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大 可
(渭南師范學(xué)院,陜西 渭南 714099)
?
【司馬遷思想研究】
《史記》為后王立法,是一部治國寶典
張 大 可
(渭南師范學(xué)院,陜西 渭南 714099)
《史記》的創(chuàng)作宗旨是“究天人之稱,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其創(chuàng)作目的是效《春秋》,為后王立法,為人倫立則,是一部治國寶典和人倫道德教科書。國家建構(gòu)要與時俱進,不斷更化革新。司馬遷塑造明君、賢臣形象,總結(jié)歷史不斷革新的模式,為后王立法,避免變革天命的“革命”發(fā)生,保持社會和諧,這就是古代的開明政治理想。
《史記》;明君;賢臣;開明政治
孔子周游列國,宣揚王道,沒有得到任用。于是回到魯國,著書立說,編寫《春秋》以當一王之法。司馬遷在《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中說:“(孔子)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彼^“王道備,人事浹”, 就是為后王立法,為人倫立準則?!短饭孕颉氛f得更直白:“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薄妒酚洝沸Хā洞呵铩?,全書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是在實踐為后王立法、為人倫立準則的理想。本題先說為后王立法,下分四個方面來談。
《史記》的形制五體結(jié)構(gòu)象征禮制國家的等級序列。如果把國家建制比作一個寶塔結(jié)構(gòu),以帝王為中心的十二本紀,用編年筆法記載國家大事,為全書綱要,是塔尖。八書闡釋國家大政,三十世家載侯王,如同二十八宿環(huán)衛(wèi)北辰,是塔身。七十列傳載述臣僚及黎民大眾,是塔基。十表貫通三千年,劃分歷史斷限,如同人體經(jīng)絡(luò)?!妒酚洝窂男沃频絻?nèi)容鮮明地展現(xiàn)出是一部治國寶典。
《史記》開篇《五帝本紀》闡釋國家草創(chuàng),司馬遷展示的是歷史不斷進化和完善的歷程,表現(xiàn)司馬遷發(fā)展、進化、變革的歷史觀。
黃帝之世,部落互相攻戰(zhàn),生產(chǎn)落后。黃帝“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統(tǒng)一了天下。他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按時播百谷草木。風后等人,只是黃帝的助手,黃帝本人“披山通道,未嘗寧居”?!妒辣尽酚涊d黃帝命大撓造甲子,容成造歷?!段宓郾炯o》說黃帝“迎日推策”,親自觀測太陽運動以推算時令。這時制度草創(chuàng),國家建構(gòu)還不能成體系。顓頊、帝嚳相繼。大體仿黃帝之治。
當堯之世,歷法、生產(chǎn)、治政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堯用羲氏、和氏為歷官,有了專門的治歷機構(gòu)。堯還在東方的郁夷、南方的南交、西方的昧谷、北方的幽都設(shè)立了4個觀日臺,即4個天文站,精確地推算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節(jié)令,指導(dǎo)生產(chǎn)。年歷為366日,還設(shè)置閏月調(diào)整歷法。堯還興修了水利。在治政方面有四岳佐政。但國家建構(gòu)還很不完善。當舜之時,禮義制度都建立起來。舜舉了22個賢人治理國家。伯禹為司空,平水土;契為司徒,敬敷五教;皋陶為士,掌理刑獄;垂為共工,主百工;益為虞官,治山澤;伯夷為秩宗,掌禮儀;夔為典樂,和人神;龍為納言,宣誥命。各部主事有正有佐,“三歲一考功,三考絀陟,遠近眾功咸興”,各種事業(yè)都興辦起來。司馬遷說,“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這句話就是《五帝本紀》的主題。歷史經(jīng)歷了從黃帝到虞舜的不斷發(fā)展,國家建制才初具規(guī)模。
