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健
(河南師范大學(xué),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
中世紀(jì)英格蘭國王的鑄幣收益
崔洪健
(河南師范大學(xué),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鑄幣收益是中世紀(jì)英格蘭國王憑借鑄幣特權(quán)而獲得的一項財政收入。在貨幣定期重鑄時期,主要通過更換鑄模的方式來征收;在貨幣非定期重鑄時期,主要以鑄幣稅的方式來征收。中世紀(jì)晚期,隨著稅收來源的多元化,鑄幣收益對財政收入的貢獻日益降低,這反映了英格蘭國王的財政收入以封建特權(quán)收入為主轉(zhuǎn)向了以稅收為主的大趨勢。
中世紀(jì);英格蘭;王權(quán);鑄幣權(quán);鑄幣收益
中世紀(jì)英王重視貨幣鑄造的原因有兩個,一為鑄幣權(quán)是王權(quán)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鑄幣權(quán)的高度控制被視為王權(quán)強大的重要表現(xiàn);二是控制貨幣鑄造可以帶來不菲的收入,為其政治統(tǒng)治和軍事征服提供經(jīng)濟支持。鑄幣收益為鑄幣廠的總收益扣除鑄幣費之外的利潤,是財政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中世紀(jì)英王的財政收入分為封建特權(quán)收入和稅收兩種,[1]而鑄幣收益就屬于前者。到目前為止,學(xué)界有關(guān)中世紀(jì)英格蘭鑄幣收益的研究多是從短時段角度進行的,鮮有學(xué)者運用長時段的分析方法對該問題進行探討。
在貨幣定期重鑄時期,人們要兌換貨幣,必須向鑄幣師支付一定的費用;鑄幣師更換鑄模,需要向國王支付一定的費用;如果某一個城市想要獲得設(shè)立鑄幣廠的特權(quán),也必須向國王支付費用。[2]115具體而言,當(dāng)時的英格蘭國王獲取鑄幣收益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幾種。
首先,國王通過更換鑄模的方式,向鑄幣師收取固定的費用。據(jù)《末日審判書》記載,每一次鑄模的更換,鑄幣師通常都要向國王繳納20先令的費用。[2]112也有學(xué)者認為,這一費用是鑄幣師購買的參與鑄造新幣的“牌照費”(Licence Fee)。[3]55如在《末日審判書》中的什魯斯伯里的條目中,記載了鑄幣師向國王繳納費用的情況,當(dāng)?shù)氐蔫T幣廠共有3個鑄幣師,在得到新鑄模的兩周之后,他們分別向國王繳納20先令的費用。[3]56由后來的一些記錄可知,鑄幣師因更換新鑄模而繳納的費用降為18先令。[3]56事實上,18先令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鑄模本身的制造費用。因此,鑄幣師繳納的有關(guān)更換鑄模的費用已經(jīng)包括了國王和鑄模雕刻師應(yīng)得的利潤。而當(dāng)時鑄幣師的收入主要得自前來兌換貨幣的民眾。國王頒布法律規(guī)定:民眾每兌換1英鎊的舊幣,需要向鑄幣師支付16.5便士,每鑄造1磅白銀需支付1先令或是18便士,以便作為貨幣鑄造中的花費和國王的利潤。[2]115—119為了獲得更多的鑄幣收益,國王逐漸縮短貨幣重鑄的時間,從10世紀(jì)晚期的每6年重鑄一次到后來的每2—3年重鑄一次。[4]30鑄模更換周期的縮短,為國王帶來了不菲的財政收入。
其次,鑄幣師還要定期向國王繳納一定的租金費用。在諾曼征服之前,英格蘭形成了鑄幣師定期向國王繳納年租金的慣例。鑄幣廠是國王的,鑄幣師在鑄造的過程中要租賃鑄幣廠的房子和熔爐,因此需要定期向國王繳納租金。通常情況下,鑄幣師繳納的租金每年為18先令或是20先令。[4]28但在“懺悔者”愛德華統(tǒng)治時期,鑄幣師每年要繳納的租金降為13先令4便士。[5]182
