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月亞
如何更加有效地提升學生語文能力及語文素養(yǎng),這無疑是語文教師所始終關注的核心問題。筆者以為潛心研讀文本,找準語文實踐點,悉心組織教學,有計劃有步驟的落實“通過教認使言語形式鮮活;通過介入使言語品質敏銳;通過思辨使言語意義立人”的教學任務,才能有效夯實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無聲滋長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好情感和文化追求。那么我們究竟如何才能讓實踐點在課堂落腳呢?下面,筆者就結合語文A版第九冊《囚歌》一課的教學片斷來談談自己的體會。
形式是文本的肉體,獨立來看,它是僵冷的。融入言語內容來體味,它則復蘇了鮮活的魂靈,立成一個心脈搏動的生命體。
有的教師在教學“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這一詩句時,往往先讓學生把對比的修辭指認出來,再要求學生標記在課本上,以備考試之用。又或者干脆令學生完成相關練習題目,通過生硬的灌輸,學生知道了該處是“人”和“狗”對比,“門”和“洞”對比,找準了四者均指向什么。這樣講,知識上倒沒什么錯,但這還是充滿主體生命體驗的語文課堂嗎?這樣講,學生對言語形式的感受、理解、認知從此走上了一條的僵冷的路。所以教者在面對某一言語形式時,第一步是不是應該“要留心它的語文”?下面是筆者對這一詩句的教學嘗試。
【片斷一】出示詩句——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走的洞敞開著。點名學生誦讀。
師:這一詩句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
生:對比。
師:你知道什么是對比嗎?
生:把兩個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較。
(PPT呈現(xiàn):對比:故意把兩個相反、相對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描述或說明。)
師:這一句話里面首先是“什么”和“什么”進行對比?
生:“人”和“狗”的對比。
師:“人”指的是——?
生:革命者。
師:“狗”呢?
生:漢奸、叛徒。
師:結合自己對革命者和叛徒的所有認識,想一想,這實際上是一種什么的對比?
生:精神的對比。
生:好和壞的對比。
生:人格的對比。
生:善和惡的對比。
師:尊嚴的對比。
師:句子中除了“人”和“狗”的對比,還有“什么”和“什么”的對比。
生:“門”和“洞”的對比。
師:“門”指什么?
生:牢門。
師:革命者渴望走出牢門干什么去?
生:抗日。這扇“門”通向革命者走的正義之路。
師:“洞”呢?指的是什么,它通向一條怎樣的路?
生:它是罪惡的入口,通向一條投敵叛國的路。
生:它是叛變的開始,是一條陰暗、陰險的路。
生:這是一條卑微的路。
師:一條遭人唾棄的路。
(PPT呈現(xiàn):對比的作用:運用對比,能把好同壞,善同惡,美同丑揭示出來,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
師:將軍運用對比為我們揭示出什么?
生:革命者的善良和偉大;敵人的兇惡和奸詐。
師:將軍提筆就善惡分明,劃清界限,真正教人痛快!讓我們讀出這種情懷!
如果單單只是教認言語形式,那么對文本的滋味和張力,學生只是淺嘗輒止。唯有設法打破學生與文本的壁障,引其介入到創(chuàng)作之中,學生揣摩、歷練之后,才會認同、贊賞作者活用語言的藝術處理。這一個敏銳學生雙眼的過程即是提升學生言語品質的過程。
對于“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呀,給你自由!”這一詩句的教學,多數(shù)教者均直覺,此處的文字體驗應該從“讀”開始,這是準確的??墒俏覀兛吹降恼n堂常常是幾名學生憑借各自的體會“個性”地讀一讀,大致讀到聲音有高有低,有緩有急時便不再苛求。卻沒有想到不向文本敞開自己,用心聽清文本聲音之前,學生的發(fā)聲,一是情感未必準確妥帖,二是理解未必全面深入,在辨不清文本聲音色彩的情況下,其語言魅力必大打折扣。其實文本是個潛藏著巨大可解釋性的主體,懶于介入,急于言說,會于無形中培養(yǎng)出一批膚淺空洞、單薄浮躁的讀者。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的教法規(guī)劃著學生的言語品質。
【片斷二】
師讀詩句——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呀,給你自由!