《五帝本紀》的思想脈絡(luò)對于讀《史記》全書是一個示例。本篇僅3000余字,具體生動地描繪了五帝相承的發(fā)展變化,鮮明地表達了司馬遷進化論的歷史觀。《太史公自序》云:“略推三代,錄秦漢,上記軒轅,下至于茲?!薄巴啤笔亲肥龅囊馑迹欣硇酝贫鹊囊饬x。“錄”是記載、實錄?!奥酝迫?,錄秦漢”,即是詳今略古、詳變略漸的原則。《五帝本紀》也是詳近略遠,是全書寫作原則的一個縮影。司馬遷的這一寫作原則是符合歷史發(fā)展進程的。正因為歷史是不斷發(fā)展和變化的,所以才要詳今略古,取法后王。司馬遷法后王的思想是十分徹底的,具體內(nèi)容就是法秦漢。《六國年表序》和《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都有明確論述?!熬咏裰溃竟胖?,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司馬遷述史為鑒,并非循古。所以戰(zhàn)國的權(quán)變可以借鑒,漢代百年治政的經(jīng)驗更值得借鑒。
國家穩(wěn)固,要長治久安,執(zhí)政的帝王要與時俱進,如同五帝相承,要不斷更化革新,贏得民心,贏得天命。如若因循守舊,甚至倒行逆施,就要失去天命,發(fā)生改朝換代的“革命”。司馬遷所稱的“革命”,是指變革天命,不同于今天的革命觀念,但其結(jié)果是一樣的,即改朝換代,社會發(fā)生大動亂?!案锩边@一詞源出自《逸周書·克殷解》,《周本紀》作了摘引。司馬遷說:“膺更大命,革殷,受天明命?!?革命就是推翻失去天命的暴君,擁戴獲得天命的仁德君主登基。湯伐桀、武王伐紂,陳涉首難,司馬遷都稱之為“革命”?!短饭孕颉氛f:“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fā)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p>
避免“革命”的發(fā)生,施政者要自覺地革故鼎新,自上而下推行更化變革,自強不息。司馬遷“通古今之變”,就是要用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人類社會的歷史。司馬遷認為“變”是歷史進步的永恒法則,“物盛而衰,固其變也”。國家施政要不斷地變革調(diào)整,所以,《史記》寫了許多變革事例,供人采擇。
戰(zhàn)國時代,七雄爭戰(zhàn),拼的是實力,富國強兵是當務(wù)之急。七國都先后實施改革,強國強兵,兵法兩家占了主導(dǎo)地位。魏文侯在魏國率先實施改革,主政大臣李悝是法家,嗣后魏武侯時有兵法家吳起。吳起后來又到楚國實施改革。魏文侯兼用儒家,師事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皆儒者。繼之者,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主政大臣肥義,有儒者風度。最成功的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秦國迅速崛起。申不害主持韓國改革。商鞅、申不害兩人均是法家。樂毅在燕,兵家。鄒衍在齊,陰陽家。田單復(fù)齊,田單亦兵家。先秦諸子百家都致力于改革,所以司馬談《論六家要指》說:“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wù)為治者也。”
改革是劇烈政治斗爭的一種形式,實質(zhì)是新舊兩種勢力的斗爭,也是社會利益的再分配。當統(tǒng)治者還能掌握局面,新舊兩種勢力達成妥協(xié),改革成功。新舊兩種勢力不能妥協(xié),水火不容,或舊勢力過于頑固,或新勢力過于急進,必將導(dǎo)致舊政權(quán)不是分崩離析,就是一場革命爆發(fā),都是社會的大動亂。戰(zhàn)國時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和秦國商鞅變法,是兩種改革成功的范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移風易俗,趙國近于稱霸,耗時二十年。商鞅變法,革除了秦國舊制度,使落后的秦國一躍而成為超級強國,十年大見功效,但改革者商鞅卻落得家破人亡。這說明,一場社會改革步履多么艱難,阻力之大,付出的代價之高。改革成功,十分不易,只有非常之人才能行非常之事。改革家是引領(lǐng)時代的英雄。