再次,鑄幣廠每年向國王繳納一定的費用。從一些文獻記載來看,在諾曼征服之前,國王從鑄幣中獲得鑄幣收益的方式主要是以鑄幣師個人支付的方式來收取。同時,如果某一個城市獲得了設(shè)立鑄幣廠的特權(quán),也必須向國王支付一定的費用?!赌┤諏徟袝分杏涊d了不同城市的鑄幣廠向國王繳納費用的情況。1086年,林肯鑄幣廠繳納75英鎊,格羅斯特鑄幣廠為20英鎊,馬姆斯伯里鑄幣廠為5英鎊,佩文西鑄幣廠為1英鎊,赫里福德鑄幣廠繳納60英鎊。[3]56[4]28同樣,在中世紀(jì)英格蘭的財政署檔案中,記載了1157—1159年間部分鑄幣廠向國王繳納費用的情況,如在1157—1158年,林肯鑄幣廠就曾向國王繳納220英鎊。[6]45
在貨幣定期重鑄期間,英格蘭國王通過以上幾種方式獲取鑄幣收益,其中以更換鑄模向鑄幣師征收固定費用的方式為主。學(xué)者們根據(jù)《末日審判書》中的相關(guān)記載,對當(dāng)時繳納的鑄幣利潤進行了估算。其中,梅特卡夫認為,在“懺悔者”愛德華統(tǒng)治時期,國王每年從貨幣鑄造中獲得200—500英鎊的收入。[7]290考慮到《末日審判書》并沒有包括所有的鑄幣廠,因此當(dāng)時的鑄幣收益要高于這一數(shù)據(jù)。到了威廉一世時期,國王每年從貨幣鑄造可獲得750—1000英鎊的收入,甚至有些年份超過1000英鎊。[7]292—293據(jù)《末日審判書》記載,鑄幣收益是當(dāng)時國王的三大財政收入來源之一。[4]28
亨利二世在1158—1180年間對貨幣鑄造體制進行了革新,在此次改革中英格蘭結(jié)束了定期重鑄的貨幣制度,這標(biāo)志著國王從貨幣鑄造中獲利方式的改變。[6]48—49同時,國王對鑄幣廠進行了重組,貨幣鑄造日益集中于倫敦和坎特伯雷等幾個大鑄幣廠,其它地方鑄幣廠僅在大規(guī)模重鑄時再次開放;此外,國王還設(shè)立了皇家貨幣兌換所,直接參與貨幣事務(wù)的管理。在1180年之前,鑄幣師負責(zé)貨幣的鑄造和兌換,鑄幣利潤也由他們征收,然后再將其中一部分收益通過更換鑄模的方式交予國王。[8]但在1180年之后,國王完全控制了鑄幣廠和貨幣兌換所,這樣就可以直接從貨幣鑄造和兌換中獲利。[9]這種直接依據(jù)鑄幣量的多少和新舊貨幣的兌換來征收的鑄幣收益被稱之為鑄幣稅(Seignorage)。[5]170這也是中世紀(jì)英格蘭貨幣史上第一次出現(xiàn)“鑄幣稅”一詞,此后國王的鑄幣收益統(tǒng)稱為鑄幣稅。
(一)鑄幣稅征收的標(biāo)準(zhǔn)及其變化
1344年英格蘭開始鑄造金幣,而金幣的出現(xiàn)改變了自8世紀(jì)以來以銀便士為唯一貨幣的局面。同時,金幣的引入也改變了鑄幣稅征收的狀況,此后鑄幣稅的征收對象不僅包括銀幣,還應(yīng)包括金幣。因此,以金幣引入的時間為分割點,把1180年之后鑄幣稅的征收分為兩個階段:1180—1344年和1344—1485年。
1.1180—1344年銀幣鑄幣稅的征收標(biāo)準(zhǔn)。從1180年開始,英王規(guī)定每磅白銀的價值為20先令,鑄造每磅白銀所需的鑄幣費和鑄幣稅均為6便士。[5]170這一標(biāo)準(zhǔn)一直持續(xù)到了1278年。在1279—1281年貨幣重鑄期間,為了增加收入,原本固定的鑄幣稅出現(xiàn)了增加,即從6便士上升到了9便士,其中的3便士是國王秘密增加的。到了1280年1月,鑄幣稅增加至12便士,增加的3便士來自于鑄幣廠管理的基本費用。到了1280年圣誕節(jié),鑄幣稅增加至12.5便士,到1281年2月又降至9.5便士。之后直到1344年金幣的引入,每磅白銀的鑄幣稅基本維持在10—10.75便士。[5]173—176
以上鑄幣稅只是針對英格蘭本土所產(chǎn)白銀而言,而流入鑄幣廠的國外白銀的鑄幣稅有所不同。中世紀(jì)英格蘭是一個貴金屬比較匱乏的國家,為了吸引國外白銀的流入,鑄幣廠往往降低鑄幣稅來提高鑄幣價格(mint price,即每磅貴金屬所鑄貨幣在扣除鑄幣費和鑄幣稅之后的剩余數(shù)量,也就是貴金屬的攜帶者所能兌換到手的實際貨幣數(shù)量)。如在1290年7月,每磅國外白銀的鑄幣稅僅為6便士,要低于同時期英格蘭本土白銀的鑄幣稅征收標(biāo)準(zhǔn)。[5]174
