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
(銅仁學院 文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楊樹達初文研究析論
肖峰
(銅仁學院文學院,貴州銅仁554300)
楊樹達初文研究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考釋出了一批初文并對前人時彥的初文研究成果進行了匯總,二是歸納出了文字初義不屬初形屬后起字現(xiàn)象和揭示了初文發(fā)展到純形聲字的“三步說”。
楊樹達;初文;后起字;“三步說”
楊樹達(1885-1956年),湖南長沙人,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在語法、修辭、訓詁和文字學諸領(lǐng)域均有很深造詣,而文字學研究最為突出,學界稱許備至,趙誠認為他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金文研究的領(lǐng)軍人物[1]84,卞仁海認為“若以篇目計,超過甲骨發(fā)現(xiàn)以來的任何一位學者”[2]3。他在治學中,繼承了乾嘉樸學傳統(tǒng),私淑段、王,積極創(chuàng)通大例,成就巨大。他的初文研究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他善于從字例中歸納條例和總結(jié)規(guī)律,同時又能用這些條例與規(guī)律來指導他的初文考釋,為后學樹立了治學的典范,值得學習和研討。
初文研究的源頭是傳統(tǒng)說文學研究的字原研究,但與字原研究又有很大差別,字原研究的主要興趣在于《說文》中的部首,局限性十分明顯,“因為《說文》部首既非全為獨體之文(有的是合體字),亦非獨體字的全部(有的獨體字不是部首),更非獨體初文,這就使得以前標為字原的著作,只能停留在《說文》部首的研究水平上?!保?]127初文研究吸收了字原研究的合理成分,但有很大突破:研究對象不再是小篆,而是甲金文;范圍擴大了,由小篆形體分析發(fā)展成甲金文與小篆形體的對比研究;方法更新了,由靜態(tài)的分析發(fā)展成在靜態(tài)分析基礎(chǔ)上加入動態(tài)比較的方法;理論更豐富,除了傳統(tǒng)的六書理論以外,還引入語言學、考古學等領(lǐng)域的相關(guān)理論,更產(chǎn)生了新的文字學理論??傊?,初文研究以古漢字形義關(guān)系為視角,以古漢字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為工具,以古文字材料為依據(jù),探索古今文字的字際關(guān)系,追溯上古漢字的原初面貌,大大推進甲骨文、金文研究步伐,對甲骨文、金文文本釋讀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楊樹達初文研究在吸納傳統(tǒng)說文學、訓詁實踐和宋以來金石學研究成果基礎(chǔ)上,深研甲、金文,抽繹出古文字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如加旁理論和初文變?yōu)樾温曌帧叭秸f”,正如他自己所說:“我于傳注以外,凡現(xiàn)代語言及其他一切皆取之做我的材料,故所涉較廣?!薄凹孜慕鹞拇蟪觯冶M量地利用他們?!保?]2可以說楊樹達無論在研究材料的使用上、研究成果的借鑒上,還是從研究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研究理論的建立上,為初文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初文一詞的提出,始于章太炎,語出《文始》[5]4。不過他的研究只是“從語言學角度研究漢字的字源”,“企圖通過語音聯(lián)系考察字義聯(lián)系的一大嘗試”[6]4,不是真正文字學意義上的初文研究。從宋到民國初始的前20年,古文字學意義上的初文考釋,多冠以“古文”和“本字”,從現(xiàn)在的資料來看,最早引入初文一詞用以考釋古文字的是郭沫若,他在《兩周金文辭大系》(1932年)指出:“余謂當是蛤之初文,象形?!保?]此后沈兼士的《右文說在訓詁學上之沿革及其推闡》(1934年)[8]162和楊樹達撰寫《釋神祇》(1934年)一文也開始使用,緊隨其后的有于省吾(1940年)[9]14和唐蘭(1949年)[10]??傮w來說,此后的50年時間里,這一術(shù)語雖然為學界接受,但使用范圍依然不廣,術(shù)語還不固定。即使從楊氏自己的論述來看,本字、古文、初字和初文交錯使用。如《釋匕》篇(1937年)初文和初字混用,即使到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他在著述中初文、古字、初字等交相使用:《小子相卣跋》(1948年)、《伯再跋》(1951年)作初字,《網(wǎng)父辛觶跋》(1951年)、《夸爵跋》(1951年)、《保侃母壺跋》(1951年)作古文。這一術(shù)語廣泛運用于古文字考釋中并基本固定下來是近三十年的事。楊樹達將初文這一術(shù)語用于考釋古文字,并為這一術(shù)語的廣泛使用有推動作用的。