比較趙武靈王和商鞅兩人的改革,是不同的兩種模式。趙武靈王漸進,商鞅急進。司馬遷用大篇幅記敘兩場改革雙方的辯論,趙武靈王與公子成、趙文、趙造、趙俊等人的辯論和商鞅與甘龍、杜摯等人的辯論,仿佛是同一場辯論,兩個版本,場景、用語,似曾相識,十分雷同。司馬遷刻意用此提示人們,改革方式不同,付出代價的成本不一樣,歷史后果也不一樣。趙武靈王改革具有人性化,帶儒家色彩,時間要長,是漸進式改革,可以做到不流血。商鞅用兵法手段改革,是急進的改革,如同暴風驟雨,板起面孔不近人情。因為法家主張人性惡,迷信暴力推行,把群眾當作愚民。法家的取信,是以詐欺人,以勢壓人,壓制輿論,甚至燒詩書。改革成功快,見效大,但負面影響也大。秦國政治自商鞅變法起,嚴厲再嚴厲,以至于秦國統(tǒng)一,二世而亡,留給人們深刻反思。漸進,就是由淺入深,條件成熟,再進入深水區(qū)。趙武靈王的漸進改革,長期蓄勢,細致工作,以理服人,最終讓反對者也支持改革,雖然時間長,見效慢,但付出的成本低,沒有負面影響。毫無疑義,趙武靈王創(chuàng)立了漸近改革的成功模式,效果最好。
雕塑明君的正面形象,給社會以正能量,這是《史記》為后王立法的主旨。
(一)帝王無私,要天下為公
《五帝本紀》寫堯舜禹禪讓,揭示上古帝王無私的偉大精神。堯年老,他的兒子朱丹不成才,堯要找一個人接班,眾臣推薦了舜。舜繼承帝位,天下的人得利,而朱丹一人不得利;朱丹繼承帝位,朱丹一人得利,天下的人都要受害。兩相權(quán)衡,堯說:“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即“不能讓全天下的人受害而使一人得利”,這個人即使是自己的兒子也不行?!抖Y記·禮運》提倡的“天下為公”,堯舜禪讓,給予了實踐。
(二)帝王成事,要任賢使能
賢才決定事業(yè)成敗?!缎倥袀髻潯氛f:“堯雖賢,興事業(yè)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圣統(tǒng),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高祖本紀》載劉邦以弱勝強,他自己總結(jié)楚亡漢興的原因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治平天下需要眾多的賢才?!秳⒕词鍖O通列傳贊》引諺語說:“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臺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敝芪耐酢⑽渫踔刑煜?,因為有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之徒佐文王,有周公、召公、畢公、尚父之倫輔武王。秦并天下,楚滅漢興,都是因為有一大批賢相良將在建功。賢才如此重要,大道理人人都懂,凝聚人才的辦法也很多,如重金招聘,伯樂推薦,毛遂自薦,等等,但都不是要害。帝王任賢,最核心之點是要有容人之量,也就是帝王氣度。劉邦以一介布衣登天子之堂,成功的秘訣就是他有帝王氣度,能夠役使高于自己的命世大才,所以他取得了成功。劉邦的過人之處,就是他能識人、用人。劉邦有一句口頭禪,叫“為之奈何”,這件事怎么辦?降下身份,不恥下問,承認山外有山,這就是劉邦識人的秘訣。識人就要用人。劉邦拜將,任用從敵人營壘中逃過來的韓信。任人不疑,讓韓信獨當一面,人盡其才,施知遇之恩,必得死力回報。再是帝王知錯能改,更能服賢者之心。三國時袁曹官渡之戰(zhàn),袁紹失敗,殺了提出正確意見的田豐,袁氏的滅亡,不可救藥。劉邦平城受困,殺了阿諛奉承說匈奴可擊的佞人,赦免忠誠直言反對擊匈奴的婁敬,封為列侯,賜姓劉,于是婁敬成了與帝王同姓的劉敬。袁紹與劉邦,兩相對照,劉邦用人的帝王器度,袁紹不可同日而語。
(三)帝王善斷,有御人之術(shù)