2.1344—1485年金、銀幣鑄幣稅的征收標(biāo)準(zhǔn)。由1343年12月4日的鑄幣合同可知,當(dāng)時每磅黃金的價值為15英鎊,鑄幣稅和鑄幣費分別為20先令和3先令6便士。由于黃金的估價過高,很快其價值和鑄幣稅均做了大幅調(diào)整。在1344年7月有關(guān)金幣諾伯爾(noble)的鑄造合同中,每磅黃金的價值降至13英鎊3先令4便士,鑄幣稅大幅降為5先令,鑄幣費降至3先令4便士。[5]175也就是說,持有每磅黃金可以兌換到12英鎊15先令。之后黃金的鑄幣稅又經(jīng)歷了三次調(diào)整,直到1351年,每磅黃金的價值再次恢復(fù)到1343年的15英鎊,但鑄幣價格則上升至14英鎊10先令,鑄幣稅和鑄幣費出現(xiàn)了相應(yīng)的下降,二者分別降為7先令3便士和2先令。[5]177—178之后,鑄幣稅和鑄幣費再次出現(xiàn)下降。據(jù)1361年的鑄幣合同可知,每磅黃金的鑄幣稅和鑄幣費分別降至3先令4便士和1先令8便士,鑄幣價格上漲至14英鎊15先令。[5]177—1781361年金幣鑄幣稅的征收標(biāo)準(zhǔn)一直延續(xù)到了1464年,但銀幣鑄幣稅的征收標(biāo)準(zhǔn)則出現(xiàn)了下降。為了吸引足夠多的白銀流入鑄幣廠,從1344年開始白銀的鑄幣稅不斷下降。在1344—1351年,銀幣的鑄幣稅約為6便士,到了1411—1412年,進一步降為3便士。[5]177—179
1464年,金、銀幣鑄幣稅的征收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由1464年8月13日的鑄幣合同可知,黃金和白銀的價值出現(xiàn)了上漲,每磅黃金的價值上漲至20英鎊16先令8便士,而每磅白銀的價值則上漲至37先令6便士。[5]180貴金屬價值的上漲,勢必導(dǎo)致鑄幣稅的變化。當(dāng)時每磅黃金征收的鑄幣稅和鑄幣費分別為2英鎊7先令8便士和2先令4便士,鑄幣價格為18英鎊6先令8便士;而每磅白銀的鑄幣稅和鑄幣費分別為3先令4便士和1先令2便士,鑄幣價格為33先令。但是,由于人們手中并沒有足夠多的金幣或黃金去兌換新的金幣,較高的鑄幣價格并未為鑄幣廠吸引到足夠多的黃金,因此,國王在1465年3月6日再次頒布新的鑄幣合同,進一步提高黃金的價值。每磅黃金的價值上漲至22英鎊10先令,而鑄幣稅則下降至18先令6便士,鑄幣價格上漲至21英鎊9先令2便士。[5]180
1467年鑄幣價格則出現(xiàn)了再次上漲,這主要是通過降低鑄幣稅實現(xiàn)的。據(jù)1467年9月29日的鑄幣合同可知,每磅黃金的鑄幣稅為12先令,鑄幣價格為21英鎊15先令6便士;到了1470年10月23日,鑄幣稅下降至8先令,鑄幣價格為21英鎊19先令6便士;到了1471年4月14日,鑄幣稅進一步下降為5先令,而鑄幣價格則上漲至22英鎊2先令6便士。[5]180—181與此同時,白銀也出現(xiàn)了類似的變化。在每磅白銀的價值和鑄幣費不變的情況下,鑄幣價格出現(xiàn)了上漲,這也是通過降低鑄幣稅來實現(xiàn)的。白銀的鑄幣稅從1464年的9月1日的3先令4便士降至1466年9月29日的2先令,1467年9月29日的1先令6便士,1470年10月23日的10便士,1471年4月14日的6便士,而白銀的鑄幣價格則相應(yīng)地從1英鎊13先令上升至1英鎊14先令4便士,1英鎊14先令10便士,1英鎊15先令6便士,1英鎊16先令。[5]180—181
從整體上來看,1180年之后英格蘭的鑄幣稅有著較大的變化。尤其是到了中世紀(jì)晚期,為了吸引足夠多的金銀流入鑄幣廠,國王不斷提高黃金和白銀的鑄幣價格,這主要是通過降低鑄幣稅來實現(xiàn)的,其中白銀鑄幣稅的變化尤為明顯,從最高時的3先令4便士降為最低時的6便士。
(二)鑄幣稅的征收狀況
