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彬 李國慶
(湖南城市學院,益陽413000;暨南大學,廣州 510630)
《閑情偶寄》“節(jié)色欲”微型語域語篇中比喻修辭翻譯策略探討*
譚 彬 李國慶
(湖南城市學院,益陽413000;暨南大學,廣州 510630)
該論文以《閑情偶寄》“節(jié)色欲”微型語域語篇中的比喻修辭為例,以Halliday功能語法有關理論為指導,對李漁比喻修辭的理解及其翻譯策略選擇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就理解而言,該研究匯其時代文化宗教背景和哲學思想,分析和討論李漁比喻的深層文化內涵;就翻譯策略選擇問題而言,本文的建議是:如果可能,簡單直譯是翻譯李漁比喻修辭的第一選擇。由于中國典籍的跨時空特性,如果出現文化缺省現象,可嘗試用添加附加信息的方法來補救,即直譯+釋譯。本論文是李漁系列研究的第二篇文章。本系列研究的主要社會目的是讓世人了解李漁和李漁的《閑情偶寄》,并設法摸索出適合該類體裁的翻譯方法,為中國文學典籍的翻譯理論研究工作做出貢獻。
《閑情偶寄》;“節(jié)色欲”;比喻修辭;翻譯策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
李漁的《閑情偶寄》涵蓋宇宙、戲曲、社會風俗、健康和性生活、健康與飲食、化妝與魅力、家居和人生等各方面,堪稱中國古代生活的百科全書。和歷代文學大師一樣,李漁善于運用各種修辭,如明喻、暗喻、排比、對偶和對比等手法來凸顯自己的觀點,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修辭手段就是比喻?!堕e情偶寄》的英譯不僅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簡單轉換,還涉及到從古代到現代這樣一個較大時間和空間上的跨越。就比喻修辭而言,李漁的比喻以清新、質樸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為特色,通俗的表面下埋藏的是李漁深邃的思想和深奧的哲理。怎樣才能把《閑情偶寄》以及作品中形象生動的比喻介紹給西方讀者,怎樣才能使他們真正理解和感悟李漁著作中比喻修辭所包含的深刻中國哲學文化內涵?這些都是譯者急需解決的問題。本文以Halliday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理論框架,以李漁《閑情偶寄》的微型語域語篇“節(jié)色欲”中的比喻修辭為語料,匯其時代文化宗教背景和哲學思想,進行分析探討。就翻譯而言,筆者提出假設:如可能, 簡單直譯應是翻譯《閑情偶寄》比喻修辭的第一選擇;如有文化缺省現象,可嘗試用添加附加信息的方法來補救。再者,研究表明中國典籍中的句子常以主語+謂語短小精悍的形式出現,譯成英語,兩個或多個小句常須要合并為一個較長的主從復合句。筆者認為,以上兩種情況仍應看作是直譯。該研究的主要社會目的是讓世人了解李漁的《閑情偶寄》及其比喻修辭的特點,并摸索出適合此類中國文學典籍體裁的翻譯方法,為中國典籍翻譯及其理論研究做出貢獻。
比喻作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是指通過常用的文字或現象來表述與字面意義完全不同的一種概念。明喻和隱喻均屬比喻。明喻指以明顯的方式將兩種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過比較的方式達到形象比喻的言語行為,兩者之間的相似關系常用“如”、“像”、“猶”等比喻詞連接。明喻通常明示“喻底”(the ground)。隱喻也屬比喻,指把兩種完全不同概念的事物通過影射,把其中一種事物比擬成和它具有相似性的另一種事物。不同于明喻,隱喻通常隱含“喻底”。
人類有著相似的思維方式,包括漢英兩國民族在許多事物的認識上都有著十分相似的思維方式,由于語言是思維的表達形式,因此兩種語言之間也必然存在很大的相似性,使?jié)h英兩種文化和語言之間具有互通性,這構成漢英語言轉換的基礎,也使?jié)h英兩種語言中的比喻修辭具有可譯性。
李漁善用排比、比喻、設問、等修辭手法,文章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邏輯思維縝密。就比喻修辭而言,李漁生情激趣,其比喻常以清新、質樸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韻味出現在讀者面前,使埋藏其后的深奧哲理更易為廣大民眾所接受,表現出李漁極強的語言文字駕馭能力?!堕e情偶寄》通篇比喻,包括擴展比喻、對偶比喻比比皆是。筆者提出,就《閑情偶寄》的比喻翻譯而言,應側重直譯,其原因是直譯可以保留原比喻的形象,最大限度地再現原語風貌,把作者精彩絕倫的思想火花忠實地呈現給譯文讀者, 能更好地推廣、傳播和介紹李漁的文學思想價值和靈魂。對文化缺省現象,譯者可嘗試用添加附加信息的方法進行補救。如需要補充的文化信息較多,可采用腳注或尾注的方法。筆者認為:“直譯+釋譯”仍應視為直譯。因為所謂意譯,應該是一種跨越文字障礙的再思考,譯文和原文在字面、句式等方面少有對應,只是保持內容方面的對等,不適合《閑情偶寄》比喻修辭的翻譯。
