相應的反酷刑法律法規(guī)
《公約》第4條第1款規(guī)定:“每一締約國應保證將一切酷刑行為定為刑事罪行?!钡?款中同樣規(guī)定:每一締約國應根據(jù)上述罪行的嚴重程度,規(guī)定適當?shù)男塘P。這兩款規(guī)定了凡同意加入并簽署《公約》的國家必須嚴格按照公約的規(guī)定,及時調(diào)整本國國內(nèi)法,增設相應的反酷刑法律法規(guī)。
在我國,反酷刑的法律法規(guī)主要體現(xiàn)在我國《刑法》與《刑事訴訟法》條文當中。如我國《刑法》第247條規(guī)定的刑訊逼供罪和暴力取證罪——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248條規(guī)定的虐待被監(jiān)管人罪——監(jiān)獄、拘留所等監(jiān)管機構的監(jiān)管人員對被監(jiān)管人進行毆打或者體罰虐待,情節(jié)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第254條規(guī)定的報復陷害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假公濟私,對控告人,申訴人,批評人,舉報人實行報復陷害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jié)嚴重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在刑事訴訟法中,第50條規(guī)定的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jù),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第54條規(guī)定:采用刑訊逼供等非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脅等方法收集的證人證言、被害人陳述,應當予以排除。第121條規(guī)定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的時候,可以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者錄像。
由此可見,我國正在不斷地通過修改本國法律使其與聯(lián)合國《公約》精神相符合,前期偵查詢問過程中的“不強迫自證其罪原則”“非法證據(jù)排除原則”“訊問同步錄音錄像”以及出現(xiàn)酷刑后,對相關責任人的定罪與處罰,都是遏制酷刑出現(xiàn)的重要原則和手段。
筆者建議在未來將沉默權加入到我國刑事訴訟法律當中,以在偵查訊問當中切實維護嫌疑人和被訴人的合法權利,這也是我國國內(nèi)立法與所簽署的國際公約相符合的必然需要。
2.加強我國對反酷刑的監(jiān)督機制
在我國,檢察院負責對刑事訴訟過程中司法機關的違法行為進行監(jiān)督和檢查。雖然檢察院可以對刑訊逼供及體罰虐待等申訴案件進行調(diào)查和做出一定的處理,但是刑事訴訟過程中畢竟檢察院承擔更多的是控訴的職能。另外,在現(xiàn)實當中,偵查階段的酷刑手段往往會很隱蔽,這對監(jiān)督機關也是一種考驗。同時,即使出現(xiàn)了相應的申訴與控訴,但檢察機關是否會受理也是一個問題,而我們也常常會看到,被訴人往往在庭審過程中才會提出自己受到了刑訊逼供、被毆打、處罰等不人道的待遇,以此來推翻之前的供詞。
在這種情況下,可考慮在檢察機關內(nèi)專門成立一個反酷刑監(jiān)督小組,專門負責監(jiān)督偵查機關在詢問過程中,以及犯罪人在監(jiān)獄服刑過程中是否受到酷刑。法律同時要賦予其相應的權利,例如可以定期會見犯罪嫌疑人或者被關押的人,收集相關的受酷刑的證據(jù),不定期檢查偵查機關訊問過程中的錄音錄像資料,不定期檢查在押犯人在監(jiān)獄中是否受酷刑。
這樣不僅可以降低酷刑發(fā)生幾率,約束相關司法機關的不人道行為,保護受害者的合法人身權利,加強我國人權保護機制,也為我國與他國開展刑事合作提供一個強有力的保障。
3.加強法制教育自覺抵制酷刑出現(xiàn)
僅僅依靠法律規(guī)定以及監(jiān)督機關仍不足以完全遏制酷刑的出現(xiàn),最重要的是提高人們的守法意識和人權保護的意識。一方面,要加強全社會人員的人權觀念,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訴人在受到刑訊逼供時,能自覺利用人權武器來抵制來自各方的權利侵害的行為,保護自身的合法權利,使其不受到侵害。另一方面,應該加強對司法機關辦案人員的人權思想教育,將人權價值觀貫徹到刑事案件的偵查、起訴、審判以及執(zhí)行過程中去,促使其能依法行使自己的職權,尊重犯罪嫌疑人和被訴人的人權,保護他們的合法的人身權利不受侵犯,以此來杜絕酷刑的出現(xiàn)。在全社會形成尊重人權,保護人權的良好氛圍。
四、結論
禁止酷刑的義務是國際法上的一種不可“克減”的義務,國際社會不允許酷刑的出現(xiàn),任何《公約》的締約國都不能援引本國的法律來抵制這種義務,反酷刑也是開展國際刑事合作的重要基礎。當前,我國存在大量的外逃經(jīng)濟犯和腐敗案犯,如果不能及時調(diào)整自身內(nèi)部對酷刑的杜絕機制,將對我國成功引渡或者遣返犯罪外逃人員產(chǎn)生巨大的障礙,因此,加強國內(nèi)人權保護機制,增設相應的反酷刑法律法規(guī),在我國形成良好的人權保護氛圍,不僅僅是成功引渡遣返外逃犯罪人的需要,也是依憲治國,建設法治國家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張敬博.賴昌星被遣返案的啟示與法律影響[J].人民檢察,2011,(17).
[2]夏勇.中國民權哲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4.
[3]John Stuart Mill and Jeremy Bentham,Utilitarianism and Other Essays,Penguin[M].1987.
[4]〔英〕洛克.葉啟芳,瞿菊農(nóng).政府論(下篇)[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5]楊彬,黃林山.論我國憲法人權保障制度的完善[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5,(2).
[6]〔奧〕曼弗雷德·諾瓦克.柳華文.國際人權制度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思動
Banning Cruel Torture in International Police Cooperation
——A Case Study of Lai’s Repatriation
LV Sheng,XU Tian-ning
(Chinese People’s Public Security University,Beijing 100038,China)
Abstract:Cruel torture has been a hot issue internationally. Although there are various history culture and legal system,most countries have many kinds of cruel tortures. After the WWII,along with the human right campaign,strong disapprovals have been expressed all around the world. This is also a focus of attention in the case of repatriation that needs the international police cooperation.
Key words:repatriation;cruel torture;“U.N. Convention Against Torture”
[中圖分類號]D997.9
[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6.01.012
[作者簡介]呂昇(1992-),男,安徽阜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公法研究;徐天寧(1992-),女,江蘇鹽城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國際公法研究。
[收稿日期]2015-04-23
[文章編號]1004—5856(2016)01—006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