帝王辦事果決,乾綱獨斷,這是駕馭能人的基本素質(zhì)。御人之術(shù),分寸把握得好,以德服人,就是明主、雄主;把握不好,只能以力服人,以詐欺人,就是奸雄。曹操有奸雄之稱,劉邦有賢能之名。劉邦的御人之術(shù),我們舉兩例以觀其能。一是收降黥布,二是駕馭韓信,劉邦采用了不同的策略。黥布一介武夫,能征慣戰(zhàn),做到了項羽的九江王。劉邦派說客挖項羽的墻腳,說降了黥布。當黥布來投,劉邦接見時先殺其氣,故意冷落黥布在客館,派人對黥布說:“漢王今夜有事不見,九江王一定要見,只能到漢王臥室里去見?!摈舨嫉搅藵h王臥室,見劉邦在洗腳,左右各一個美人雙雙伺候劉邦。劉邦抱住兩個美人親親耍耍,這對客人是多么不禮貌。如此場面,讓黥布十分難堪,恨不得有一條地縫鉆進去。黥布告辭劉邦出來想自殺。等到黥布到達他安息的地方,一看臥室的布置與漢王劉邦一模一樣,也有兩個美人在等候,是王者的規(guī)格。這一下黥布又高興起來(《史記》卷九一《黥布列傳》),原文曰:“布又大喜過望。”黥布心想,漢王是真心待我,給我王者的禮遇,只是做事有點流氓習氣,是不見外我,不計較小節(jié),我黥布要死心塌地跟隨漢王。
韓信足智多謀,有蓋世奇才,投劉邦時還是一個無名之輩。劉邦是看蕭何的面子拜韓信為大將。韓信拜將后一席對話讓劉邦心服。劉邦放手讓韓信獨當一面,開辟北方戰(zhàn)場,派了三個人監(jiān)視韓信。一個監(jiān)軍張耳,一個步兵頭領(lǐng)曹參,一個騎兵頭領(lǐng)灌嬰,三人分了韓信之權(quán)。當韓信滅齊要稱假王之時,劉邦受此要挾大罵韓信說:“老子受困,你小子按兵不動,還想稱王?!彪S即改口罵道:“大丈夫在世要堂堂正正做真王,你小子怎么要假王?!?《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劉邦派出高規(guī)格使者張良到齊國去立韓信為齊王,但卻沒有正式的委任狀和劃界地圖。韓信自然也不滿意,消極怠工,按兵不動。這事拖了一年,劉邦才正式下委任狀和封疆地圖給韓信,韓信這才發(fā)兵會圍項王于垓下。項王被滅,劉邦立即改封韓信為楚王,美其名曰:“衣錦還鄉(xiāng)?!逼鋵嵤菉Z韓信之軍,讓他赤手空拳回家鄉(xiāng)去做楚王。后來韓信被擒,心有不甘,對劉邦說:“陛下帶兵不過十萬,臣帶兵多多益善?!眲钚χf:“多多益善,何為我擒?!表n信無奈地說:“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擒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史記》卷九二《淮陰侯列傳》)。善將將的御人之術(shù),當然不是天生,是政治成熟的最高境界,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在后天的實踐中修成正果。
(四)帝王兼聽,要察納雅言
圣明君主親信賢人,遠離奸佞,能夠傾聽不同意見擇善而從。如果擇非而從,那就不叫納諫,不是圣明之君;喜歡阿諛奉承,那就是昏暴之君。司馬遷批評殷紂王拒諫,“智足以拒諫”,紂王的小聰明只用在拒諫上,甚至剖心殺了忠臣比干,最后的結(jié)果是破家亡國。司馬遷稱許漢文帝為仁君,他真誠納諫,有兩個舉措為后世君主樹立了榜樣。一是下詔求言,創(chuàng)立了舉賢良制度。二是明確宣布言者無罪,言事者無論對與錯都不承擔責任。漢文帝認為,納諫的后果由君主承擔責任,“國之大患”是“擇者不明”(《漢書》卷四九《晁錯傳》)。漢文帝開明的流風余韻,一直影響到昭宣中興。
(五)帝王勤政,要關(guān)愛民生
凡雄略之主,都有勤政的精神。秦始皇辦公,課以日程,批閱公文,每天定量批閱簡牘一百二十斤,不完不休息。司馬遷批評秦始皇“貪于權(quán)勢如此”(《史記》卷七《秦始皇本紀》)。司馬遷所講的勤政,指勤于關(guān)心民生,而不是具體的政務(wù)。恰恰相反,帝王不要去干預(yù)臣工的政務(wù)。明君之明,是明于國家大體,把握方向,創(chuàng)建制度,要了解民情,要像黃帝、堯舜那樣,一年四季巡視百姓,“未嘗寧居”,沒有睡過一天安身覺。舜死于蒼梧之野,大禹崩于會稽山上,他們死在關(guān)愛民生的工作崗位上。如此勤政的帝王,似乎只能是一個理想。
(六)帝王節(jié)儉,要珍惜民財
漢文帝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yè),但他十分珍惜民財,非常節(jié)儉。他所寵幸的慎夫人,只穿短裙,帷帳不準繡花。漢文帝要修一個觀景臺,一說是觀天文的高臺,需要一百金,相當于十戶中產(chǎn)人家一年的收入,漢文帝停建。漢文帝臨終下詔,臣下守靈,只在早晚各哭十五聲,臣民要節(jié)哀。十五天解除喪期,全天下的吏民,只需三天,按禮要守三年之喪。下葬器具不用金銀,只用瓦器。漢文帝心中裝有一個“民”字,司馬遷許之為“仁”。文景時代,人民安居樂業(yè),六七十歲的老翁,整天與小兒嬉戲,都返老還童了。