中國典籍的語言特點是惜墨如金、言簡意賅、內涵豐富,Newmark(2001)認為好的翻譯應該是準確而簡練(accurate and economical)。筆者認為,就《閑情偶寄》的比喻翻譯而言,更應求準確、求簡單、求明白,以符合原文語篇簡潔清晰、通俗自然的文體,可以說,準確簡練是翻譯《閑情偶寄》這類語篇所追求的目標。為達到該目標,譯者采用“直譯”或“直譯+解釋/注釋”的方法,必要時添加有關原文文化語境的注釋,以減小跨文化閱讀的難度,使目的語讀者能更好、更快地了解原語篇比喻的深層文化含義。例如:
① 參苓芪術皆死藥也(1),以死藥療生人(2),猶以枯木接活樹(3),求其氣脈之貫(4),未易得也(5)。/Ginseng, poria, radix astragali and atractylodes are all harvested herbal medicines with no life(1). To treat living people with them is just like grafting withered branches on living trees(2), since it’s not easy for the two parts to share the same Qi circulation and vien connection(3).
(Note) According to Chinese medical ethics, Qi refers to a kind of life force,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living element in the human beings. If Qi is in a smooth circulation, then the human body will be in a healthy condition. Otherwise, such as being blocked, a disease would come. The reason for it is that smoothly flowing Qi and blood can make posi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operation of the body’s internal organs, thus bringing about a balancing condi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Therefore, helping Qi and blood flowing na-turally through the body is supposed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ing method.
枯木嫁接到活樹上,枯木和活樹之間的氣脈無法通貫,沒有生命的枯木無法通過氣脈給有病的活樹輸送營養(yǎng),提供治愈疾病的正能量,這是個婦孺皆知的常識。在該語篇中,李漁用明喻修辭法,把用死藥治療活人比作把枯木嫁接到活樹上,喻底十分明確,無生命的藥治療活人氣脈無法通貫,肯定無效。這個比喻語言生動、逼真、富有感染力,讀者很易接受和理解,直譯應是最佳方法。下面我們以功能語法相關理論為指導,進行詳細分析。
漢語語篇的這個句子由5個小句構成。小句(1):“參苓芪術皆死藥”,從及物性角度,是一個關系過程句,陳述一個事實命題,英語譯文也啟用了關系過程進行事實陳述;從主位模式看,原文小句的主位“參苓芪術”,也是譯文小句的主位,譯文在形式和內容都達到和原文的對等,應看作是直譯。從詞匯方面看,“死藥”是一個隱喻。李漁此處所說的“死藥”是和“活人”相對而言,指沒有生命的草藥,如譯為dead medicine,西方人會很詫異,藥是用來治病的,怎么能說是dead medicine呢?因此根據文化語境,我們將其釋譯成harvested herbal medicines with no life. With no life從內容上看似乎是一個冗余信息,因為herbal medicines本身就沒有生命,但考慮到作者在此強調的是要和“活人”做比較,因此加上可能會起到較好的對比語用效果。從語義場的角度看,這種根據語境進行的適當解釋,既忠實于原文,又更易為目的語讀者接受。這種翻譯策略有人稱之為闡釋翻譯法,有人稱之為厚重翻譯法(Appiah 2000)或明示翻譯法??傊?,只是對原文個別詞語做出適當的解釋性描述,原文比喻的基本內容信息和形式都保留下來,因此仍應屬直譯。
在小句(3)的明喻修辭句中,“猶以枯木接活樹”是一個關系過程小句,譯文也采用關系過程is just like grafting withered branches on living trees,從詞匯層面看,原文小句“枯木接活樹”譯為grafting withered branches on living trees,形式和內容與原文都達到對等。
原文中的5個小句濃縮為譯文的3個小句,原文的小句(2)和小句(3)合譯為一個小句,其中漢語小句(2)轉換為英語譯文中的動詞不定式短語to treat living people with them,原文的小句(4)和小句(5)譯為附屬于修辭比喻句的原因狀語從句,解釋為什么枯木接活樹無法存活的原因:since it’s not easy for the two parts to share the same Qi circulation and vien connection.