師:誰在叫?誰在聽?
生:國民黨反動派在叫,將軍在聽。
師:國名黨反動派的聲音在將軍聽來是什么感受呢?
(PPT呈現(xiàn))
一個聲音( )地高叫著:爬出來呀,給你自由!
一個聲音( )地高叫著:爬出來呀,給你自由!
一個聲音( )地高叫著:爬出來呀,給你自由!
生:一個聲音(狡猾)地高叫著:爬出來呀,給你自由!
生:一個聲音(輕蔑)地高叫著:爬出來呀,給你自由!
生:一個聲音(奸詐)地高叫著:爬出來呀,給你自由!
生:一個聲音(陰森)地高叫著:爬出來呀,給你自由!
生:一個聲音(著急)地高叫著:爬出來呀,給你自由!
師:每個人揣摩一個答案,自己讀。(生讀)
師:我有一個疑問,你們認為將軍把這種感受寫明白好,還是不寫明白好?
生:不寫明白好。
師:為什么?
生:寫明白,只有一個詞描繪;不寫明白,我們可以想象出很多種感受。而且此時將軍的心情也一定是復雜極了。
師:你真是一個善解人心的讀者。將軍此時遭受國民黨迫害的心境,哪里是一個詞形容得出的。同學們,悉心揣摩,想象出作者沒有寫出來的文字,你們掌握了一種很高明的讀書方法。
方寸之地亦顯天地之寬。只有“人文”才能真正激活語文,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以其精神力量把人們從假惡丑的陰影中渡向真善美的彼岸,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學作品都具有“學文立人”的份量,因此我們應該把握好契機,讓學生思考得深入透徹,辨析得刻骨銘心。《囚歌》最后一句——“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地下的火沖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起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將軍化一己為大公的高尚人品躍然于字里行間。如果這個時候,我們僅僅讓學生解釋:永生是什么意思?學生只會不費心力地說精神不朽。進一步說就算學生讀懂了“永生”在文中的所指,卻仍然難以窺見“永生”的全貌。追源溯本,永生的園陵里英靈浩浩,上演了無數(shù)真實、感人的道德故事。掀開學生的視野,在其心目中樹立崇拜的永生形象,他才會明白自己與英雄的差距。有人感慨,當今是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學生的心靈離英雄的心靈越來越遠。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有必要呼喚英雄、瞻仰英雄,為其人生健康發(fā)展提供可靠的保證,保證我們的孩子,在人生的路途中,面對某一困境,可以仰望星空,汲取英雄的勇氣做自己的養(yǎng)料,昂首前進。
因此,筆者嘗試進行設計——將“永生”對接學生生活,返璞歸真于“人生”,引導學生思考辨析“人生”的制高點,為“永生”加諸意義。
【片斷三】通過小組質疑——解惑;全班質疑——解惑的過程,先讓學生弄懂詩句(我只能期待著,那一天,地下的火沖騰,把這活棺材和我一起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永生!)的基本含義。
師:誰來點評一下,你覺得這種誓要和活棺材一起燒掉的人生是怎樣的人生?
生:這是悲壯的人生。
生:這是堅定理想的人生。
生:這是舍生忘死的人生。
師:這樣的人生能獲得永生,你同意嗎?
生:同意!將軍雖然死了,但他永遠活在我們心里。
師:除了革命先烈悲壯的人生,你覺得怎樣的人生也能得到永生?
生:我覺得默默奉獻的人生也應該能得到永生。
師:這個“默默奉獻”,說得真好。能舉個例子嗎?
生:雷鋒默默為人民做好事,獲得永生。
生:南丁格爾為護理事業(yè)默默奉獻,獲得永生。
生:居里夫人為科學發(fā)展默默奉獻,獲得永生。
師:這些英雄,他們肉體雖死,但精神長存、不朽!
(PPT呈現(xiàn))
課后作業(yè):每人推薦一位“永生”名人,介紹他(她)的人生故事,寫出推薦理由,全班合作編撰一本《永生》名冊。
師:悲壯激烈也好,默默耕耘也好,老師期待從你們編撰的《永生》名冊中學習到更多人物的可歌可泣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