(一)居官理民,要為民辦事
西漢蕭何“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想民之所想,疾民之所疾,司馬遷稱許說“何之勛爛焉”。萬石君一門貴盛,碌碌無為,一生謹慎,只仰承天子鼻息,但能“為百姓言”(《史記》卷一○三《萬石張叔列傳》),寫萬石君石奮少子石慶“為齊相,不言而齊國大治”,石慶為丞相,“然無他大略,為百姓言”。是否與民辦事,是賢臣的最高標準,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先進思想。查遍二十四史,只有《史記》寫有“為百姓言”幾個字。
(二)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
在古代斷獄判案是國家施政的重中之重。刑措不用,是太平盛世的標牌。在古代行政干預(yù)司法,尤其是君主干預(yù)司法,往往使國家陷于深重災(zāi)難。張釋之,字季,南陽堵陽(今河南方城東) 人。西漢著名賢臣,漢文帝時廷尉,執(zhí)法公正,認為法律是天下人的法律,不是皇帝個人的意志。張釋之勸諫漢文帝帶頭按法律辦事為天下人的表率。
(三)為官要清廉,不與民爭利
公儀休是春秋時魯國國相,他為官清廉、公私分明、一塵不染的高風亮節(jié),給為官的人樹立了一面高懸的明鏡。公儀休喜歡吃魚,有人投其所好,專程送來了幾條魚,公儀休堅辭不受。他對送魚的人說:“我正因為喜歡吃魚,一份微薄的俸祿還吃得起魚。如果我收了你的魚,丟了俸祿,那時誰來送魚呢?”(《史記》卷一一九《循吏列傳》)一席話說得送魚人啞然失笑,公儀休的話既拒腐,又委婉,一針見血揭穿了送魚人請托的目的。公儀休的夫人勤勞賢淑,親自種菜織布,公儀休勸說不聽,休了夫人,說她爭奪了士農(nóng)工商的口食。公儀休防微杜漸,制止當官的親屬與民爭利,這種精神無比崇高,但休妻之舉,未免過分和迂腐。
(四)救民水火,甘冒斧鉞
漢武帝時,河內(nèi)郡發(fā)生火災(zāi),燒了一千多家。漢武帝派汲黯去巡察。汲黯路過河南,那里發(fā)生了大旱災(zāi),接著是水災(zāi),顆粒不收,地方對此瞞報。汲黯見此,自作主張打開糧倉救災(zāi),這是要冒殺頭危險的。汲黯的行為,急民之所急,不顧個人安危,漢武帝赦免了他的罪過,還稱贊汲黯是“社稷之臣”(《史記》卷一二○《汲黯列傳》)。
(五)當官要自律,職位是責任
春秋晉文公時,晉國最高司法長官李離,辦案五年沒有出過差錯。公元前632 年,李離的部屬錯判了一件死刑案,李離自責,向晉文公請求死刑。李離說:“我是最高司法長官,俸祿最高,職位高,俸祿多就要擔負最高責任。臣不能平時享受高位高祿,有了過錯推給下屬?!?《史記》卷一一九《循吏列傳》)李離不接受晉文公的赦免,自殺而死,承擔責任。
(六)治理積弊,要有智慧,啟迪民智
如何處理尖銳復(fù)雜而又積重難返的社會問題?作為一個手握權(quán)力的長官,是用暴力推行善政,還是用智慧讓惡人現(xiàn)身說法,教育人民群眾覺醒,兩種辦法,兩種效果。褚少孫所補戰(zhàn)國時西門豹治鄴,提供了一個以人為本,運用智慧辦事的典型。西門豹也用暴力,一是有限度,二是只用于懲辦首惡。
鄴城是魏國的領(lǐng)地,在今天河北臨漳縣一帶,經(jīng)常鬧水災(zāi)。那里的官紳與巫婆結(jié)成一伙坑害民眾。他們每年要為河伯,即河神娶媳婦。家家都要出錢,搜刮上百萬,官紳與巫婆把大部分錢財瓜分,只用少量的錢娶婦。民間長得漂亮的小姑娘及其家庭遭受侵害。有錢的出錢免災(zāi),無錢的就要倒霉,有的帶著女兒逃匿流浪,但每年總有一個家庭、一個女孩遭殃。西門豹到任,了解情況后,決心革除陋俗,動員民眾修水利。但在強大黑暗社會勢力籠罩下尚未覺醒的民眾,強力推行很難奏效。西門豹不動聲色,他也聲稱要參加為河伯娶婦的典禮,并以縣令之尊做主持人。西門豹以虔敬的心情順民之俗。當娶婦典禮正式開始時,西門豹聲稱揭掉女子蓋頭,要察看是否漂亮。然后要巫婆去向河伯報信,問河伯是否滿意,說時遲,那時快,沒等西門豹話音落地,上來兩個吏卒,不容分說把巫婆投入河中隨水漂去。西門豹裝出一副嚴肅認真的樣子,站立等待,紋絲不動,等待回音。成千上萬的群眾鴉雀無聲。過了一陣,西門豹說,巫婆為何久久不回,再派她的弟子去催促她。于是投一女弟子河中。過了一陣,又投河一個弟子,一連投了三個弟子。她們都沒有回來。西門豹說:巫婆和她的弟子都是女子,不會辦事,現(xiàn)在要男子去向河伯匯報,于是把地方官三老投到河中。地方豪紳和縣里官吏個個驚恐。這時西門豹又發(fā)話了,說:“三老官職小,也回不來,現(xiàn)在請地方豪紳長老、縣衙高官去見河伯吧?!蔽鏖T豹想把這群惡棍一個一個都投入河中。這些人連忙一個個叩頭,真是叩頭如搗蒜,自己出來拆穿西洋鏡,揭穿騙局,退出贓款,西門豹饒他們不死,全體百姓也受了教育。西門豹趁熱打鐵,組織全縣百姓挖溝修渠,共修通了十二條渠,徹底免除了水害。西門豹的智慧和工作方法,不是很值得借鑒嗎?