不同于西方醫(yī)學,中醫(yī)醫(yī)學的基礎是吸收《周易》、道家、儒家等哲學思想,特別是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并將其轉化為醫(yī)學倫理,來闡述人的生理、病理現象。中醫(yī)認為:“氣脈通貫”構成中國養(yǎng)生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因為它可使機體內部各器官保持平衡協(xié)調,體現中醫(yī)養(yǎng)生的宗旨“和”。中醫(yī)認為“斗”則俱損,“和”則兩利?!昂汀辈粌H表現在人類與自然要“和”,人類本身要“和”,更表現在人的身心要“和”,“和”才能使人體“氣脈通貫”。由于西方人對“氣脈通貫”這個中醫(yī)醫(yī)學理論了解很少,因此在此筆者以腳注形式進行解釋。李漁淺顯易懂的比喻,使深奧的中醫(yī)理念顯得清晰、生動、親近,為西方讀者走進中醫(yī)養(yǎng)身的殿堂鋪平道路,架起橋梁,因此,可以采取直譯策略。
② 黃婆姹女皆活藥也(1),以活藥治活人(2),猶以雌雞抱雄卵(3),冀其血脈之通(4),不更易乎(5)?/The wife and well-aged girls are all living medicines(1). To treat living people with living medicines is just like hens hatching male eggs(2). Isn’t it much easier to achieve the satisfactory result of perfect Qi circulation and vien connection(3)?
得病要吃藥。李漁認為,像人參、茯苓、黃芪、白術這樣無生命的藥無法打通血脈,只能用有生命的藥,即妻妾或妙齡少女才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療效,因為用活藥治活人,猶如母雞抱雄卵,能使身體血脈貫通,效果自然好。李漁活人治活人的養(yǎng)生觀可從“陰陽”二字說起?!瓣庩枴痹x是指自然現象。春秋時代,“陰陽”演變?yōu)閮煞N氣體,開始作為男性和女性的象征。在《周易》中,“陰陽”喻象貫穿全書的注語,隱喻夫婦關系。《周易》即重視夫妻之間的差異性,又強調和諧性??梢哉f《周易》對陰陽和諧的認識十分深刻,對陰陽交融化生萬物的功能更為崇拜,這也確立健康的性生活可以治病的哲學基礎。
該句也是由5個小句構成。就結構而言,該句和例①有著基本相同的成分,與例①一起構成一組較為典型的對偶句。小句(1)“黃婆姹女皆活藥也”,從及物性角度,是一個關系過程句,陳述一個事實命題;英語譯文也啟用關系過程來進行事實陳述;從主位模式看,原文小句的主位“黃婆姹女”也是譯文小句的主位,譯文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達到和原文的對等。
小句(3)“猶以雌雞抱雄卵”,是一個明喻修辭句,啟用關系過程小句,英文譯文也采用關系過程is just like hens hatching male eggs;從詞匯層面看,該明喻修辭把用妻子或妙齡女這樣的活藥治活人,比為母雞抱雄性小雞,用母雞孵蛋這個自然現象來說明夫妻健康性生活在防病治病方面有著客觀的、無法抹殺的貢獻和作用。這個比喻即合乎理性又獨特新穎,直譯既可保留原隱喻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又可再現作者質樸形象的思維方式,豐富目的語內容。
小句(4)“冀其血脈之通”,意思是說想使人體血脈貫通?!把}之通”和例①的“氣脈通貫”同屬一個中醫(yī)理論,因此,在此沒有再添加注釋,只是在血脈貫通前增補the satisfactory result of perfect Qi circulation and vien connection,以明示血脈貫通的功效:能幫助身體恢復健康。小句(5)是一個修辭疑問句,譯文也啟用同樣形式的修辭疑問句形式,并把原文的兩個小句合并為一個句子:Isn’t it much easier to achieve the satisfactory result of perfect Qi circulation and vien connection?原文小句(2)譯為英語句(2)的主語to treat living people with living medicines,這樣,漢語原文的5個小句子在英語譯文中減少為3個小句。
這種現象說明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英漢兩種語言分屬不同語系,漢語重意合(parataxis)(Halliday 1994:221),謀篇造句總是選擇地位相當、作用相等的小句,按照一定的邏輯語義關系排列成篇;而英語重形合(hypotaxis)(同上:228),常啟用主從復合句。中國古代作品中的段落, 甚至整篇文章,句子的基本結構大都以主語+謂語作為其主要句式,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出現,而譯成英語,兩個或多個小句常合并為一個較長的主從復合句,有時還帶有分詞短語等。筆者認為這仍屬直譯,因為原文的比喻形式、關鍵詞語、主位推進模式和小句過程等均得到保留,只是由于兩種語言本質的差別,做一些必要的調整,以保證譯文的流暢和連貫。
李漁的比喻修辭總是以清新、質樸而又充滿生活韻味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通俗易懂的特點使埋藏其后的深奧哲理更易接近廣大民眾,為普通人所理解和接受。人類相似的思維方式構成漢英翻譯的基礎,也構成比喻修辭的可譯性。本研究結論如下:就語內翻譯而言,理解是翻譯的關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結合作品產生的時代文化語境,包括易經、道教和儒家等傳統(tǒng)的宗教思想和哲學理念,深入準確地感悟經典作品比喻的深層內在含義;就語際翻譯而言,如無文化沖突,簡單直譯應是此類經典語篇比喻修辭的第一選擇。文化信息缺省的地方可通過闡釋翻譯法,或添加腳注或尾注的形式進行補救。但這在很大程度上仍應視為直譯,因為除對原文個別文化負載詞語的適當解釋性描述外,原文比喻的基本表現形式得到原汁原味的保留,讓西方讀者品味到原作比喻獨特而又真實的原始自然風貌。再者,中國古代作品中的基本句子結構大都短小精悍,而譯成英語,兩個或多個小句常合并為一個較長的主從復合句,有時還帶有分詞短語等。筆者認為同,由于原文的比喻形式、關鍵詞語、主位推進模式和小句過程等均得到保留,只是基于兩種語言本質的差別,對譯文做一些必要的調整,因此仍屬直譯。本文是李漁系列研究的第二篇文章,希望能夠為世人了解李漁和李漁的《閑情偶寄》有一定的幫助,也希望能為中國典籍的翻譯提供一個科學的思考角度,為其翻譯理論研究做一點貢獻。
陳望道. 修辭學發(fā)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范家材. 英語修辭賞析[M].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2.
黃國文. 語篇分析概要[M]. 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黃國文. 語篇分析的理論與實踐——廣告語篇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黃果泉. 雅俗之間——李漁的文化人格與文學思想研究[M].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4.
