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繼生
生物教學中的多媒體技術應用*
高繼生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教育現代化已經成為一種必然趨勢,而多媒體技術與設備,已經成為現代教育教學的重要工具,其重要性顯得尤為突出,已經成為生物教學的“源頭活水”,符合現代化教育的現實需要。但是多媒體技術如何正確地運用,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我們既不能因噎廢食、故步自封,也不能照抄照搬、迎合取巧,而是要合理的、適度地利用好多媒體技術,這也順應時代的要求,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多媒體;生物教學;因材施教;適度運用
生物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它是探究生物的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同時它又是一門實驗學科,其教學內容涉及宏觀和微觀兩方面[1],因此教學內容比較抽象,用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很難描述微觀的生物世界,但是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教學課件,集圖文、動畫、聲音、視頻、微課等多媒體手段,創(chuàng)造出“形形色色、五彩繽紛”的生物世界,創(chuàng)設出繪聲繪色、圖文并茂的教育情境,刺激和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通過動態(tài)信息形成鮮明的感性認識,改變了過去枯燥的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技術使課堂變抽象為形象、變微觀為宏觀、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使“死”的生物概念原理“活”起來,使看不見、摸不著的微觀結構和復雜的生理過程直觀化。因此,生物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有機結合,可以使我們的教學更加生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隨著我國教育現代化的不斷發(fā)展,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學校教學越來越廣泛的運用,也成為現代化學校建設考查的重要項目。多媒體技術也為中學生物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它在教學中的優(yōu)勢越來越凸顯。
1.多媒體技術有利于課堂教學的把控
多媒體技術可以使教師通過大量的互聯網資源,拓寬知識視野,充分挖掘教材深度,有利于教師的備課和查找不同層面的課堂作業(yè)和練習。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度地布置學生網上查找知識資源,使學生從課本以外的視野中發(fā)現學習素材,激發(fā)他們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把課本知識、網絡知識、實踐知識有機的融合在一起,這樣有利于學生預習,使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變得更加流暢。
多媒體技術可以穿越時空,變想象為現實[2]。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節(jié)約了課堂教學時間,而且課堂信息量也增大,有利于課堂活動的充分展開,改變了以往單一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教學雙邊活動有足夠的時間保障,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有利于教師教學方案的有序落實,使教學活動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進行。例如:在介紹生物進化和生命起源知識時,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則可再現古代原始地球的現狀,通過Flash生動地體現動物的活動場景,使學生仿佛置身于遠古的地球,親身體驗生命的起源和進化過程,從而使過去教師千般描述無法講清的復雜問題簡單化、直觀化。
2.多媒體技術有利于課堂情景的創(chuàng)設
教學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設的情感氛圍[3]。“境”是教學環(huán)境,它既包括學生所處的物理環(huán)境,如學校的各種硬件設施,也包括學校的各種軟件設施[3]。恰恰多媒體技術是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生物學科的整合,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平臺的特點,綜合處理圖文、動畫視頻以及聲音效果,讓教學信息通過聲音、圖像、色彩、情節(jié)動畫等形式傳遞,創(chuàng)設出與學生學習主題相關的充滿遐想的學習情景。例如:在講述《人體內的氣體交換》一節(jié)時,教師利用動畫和視頻展示血液通過毛細血管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用不同色彩的圓圈代表氧氣和二氧化碳,以動畫的形式展示氣體交換的過程,并通過不同色彩表示血液成分的變化,教師因此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使感性的畫面色彩轉化為理性的理論知識,最后得出相關的結論。
3.多媒體技術有利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糾結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采取什么方法手段?達到什么樣的效果?一直是一線教師“頭疼”的問題。而多媒體技術恰好有效地解決了該問題,它可以去繁就簡,通過圖像動畫代替了煩瑣的文字描述和講解,通過色彩視頻解決了過去教師難以講清的晦澀內容,變抽象為形象,變隱形為顯性,且使“重點亦重,難點不難”,使教學輕松地突破了重難點。例如:在講《血液循環(huán)》一節(jié)時,其中血液循環(huán)的過程是本節(jié)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系統(tǒng)展示血液循環(huán)的全過程,然后再通過動畫分解,單獨展示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的過程,這樣把原來通過教師講解畫出循環(huán)路線圖的文本過程變成了動態(tài)的圖像過程,直觀易懂,且讓學生的記憶加深,彌補了教師教學手段的貧乏。