楊樹達也是第一個為初文在古文字學意義上作出定義的學者(1950年)。他說:“文字之構(gòu)造,先有義而后有形,造字者因義賦形,故所賦之形必與其義相切合。此義謂之初義,此形謂之初形?!保?]280這里所說的初形就是初文,它有兩方面特征:從時間上看,它是一個詞義的最初對應的字形;從形義關(guān)系上看,該字形與所對應的詞義形義關(guān)系密合。他對初文定義的探索影響了后來的一些學者,如李圃(1997年)[11]166。
在初文定義上,趙誠(1993年)也作過探討,由于只強調(diào)初文的時間屬性,其外延十分寬泛,包括形初文、音初文和形聲初文[12]118-25。這樣一來把大量的假借字和形聲字拉進了初文,響應者不多。曾憲通、林志強師(2010年)從時間、結(jié)構(gòu)和功能對它進行限定,認為初文“是漢字中一批資格最老、繁衍能力最強的早期文字”[6]49。憑心而論,是比較被學界接受的一個定義,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沒有強調(diào)形義關(guān)系的密合。
初文按其字形發(fā)展變化和形義匹配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古至今,在漢字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字形與字義沒有發(fā)生過變化、或者變化相對不大;一類是字形變化相對較大,其初形與隸變以后的字形有一定程度的簡省訛變、或是“初文據(jù)后起義”“后起字據(jù)初義”,初形初義關(guān)系發(fā)生了空間上的置換、其形義關(guān)系隨著歷史發(fā)展逐步湮沒。前者如“人”“?!薄把颉钡茸?,雖然它們從時間、結(jié)構(gòu)和功能等方面都符合初文的定義,但從甲骨文到現(xiàn)在,它們的字形變化不大,形義關(guān)系也一直維持著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因此,這些初文研究學術(shù)價值不高,往往難以成為學者的關(guān)注對象。后者由于字形變化劇烈、形義關(guān)系發(fā)生空間轉(zhuǎn)換,對于研究古文字的發(fā)展演變和漢字形義關(guān)系由密合向疏離演變等現(xiàn)象有重要的揭示作用,因而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價值。楊樹達初文研究關(guān)注的焦點聚集在后一類初文上。
楊樹達初文研究散見于各文字學著述中,如《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釋神祇》和《釋晉》、《積微居甲文說·釋冘》;《積微居金文說》則零散分布在各跋中;《積微居小學述林》中的《讀甲骨文編記》《彝銘中之本字》有零散論述,論述較多的主要分布在卷一至卷三中對一些文字字形的說釋。而論述相對集中的主要出現(xiàn)在《積微居小學述林》中的《文字中的加旁字》和《文字初義不屬初形屬后起字考》兩篇文章以及《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部分章節(jié)中。據(jù)統(tǒng)計,楊樹達所涉及到的初文,除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以重文形式列出的初文以外,尚有175個。大致分布如下:《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118個,《文字中的加旁字》66個,《文字初義不屬初形屬后起字考》52個,《積微居金文說》26個,其中這些著述之間又都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如甬、匕除分別出現(xiàn)在《積微居小學述林》中《釋甬》和《釋匕》中以及《積微居金文說·錄伯跋》和《齊侯盤跋》中,也同時出現(xiàn)在《文字中的加旁字》、《文字初義不屬初形屬后起字考》論述中和《中國文字學概要·文字形義學》部分章節(jié)中。在這些初文中,有些是楊氏首創(chuàng),如晉與箭用與桶、與布等。有些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chǔ)上作進一步論述,如希與絺,錢竹汀等雖然作過論述,但相對簡略,楊氏從釋形、考義并證之以文獻典籍,其說相對詳盡。有些則在前人啟發(fā)下有所創(chuàng)獲,如與昴,是得到孫詒讓晶與星考釋上的啟發(fā)的。有些則是直接引用,如天與顛等。