由于資料相對缺乏,對于1180年后英王獲得的鑄幣稅較難估算。但對于中世紀(jì)英格蘭的大規(guī)模貨幣重鑄,財政署的收支卷檔中都有著較為詳細的記錄;同時,從1230年開始,有關(guān)鑄幣廠收入的連續(xù)記錄開始出現(xiàn)。[5]170這些資料對鑄幣稅的估算提供了便利。接下來將以1180年之后幾次大規(guī)模的貨幣重鑄為主線,對鑄幣稅的征收狀況進行考察。在貨幣非定期重鑄期間,幾次大規(guī)模的貨幣重鑄主要發(fā)生在1205—1207年,1247—1250年,1279—1281年,1344—1351年,1411—1413年和1464—1466年。[3]84
1.1158—1246年鑄幣稅的征收。在1158—1180年貨幣鑄造體制改革期間,新舊體制更替,貨幣的鑄造和兌換較為混亂,直接影響了鑄幣利潤的征收。在此期間,每年的鑄幣收益為40—100英鎊,僅占當(dāng)時財政總收入的0.5%。[5]205—2061180年之后鑄幣收益出現(xiàn)了增加,1190—1205年年均鑄幣稅上漲至200—300英鎊,占正常財政總收入的1%。[5]206在1205—1207年的貨幣重鑄中,倫敦鑄幣廠的鑄幣稅為710英鎊16先令9便士。[10]47根據(jù)一個貨幣窖藏的發(fā)掘可知,當(dāng)時倫敦鑄幣廠所鑄貨幣占總發(fā)掘貨幣量的20—33%,進而可以推知當(dāng)時所有鑄幣廠的鑄幣稅收入約為2000—3000英鎊。[10]46—47有學(xué)者認為,在1205—1206年間,鑄幣稅占財政總收入(30000英鎊)的7—10%,而在之前的1190—1205年平均每年的鑄幣稅為200—300英鎊,僅占財政總收入的1%。[5]206隨著重鑄的結(jié)束,鑄幣量出現(xiàn)了下降,鑄幣稅收入隨之減少。在1210—1212年,平均每年的鑄幣稅為1132英鎊,約占財政收入(51913—83291英鎊)的1—2%。[5]205—210由于1215—1219年間鑄幣廠記錄的缺失,導(dǎo)致此間的鑄幣稅無法估算。到了13世紀(jì)20年代,平均每年的鑄幣稅收入為150—300英鎊,到1234—1238年,平均每年的鑄幣稅收入為620英鎊,到了1246—1247年,平均每年的鑄幣稅上漲至1192英鎊。其中,在1234—1247年間平均每年的鑄幣稅收入占財政總收入(37142英鎊)的比例為2—3%。[5]189—210
2.1247—1278年鑄幣稅的征收。為了保證1247—1250年貨幣重鑄的順利進行,亨利三世與康沃爾伯爵理查德(Richard Earl of Cornwall)簽訂協(xié)議,由理查德提供10000馬克(約合6666英鎊13先令4便士)白銀作為幣材,其前提是:理查德獲得從1247年11月6日之后7年里鑄幣稅收入中的一半。[11]后來,協(xié)議的最后時間延伸至1259年。理查德從1247—1259年的貨幣鑄造中共獲得鑄幣稅13071英鎊16先令7便士,根據(jù)鑄幣協(xié)議可以推斷出英王從當(dāng)時的貨幣鑄造中獲得相同數(shù)額的利潤。其中,在1247—1250年貨幣重鑄期間,國王平均每年的鑄幣稅收入達到了1618英鎊,占財政收入的3.6%,1250—1252年維持了這樣的水平,但是之后出現(xiàn)了下降,如在1257年10月至1258年12月年均鑄幣稅降為492英鎊。[5]189—206當(dāng)1259年共享鑄幣利潤的協(xié)議結(jié)束后,鑄幣稅收入出現(xiàn)了增加。1259—1261年,平均每年的鑄幣稅收入為1292英鎊,到了1263—1264年,平均每年鑄幣稅的收入為1499英鎊,約占財政總收入的5.3%。[5]206之后,由于英格蘭與弗蘭德爾之間的貿(mào)易出現(xiàn)了中斷,流入的國外白銀出現(xiàn)了大幅下降,鑄幣量也隨之減少。因此,在1270—1276年,年均鑄幣稅收入降為200英鎊,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還不到1%。1276—1278年間,鑄幣廠開始鑄造部分被削剪過的貨幣,促使鑄幣稅收入有所增加,年均為773英鎊。[5]190—206