雖然多媒體技術在我們的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但由于我們生物學科特殊的原因,我們切忌在教學中搞“一刀切”,盲目的夸大和“濫用”多媒體技術,否定我們傳統(tǒng)教學中成功的經驗。例如: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我們就不能用多媒體視頻動畫演示代替學生親自操作動手的過程,干擾學生的體驗活動。不能用多媒體代替學生的交流討論過程,影響學生在學習中合作交流、相互幫助的情感互動過程。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我們教師要把握好“度”,要合情合理、恰如其分,切忌嘩眾取寵,純粹為了多媒體而“多媒體”,這樣無疑會影響我們的教學效果,最后結果往往是一節(jié)課學生“眼花繚亂”,但仔細回想卻是“空空如也”,收效甚微。所以,如何科學確適度地使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如何利用好多媒體技術,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1.因材施教 按需選擇
教材是我們教師教學依賴的文本材料,它是具有綱領性和指導性文獻,是國家根據教學大綱編排的具有普遍性的學科文本。因此在我們的教學中,教師要靈活地把握教材,分析每一節(jié)的教學內容和特點,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如何恰當地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不但是技術問題,更重要的是對于教材的把握問題。例如: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一節(jié)的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地把握教材中的知識概念及重難點,要分析教材章節(jié)的編排順序、因果關系,了然教學內容,然后根據教材需要,大量地瀏覽和閱讀有關“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資料,在海量的互聯網資源里,選取我們本節(jié)課需要的資源,然后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通過下載、截取、拼接、合成等手段,編輯出適合教學需要的多媒體材料,從而在教學中達到“畫龍點睛”“圖文并茂”“繪聲繪色”的教學效果,避免不恰當的多媒體畫面充塞課堂,濫竽充數,影響教學內容的落實和教學目標的完成。
2.更新觀念 適度運用
在教學中,多媒體技術只是一種教學手段,它不是“萬能”的,我們教師要根據課型、教材的需要,把握多媒體的使用范圍。但是,近年來,我們許多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千篇一律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從網上下載教案、課件、習題,然后再“加工處理”,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中,美其名曰是“多媒體技術運用”,他們忽略了教師備課的根本,失去了自己的教學思考,本本主義的照抄照搬,把一個本來非常好的事物搞得烏煙瘴氣,有些完全成了“抄教案、抄課件”,嚴重地影響了年輕教師的成長和發(fā)展,難怪許多學校有了“年輕教師教案必須手寫”的無奈之舉。其實,要真正利用好多媒體技術,教師需要大量的工作去做,它有時“很麻煩”,絕對不是簡單的照抄照搬,而是合理的開發(fā)利用,是根據我們教學的需要,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刪繁就簡,從而滿足教學的需要。也不是每節(jié)課必須要使用多媒體,因為有些教學內容必需要我們教師通過有感染力的語言,通過情感的波動才能達到教育效果。
當然,我們也反對部分教師墨守成規(guī),觀念落后,不能合理的利用多媒體技術,仍然沿襲傳統(tǒng)的教學一支粉筆、一本書、滿堂灌的模式,更有部分教師怕麻煩而放棄應用多媒體,自認為教學已經輕車熟路,不用多媒體照樣可以完成教學任務,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忽略了多媒體教學帶給學生的次生效果,是傳統(tǒng)教學永遠無法達到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如何使用多媒體,我們不能一概而論,我們既不能因噎廢食、故步自封,也不能照抄照搬、迎合取巧,而是要合理地、適度地利用好多媒體技術,順應時代的要求,利于學生的發(fā)展。
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我們的教學中,它在現代化教育的行程中必將發(fā)揮更大的作用。尤其在我們生物學科的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技術能更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學科結構、功能、發(fā)生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特點。因此,研究多媒體技術與生物教學的整合應用,可以說是抓住了生物教學的“源頭活水”,必將為生物教學帶來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1] 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2006年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鄧重一.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方式的利與弊[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6(1)∶98-102.
高繼生,本科,中教高級。甘肅省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730060
2016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重點課題《關于學校文化建設品質提升的策略研究》(編號:GS[2016]GHBZ04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