單單從所涉及到的初文數(shù)量上來看,這方面研究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即使在現(xiàn)在,也算得上數(shù)一數(shù)二的。楊氏在初文的論述上,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是初文研究與本字研究相交織。由于本字與初文在本質(zhì)上有許多相同的特點和屬性,甚至從定義上也基本一致:“本字者,造字時因義賦形,形義密合之字也。許叔重書據(jù)形說義,求其吻合,所說之義大抵皆初義,故其字皆本字也?!保?]680本字研究的是其初義,探討的是其形義之間的密合關(guān)系,這兩點都是與初文相同的,唯一不同的是不強調(diào)的時間屬性。因此,在楊先生看來,從一定意義上講,本字就是初文,所以只要認真閱讀他的著作的相關(guān)章節(jié),就會清楚地看到,本字與初文在很多地方是混用的。即使是他在談有關(guān)初文的問題上,在很多地方往往也使用本字這一術(shù)語,如在《文字初義不屬初形屬后起字考》一文中,雖然講的是初文,但很多地方還是用本字:“按云來格之本字,是也,云足自外至,非是?!保?]281這其實也可以追溯到初文考釋在不同時代所使用的不同名稱:甲骨文出現(xiàn)前,概以古文稱之,羅振玉、孫詒讓之后,始謂以本字,至20世紀30年代后,初文一詞才開始出現(xiàn)在古文字考釋中。
二是初文研究與加旁方式的研究相并存。加旁方式的研究,是在考察初文與后起字之間關(guān)系的基礎(chǔ)上進行的,它是初文與后起字之間的關(guān)系的橋梁,更是初文生成后起字的種種條例。因此加旁方式的研究是附著在初文研究的基礎(chǔ)上的。
三是初文研究經(jīng)歷了由單字考釋到系統(tǒng)研究再到理論提煉的逐步提高的過程。楊氏的初文研究,最早的一篇文章是《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釋晉》,作于1934年,其后的《積微居小學述林》中的大部分篇目都是在1937年到1939年之間,而《積微居金文說》的大部分篇目大多寫于20世紀40年代,這些都是單字考釋?!吨袊淖謱W概要·文字形義學》諸章節(jié)所列初文可以看作是對初文的系統(tǒng)研究,撰于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初。而將初文研究上升到理論高度的是單篇論文《文字初義不屬初形屬后起字考》和《文字中的加旁字》,他們分別作于1950年和1952年。因此楊氏的初文研究基本遵循著這樣一條路線:單字考釋——系統(tǒng)總結(jié)——理論提煉。這正如他自己所言:“金壇段君高郵王君夐絕一世,其于創(chuàng)通大例,顧未有聞,予以頑質(zhì),乃邂逅得之?!保?3]22創(chuàng)通大例,即從語言事實尋找相應的語言條例和語言規(guī)律,是他畢生的追求。他在其他著述中,對前人未能在一些語言現(xiàn)象中抽繹出其中的語言規(guī)律,或不能通過一些條例去解釋相關(guān)的語言現(xiàn)象,深感遺憾,如:“《說文》雖誤分晶、星為二字,然晶下云精光,曐下云萬物之精,上為列星。以精釋晶,又以精釋曐,于二文為一,未嘗無所窺見,其未能認二字為一文,僅未達一間耳”[4]58如就朱駿聲對字的分析評論說:“此字當從亟革聲。按朱氏致疑許說,是矣,而認為形聲,不知其為加聲旁字,猶為未達一間也?!保?]136即便是與其同時代的學者,如于省吾先生、郭沫若先生等,也都只是就單個文字進行考釋,沒有進行過系統(tǒng)的研究,尤其是沒有將其上升到理論高度來進行專題論述。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本人有個不太成熟的見解,這可能是跟研究者的小學功底有著密切聯(lián)系。依相關(guān)資料來看,于氏對于《說文》的研究,時間是比較遲的:“答訪于思泊(作者注:省吾)……自言遼寧僻陋,居中學尚不知有《說文》,近年來始從事考訂云”[14]119。其答訪的時間是1936年7月,這說明于氏從事《說文》的學習和研究,大概是20世紀30年代的事情,遇夫先生自幼精習《說文》,他除了在日本留學期間可能稍有間斷外,可以說是勤治不輟,正是這《說文》研究的深厚功底使得遇夫先生往往能站在一個系統(tǒng)的高度來看每一個文字的形體和地位??梢哉f理論提煉是楊氏初文研究的一個特色,也是他高出其他學者的地方。
楊氏在初文研究上的學術(shù)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大范圍地集中研究和討論初文。據(jù)統(tǒng)計,加上《說文解字》明言的初文,他在論著中所涉及的初文有200多個,其數(shù)量之多,在他之前和同時代的學者中,是很少見的。這種大量搜集和考釋初文,對于我們了解古今漢字的字際關(guān)系,追溯它們的來龍去脈,貢獻極大。除了數(shù)量多以外,論述集中也是一個重要的貢獻。由于楊氏將這些初文按類排列,集中論述,方便后學這方面的學習和對它作進一步研究。