西門豹治鄴,是西漢褚少孫所補,符合司馬遷的思想,與商鞅變法用暴力和詭詐之術(shù)相較,適成鮮明對比。司馬遷自己所寫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與商鞅變法形成鮮明對比。那些治申商刑名之學(xué)的能臣,高高在上,視人民群眾為愚民,只可共享其成,不可與之慮始,往往主觀蠻干,與民對立。司馬遷稱商鞅“天資刻薄”,不贊成對人民施暴力。由此可見,賢臣不僅能辦事,更要有一顆赤子之心,與民共休戚。
在古代皇帝制度下,“朕即國家”,尚無民主、自由的觀念。人民期盼的、史家頌揚的是希望君明臣賢,國家實施開明政治。何謂開明?那就是執(zhí)政的國君要明,臣子要賢。君“明”的標志是“納諫”與“兼聽”,傾聽臣民意見;臣“賢”的標志是“清廉盡職”,為民辦事。君與臣,都不能以意為法,施政要順民之俗、心里裝有老百姓。司馬遷在高祖、呂太后、孝文帝諸本紀贊,以及律書序,蕭、曹世家贊等篇都鮮明地表達了主張順民之俗,頌揚無為政治的思想。漢高祖劉邦,起自匹夫而得“天統(tǒng)”,是因為他順民之俗,“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呂太后無為,“民務(wù)稼穡,衣食滋殖”。漢文帝“能不擾亂,故百姓遂安”,司馬遷稱之為“德至圣”的“仁”君。治國的最高原則是“順民之俗”,又稱“順流與之更始”(《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贊》)。要辦老百姓希望辦的事。習近平總書記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边@是2012 年11 月16 日,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的講話。這是共產(chǎn)黨人的心胸和追求。我們不能苛求兩千多年前的漢文帝有這樣的思想境界,但他“順民之俗”的作為應(yīng)當肯定。司馬遷以帝王親民為仁德的最高準則,這一先進思想也是值得肯定的。
怎樣才能做到“順流與之更始”,辦老百姓希望辦的事?西漢初的無為政治就是順民之俗。當時民無蓋藏,急需休養(yǎng)生息,國家施政以休養(yǎng)生息為要務(wù),無為就是順民之俗。因為無為不是不做事,而是量力而行。具體說,有兩條最基本的國策:第一,君臣無為,不舉措暴眾,不搞政治折騰,不濫用民力。該辦的事,能辦則辦,不能辦等到條件成熟再辦。第二,民眾則是有為,士農(nóng)工商全面發(fā)展。“無為”是道家的語言,老子主張“絕圣去智”,滅去人欲。恰恰相反,司馬遷主張一個人要積極用世,提倡立德、立功、立言的三立精神,人生的追求是“不令己失時,立功名于天下”。司馬遷不認為人欲是洪水猛獸,而是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動力,鼓勵人人發(fā)財致富。國家施政,不是阻遏人欲,而是“善者因之”,即最好的辦法是因勢利導(dǎo),讓人民富裕,構(gòu)建和諧社會。國家怎樣施政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呢?那就是君明、臣賢。明君的榜樣是漢文帝,帶頭執(zhí)法不干預(yù)臣職。賢臣的榜樣是張釋之和馮唐。張釋之依法審案,馮唐直言勸諫?!缎⑽谋炯o》與《張釋之馮唐列傳》,兩篇合起來讀,鮮明地展現(xiàn)行政、司法、監(jiān)察三者平衡互補,顯然,這就是司馬遷構(gòu)建的一幅開明施政藍圖。