3.1279—1344年鑄幣稅的征收。1279年愛德華一世進行了中世紀(jì)英格蘭貨幣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重鑄。這次重鑄從1279年12月開始,到1281年年底結(jié)束,除去各種花費之外,國王僅從倫敦一地就獲得鑄幣稅18219英鎊。[12]54學(xué)者M.梅特認為,在1279—1307年,愛德華一世從倫敦和坎特伯雷兩大鑄幣廠獲得的收入達到了50908英鎊。[12]76—79同樣,根據(jù)奧姆羅德的估算,在1273—1290年間,平均每年征收的鑄幣稅占財政總收入的11.7%[13],進而可以得知在1279—1281年貨幣重鑄期間,鑄幣稅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可能更高。其中,僅在1280年一年的鑄幣收入就達到了15180英鎊,占當(dāng)年財政收入(33160英鎊)的45.8%。[5]207但是,在之后的1281—1288年鑄幣稅出現(xiàn)大幅下降,平均每年的鑄幣稅收入僅占財政收入的4—7%。到了1288—1299年,鑄幣稅收入對國王財政收入的貢獻微乎其微。以1298—1299年為例,當(dāng)時的年均鑄幣稅收入僅為16英鎊。同時,1299—1301年愛德華一世對流通中的貨幣進行了部分重鑄,鑄幣稅因此出現(xiàn)了增加。在此次重鑄期間,年均鑄幣稅收入達到了3391英鎊,約占財政總收入的5%。隨著貨幣重鑄的結(jié)束,鑄幣稅收入也出現(xiàn)了下降。1302—1304年間鑄幣稅收入維持在120—531英鎊,還不到財政總收入的1%。[5]207
1307年之后,由于白銀的短缺,鑄幣廠的鑄造活動越來越少,因此鑄幣稅也逐漸出現(xiàn)了下滑。在1311—1321年,平均每年鑄幣稅收入僅維持在87—507英鎊之間,在總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還不到1%。[5]207從1322年開始,倫敦和坎特伯雷兩大鑄幣廠處于虧損狀態(tài),直到1335年才有所改善,但在之后又出現(xiàn)多次虧損的局面。[3]146—147因此在1322—1344年間,國王幾乎沒有從鑄幣活動中得到任何的收益,反而為維持鑄幣廠的正常運轉(zhuǎn)支出了不少費用。
4.1344—1411年鑄幣稅的征收。1344年英格蘭首次鑄造金幣,從而改變了鑄幣稅征收的狀況。此后,鑄幣稅的征收不僅來自于鑄造銀幣,還應(yīng)包括鑄造金幣的收益。在1344—1351年貨幣重鑄的最初八個月,鑄幣稅高達3438英鎊。據(jù)此,有學(xué)者認為1344年的鑄幣稅占當(dāng)時財政收入的7%。這樣的鑄幣稅收入水平在接下來的兩年并未得以持續(xù)。由于鑄幣價格太低,導(dǎo)致流入鑄幣廠的貴金屬和舊幣太少,進而影響到貨幣鑄造,1345—1346年鑄幣稅還不到財政收入的1%。[5]196—207為了吸引貴金屬,1346年和1350—1351年國王主動降低鑄幣重量來提高鑄幣價格,之后鑄幣量出現(xiàn)了增加,鑄幣稅收入也隨之出現(xiàn)大幅增長。在1351—1355年平均每年的鑄幣稅從之前的3600英鎊上漲至5638英鎊,約占財政收入的7—11%。但是,之后由于貴金屬供給的再次減少,1355—1356年年均鑄幣稅下降為1043英鎊。在1355—1366年間,鑄幣稅收入僅占財政收入的2—3%。[5]197—208總體而言,在1344—1355年的11年里,鑄幣稅的總收入為33494英鎊,平均每年約為3045英鎊。[5]196—197較之1344年前的鑄幣稅而言,相對較高,這與金幣的鑄造及其鑄幣稅的征收密切相關(guān)。而到了1356—1361年,征收的鑄幣稅有所下降,平均每年約為2000英鎊。[14]76之后由于貴金屬的缺乏,倫敦鑄幣廠的鑄造活動逐漸減少,鑄幣稅也出現(xiàn)了相應(yīng)下降。1363—1411年間,平均每年英王從鑄幣廠得到的鑄幣稅僅為300英鎊。[14]76在1363—1371年,鑄幣稅收入僅占財政收入的1%;到1384—1399年,鑄幣稅僅為財政收入的0.2%。[5]208—210