二是運用科學的研究方法歸納文字發(fā)展演變現(xiàn)象,總結(jié)文字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這是楊氏在初文研究上最大的貢獻,也是區(qū)別其他學者的最大的特點。創(chuàng)通大例是楊氏一生孜孜追求的學術(shù)目標,在初文研究上,他往往能從前人研究基礎(chǔ)上,結(jié)合自己的心得感悟,匯集材料,歸納現(xiàn)象。比如,在古文字發(fā)展過程中,部分初文往往有后起字,立足于今文字來看它們的形義關(guān)系,后起字往往據(jù)其初義。這種現(xiàn)象其實在清人的論述中時有發(fā)現(xiàn),如段玉裁,但這只是一種自發(fā)認識,楊樹達則將其上升到一種自覺的認識。從造字方法上看,初文多為象形、會意,而后起字絕大多數(shù)是形聲字。而從初文的以形表義到后起字的形聲合義,又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經(jīng)過了一個中間過程,即由初文到添加形符,再在此基礎(chǔ)上用一個純表音的聲符替換具語音提示的初文,使其成為一個純粹的形聲字。這就是楊氏著名的初文到形聲字“三步說”。這一規(guī)律的揭示對我們認識由初文到形聲字發(fā)展軌跡起到以簡馭繁的作用,也對我們深刻認識古漢字形義關(guān)系從密合到疏離的轉(zhuǎn)變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三是精準地考證了一批初文。楊氏憑借豐富的古文字考釋經(jīng)驗和深厚的文字學理論,憑借訓詁學、說文學的功力,對古文字的發(fā)展演變的深刻認識,在初文考釋中往往能駕熟就輕,許多論述勝義紛披,結(jié)論確不可移,成果豐碩。最為人稱道的如對晉與箭、久與灸、危與跪、與布、與、與昴等字的考釋,這些結(jié)論現(xiàn)在基本為學界所接受。
如今,在古文字材料日益豐富、考釋成果日漸精進的情況下,反思楊氏的初文研究,由于所處時代的局限,他對部分初文的考釋存在一定的失誤,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誤信許書,因許誤而從其誤。如龍、能、金等字,皆依許說,認為有象形、有義旁,復有聲旁。其實,按之以甲金文,龍作或[15]1260,小篆作,馬敘倫指出:“從肉由而訛,童省聲由而訛,其初文實象形”,朱芳圃認為:“金文,從從,即之省形”[16](9)420-421。它們的演變軌跡還是相對清晰的。因此這些聲符實際是部分構(gòu)件或筆畫的訛變,許慎以訛形為據(jù)進行說解,自然讓人難以信服。當然依唐蘭的觀點,認為這是把物形的某一部分直接變作聲符,是“聲化”一類,勉強可備一說。但既然談初文,自然應以其最初字形作說解,不當以已經(jīng)訛變的小篆字形作說解。楊氏以小篆立說,其誤顯然。(其實這些字應該算是形體上發(fā)生訛變的初文,不能納入與初文對立的后起字)。
二是不滿許說,但在資料不夠充分的情況下,仍然存在失誤或爭議。如咸字,《說文》:“皆也,悉也。從口從戌,戌,悉也?!焙笫缹W者多有懷疑,楊昌濟以為喊字的初文,朱駿聲以為咸字初文,唐桂馨以為緘字初文,而楊樹達以為是諴字的初文,其實皆非確釋。吳其昌認為其字所從之口當是斧碪[16]68-69,其義為殺基本為學術(shù)界所認可,因此它沒有后起字。再如亡字,楊氏以為與是初文與后起字的關(guān)系。郭沫若認為亡是肓之象形初文,馬敘論則認為是巷字之初文,其義為逃亡、丟失,只是假借義。李孝定認為:“蓋漢世為有無所制專字,商世假亡為有無字,周金則假舞之本字為有無字,則合二假借字而為有無之無之本字?!保?6]1006-1011這樣一來,不管是依郭的說釋還是馬的說釋,亡字不符合楊氏自己所定的初文的定義,即初形與初義不能密合,不能稱之為初文。
三是楊氏在初文考釋中,還存在前后矛盾之處。比如午字,在《文字初義不屬初形屬后起字考》中,認為是杵的初文,而在《中國文字學概要·象形》中,又認為是啎字的初文。冘字,在《中國文字學概要·象形》中,認為是枕字的初文,而在《積微居小學述林·釋冘》中認為是儋的初文。字,在《中國文字學概要·會意》的加旁一節(jié)中,認為是很的初文,在會意變形聲一節(jié)中,則認為是的初文。午是杵的初文,已得到學術(shù)界公認。而午有交午之義,則應該是假借義,后寫作啎,則不能看作是啎的初文;冘和的情況應該差不多。這種前后矛盾的說法,一方面說明楊氏在研究過程中,在吸收前人時彥的成果同時不斷有所發(fā)現(xiàn)和感悟,另一方面說明古文字考釋的不易。
當然,楊氏的這些考證失誤,并不能掩蓋他在初文研究上取得的巨大成績,正如趙誠所說:“其實研究甲骨文的學者,包括所有被肯定為大師者,沒有一個沒有失誤,不能因有失誤而不承認其貢獻。對楊氏當然也應該如此,不然失去了學術(shù)公平?!保?7]64