黃 強. 李漁研究[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6.
李國慶. 大海般的韻律和內涵——《老人與?!返恼Z篇結構與意義[J]. 外語教學, 2002(2).
李國慶. 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體裁《老人與?!贩治鯷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3(7).
李 漁. 閑情偶寄[J].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0.
束定芳. 論隱喻的本質與語義特征[J]. 外國語, 1998(5).
束定芳. 隱喻學研究[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0.
肖 榮. 李漁評傳[M]. 杭州: 浙江文藝出版社, 1985.
俞為民. 李漁評傳[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8.
Appiah, K.A.ThickTranslation[A]. In:Venuti, L.(Ed.),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C]. London: Routledge, 2000.
Baker,M.InOtherWords:CourseBookonTransla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Halliday, M.A.K.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Arnold, 1994.
Levinson, S.C.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Martin, J.R.EnglishText:SystemandStructure[M]. Amsterdam: Benjamins, 1992.
Newmark, 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Sperber, D., Wilson, B.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 Oxford:Basil, 1986.
OnTranslationStrategyoftheFigureofSpeechinMicro-registeredText“HealthandPleasure”TakenfromLiYu’sCasualExpressionsofIdleFeeling
Tan Bin Li Guo-qing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413000, China; Jina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0, China)
This paper takes the figure of speech as the data, namely the similes and metaphors in the micro-registered text “Health and Pleasure” taken from Li Yu’sCasualExpressionsofIdleFeeling, and makes a detailed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best ways to translate them into English. All of the work has been carried out withi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Halliday’s functional grammar. Ou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a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igure of speech, it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has to be dug up with the help of the religious background and philosophical principles of the time; and as far a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concerned, if possible, literal translation is supposed to be the first choice. Besides, because of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across time and space, the good comprehension of the figure of speech in this genre of Chinese classical literature sometimes requires adding some corresponding cultural information so as to remedy its cultural information default. This paper is the second article in a series of studies of Li Yu. The main social purpose of the research is to let the world know Li Yu and his works, and to explore a translation method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is kind of genre in order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s.
CasualExpressionsofIdleFeeling; “Health and Pleasure”;similes and metaphors; translation strategy;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從三大元功能的角度看中國文言文翻譯策略選擇”(13YJA40025)的階段性成果。
H059
A
1000-0100(2016)03-0112-4
10.16263/j.cnki.23-1071/h.2016.03.022
定稿日期:2016-03-14
【責任編輯陳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