5.1411—1461年鑄幣稅的征收。1411—1413年英格蘭進行了部分貨幣的重鑄,鑄幣稅的收入有所增加。重鑄期間,年均鑄幣稅超過了1,500英鎊,占當(dāng)時財政收入的1.7%。隨著貴金屬的消耗殆盡,鑄幣稅出現(xiàn)大幅下降。到了1417—1420年,年均鑄幣稅下降至216英鎊;在1413—1422年鑄幣稅僅占財政收入的02—0.7%。[5]199—2081422年之后,由于貴金屬的嚴(yán)重缺乏,鑄幣稅的收入變得微不足道。拉齊姆曾對1422—1461年間倫敦鑄幣廠的收入進行過估算,1422—1428年平均每年的鑄幣稅收入為1100英鎊,1428—1454年降為150英鎊,1454—1461年入不敷出。[15]從倫敦鑄幣廠的收入狀況,可以推測出當(dāng)時鑄幣稅的收入是相對較低的,甚至是處于虧損的狀態(tài)。
6.1464—1485年鑄幣稅的征收。英格蘭于1464—1466年進行了貨幣改革,不僅引入了“天使”(Angel)金幣,而且還對其它銀幣進行了重鑄。A.費維耶對當(dāng)時貨幣重鑄的收入進行了估算,通過重鑄英王共獲得17500英鎊的鑄幣稅。[16]這次重鑄期間的年均鑄幣稅占當(dāng)時財政收入的11%。但在重鑄結(jié)束后,鑄幣稅的收入出現(xiàn)了逐年下降。1468—1475年,年均鑄幣稅不到財政收入的1%,到了1475—1480年,年均鑄幣稅僅為財政收入的0.3%。[5]209根據(jù)倫敦鑄幣廠的相關(guān)記載可知,當(dāng)時的鑄幣稅收入呈現(xiàn)下降的趨勢,除了在1464—1466年貨幣重鑄期間較高之外,其他年份鑄幣稅收入很少超過500英鎊,甚至不到100英鎊。[3]211如在1480年9月至1485年9月,倫敦鑄幣廠的年均鑄幣稅為148英鎊,到了1494年10月至1504年9月年均鑄幣稅僅為7英鎊。[5]202
在貨幣非定期重鑄期間,為了吸引到足夠多的貴金屬,鑄幣廠不斷提高鑄幣價格,并對鑄幣稅征收標(biāo)準(zhǔn)進行了相應(yīng)的降低調(diào)整。鑄幣稅征收標(biāo)準(zhǔn)的降低,客觀上導(dǎo)致了鑄幣收益的下降。同時,鑄幣量的減少也影響了鑄幣稅的征收。受貴金屬短缺的影響,14世紀(jì)20年代至16世紀(jì)40年代英格蘭的鑄幣量較少,鑄幣稅的征收額較低,甚至在有些年份被忽落不計。[5]209如在1388年和1397年的鑄幣稅分別為86英鎊和106英鎊。[17]256相比較而言,貨幣重鑄期間的鑄幣稅收入較高。只有在貨幣重鑄期間,英王的鑄幣稅收入才有可能超過財政總收入的10%,但是在其它年份經(jīng)常低于這一比例,甚至不到1%。當(dāng)然,貨幣重鑄期間鑄幣稅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也有較大波動。如在1158—1470年,貨幣重鑄期間年均鑄幣稅通常占財政總收入的3—11%,但是在1411—1413年貨幣重鑄時,鑄幣稅還不到財政總收入的1.7%。[5]209
鑄幣收益作為英王的封建特權(quán)收入,不僅對中世紀(jì)英格蘭的財政收入和政治統(tǒng)治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而且也能從客觀上反映出財政收入來源的變化。
鑄幣收益增加了財政收入,為英王的政治統(tǒng)治和軍事征服提供了財力支持。傳統(tǒng)觀點認為,貨幣鑄造對中世紀(jì)英王財政收入的貢獻微乎其微。事實上,并非如此。在貨幣定期重鑄時期,國王通過頻繁的重鑄獲得了大量的鑄幣收益,這些收益被認為是當(dāng)時財政收入的三大來源之一;到了貨幣非定期重鑄時期,鑄幣收益在財政收入中仍然占據(jù)一定的比重,尤其是在幾次大規(guī)模貨幣重鑄期間,其比重仍然超過了10%。毫無疑問,鑄幣收益增加了英王的財政收入,這不僅為英格蘭王國政府的正常運轉(zhuǎn)提供了一定的經(jīng)濟保障,而且亦為英王的軍事征服提供了財力上的支持。譬如,理查德一世于1190年參與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其軍事花費中有32英鎊10先令就來自于當(dāng)時鑄造1300磅白銀的收益。[5]171同樣,在1279—1281年貨幣重鑄期間,鑄幣收益高達21122英鎊,客觀上為愛德華一世征服威爾士提供了財力保障。[5]194
