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生
關于《三顆枸杞豆》單元主題的思考
◎吳昌生
《三顆枸杞豆》是蘇教版七下的課文,選自《小說林》1983年第4期,作者程海。這篇小說編排在七下第二單元,單元主題為“童年趣事”。既是“趣事”就要大量筆墨涉以成趣,單元其他幾篇課文卻也能“相應成趣”:《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寫出了百草園中的無窮樂趣與在三味書屋讀書的“自尋樂趣”;《月跡》記敘了孩子們追尋月亮過程中的心靈樂趣;《我們家的男子漢》從成人的角度展現了孩子成長的樂趣;《柳葉兒》從苦澀中詮釋著孩子的“樂”。唯獨《三顆枸杞豆》,筆者覺得“童趣”、“哲理”孰輕孰重還有待思考與討論。下面筆者就攫取其中的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陋見。
這篇小說是作家由一件親身經歷的故事而創(chuàng)作的。一位罹患癌癥的病人在生命即將結束之時,卻用一種專注的神情觀察著樹葉,那種對生命的熱愛、對大千世界的留戀、對自己經歷的感概,讓作家深受感觸,寫下了這篇感人至深的小說。從作者寫作的背景我們不難思考出,當時寫作這篇小說的初衷還是側重在“哲理”這一層面上。試想,當我們面對一個就將終結的生命之時,我們更多還是充滿著對不幸者的憐憫和對人生意義的思考。再之,小說寫作的目的是借助現實生活中的人物原型,從而廣泛而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所以說作者所要表現的主題應該是不言而喻,還是側重在與人啟示,給人哲思。
小說中作者想引導讀者去深思,生命對每個人而言是美好的,當生命就要凋零時我們還要去珍惜現在,去抓住生命中哪怕僅存的一點時間,去努力、去拼搏,不要讓自己帶著遺憾離去。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的,文中的“我”一開始的確沉浸在小樹林這一“樂園”中不能自拔,“捉、玩金巴?!薄ⅰ白汾s大蝴蝶”……無憂無慮的生活的確充滿著童趣。然而這些只是為了下面我接受三叔的教導作鋪墊,使偶然成為必然。接下來故事同樣發(fā)生在“樂園”中,此后的“樂園”不再充滿童趣了,而是遺憾、悔恨和期望。
孩子的思維方式并不是固定的,它具有可變性,當形象的思維在隨著環(huán)境等的變化后會逐漸向抽象思維轉變。自從在小樹林遇見三叔之后,我的內心不斷地發(fā)生變化,“樂園”所帶來的樂趣已經逐漸褪去,多了的是一些感性經驗的影響。在初遇三叔之后,“我呆立了一會兒,忽然感到很乏味”,此時“我”的思想正受到了觸動,原先樂園所帶來的樂趣也變得“乏味了”。接下來的“我”已經對三叔油然而生一種敬重,“多么想念我的可敬的三叔??!”迫不及待地與三叔再次相遇了,聆聽他對于人生的感悟,此時“我沉默了”,為何沉默,仍然是在思考三叔的教誨。在與三叔的交往中,“我”漸漸地豐富著自己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即使那只是一些感性經驗的影響,正是這樣“我”最后猜出來了三叔留給我三顆枸杞豆的謎底。與三叔交往的過程,就是“我”心靈成長的過程。
筆者覺得作者塑造的“我”這一兒童形象,同樣反映著一定的社會現實,表現了一種對人生思考的過程,依然是“哲理”為先,“童趣”次之。
“野豆角花”
在初遇三叔時有很重要的作用。細心的觀察是快樂的,我們能享受那種發(fā)現的喜悅。而這里三叔對野豆角花細致的觀察,帶給“我”的已經不是一種新鮮好玩的事情,而是人物內心世界的一種體現。三叔的觀察在“我”的眼中已經不是一種樂趣了,而是一種對知識的無盡的渴望,三叔的問題促動了“我”對學習知識的某種意義上的渴望。
“兩個謎語”
對于孩子而言,都喜歡追求新鮮,猜謎是一項有趣的智力游戲,妙趣橫生,余味無窮,尤其可以娛樂身心。然而文中三叔留給“我”的幾個謎語,帶給“我”的趣味應該是寥寥無幾的,“我”對于這兩個謎語也完全沒有了猜謎的那種興致,有的是在三叔的引領下對人生的啟示。
三幅畫兒和三個“○”
雖然是三叔的自問自答,卻讓“我”“沉默了”,此時的“我”對三叔一生的教訓和悔恨——遇難而退,一事無成已經了解了。在弄懂了三個“○”的含義,了解了三叔虛度的一生,領悟到他無窮的悔恨和對“我”的希望后,對“三顆枸杞豆”這一謎語的認識,一切盡在不言中,三叔的這一舉動,讓“我”明白了人生哲理:要以三叔虛度一生的教訓為鑒,以現在為起點,抓緊學習,勤奮學習。
談及“太陽”,我們自然而然會聯想到時光。文中“太陽”的多次提及也是更多的關注在珍惜時間上。太陽在這里已經不是“我”逃學玩耍時的那個太陽,三叔讓“我”捉住太陽,就是要“我”認識到時間的重要,要努力去學習、工作、生活。三叔更把“我”的臉蛋當作了太陽,希望我能像太陽一樣去散發(fā)朝氣,去發(fā)出耀眼的光芒,像太陽一樣朝著一個理想去不懈奮斗進取,去創(chuàng)造無窮的價值。
《三顆枸杞豆》的教育意義,對于讀者的啟示,遠遠大于其所呈現出來的童年樂趣,其實為“哲理也!”故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仍然將小說教學的側重點放在了啟迪學生的人生哲理上來。對于單元主題的“趣”也不完全摒棄,讓學生在體會“我”在樂園玩耍的趣味之后,對比“我”在三叔的教育下的轉變,讓學生逐漸去思考“童趣”和“哲理”的聯系,讓學生深刻地去體會孩子認識的轉變,去體會生命的意義、理想價值于自身的重要。當然,以上想法與思考可能還有偏頗之處,還有待斧正。
(吳昌生 江蘇省海安縣高新區(qū)胡集初級中學 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