楊氏雖然在少數(shù)初文的考釋上存在失誤,但是他在初文研究中對初義不屬初形屬后起字的現(xiàn)象的歸納以及初文發(fā)展為形聲字“三步說”的揭示,并以此考證出了許多初文,結(jié)論令人信服,為學界廣為接受。他所歸納的初文與后起字在初義與后起義所發(fā)生的空間轉(zhuǎn)換現(xiàn)象和初文發(fā)展為純形聲字的“三步說”,對我們深刻認識漢字形義關(guān)系和追索一些古漢字發(fā)展演變、漢字由初期形義密合逐步走向疏離的軌跡具有重要啟迪作用。在古文字研究領(lǐng)域中理論氛圍依然不夠濃厚的今天,他的研究為我們樹立了榜樣,依然閃耀著學術(shù)的光輝。
[1] 肖峰.楊樹達彝銘本字研究芻議[J].銅仁學院學報,2015(6).
[2] 卞仁海.楊樹達訓詁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07.
[3] 黃德寬.漢語文字學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4] 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5] 章太炎.文始[M].杭州:浙江圖書館???925.
[6] 曾憲通,林志強.漢字源流[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7] 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8] 沈兼士.沈兼士學術(shù)論文集[C].北京:中華書局,1986.
[9] 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M].北京:中華書局,1979.
[10]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世紀出版社,2005.
[11]李圃.甲骨文文字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
[12]趙誠.甲骨文字學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13]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4]楊樹達.積微翁回憶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5]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03.
[16]李圃等.古文字詁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7]趙誠.楊樹達的甲骨文研究[J].古漢語研究,2005(1).
On Yang Shuda's Study of Protoform Characters
XIAO Feng
(College of Liberal Arts,Tongren College,Tongren Guizhou 554300)
Yang Shuda's contribution to protoform characters study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on the one hand,he has determined a batch of protoform characters,and offered a summary of the achievement on protoform characters before him;on the other hand,he has put forth“Three-stage-theory of from protoform character to phonogram”and some important academic opinions,such as the primary meaning of a Chinese character is indicated by the form of the non-primary Chinese character rather than by the original form.
Yang Shuda;protoform character;non-primary Chinese character;“Three-stage-theory of protoform character”
H12
A
1673—8861(2016)02—0034—05
[責任編輯]袁春劍
2016-05-15
肖峰(1975-),男,湖南邵陽人,銅仁學院文學院副教授,湖南師范大學博士后在站。研究方向:古文字學與訓詁學。
貴州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14GZYB51)、銅仁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項目(trxyDH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