同時,鑄幣收益所占財政收入比重的不斷下降,亦折射出中世紀(jì)英王財政收入來源的多元化。盡管鑄幣收益是中世紀(jì)英格蘭王國的財政收入來源,但是應(yīng)該客觀分析其影響。在13世紀(jì)之前,由于工商業(yè)發(fā)展水平的相對落后和稅收系統(tǒng)的不完善,英王的財政收入以封建特權(quán)收入為主,在此前提下,鑄幣收益就顯得尤為重要。但是到了中世紀(jì)中晚期,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尤其是1275年羊毛出口關(guān)稅的征收,[18]國王的財政收入日趨多元化,封建特權(quán)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稅收比重不斷增加。在亨利二世時期,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為7%,到了愛德華三世時期,稅收占財政總收入的比重上漲至80%。[17]255在這種情況下,鑄幣收益對財政收入的貢獻越來越小,從貨幣定期重鑄階段國王財政收入的三大來源,到貨幣非定期重鑄階段大規(guī)模鑄造期間占財政收入的10%左右,再到普通年份的低于1%,鑄幣收益所占財政收入比重的日益下降,客觀上反映出了中世紀(jì)英格蘭王國財政收入以封建特權(quán)收入為主逐漸轉(zhuǎn)向了以稅收為主的大趨勢。
綜上所述,貨幣鑄造對中世紀(jì)英格蘭的財政收入有著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在貨幣定期重鑄時期和之后的大規(guī)模重鑄期間,鑄幣收益在財政收入中占據(jù)著重要的地位。但是,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英王的財政收入逐漸多元化,尤其是羊毛出口關(guān)稅的征收,鑄幣收益在財政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低。隨著近代早期英格蘭國家機構(gòu)的完善,貨幣鑄造逐漸演變?yōu)橐豁椆卜?wù),政府不再征收鑄幣稅,而鑄造貨幣所需的費用則由稅收來負擔(dān)。[19]
[1]施誠.中世紀(jì)英國國王的收入[Z]// 經(jīng)濟—社會史評論:第六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13:45.
[2]W. J. Andrew. A Numismatic History of the Reign of Stephen A.D. 1135-1154[J]. The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 , 1911 (8).
[3]C.E. Challis. A New History of the Royal Mi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4]R. S. Kinsey. Anglo-Saxon Law and Practice Relating to Mints and Moneyers[J].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 1958-59 (29).
[5]Martin Allen. Mints and Money in Medieval England[M]. Cambridge an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6]Pamela Nightingale.Some London Moneyer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nglish Mints in the Eleventh and Twelfth Centuries[J]. Numismatic Chronicle, 1982 (142).