綜上所述,司馬遷塑造明君賢臣的榜樣,用以構(gòu)建他理想的開明政治藍圖,核心思想是兩個方面:第一,賢者在位;第二,言路暢通。落實在帝王身上就是“用賢”與“納諫”。無論是古代的“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還是近世的“康乾盛世”,歷史學(xué)家總結(jié)經(jīng)驗,不出這兩條,比如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也大體如此?!坝觅t”與“納諫”放之四海而皆準,大道理不難懂,關(guān)鍵是國家施政怎樣才能落實“用賢”與“納諫”,司馬遷升華為“賢者在位”與“言路暢通”,構(gòu)思制度建設(shè),不僅超越了前人,而且超前以至于今,司馬遷的開明政治思想在今天仍然光芒四射。再申說之如次。
其一,賢者在位。司馬遷講的“賢者在位”,有三個突破:第一,“賢者在位”,不是單純的用賢,而是包括君主在位,也要賢者,明君、賢臣,缺一不可;第二,治平天下,需要眾多賢才,“三代之際,非一士之智也”;第三,智不可專,民間有賢才。
其二,言路暢通。司馬遷講的“言路暢通”,也不是單純的“納諫”與“兼聽”,而提出“言者無罪”,帝王要像漢文帝那樣下詔求言,聽取民眾心聲。司馬遷不只是思想境界的突破,他進一步提出怎樣才能保證“賢者在位”與“言路暢通”的方法。賢者在位,要集體推薦,試用考察,民心擁護,然后授以實政。堯禪位舜的過程就是這樣,時間長達二十八年。君臣在位,都要遵守制度約束;司法要獨立,要公正;監(jiān)察要進言,要敢言,這些先進思想,至今仍有借鑒價值。
【責任編輯 朱正平】
Historical Records as the Rule Book for the Later Kings
ZHANG Da-ke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The creation of Historical Records aimed to “search for the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he changes of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and write the academic works of an independent thought which have formed a school of his own”, which imitated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o make the rules for the later kings and for the morals as the textbook of the ruling classic and the ethic morality. Constructing a nation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innovate constantly. Sima Qian invented the wise monarchs, loyal officials, summarized the innovative modes, to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and making rule for the kings, in order to avoid the revolution and to maintain the harmonious society, which is an enlightened political idea.
Historical Records; making law for the later kings; wise monarch; loyal official; enlightened politics
K207
A
1009-5128(2016)21-0005-06
2016-09-08
張大可(1940—),男,重慶人,著名史記學(xué)家,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渭南師范學(xué)院特聘教授,主要從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