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合
前段時間的圍棋“人機大戰(zhàn)”,引發(fā)社會對人工智能的追捧。但在20世紀的中國,“人工智能”一度被斥為“偽科學”。
最初是受到蘇聯(lián)影響。20世紀50年代,因為“人工智能”被蘇聯(lián)官方斥為“資產(chǎn)階級的反動偽科學”,所以中國在50年代幾乎無人研究“人工智能”。六七十年代,蘇聯(lián)放開對“人工智能”的研究,但因中蘇交惡,中國學術界將蘇聯(lián)的這種解凍斥之為“修正主義”,“人工智能”的研究繼續(xù)停滯。
直到70年代末期,“人工智能”才在中國解禁,一度掀起研究熱潮。但很快,“人工智能”又與“特異功能”匯流,許多“人工智能”研究者將它與“特異功能”攪在一起。由此,社會上一度將兩者一并斥為“偽科學”。
許多社科界人士曾努力厘清二者之間的界限。如1981年,社會經(jīng)濟學家于光遠在長沙“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成立大會上演講稱:“我來長沙之前,有人問我參加什么會,我告訴了他。他問我‘人工智能是不是人體特異功能?我說不是?!斯ぶ悄苁且婚T新興的科學,我們應該積極支持,對所謂‘人體特異功能的研究是一門偽科學,不但不應該支持,而且要堅決反對?!?/p>
至1984年1月,鄧小平在深圳觀看兒童與電腦下棋,指示“電腦要從娃娃抓起”,人工智能研究在中國的境遇,才有所好轉。