[7]D. M. Metcalf. The Taxation of Moneyers under Edward the Confessor and in 1086[C]// J.C.Holt. Domesday Studies. Woodbridge:Boydell Press ,1987.
[8]崔洪健.中世紀(jì)英國鑄幣師群體研究(973—1158) [J].貴州社會科學(xué),2015(6):54-56.
[9]Pamela Nightingle. The King’s Profit:Trends in English Mint and Monetary Policy in the Eleventh and Twelfth Centuries[C]// N.J.Mayhew and Peter Spufford.Later Medieval Mints,Oxford:B.A.R.International Series,1988:61.
[10]Martin Allen. The Quantity of Money in England 1180-1247:a new date[J].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 2005 (75).
[11]Charles Johnson. The De Moneta of Nicholas Oresme and English Mint Documents[M]. London:Thomas Nelson and Sons, 1956:xxv.
[12]Mavis Mate. Monetary Policies in England, 1272-1307[J]. The British Numismatic Journal, 1972 (41).
[13]W.M.Ormrod.Royal Finance in Thirteenth-Century England[Z]// P.R.Coss and S.D.Lloyd. Thirteenth Century England V, Woodbridge;Rochester, NY:Boydell Press, 1995:160.
[14]Sir John Craig. The Mint:A History of the London Mint from A.D. 287 to 1948[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53.
[15]J.H.Ramsay.Lancaster and York:a Century of English History(AD 1399-1485)[M]. Vol.2, Oxford:Clarendon Press,1892:260-261.
[16]A.Feavearyear. The Pound Sterling:A History of English Money[M].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63:41-43.
[17]施誠.中世紀(jì)英國財政史研究[M]. 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0.
[18](意)卡洛·M.奇波拉,主編.歐洲經(jīng)濟史(第一卷):中世紀(jì)時期[M].徐璇,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8:274.
[19]John F. Chown. A History of Money:from AD 800[M]. 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4:11.
[責(zé)任編輯:翟宇]
崔洪健,歷史學(xué)博士,河南師范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中世紀(jì)英國貨幣史。
K561.3
A
1002-6924(2016)08-076-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